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說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說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后,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本課所在的單元與前一單元《物體的運動》一起,完成了《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內容標準中物質世界部分“運動與力”部分內容的學習,并為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部分內容的學習儲備基本的力學知識。
本單元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力的作用和表現,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力”的要求,圍繞力的存在,力的表現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變運動的方向和物體的形狀,就力有大小以及彈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氣體和液體的阻力來進行建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以認知為重要目的的觀察、閱讀、分析和實驗活動,使學生認識力、了解常見的力,從而提高認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興趣。
本課在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學知識的鋪墊,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對物體形狀的影響和測量力的大小知識和技能,又為下一課《降落傘》的學習,提供了知識支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摩擦現象和摩擦力。重點在于體驗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種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減小摩擦力。
這些內容打算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完成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摩擦力,討論摩擦力的“功”與“過”,通過探究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分析本課的知識結構,并結合第一課時要完成的任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方面:
能夠使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設計減小固體摩擦力的驗證實驗。
(2)科學知識方面:
認識摩擦力,知道如何減小摩擦力,能夠說出摩擦力的“功”與“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歡用學到的摩擦力知識解決生活中摩擦力的問題。
(三)教學重點:認識摩擦力,通過實驗研究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摩擦力的認識,以及實驗過程中變量的理解與控制。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遵循學生學習規律,抓住科學課的特點談談本課的教法設計: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摩擦現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學生還不能從理性的層面上覺察到。所以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設置活動,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動產生的現象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幫助學生對摩擦概念的理解。
2、實踐為主,多種學習方式綜合,突出科學課的特點。
大膽猜測、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
據分析:學生在第三單元中已經初步掌握了對比實驗的研究方法,又通過本單元前三課力學知識的學習,已經初步具備進行自主探究實驗的素質和能力。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教學設計體現: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充分應用現代教學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我在教學中使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導入時,通過游戲,追問什么樣的神秘力量使我們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拉開兩本書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自主學習,著眼一個“探”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中指: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之后,讓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猜測,并且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3)動手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交給學生。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比實驗了解減小固體摩擦力的方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內化了摩擦力的知識,培養了通過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準備主要是教師準備:書本、塑料平板、彈簧測力計、小木塊、洗潔精、玻璃燒杯、玻璃棒、圓木棍、水槽、抹布、實驗記錄單、多媒體課件。(我之所以準備這些材料,是因為它們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與內容的緊密聯系,能充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我在教學時依照教學目標并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內容上大膽創新,根據力運動的特點,通過操作演示和引用視頻再現力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發現。引導他們親身經歷“發現問題——進行預測——實驗研究——合作交流——生活運用”的科學探究過程。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xx
號,我今天說課的教材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4課——摩擦力的秘密。本課是在前三節課的基礎上,專門介紹一種特別又普遍存在的力——摩擦力。我打算用二個課時來安排本節課的教學。現在請讓我用說課的方式說一個教學片段:
(一)游戲導入,感受摩擦力
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2位同學上來玩個游戲,比賽用筷子夾玻璃珠,看看一分鐘內誰夾的多。誰來?
好,小紅和小明上來。現在小紅這邊是A組、小明這邊是B組,準備,開始。
時間到,現在老師請個同學來跟老師一起數數看哪隊夾到的珠子更多呢?來,小軍上來跟老師一起數。小軍告訴同學們比賽結果,誰夾的多?
小紅的比小明的多好多。
哈哈,老師聽到下面有男生不服氣了,說要他們2個人交換再比一次。好,那就交換再比一次。來,預備,開始……時間到,小軍再幫老師數數,誰的多?
小明多。
這回怎么又變成小明多了呢?
哦!小華同學說:老師提供的筷子有問題,兩邊的筷子不一樣。
有的同學觀察的很仔細,發現兩邊用的筷子不一樣,來,看看,A、B組的筷子畢竟有什么不同?
嗯!小明同學說:A組的筷子套有橡膠,B組的沒有。
A組的筷子老師是給套上了橡膠,而B組的筷子老師給涂上了一些洗潔精。
通過剛才的2次比賽,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比賽取勝的要害是什么?
嗯!很多同學都說是套上橡膠的筷子
恩,很好,橡膠是關鍵,那同學們知道橡膠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老師提示一下,橡膠提供了一種力來幫忙夾珠子。同學們開動腦筋好好想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很好,小晶同學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她說:橡膠增大了筷子與珠子間的摩擦力。
同學們覺得對不對啊?有沒有不同意見?都沒有啊?可見大家都很智慧,小晶同學說的很對,橡膠就是起到了提供摩擦力的作用。
老師接著教你們做個實驗:來大家把手拿起來,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由前向后移動,同學們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啊?
