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天氣》是初中地理的一節重要內容,課文通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通過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能為培養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信息,了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系,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地里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我主要采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 導語激趣
興趣是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么產生關系的嗎?”通過這樣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后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了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并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于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后找出天氣信息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內容,了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初中地理xx年級第xx章第xx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區域地理或氣溫和降水)的相關知識,這為學習本節內容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促于學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為學好(區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識,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掌握地球與地圖的知識,能初步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了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相關知識。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和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圖像獲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觀測、實驗、調查的.技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感知地理事物,積累地理表象;初步學會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或成果,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交流表達學習的體會、想法和成果。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好奇心,提高興趣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培養全球意識,樹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注意活動)
為了突破重難點,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我們知道地理是一門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勵競爭教學法
。2)問題探究法
(3)合作討論法
。4)趣味教學法
三、說學法
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到“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讀圖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展示法歸納總結法。
四、下面我重點說的是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內容安排注重互動交流,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激情導入
2、講授新課
3、課堂小結
4、板書設計
5、布置作業
各位評委,本節課,我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采用了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本節課我做到了教師有意沉下去,學生激情浮上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屬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第一課時,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課主要介紹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及工業地域的形成,而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則是在前兩節所學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形成條件,衰落的原因,綜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鑒他國的經驗對中國的傳統工業區提出綜合整治的措施。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新工業區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課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本節教學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士標:傳統工業區的概念和分布。
魯爾區傳統的區位條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標: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從分析個別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規律的思維過程。
情感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傳統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
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綜合整治的措施。
難點:應用所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
生的共同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地理圖表: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四、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在初中時學過世界地理,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國家及地區有一定的了解。
前兩節課學習了區位因素及工業地域的相關理論知識。
2、能力基礎:具備一定得閱讀地圖,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礎:體驗過合作學習的樂趣,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
五、說教學設計
1、復習舊知導入新知
請同學們說出三次技術發生的時間及出現的工業部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發現前兩次技術出現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工業,第三次技術后出現的工業部門則屬于新興工業,我們發現新工業部門發展的十分迅速,那么傳統工業將面臨怎樣的境遇呢?這節課我貌同來探討傳統工業的興衰與發展。
這樣導入的目的:通過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自然的導入新課讓學生輕松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講授新課
1)、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及分布
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說出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幻燈片出示世界工業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的分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立總結知受力,訓練讀圖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德國魯爾區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區之一,下面我們以魯爾區為例分析傳統工業區的興衰與發展。教師邊講述邊板書
板書:興--------衰--------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與過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運用地圖分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播放魯爾區概況錄像,通過這段錄像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及其繁榮程度等概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出那么魯爾區是靠什么發展起來的呢?幻燈片出示教材65頁圖4.9,讓學生分組讀圖分析魯爾區有哪幾方面的優勢區位條件?在學生分析之前,教師及時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提示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應從資源、市場、交通等方面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圖中搜索信息。討論3分鐘后讓學生代表到講臺前指圖講解,其他同學補充。最后教師用課件總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主要包括
、倜禾抠Y源豐富
、诔渑娴乃
、劭拷F礦石產地
、芩懡煌ū憷
、輳V闊的市場。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讓學生對魯爾區有了更直觀親切的認識,然后展示地圖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去挖掘地圖中的信息,這樣學生邊討論,邊分析,充分利用多種器官來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及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會分析傳統工業區區位優勢的方法。
第二步,通過材料分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繼續播放錄像,展示魯爾區衰敗的景象,看了這段錄像在同學們的頭腦中不禁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問號,曾經繁榮的魯爾區如今怎么衰敗成這個樣子?
