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音樂課《嘎達梅林》的說課稿一等獎,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音樂課《嘎達梅林》的說課稿一等獎1
一、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語文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它是我國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這首詩語言質樸簡潔、感情細膩深厚,通俗易懂,歷來被人們所廣泛傳誦。主要內容是介紹了母親對游子的愛。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樂于表達,但由于年齡小,對情感還不能深刻體驗,教學中需要教師提供直觀圖像和語言去引導,去深切感受和理解,使他們真正受到親情教育。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學情分析,并結合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了解詩的內容,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孝敬父母。
本節課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體會偉大的母愛。由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詩句的意思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法、學法
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快樂的。教學中我通過遠程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鮮明的畫面,配以悠揚悅耳的音樂,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使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到偉大的母愛。
五、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初讀尋疑。
1、母愛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潤著我們每個人的心田。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談感受,調動學生情感,從而自然而然導入課題。
2、利用大屏幕出示注解,解釋詩題,介紹詩人和寫詩的背景。
(二)、細讀品味,體會詩境
1、初讀感知
播放課件,范讀全詩。
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通,讀順,糾正字音,指導朗讀。
2、理解古詩。
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教學中適時點撥學生:哪些詞更能體現出深切的`母愛?(學生會找到密密、遲遲)這些詞,繼而理解這些詞所蘊含的感情,并指導學生讀出溫和厚重、深長的語氣,讀出母親的慈愛及兒子親切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最難以理解。
讓學生先來讀一讀,再說一說這句話描述的是什么?理解重點的詞語:“寸草心” “三春暉”的含義。使學生懂得:小草不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能忘記母親的恩情呢?
(三)、情讀體驗,深入悟情
(出示課件)師述:同學們,讓我們再一次來看看這幅圖畫,當年邁的老母親在油燈下,眼睛昏花,動作遲緩為孩子縫制衣服,我們就會油然而生地對這位母親產生一種崇敬的感情,請你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繼而,引導學生:是啊,母愛難忘,母情難舍,請你再來讀一讀。
通過個人讀,分組讀,配樂朗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情。
(四)、識字寫字。指導學生正確認讀課文中的新詞、生字,并指導學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確、規范地書寫生字,體會漢字的形體美,從小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五)、嘗試實踐,延續情感
1、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這一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祝福與感謝,(播放舒緩深情的音樂「親》),引導學生在音樂的烘托下表達出自己對母親的心聲。
2、古詩新唱,背誦古詩。
播放課件,學唱古詩,激發了學生背誦識寂詩的熱情。
六、教學評價和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遠程教育手段創設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的教學畫面,利用多種表現形式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滲透了“母愛子孝”的人文思想,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教學中“解讀詩句”的環節松散,使后邊的“練筆”時間略顯不足。
附板書設計: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八年級音樂課《嘎達梅林》的說課稿一等獎2
一、 說教材
1、 教材內容
《游子吟》是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導讀課文。本節課主要內容是介紹了母親對游子的愛。
2、 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體會母親對游子的愛和母親的無私的愛。由于學生對母親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理解、體會母親的愛應為本文的重點。
3、 本節課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士標:重點掌握理解詩意及詩的寫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標:通過知士標的確認與理解,讓學生清楚如何報答母愛,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寫現代詩。
〈3〉 情感目標:通過能力目標的學習,培養學生發揮想象的能力。
二、說程序
1)導入
同學們都體會過母愛。也許聽過這樣一句話:一提到母親我的'筆總黍著行走。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有所感悟。
2)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以“苦吟”著稱。
3)詩的分析:
首先貫串詩意,重點理解最后一句詩意。
問題設計:
(1)作者是如何寫母愛的?
(2)母親是如何愛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愛的?
4)小結,布置作業
三、說教法
古語云:教學相長。學生的學需要老師的教,這就需要老師選用恰當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時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問法:由于本詩是導讀課文,所以提問法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問題設計:作者是如何寫母愛的?
(2)母親是如何愛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愛的?
朗讀法: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本文是詩讀課文,讀課文有助于學生理解。所以用此法。問題設計:
四、 說學法
教與學是雙邊活動,一堂課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師的教,重點看學生如何學,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重視課前預習,通過布置預習,設置預習題進行預習。(提前收集材料)
2、 課堂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通過對個別句子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總之,本課通過巧妙設疑,多種教法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想象力,實現了教學目標。
五、板書設計
八年級音樂課《嘎達梅林》的說課稿一等獎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初中八年級階段的音樂賞析課《嘎達梅林》。說課包括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教法、說教學過程。
一、 說教材
1、 內容分析:交響詩《嘎達梅林》時人音版第15冊第四單元音詩音畫的內容,他描寫并歌頌了蒙古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保護草原,率領牧民起義,與當時殘酷的封建王爺、閥英勇奮戰的悲壯事跡。音樂素材來自同名民歌,作品曲式為奏鳴曲式,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作品體材為交響詩,開始一首敘事性及戲劇性的大型單樂章管弦樂曲,使用了交響形式的手法,以著名的蒙古民族歷史故事為題材,故事情節形象的呈現于樂曲中,全曲用時約17分鐘。
2、 教材中的的地位:在本單元中,安排的三首都是標題音樂的作品,前兩首都是交響音畫,比較平面、簡單,而《嘎達梅林》是唯一的一首交響詩,而且從作品的深度來說更加深刻,容量也更大。鑒于此,應該吧這一內容安排為欣賞課的第二課時。從各民族音樂體系來說,教材13冊的二單元安排了新疆的民族音樂,15冊二單元安排了藏族民間民族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在初中教材中出現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作為一首以蒙古民歌為素材的音樂作品,它也應當承擔起幫學生了解蒙古民族民間音樂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延長民歌和欣賞民歌,讓學生從“情”的角度,了解和體會民族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導學生熱愛民族英雄、熱愛民族音樂。
2、認知目標:通過對《嘎達梅林》主題的學習和演唱,讓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夠掌握簡譜。
3、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音樂中的'四分附點音和二分切分音。
三、分析學情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對音樂的了解和感知能力比較弱,所以以想象的方法通過老師描述來提高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能力。因學生中大多數對簡譜的認受力不夠,所以教師加大力度在簡譜學唱上,并不斷的鼓勵和表揚學生。
四、說教法
1、賞析法:通過主題演奏,讓學生辨別音樂中速度對音樂情緒的影響,能夠讓學生通過聽,更加完整的理解音樂所表達的內涵。
2、視唱法:通過看譜演唱,提高對學生對簡譜的認識,能夠輕易的分辨不同的節奏型。
五、分析教學過程
1、開始部分:清點人數,復習舊課《我的祖家時歌鄉》;分男、女生組分別演唱。
2、準備部分:講析《嘎達梅林》的曲作者以及嘎達梅林與封建王爺、閥做斗爭的英雄故事,根據故事情節分析樂曲情緒。
3,新授內容:通過鋼琴來演奏整首交響詩各個樂部主題,讓學生通過主題旋律結合故事內容展開想象。其次對《嘎達梅林》的主題進行學唱。
3、 結束部分: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個人才藝展示,總結整節課的重點。宣布下課。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八年級音樂課《嘎達梅林》的說課稿一等獎】相關文章:
音樂課說課稿01-13
音樂課說課稿15篇01-13
音樂課說課稿14篇02-28
音樂課說課稿(通用20篇)06-24
八年級音樂課教學計劃02-19
高三數學《二項式定理》說課稿一等獎11-11
八年級政治說課稿01-16
八年級音樂說課稿01-10
八年級說課稿《唱臉譜》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