哦!小樂同學說:褲子被搓起來了;越用力移動越慢;感覺移動的過程中手變熱了;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易……
恩,老師聽到了好多答案,大家知道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現象嗎?
嗯!很多同學都說是摩擦力的作用
恩,現在大家對摩擦力有沒有一個詳細的印象了?
(二)從生活中發現摩擦力,建立摩擦力的概念
好,同學們大家還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摩擦力?有沒有同學能舉例說明呢?
也許很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意識到有些現象就是摩擦力,那我們現在來看段錄像資料,同學們一邊看一邊試著想想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好,錄像看完了,有沒有同學自告奮勇舉手回答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很好,小輝同學來,試著回答一下。
嗯!小輝同學說: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產生的力就叫摩擦力。好,請坐,回答的還有些不完整,有沒有同學要補充的?好,小軍你說。
嗯!小軍同學說: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產生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還有沒有同學要補充的?都沒有啊?那老師來說。小軍同學剛才補充的很好,點出了摩擦力的特點是阻礙物體運動,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摩擦力產生在什么地方啊?
哦,接觸面。
所以準確的是應該是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產生的一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就是摩擦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摩擦力神秘的面紗。
(三)入情入景,發現問題。
大家已經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那老師想問問大家知不知道摩擦力產生需要哪些條件?
嗯!要運動;要有接觸面
恩,很好,同學們這次考慮的很全面,既然這樣,同學們看老師這里,老師這里有火柴盒、粉筆、木塊、橡皮擦,老師把它們這樣平放在講臺的一塊木板上,大家想一想:這時候有沒有摩擦力產生?
嗯!沒有
那么,要怎樣做才能使這四個物體與木板之間產生摩擦力?
嗯!小輝同學說:用手推動他們
老師只有2只手,沒辦法一下推動4個,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小軍同學說:把木板的一邊抬起來
恩,這是個不錯的好辦法,那我們來試試。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在抬板的過程中,4個物體有沒有要運動的趨勢,有的話趕快告訴我。
老師,要動了,要動了。
嗯!好,那我們先固定在這個角度,同學們來猜測一下,老師再繼承抬高的話是哪個物體先滑下來?
粉筆;火柴盒;橡皮擦……
好、好、好,老師聞聲了好幾種答案,大家記住自己的答案,老師來繼續抬高木板看看哪種物體最先掉下來。
大家看到了嗎?最先掉下來的是粉筆,之后是火柴盒,然后是木塊,最后是橡皮擦。老師想先問問大家,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產生摩擦力?
嗯!有
那為什么不同的物體下滑的速度不一樣,會有的快,有的慢呢?
很多同學都說因為它們的摩擦力不一樣。
摩擦力的什么不一樣?
嗯!大小不一樣。
很好,所以說摩擦力的大小會影響物體下滑的速度?
(四)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根據剛才的4種物體,你們認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嗯!物體的重量、接觸面積、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外形
正好我們班分成了4組,一組挑選一個你們組覺得最值得研
究的假設進行驗證,但是每組挑的不能一樣哦,然后小組討論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所選擇的假設。討論好了以后,各小組進行研究方案的匯報,大家互相評價,提出修改意見。
……
恩,經過匯報和同學們間相互提意見,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很有水平的選擇了對比試驗,那老師要再跟大家強調一下對比實驗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確哪些條件是要保持不變的,哪些條件是需要改變的,還要注重改變的方法。而且要留意各小組要有專門記錄數據的同學。各組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選取好試驗器材后,就可以開始動手實驗了,老師這里提供一個實驗記錄的基本格式給大家,記錄的同學就按照這個格式經行記錄。
老師剛看了看大家的實驗都做的差不多了,那現在請各小組往返報下實驗說明了什么?
第一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輕重,結論是: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第二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接觸面積的大小,結論是: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
第三組研究的.因素是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結論是: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第四組研究的因素是物體的形狀,結論是:摩擦力與物體的形狀無關。
由此可見,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輕重和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五)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同學們看老師展示出來的圖,路面上油罐車漏油了,經過的自行車和摩托車都滑倒,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我們剛剛得出的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結論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嗯!用水把油沖洗干凈;在油上面撒上幾層沙子把油蓋住……
同學們說說哪個辦法好?為什么好?