這時教師順勢發給每組同學一份材料,讓同學分組討論分析材料,找出魯爾區存在的問題。
創設情境:面對這種現狀德國人該如何應對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魯爾區大大小小官員,面對你的城市經濟一天天衰落,環境一天天惡化,你還能吃得香,睡的著嗎,那該怎么辦?馬上召開小組討論會,共同制定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討論5分鐘后學生紛紛主動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很快突破重點,為破難點打下基礎。
教師總結:根據各位官員的報告,我的秘書也給我整理出一套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
我認為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即減少煤炭、鋼鐵企業的數量,擴大單個企業的規模,并引進技術水平高的電子、汽車等中小企業,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多元化,另外,調整產業布局,(結合魯爾區綜合整治圖片)比較原采礦區和現采礦區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礦區向西遷移,目的是就近獲得鐵礦石,甚至將鋼鐵廠向西部沿海地區轉移,與荷蘭聯營建立煉鋼爐,然后將生鐵運到魯爾區。)另外繼續拓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積極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整治后的魯爾區重新走上了經濟良性發展的道路,請欣賞整治后的魯爾區的一角(錄像),通過錄像讓同學們相信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為下面的問題遼中南工業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識反饋與遷移
課件展示遼中南工業區圖片,討論分析:
、俦容^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
、诜治鲞|中南工業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劢梃b魯爾區綜合整治的經驗,談談你對振興遼中南中業區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這道習題讓本節課的知識得以升華,讓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操。
課外探究作業:撰寫“淺談遼中南工業基地的興衰與發展”小論文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1. 了解盛行風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
2. 掌握洋流的分布。
3. 能分析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來源。
教學重點
洋流的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方法
演繹法。
教學過程
導入
(設計意圖1:由學生比較熟悉的河流,推測學生比較陌生的洋流,初步感受“演繹法”。)
先請問大家一個小問題,都見過河流嗎?給大家描述一下,河流一般都啥樣? 下面請大家據此推測一下,洋流一般都啥樣? 新課學習
一、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1.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ㄔO計意圖2:由風帶的分布,推測部分洋流的成因——風海流)師:投放“風帶分布示意圖”和“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圖”。
請大家仔細查看太平洋中洋流的分布,然后與風帶中風向相對比,看一看兩者之間有沒有相關性? 生: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和信風的方向相一致,北太平洋暖流的流向與西風的風向相一致,西風漂流的流向與西風的風向基本一致。師: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的分布一致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類似的這些洋流都是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ㄔO計意圖3:在空白圖上畫出世界上比較重要的風海流,加深印象,培養動手能力,并為下文的學習埋下伏筆。)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我們上課前下發的的空白圖上。把上述洋流描畫上去,描畫的時候請注意,暖流用實線,寒流用虛線。
生:畫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風漂流。
師:從教材圖示中看,北印度洋海區的洋流是季風洋流。這種類型的洋流該如何畫? 生:答略。
師:投放“北印度洋海區圖”,逐一投放冬季、夏季季風風向,洋流流向。并提請學生注意:
、俦庇《妊蠛^的洋流是“冬逆夏順”,畫的時候注明是冬還是夏。
、诒庇《妊蠛^的洋流也主要是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2.影響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
(設計意圖4:利用已知的風海流及其他洋流的現實分布,推測影響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師:剛才我們將部分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畫在了空白圖上,對比一下教材洋流分布示意圖,我們將會發現,還有好多洋流沒有畫上去,這些洋流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動畫逐步演示:北赤道暖流向西運動到達大陸東岸,受陸地阻擋,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較高緯度流去,這支洋流之所以向北流,一是受陸地的阻擋,二是還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三是補償北太平洋暖流,四其它因素。
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分折向高緯,形成阿拉斯加暖流;一部分折向低緯,補償赤道洋流。
師: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洋流的形成除風力作用外,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盛行風向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此外,洋流的形成還受地轉偏向力、陸地輪廓的影響。洋流的成因很復雜,任何一種洋流的形成都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日本暖流”有人認為它的形成還和海水溫度差異、密度差異有關。案例分析一:鄭和下西洋選擇的時間
。ㄔO計意圖5:應用所學生知識,解決問題。體現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投放“鄭和下西洋圖”及相關材料。
鄭和下西洋,出發時多選擇什么時間?返回時多選擇什么時間?為什么? 生:出發多選在冬季,返回多選在夏季,順風順水。
師:從剛才大家回答問題的情況來看,第一個問題我們掌握的不錯,下面我們繼續探究第二個問題: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二、洋流的分布規律 1.寒暖流的分布規律
