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小猴子下山說課稿》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3-09-13 07:14:26
  • 相關推薦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猴子下山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趣味濃厚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么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手而歸。本文圖文并茂,語言簡潔生動,五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五幅插圖,如同連環畫一般使小猴的動作、形象更加直觀化。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快兩個學期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具備了初步的自主識字能力。但他們在認知方面比較直觀,有意注意還未成熟,維持時間短,學生對猴子的接觸又少,對猴子的動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難度,因而需要創設情境,利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和生動形象的插圖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訓練孩子們聽、說、讀、寫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這些詞。

  2.了解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圈圈畫畫,感受文章構段形式。4.能推斷“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了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并學習運用;

  2.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小猴子最后為什么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難點: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圖文結合的情景教學法。(2)多媒體演示法。

 。3)讀思結合的品讀感悟法。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六、教學活動過程

  (一)圖片激趣,導入課文

  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我采用圖片激趣導入,吸引學生注意,使孩子在輕松的談話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伙伴。剛開始,我會問,誰能有禮貌地跟小猴子打個招呼?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猴子的距離,重點強調“猴子”的“子”要讀輕聲。接著相機板書課題。

  最后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猴子,你覺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樣?對了,它今天非常高興,因為它要下山去啦!我們也一起去,好嗎?相機板書“下山”,學生齊讀課題,教師用一句話過渡下一個環節:這只小猴在下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板書課題

  (二)圈圈畫畫,感受故事大意

  首先播放課文視頻,讓學生找出小猴子下山到過哪些地方?接著通過圈圈畫畫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它是怎么做的?然后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②個問題。最后請各組代表一邊看課件,一邊回答第②個問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啟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歸納出第二、三、四段在寫法上與第一段一樣,都用了一個“小猴子(),走到(),看見(),就()。”的句式來寫的。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師小結: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嗎?最后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呢?引入學習最后一段。這一段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圖文結合明白小猴子最終是一無所獲,并讓學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卻沒有辦法的一個詞?(“只好”)學生找對后,再啟迪思考:小猴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后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三)讀文感悟,明確路線

  首先指名學生分段接讀全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帶著問題從文中尋找并提取明顯信息。然后師生交流,板畫山的路線圖,引導學生將故事中出現過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圖片貼到路線圖上,并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等帶“子”的輕聲讀法。

  通過回顧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等詞,讓孩子們積累又()又()的`詞語。

  最后引導學生讀第五自然段,問小猴子為什么空著手回家?這一環節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回顧,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為下一課體會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專一的態度做鋪墊。

 。ㄋ模﹦撛O情境,表演課文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發言:剛才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小朋友們想不想扮演這只小猴子,來表演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通過兒歌,讓學生表演小猴子動作的詞,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ㄎ澹┱归_聯想,延伸課文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具體活動過程是:老師問: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在路上它會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會怎么辦?”的問題,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續編課文,編一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僅照應了新課開頭的引入,還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有想象力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富有彈性,有利于開創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是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設計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線為線索,重點板書動詞。既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學生對故事的復述。板書如下:

