-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認識鐘表》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認識鐘表》說課稿1
教材分析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于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表,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征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表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表和鐘表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導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表。)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表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表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表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表: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扎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鐘: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表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表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表上,如果點的后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鐘:這個時刻用電子表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表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后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表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余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征,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表,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后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并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 《認識鐘表》說課稿2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我執教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第二課時。
本單元教學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內容結構如下:認識鐘面——認識整時——認識半時。共計兩課時。本節課在認識鐘面及整時基礎上認識半時,發現半時指針的化向特點,是今后學習時、分、秒的基礎。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難點。
一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有愛說、愛動、愛表現的特點,針對這一現狀,結合他們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借助已有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認識半時;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培養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
情感目標: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認識半時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實現以上目標,突破難點的關鍵在于把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針位置的特點。
目前,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并沒有使用課件,而是充分考慮到本節課的知識特點,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針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本著“教為學服務”的原則,采用“情境體驗---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學習模式。教學過程包括“回顧舊知——發現新知——理解應用——總結概括”四個環節,讓學生經歷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實物到抽象符號的過程,在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成功。
(一)回顧舊知激趣導入
教學伊始,尋找神秘嘉賓——一位時間老人就在孩子們中間,找找看?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時間的世界中,使學生感受到時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起了學生的表現欲望。“你已經知道哪些關于鐘表的知識?”這一問題密切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并且以故事情境為切入點,回顧整時知識,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遷移發現獲得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上,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半時比整時學習起來更難一些,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周日,小貓晚出門半小時”為線索,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展而來的。
(三)聯系生活理解應用
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安排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呈現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如,遲到的小丁丁,小華的一天,都是生活中的常見事。認讀時間是新知識的基本練習,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做一做,用兩種方法寫時間,通過互評糾正錯誤,合作完成“修理鐘表”是新知識的深化。這種動態的、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活動正是數學生活化的體現。
(四)總結概括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談談自己這節課的收獲以及自己的感受,目的'是歸納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在意學生學習數學時的情感體驗。
概括的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是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景,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叢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真正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是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
三是在整個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對于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盡可能采用多樣靈活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板書、板繪的設計
板書采用了圖示式的設計,普通時鐘與電子時鐘對比展示,直觀形象,突出展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幾時半的“半”字與電子時鐘的“30”分以紅色顯示,更加突出了本課重點,體現了板書的記憶理解功能。(板書的具體內容)
【一年級上冊 《認識鐘表》說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鐘表》說課稿11-23
《認識鐘表》說課稿優秀03-03
《認識鐘表》說課稿15篇03-03
《認識鐘表》說課稿 15篇03-02
《認識鐘表》說課稿(匯總15篇)11-17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3-17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4-16
《認識鐘表》的教學反思04-17
認識鐘表數學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