(設計意圖6:利用剛才所畫圖示,總結寒暖流的分布規律,以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師:剛才在繪圖的時候,要求大家用實線表示暖流,用虛線表示寒流,F在請大家再仔細地讀一下圖,看一看寒、暖流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查圖,找規律。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大洋西岸是暖流,東岸是寒流;中高緯度,大洋西岸是寒流,大洋東岸是暖流。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此外,西風漂流是寒流。
師:大陸東西兩岸洋流的分布,大家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 生: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是暖流,有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是寒流。
師:投放——寒、暖流的分規律: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是暖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是寒流
2.寒暖流的概念
。ㄔO計意圖7:根據寒暖流的分布規律,倒過來給洋流下定義。加深對寒暖流的認識,培養推理能力。)師:剛才我們明確了寒暖流的分布,現在大家根據寒暖流的分布來試著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洋流是暖流?什么樣的洋流是寒流? 生:答略。
師:與流經地區相比較,水溫高的是暖流,水溫低的是寒流。3.洋流分布的基本規律
(設計意圖8:利用前面所畫的洋流圖,總結洋流的分布規律,一圖多用。)師:投放“洋流分布示意圖”。
請大家拿出我們剛才親手繪制的“洋流分布示意圖”,找到“北太平暖流”,然后跟著我做:用筆畫“8”;找到“南赤道暖流”,然后畫“0”。
洋流的分布規律就是這樣的。
大家看一看,在中低緯度地區,北半球洋流的分布和南半球的洋流運行的方向有何不同? 生:北半球是順時針,南半球是逆時針。
師:投放——在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大洋環流的方向是怎樣的?在南半球呢? 生:逆時針方向。
師:投放——北半球中高緯度形成逆時針方向的大洋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洋環流的方向和中低緯度的相反。南半球則形成西風漂流。師:投放——南半球中高緯度形成西風漂流。
此外,我們剛才還提到,在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
投放——北印度洋為季風洋流,冬逆夏順。案例分析二:哥倫布兩次航行時間不同的原因
。ㄔO計意圖9:應用所學生知識,解決問題。體現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內容——一石三鳥。)師:投放“哥倫布兩次航行路線圖”
從圖示上看,第一次航行路線相對短,但是航行的時間卻長,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次航行逆北大西洋暖流,第二次航行順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師:演示北大西洋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的分布。
通過這個案例分析,我們又進一步掌握了兩條洋流的分布,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洋流影響航行,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速度。除此之外,洋流對地理環境還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設計意圖10:利用既有的洋流分布示意圖,推測寒暖流對氣候、海洋生物的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等的影響)
師:我們再來熟悉一下這幅圖中的洋流,南、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此外,這一區域還有拉布拉多寒流,東格陵蘭寒流。這些洋流對地理環境還會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生:答略。
師:寒流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暖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可以促進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也可以促進海陸之間的水熱交換,從而調整全球水熱平衡。
寒流可以降溫減濕,暖流可以增溫增濕。寒暖流交匯區可以形成大的漁場。師:為什么在寒暖流交匯海區容易形成大的漁場? 生:答略。
師:①寒暖流交匯區,底層海水上泛(海水受到擾動)(海水激蕩),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
由此我們也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是海水上泛(海水激蕩),底層鹽類物質被帶到表層,這樣的地方也就都有可能形成漁場。
、趦煞N洋流匯合還可以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使得魚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漁場。
師:此外,洋流對海洋污染物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凈化污染還去,擴大污染范圍。
師生共同總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多,也很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全球的影響:調節全球熱量分布。
、趯α鹘浐^的沿岸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③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底層海水上泛區容易形成漁場。④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擴大了污染范圍,加快了凈化速度 ⑤對航行的影響:節省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案例分析三:同一時間西歐和俄羅斯東部天氣狀況不同的原因
。ㄔO計意圖11:應用所學生知識,具體分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體現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師:投放“2002年11月14日西歐、俄羅斯東部天氣狀況(氣溫)比較”
阿楊緯度位置低,但氣溫卻低;卑爾根緯度位置高,但氣溫也高。為什么?
生:卑爾根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阿楊受千島寒流影響。暖流有增溫濕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
師:投放“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類似阿楊和卑爾根這兩個地區,氣候受洋流影響比較大的地區還有很多。(點擊)案例分析四:秘魯漁場的形成原因
。ㄔO計意圖12:應用所學生知識,具體分析洋流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體現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師:投放“秘魯漁場分布圖”
這個地方不是一個寒暖流交匯區,但會不會是一個底層海水上泛區呢?