  猴子圖下山

  掰 玉米圖 摘

  桃子圖 摘 西瓜圖 追 兔子圖

  又大又多 又大又紅 又大又圓 蹦蹦跳跳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跑

  空手而歸

  教學反思:本課的我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到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中。教學時為了將學生引入情境,把握順序,緊緊抓住本文關鍵詞,隨文識字的同時,理清文章脈絡。如,圍繞故事情節按順序貼圖片,再講故事;圍繞小猴子所見,積累“又~又~”式的詞語;圍繞小猴子所做,體會動詞妙用等,這些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輕松抓住本課重點,突破難點,而且將隨文識字與積累語言巧妙結合,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做的不足的地方是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缺乏有效指導,在展示階段沒有照顧到所有學生。缺乏對教材的研讀,備課時沒有吃透教材,所以在教學環節的過渡中銜接不自然。課文故事情節生動,如果在講的過程中,教師投入激情的話,學生會更感興趣。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看圖學文。寫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要那個,結果什么也沒有得到故事。這是一篇饒有情趣,發人深省[注: 發:啟發;。盒盐颉l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的童話。告訴了學生如果做事沒有明確的目的,三心二意[注: 又想這樣又想那樣,猶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專一。],將一事無成[注: 連一樣事情也沒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無成就。]的道理。本篇課文配有五幅插圖。這五幅插圖生動形象,能根據聾生的生理特點充分發揮插圖幫助聾生理解句意,讀懂課文內容的作用,把視覺形象與語言文字聯系起來,從而利于發展聾生的語言思維和語文能力。

  二、學生分析:

  1、從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體系來分析,三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手(口)語表達能力,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學習圖文結合課文的方法。

  2、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時間短,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民主、協作、自主的實踐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三、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結合聾生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培養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懂得小猴子見新扔舊的行為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專一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關鍵是必須處理好形象的圖和抽象的文字之間的關系,因為只有圖文緊密結合了,才能使學生了解小猴子活動的順序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的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主要采取了:

 。1)圖文結合情景教學法。

 。2)以扶為主扶放教學法。

  (3)讀思結合品讀感悟法。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六、教學活動過程

 。ㄒ唬⒓ぐl情趣 導入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個環節的活動。首先出示課件,出現一個可愛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 力,然后問:這是誰?你們喜歡嗎?誰來描述一下?最后教師小結:你們觀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好,可是你們知道嗎?這只小猴子今天已經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 不久的一次下山中,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你們想知道嗎?引出課題,并板書。

 。ǘ、師生協作,自主學習。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具體活動過程中:

  首先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有幾個段,并找出與 之相關的圖畫。再認學生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老師出示課件)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它是 怎么做的?然后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②個問題。最后請各組代表一邊看課件,一邊回答第②個問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啟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 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歸納出第二、三、四段在寫法上與第一段一樣,都用了一個“小猴子( ),走到( ),看見( ),就( )!钡木涫絹韺懙。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師小 結: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嗎?最后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呢?引入學習最后一段。這一 段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圖文結合明白小猴子最終是一無所獲,并讓學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卻沒有辦法的一個詞?(“只好”)學生找對 后,再啟迪思考:小猴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注: 暢:盡情,痛快。暢快地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后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ㄈ、創設情境,表演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 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發言:剛才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誰愿意扮演這只小猴子,來表演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挑選一個學 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學生可以戴上頭飾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參與表演。提示學生要注意“高興”“掰”、“扛”、“扔”、“抱”、“追”、“蹦蹦跳 跳”、“只好”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ㄋ模⒄归_聯想,延伸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 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具體活動過程是:老師問: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在路上它會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會怎么辦?”的問題,鼓 勵學生踴躍發言。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續編課文,編一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僅照應了新課開頭的引入,還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有想像力的作業。這 樣的作業設計富有彈性,有利于開創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七、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師精心構思的藝術結晶,是學生感知信息的視覺渠道。我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了往復式的設計方式,從板書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無所獲的全過程,能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3

  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課地題目是《小猴子下山》,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該單元以 為主題展開,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無所獲。本文圖文并茂,語句生動,文字優美。課文情節簡單,層次清晰,按故事發展順序編繪了四幅圖,每個自然段是按“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樣,做了什么”這樣的語言形式來構段的,可以利用這個形式讀懂故事內容;本文插圖生動形象。使小猴的動作、形象直觀化。但由于課文內容是敘述性的,畫面是靜止不動的,學生對猴子的接觸太少,對猴子的動作想象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多媒體及圖、文、聲、響于一體,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和快速的信息傳遞,充分的資源共享等優勢,整合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獲得直觀豐富的欣賞角度,有利于學生個性化閱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猴、結”等12個生字,會寫“塊、瓜、往”三個字。2.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詞。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并積累“又()又()” 形式的詞語。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詞。