哦!在油上面撒沙子,使得輪胎和路面的接觸面變得更粗糙,就增加了摩擦力。
恩,回答的不錯,撒沙子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用水沖行不行啊?其實也是可以的,只是用水沖洗沒有鋪沙子快,不過最終解決的辦法還是要用水沖洗。
同學們看,老師這邊有一把生銹的鉗子,用起來已經很不順手了,同學們有沒有辦法幫幫老師?大家觀察下生銹的地方,發現什么?
生銹的地方是摩擦最厲害的地方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就是要減小摩擦力咯?怎么減小?
把油滴在生銹的地方。
不錯,看來大家對摩擦力已經有一定了解也知道摩擦力有好有壞了,就像上面的2個例子,有時摩擦力會帶給我們好處,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摩擦力會帶給我們麻煩,需要減小摩擦力。我們只有科學的動手、動腦,恰當的運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時間關系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就說到這里,謝謝!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講述力的基本知識,它是整個高中物理的墊基石,所以本章知識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放在學習了彈力之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見的三種力之一,學好本節內容,有利于學生下面對物體受力分析的學習。此外,摩擦力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
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本節的知識與初中的相關知識相銜接,降低了初高中的臺階;特點之二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
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2、通過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
3、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4、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實驗分析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向學生滲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辯證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從而判別摩擦力的類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節課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及大小計算,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易接受相對形象的滑動摩擦力,而對相對抽象的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準備在下節課重點介紹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本節課的重點是兩種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兩種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教學難點:對靜摩擦力存在的認可和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影響因素。
二、說教法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
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感受到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導學生分析其規律和區別,使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另外通過做實驗運用控制變量法,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并理解其物理內涵,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三、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學過的摩擦力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正壓力與上節課彈力的知識相聯系,在實驗中總結出摩擦力的規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有關摩擦力的例子,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四、說程序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分鐘。)
(課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問題:在我們的生活、身邊同學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有關摩擦的例子?學生自由回答課堂的氣氛活躍。讓學生將手指壓在導學案中的四種材料上往前,往后摩,從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結合導學案第一部分啟發學生體驗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區別和產生條件,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程序如下(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1)靜摩擦力:
實驗演示→得到什么是靜摩擦力及其產生條件→實驗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著重突破學生對相對運動趨勢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實驗演示或用“假設法”(即假設接觸面光滑,則相互接觸的物體一定相對運動,那么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也就不難判斷了)→由受力平衡狀態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動性。通過對由傳感器得到的圖像分析,和實驗觀察驗證,得出最大靜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與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有關。并引出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標討論影響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方案設計→選擇實驗數據處理方案→探討試驗中的注意事項→計時實驗探究,結合導學案第二部分完成實驗。
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積無關。
②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正壓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的材料決定,稱之為動摩擦因數(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沒有單位。[閱讀P59表1了解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在上面的實驗中,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結論:
①與面積無關;
②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也無關。
3、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師生一起總結回顧本節課的收獲。
并提出下節課的目標。
五、板書板畫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突出物理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征,積極倡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氛圍中學習,從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當然,教學中情況千變萬化,這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活動,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領導、同行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5
一、說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運動與力》單元中承上啟下的一課。本節課主要包含兩個學習內容:
1、感知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要求學后明確摩擦力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它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運動物體的總重量等因素有關。本節課的重難點是在探索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問題,訓練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運用,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培養科學的探究態度:敢于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積極用實驗去驗證猜想的科學行為習慣。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知道摩擦力是一種阻礙運動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發展識別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并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系。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說教學程序
1、認知摩擦
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摩擦后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象,并讓學生思考,舉例說說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象,最后,再強調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象后,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后噴出氣體,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么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系,然后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么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現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匯報結果并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系)。然后老師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測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講述: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產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樣,我們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當學生提出猜測后,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②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
4、設計實驗
①實驗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個摩擦力大”
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于學生來說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實驗計劃時應強調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并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一標準后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據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據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據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實驗現象,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后。
②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匯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后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后記錄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后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知識
(2)師: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相關文章:
神奇的摩擦力作文10-21
摩擦力教學反思03-18
假如沒有摩擦力作文02-19
摩擦力的秘密教學反思03-10
《摩擦力的秘密》教學反思03-11
高中物理教學總結03-04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12-28
高中物理教學計劃12-06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優秀]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