投放“秘魯漁場成因圖” 生:答略。
師:秘魯西海岸地處東南信風帶,這種風向由陸地吹向海洋,為離岸風,在離岸風的作用下的吹拂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動,底層海水上升補償,該海區盛行上升流,即底層海水上泛,容易形成漁場。
案例分析五:石油污染的影響
(設計意圖13:應用所學生知識,分析洋流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體現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師:投放“日本海區石油污染圖”
該海區被石油污染,如不及時清理,哪些海區還會受污染? 生:答略。
師:順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加那利寒流擴大無污染范圍。小結:
洋流的分類 按成因分類 風海流 補償流 按性質分類 暖流 寒流
四個分布規律 四個影響
中低緯北順南逆 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 南半球中高緯西風飄流 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對氣候的影響 對漁場的影響 對環境的影響 對航行的影響
課堂教學反思:演繹法,可以較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本課中,對“洋流的成因”這一部分內容采用演繹法教學,可以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即由風帶的分布推測出“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這一結論。但有些內容的處理采用演繹法則顯得十分生硬,如“洋流的分布規律”以采用歸納法為好。由此可以看出,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視具體的教學內容而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5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于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
、偈箤W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欲望和興趣。
、谝龑W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
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
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
、俨捎锰釂、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谕ㄟ^“想一想”,利用彩色圖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
、壅n后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
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
1課時
8.教具準備
、僮灾票菊n知識結構圖。
、谧灾茖W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
、凼占腥さ牡乩碇R圖片2~3張。
9.學具準備
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鐘)
四、教學過程
1、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后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里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贋槭裁匆獙W習地理(13分鐘)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后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诳床蕡D,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鐘)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筑路、治理環境等等”
、墼鯓訉W好地理(13分鐘)
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么內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類有什么關系──用什么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占乩碜匀痪坝^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鐘)
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后小結(5分鐘)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繪制熱力環流過程圖并說出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能夠運用熱力環流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播放《軍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二)新課教學
1.溫故知新:
①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哪里?
、谝鸫髿膺\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觀察熱力環流的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展示實驗。提問:玻璃缸內的煙是如何飄動的?為什么會這樣飄動?
3.探究熱力環流過程:
、僖龑W生分析圖中若A、B、C三地受熱均勻時,海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相等。
、诜治龅貐^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
③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導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④引導學生觀察等壓面的彎曲情況,得出等壓面的彎曲規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指出空氣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壓處流向低壓處。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4.揭開懸念:
再次播放《軍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詞: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
根據熱力環流的原理,判斷歌詞中的風向正確嗎?
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進行討論,繪制圖示,教師進行點撥和總結。
(三)拓展提升
討論分析城市熱島環流的形成過程,并提問:大氣污染的工業應該怎樣布局?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
熱力環流過程:太陽輻射→冷熱不均(熱力)→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水平運動課后探究:
創設情境、制造問題: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劃分。
能力目標
會畫圖表示并說明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重點】
1、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閱讀和畫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
正午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過程】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的疊加
自轉產生的赤道平面與公轉產生的黃道平面形成的夾角(目前:23°26′),即黃赤交角。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①范圍:23°26′N23°26′S
②周期:一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圻^程:利用數學的正弦圖來直觀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過程,并抓住二分二至關鍵點。
這樣可以判斷任意日期太陽直射點所處緯度及移動方向(向南或向北),并舉例說明。
、芏侄粒捍悍秩,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菀谆煜母拍睿夯貧w年與恒星年(比較法)
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俪嗟溃阂荒晁募緯円蛊椒郑ɑ虻乳L)
、谥鄙潼c在哪個(南或北)半球,哪個半球就晝長夜短,另一半球晝短夜長(歸納演繹法)
1)若直射點在北半球,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2)若直射點在南半球,越往南,晝越長,夜越短,南極四周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四周出現極夜現象;
3)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一年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晝短,夜長,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4)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一年中晝長,夜短,南極圈以南到處出現極晝現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北到處出現極夜現象。
、鄞悍秩蘸颓锓秩眨
1)全球各地晝夜平分(或等長);
2)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并與經線圈重合。
4、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①太陽高度,即太陽高度角,就是太陽光線與地平線(或面)的夾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陽離頭頂有多高)其取值范圍:0°≤H≤90°。正午太陽高度,即某地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一天中的太陽高度,主要用它來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陽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陽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陽高度一定比這還小。
、谝幝桑
1)空間變化規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方)遞減。比如:假如太陽直射點在3°N,那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兩側(方)遞減。
2)時間變化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因為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所以它的'空間變化規律也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改變。(歸納演繹法)
、跦對地表影響:(利用人教版地圖冊P16右下圖,并解說)
1)太陽高度(H)越大,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溫度就越高;
2)太陽高度(H)越小,太陽對地表輻射的強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溫度就越低。
5、四季的劃分
、偬煳乃募荆
1)夏季,一年內白晝長,太陽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多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短,太陽低的季節,也是獲得太陽輻射少的季節;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
、诒睖貛遥夂蚪y計)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垡谆煜母拍睿杭竟、節氣與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與夏至日,冬季、冬至與冬至日等等。(比較法)
6。五帶的劃分