  教學難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并積累“又()又()” 形式的詞語。

  根據新課標課文內容的需要,將安排兩個課時,我說說的是第一課時。課前準備:課件 課文相關動物事物圖片 生字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讓學生充分認識本課的生字,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中我主要采用學生參與式教學模式,采取朗讀法、探究法、情境創設法、游戲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于學,勤于思考。

  在學法上,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我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將教學文法定為:

  1、圖文結合,情景教學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

  3、遷移法。

  三、教學過程

  我將此過程設計為四大環節。

 。ㄒ唬、激趣導入,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因此,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課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動畫片,這個導入給學生再現了故事的生動情節,面對如此生動、形象的畫面,孩子們一定會被猴子淘氣、頑皮的形象所吸引。緊接著提問學生“這只小猴給你什么印象?他要去干什么?”讀了課題后,我又以“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嗎?”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心潮澎湃,引起他們的共鳴和憧憬。如此激趣導入,使學生聽覺、思維、想像多渠道協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ǘ、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課文前,先認識猴子、桃子、兔子幾個輕聲詞,為讀好課文打基礎,也讓學生有了畫面和憧憬。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再讀中整體感知!币虼,在導入課后,讓學生借助拼音認識生字,大聲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初步感知了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三)、研讀賞析,學習生字

  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我首先抽選幾個代表分段朗讀,此時其他學生邊聽變夠花關鍵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小猴子下山,去了什么地方?看見了什么?怎么做的?”這樣的提問形式來讀懂故事內容。學習課文,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三個問題,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相應內容,這個設計是教師由扶到引到放的過程,在第一段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二、三、四自然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要認識生字,并能通過動作區分“掰、扛、扔、摘、捧、抱”等詞,在第一自然段地學習中“掰、扛”兩個字,并通過圖片,動作演繹幫助學生認識這兩個字,再提出“小猴子看見桃子、西瓜、兔子又干了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在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找含動作的生字,通過摘桃子的游戲形式來認識生字,并引導學生發現認識這些生字的特點,即與手有關的是提手旁。為了使學生能更清楚地區別這些動作,結合課后的動作圖,學生進行演繹,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ㄋ模、書寫生字

  學習寫三個生字“塊、往、瓜”!皦K、往”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指導學生左窄右寬的寫字規律,塊是量詞,引導學生說一句話。瓜字字形很特別,容易忘寫中間的點,通過字源認識這個字,并通過兒歌學習寫這個字。多種識字方法,幫助孩子識字寫字。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漢字的趣味和美。然后師范寫,學生練習臨摹,教師展示點評兩個學生的書寫,三、閱讀延伸

  此時教學已接近尾聲。我又出示小猴子畫面,引出其他有關猴子的故事,這樣的結尾這樣設計富有彈性,遵循了模擬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趣味濃厚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么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手而歸。本文圖文并茂,語言簡潔生動,五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五幅插圖,如同連環畫一般使小猴的動作、形象更加直觀化。

  二、說學情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體系來看,這些學生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以及本期前兩個單元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此時的學生大多五、六歲,還處于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間民主、協作、自主、活動的實踐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

  三、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扛、扔、摘、捧、抱”這些詞,并能選幾個詞各說一句話。

  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并說說故事情節。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標,要有始有終。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圖文結合的情景教學法。

 。2)以扶為主的扶放教學法。

  (3)讀思結合的.品讀感悟法。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ㄒ唬┲i語激趣,導入課文。

  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我采用謎語激趣導入,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問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使孩子在輕松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伙伴。

  然后隨機出示小猴子的圖片問,誰能有禮貌地跟小猴子打個招呼?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猴子的距離,重點強調“猴子”的“子”要讀輕聲。接著相機板書“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書寫,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辦法記住“猴”字。

  最后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猴子,你覺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樣?對了,它今天非常高興,因為它要下山去啦!我們也一起去,好嗎?相機板書“下山”,學生齊讀課題,教師用一句話過渡下一個環節:這只小猴字在下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去看看。

  (二)師生協作,自主學習。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具體活動過程中:

  1.首先教師范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有幾個段,并找出與之相關的圖畫。再讓學生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老師出示課件):

 。1)小猴子下山干什么?

