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神奇的水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第3課《神奇的水》,接下來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說說我上的這節課。
一、說教材:
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認識,在《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主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三年級孩子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從觀察一發現一預測一實驗—驗證一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
2、通過觀察、實驗、測量、記錄等方法獲取知識與信息,能用語言文字或圖畫描述觀察的現象與結果,能夠在觀察、實驗中發現水的其他性質。
知識與技能
1、能區分假設與事實,會猜測并通過做實驗進行驗證。
2、知道水能產生毛細現象,了解毛細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3、通過細心觀察、比較實驗現象,發現水面形狀的變化,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好習慣,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愿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研究,在實驗中能大膽猜測,科學驗證。
教學重點
通過探究感知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教學難點:
會進行恰如其分的猜測,并通過實驗進行科學驗證。
三、教學準備:
報紙、曲別針、餐巾紙、粉筆、紅墨水、水杯、硬幣、滴管、學生直尺、布條、玻璃棒等。
四、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自主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
本節課對水的研究,就是以學生原有認識為基礎,通過一系列動手實踐活動,認識水的有關性質,如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等。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突出學科知識的整合,強調探究過程中的體驗,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看待水,將有關說的學習置于生命之源的廣闊背景下,使學生體會到聯系生活的教育所帶來的魅力。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科學課應精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增長科學探究能力,因此這一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是這樣安排的:
1、情景導入,老師創設了一個魔術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魔術現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問題。古人云:學貴思疑。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先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
想研究的問題。作為三年級的學生。也許他們提出的問題太幼稚,也許他們提出的問題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但作為科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問,引導學生善問,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問難的能力。科學的本質就是從問題入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提出來了,那就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2、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學生想辦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學生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征出現,作鋪墊,當學生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辦法有了,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列給學生,充分給了學生的思維的空間,以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接著讓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讓他們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實驗哪些物體水會沿著它上升,哪些物體水不能沿著它上升,能上升的這些物體有什么特點,一環緊扣一環。
這一實驗結束后,學生提出“水為什么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分析與交流,并且辯析一此原因,盡量讓學生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從而讓學生了解水能產生毛細現象這一性質。其次是對“水”表面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并由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分讓學生進行猜測,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這時,學生的腦子里就會冒出許許多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從而激發學生課后探究的欲望,使他們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歸納總結,讓學生談收獲,談感受,再讓學生提出一些有關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
六、說教學反思與自我評價
整節課,自我感覺兩個探究活動開展的還算順利,學生的興趣也很濃厚,探究的氛圍寬松和諧。
我最初提出讓學生將直尺插入水中觀察水是否會爬帶有很大的即興色彩。我想與其讓學生發現水會沿著紙巾向上爬后,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紙巾,不如給他們設置一個疑問:水為什么不會沿著直尺向上爬?接著我提示學生思考兩次實驗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不變的條件是什么。由于改變的條件只有材料,所以學生得出水爬與不爬與材料相關就相對容易一些。再加上紙巾和直尺一軟一硬,一個充滿空隙,一個結構質密表面光滑,較容易對比,提出假設,這樣學生提出假設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活動中,個別學生思維的參與度不高。感興趣的不是對問題的探究,而是對實驗器材的好奇。作為科學老師,如何將學生的興趣點引入探究活動中去,讓學生思維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去,使科學探究更加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次是對一些有價值的細節沒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學生匯報水的表面張力猜測與實驗結果時,我沒有抓住機會讓實際放回形針數少的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個學生在匯報本組水的表面張力結果是,本應是“加滿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將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這名學生卻兩句話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顧讓各組匯報結果,沒有及時糾正學生敘述上的錯誤;比如學生處理溢出來的水的方法,其實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細現象,但在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毛細現象時,我沒有加以有效的引導。
【神奇的水說課稿】相關文章:
神奇的水作文03-17
《水》的說課稿01-08
《水》說課稿01-12
水的說課稿02-17
(集合)神奇的水作文11-17
神奇的指紋說課稿01-04
神奇水作文(通用36篇)07-20
水的說課稿14篇02-18
《水》說課稿(1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