、僖阅,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分界線,把地球分成五個溫度帶自北向南分別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趯W生討論:
1)若黃赤交角變小,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小;南溫帶,北溫帶變大。
2)若黃赤交角變大,北寒帶,南寒帶,熱帶變大;南溫帶。北溫帶變小。
、垡谆煜臄祿何鍘У膭澐值姆纸缇的緯度23°26′和66°34′,與低緯、中緯、高緯度的分界線的緯度30°和60°。(比較法)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教師提問】 讀課本圖2-3-2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說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么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討論】看書討論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有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主要淡水資源?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系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拓展引導】不知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在許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實并不缺少淡水,但當地為什么還是缺水?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分析引導】在這些有限的淡水資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時間、空間分布的不均勻。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有何作用?
3.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承轉、過渡】各種水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換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則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層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體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范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么,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著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后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著水源補給關系。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于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于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教師提問】這幅圖上只畫出了氣溫曲線,而沒有降雨量的變化。氣溫與河流流量之間是個什么關系?圖中1、2、11、12月份為何空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由于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氣溫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板書)
(播放多媒體課件: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說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特點是什么?根據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分析說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于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峰。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系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 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于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專家點評】
該教案緊扣人類與水資源的關系這一中心環節,由淺入深的講述了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陸地水的更新等知識內容,其間配以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進行教學,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效果好;教師層層設疑尤其設計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題目,不但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也體現了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新理念。
建議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學情分析,精講精練,更突出強調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實效。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9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數量變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
2、了解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及其轉變。理解二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長模式的判斷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不同時期人口增長的特征和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差異,理解相應國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講解人口增長模式含義,借助圖表案例等分析討論,讓學生歸納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及差異,引導學生對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形成轉變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
1.世界人口增長快慢的原因及有關自然增長率的計算。
2.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特征、影響因素及代表國家。
教學難點
1.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
2.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特征及地區分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理圖表。
教學過程
師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必修Ⅰ主要學習了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必修Ⅱ,主要學習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內容有人口與環境、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重點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形成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人口、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最基本要素,人口與環境的關系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內容。人口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人類
師1999年10月12日是世界人口60億日,目前全世界每年凈增人口7700萬,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0億。請同學們看圖1-1-2世界人口增長,然后思考一下問題:
你認為世界人口增長有規律可循嗎?能說說21世紀人口增長的趨勢嗎?
板書:一、世界人口增長
師(指圖總結)世界人口增長呈現“J”形曲線。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人口增長的變化具有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持續性是指世界人口的發展總趨勢是人口不斷增長。階段性是指人口增長經歷了古代(農業革命開始-工業革命開始)、近代(工業革命-新技術革命)和現代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人口增長特點又存在著差異。農業革命時期,戰爭、災害、疾病、生產力不發達=人口增長緩慢。工業革命時期各個發展國家獨立,工業革命創造了極大地物質財富,為人類的生產提供了物質條件,機器工業代替了農業手工業,死亡率降低,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口增長較快。
師人口增長在空間上也是有差別的.。如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各大洲之間的差別就是空間上的差別。請大家看圖1-1-1比較一下歐洲和中國在近50年之間人口增長有什么特點,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何在?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介紹一個概念,及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相減的得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同期平均總人口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00%)人口增長有快有慢,是由人口自然增長率決定的。
師板書衡量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生從1950-2000年,歐洲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都有所下降,但歐洲的人口增長較慢,出現負增長。原因:歐洲經濟發達,教育水平較高,出生率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中國采取計劃生育以來,經濟有所發展,醫療水平提高,所以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減少。
師很好。(總結)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進入低谷;之后經濟發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補償性生育導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長率高,在這以后出生率維持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長;20世紀80年代,前期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使我國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長率隨之回升,中期以后,計劃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隨之下降。
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多,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的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少,這句話對嗎?
