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圖,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
(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是《地球運動》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介紹了地球運動的特點,包括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速度等。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對后續學習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后面的內容的鋪墊。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一學生對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識體系中,地球運動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于掌握的。
這種難在于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比較差,無法將文字知識想象出對應的空間立體畫面,這就要求老師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一些立體的教具,幫助學生加強空間想象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過對地球運動特點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養成仔細觀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
地球運動的方向、周期。
【難點】
地球運動的速度。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創設情境導入法,播放歌曲《365個祝福》,展示歌詞“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個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個祝福……”,并提出疑問一年到底有多長?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學生所熟知的歌曲出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地球自轉
1.定義
對于地球自轉的定義,相對而言是比較簡單的知識點,我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多媒體上播放地球自轉的flash動畫,請學生觀看動畫并結合教材,說出地球自轉的定義。
學生在觀看完動畫并結合教材能夠說出地球自轉是地球繞其自轉軸的運動,地球自轉軸簡稱地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方向
我會給學生展示地球自轉示意圖,并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地球的自轉。在展示自轉示意圖的時候,我會提出對應的問題:
(1)請說出地球自轉方向。
(2)從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呈現怎樣的狀態?
(3)從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方向呈現怎樣的狀態?
學生觀察后能夠回答出:
(1)自西向東。
(2)逆時針方向。
(3)順時針方向。
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3.周期
這部分的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利用問答法就可以學習。我會提問學生:地球自轉的周期是24小時嗎?請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學生能夠回答:自轉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為參考點,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當以太陽作為參考點的時候,為太陽日,時間是24小時。
【設計意圖】對于這部分內容,相對而言比較簡單,通過問答的形式,能夠快速的了解知識。
4.速度
在學生認識自轉速度之前,我會給學生先補充講解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定義。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弧長,叫做線速度:在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之后,我會展示“圖1.16地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請學生觀察圖回答,地球在自轉過程中,角速度和線速度是如何變化?
學生通過讀圖能夠回答出:地球自轉角速度處處相等,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我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除南北極點外處處相等,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兩極為0。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地球公轉
1.定義、方向、周期
我會在讓學生結合教材自主歸納總結出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
學生通過自學能夠總結出: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公轉。同地球自轉方向一致,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單位是1年,其時間長度為365日6時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速度
我會先介紹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內容,并展示對應的近日點和遠日點的示意圖,讓學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地球的公轉運動。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它的長直徑和短直徑相差不大,可近似為正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而焦點是不在橢圓中心的,因此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有時會近一點,有時會遠一點。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是近日點,在1月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是遠日點,在7月初。
之后我會補充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中心天體與環繞天體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同時展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來判斷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地球運動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快慢。
在學生思考討論完之后,學生能夠回答出:在近日點,角速度和線速度快;在遠日點角速度和線速度慢。
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總結:近日點,角速度和線速度是最快的時候;遠日點,角速度和線速度是最慢的時候。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鍛煉學生從圖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環節三:鞏固拓展
我會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圖中遠日點所在的半圈)的日數是186天,冬半年(圖中近日點所在的半圈)的日數是179天。造成這種天數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能夠回答出:因為北半球的夏半年處在遠日點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間,同樣的距離,地球運動速度慢,所以花費時間長,日數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處在近日點所在的半圈,同樣的距離,地球運動速度快,所以花費的時間比較短,日數就比較少。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學以致用,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坐地日行八萬里”講的是地球的自轉線速度,請同學們課下搜集能夠體現地球運動有關的詩句,一起來分享。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地理《地球的運動》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01-13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12篇01-13
《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02-01
《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04-16
地球的運動教學反思04-16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12-31
《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精選13篇02-09
《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13篇02-01
《地球爺爺的手》說課稿(13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