生人口數量增加的多少取決于人口基數和人口增長率。一個國家盡管增長率較小,但如果人口基數大,凈增人口數也會很大。例如,中國盡管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數大,每年凈增人口可達10003。同理,一些國家盡管自然增長率較高,但由于人口基數小,凈增人口數也較少。
我們思考:為什么區域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小組代表發言:1.受到生物學規律的制約;
2.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
3.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板書:影響原因——生產力是根本
總結人口增長率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由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
(承轉)通過對人口增長的歷史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形成不同時期的人口增長模式。
板書:二、世界人口增長模式
師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世界人口的變動主要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的結果。(繼續讀教材5頁第一段)
通過對近代世界人口問題的研究,人口學家總結出三種人口增長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ㄓ懻摚⿲⑷嗤瑢W分成三組,分別討論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社會發展階段、原因及地區分布等。
第一組:“高—高—低”模式第二組:“高—低—高”模式第三組:“低—低—低”模式
學生討論后,教師對各組代表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回答,若有答錯的地方,可再進行討論或及時給予糾正,最后教師作總結概括。
同的特征。其中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人口增長上的分化比較明顯。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表“1930-1940年世界人口
自然增長率的地區差異圖”
師1.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屬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低—低—低”模式。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趨勢,不少國家甚至出現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死亡率雖然已降至與發達國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較高,尚處于下降過程中,人口增長模式屬于“高—低—高”過度模式。20世紀50年代以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增長大大超過了發達地區。由于發展中國家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0%,因此總的來說,世界人口增長模式也屬于“高—低—高”模式,處在向“低—低—低”模式轉變的階段。目前世界人口增長,95%來源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師世界各大洲在不同的時期人口增長也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請看圖分析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的特點。
生非洲國家處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高—低—高”模式。亞洲和拉丁美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穩定增長。歐洲、北美、大洋洲: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增長率下降。
師從世界各地區的情況來看,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已基本步入現代化的人口增長模式。師閱讀P8“中國人口變化模式”這段文字,
思考:
(1)我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始于哪一年?計劃生育以后。促進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
。2)我國是哪種人口增長模式?
生(1)促使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社會經濟因素。二是制度因素。國家的人口制度、社會主義教育促進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計劃生育因素。少生、優生、優育政策逐漸深入人心。(2)我國人口增長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過渡。
。ǔ修D)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模式所處的階段和類型,會影響這一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
師人口年齡結構是指不同年齡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分布狀況和比例關系。可分為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直觀顯示。教材圖1-1-4“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問題:說出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所對應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
師(總結)“高—低—高”人口增長模式,平均預期壽命較短,出生率高,總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為年輕型人口結構;“低—低—低”人口增長模式,由于出生率進一步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少年兒童比重繼續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為老年型人口結構;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則會出現成年型人口結構,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兒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為成年型人口結構。
。ǔ修D)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反過來,人口增長模式也會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師(提出問題)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對社會經濟產生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導致人口增長的速度快慢不同,對人口發展進程的影響不同。這種影響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長模式能夠滿足農業社會時期對勞動力增長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現勞動力不足或過剩,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高—低—高”人口增長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長快,勞動力充足,利于經濟發展;弊在于人口增長過多、過快,會加大對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人口持續增長,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增長,最終會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凈能力,進而引發各種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 10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并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
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
、谌祟愌芯、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制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采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于本課重點:
、偃祟悓τ钪嫘绿剿鞯倪M程
、谌祟愌芯、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對于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后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后歸納總結并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么困難了。
八、作業布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余時間中去。
【高一年級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說課稿10-11
地理說課稿01-09
(實用)高一地理說課稿15篇05-21
初中地理說課稿02-21
初中地理說課稿范文01-01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04-18
七年級地理說課稿02-10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說課稿01-16
初中地理《氣溫的變化》說課稿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