  (2)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它是怎么做的?

  然后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2)個問題。最后請各組代表一邊看課件,一邊回答第(2)個問題。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啟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歸納出第二、三、四段在寫法上與第一段一樣,都用了一個“小猴子( ),走到 ( ),看見( ),就( )!钡木涫絹韺懙。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師小結: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嗎?最后的結果是怎么樣的呢?引入學習最后一段。這一段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圖文結合明白小猴子最終一無所獲,并讓學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卻沒有辦法的一個詞語?(“只好”)學生找對后,再啟迪思考:小猴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后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ㄈ﹦撛O情境,表演課文。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發言:剛才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誰愿意扮演這只小猴子,來表演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挑選一個學生扮演小猴子,另外的學生可以戴上頭飾扮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參與表演。提示學生要注意“高興”“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是一篇趣味濃厚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時,看見許多可愛的東西,它看見什么都喜歡,但抓到這個丟了那個,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手而歸。本文圖文并茂,語言簡潔生動,五個自然段分別對應五幅插圖,如同連環畫一般使小猴的動作、形象更加直觀化。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快兩個學期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具備了初步的自主識字能力,識字教學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動作表演自主識字。但他們在認知方面比較直觀,有意注意還未成熟,學生對猴子的接觸又少,對猴子的動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難度,因而需要創設情境,利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和生動形象的插圖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目標

  結合本階段識字和閱讀的重點,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將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借助圖片,通過自主識字、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等方法,會正確認讀“猴、結、掰”等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結、只、空”的字音。通過觀察、范寫、練寫,能在田字格正確規范書寫“瓜、非、常,空”等4個生字。

  2、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段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見(什么),就(怎么做)”這個句式,說說故事主要情節。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寫字,教學難點是圖文結合復述故事主要情節。

  四、教法學法

  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將教學定為:圖文結合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直觀教學法。低年級的學生都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發揮文中插圖的作用,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由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學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法,讓學生自主識字,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激起學生識字的興趣,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五、教學活動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課文

  所謂“萬事開頭難”,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我采用謎語激趣導入,吸引學生注意,然后問你們知道它是誰嗎?使孩子在輕松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伙伴。

  然后隨機出示小猴子的圖片問,誰能有禮貌地跟小猴子打個招呼?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小猴子的距離,重點強調“猴子”的“子”要讀輕聲。接著相機板書“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書寫,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想辦法記住“猴”字。

  最后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小猴子,你覺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樣?對了,它今天非常高興,因為它要下山去啦!我們也一起去,好嗎?相機板書“下山”,學生齊讀課題,教師用一句話過渡下一個環節:這只小猴在下山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ǘ┏踝x課文、解決生字

  首先教師范讀,并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多音字“結,只,空”。學生邊聽邊標出自然段段,并找出與之對應的圖畫。接著學生再結合圖畫,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學習更有目的性,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然后檢查學生字詞學習,課前已經布置了預習,由課件分組呈現課文中的生字。課件先出示第一組生字:結 滿 瓜 ,引導學生分享識字方法,并進行擴詞游戲,采用多種方式認讀生字。其中多音字“”“結”可以放在具體詞句中進行認讀,“瓜”是獨體字,要求會寫,教師可相機指導“瓜”的書寫,重點指導前兩筆撇的不同寫法。

  再出示第二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過帶拼音讀,小老師領讀,重點強調其中幾個后鼻音的字特別要注意。接著師生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這些動詞形和義的聯系,帶動作表演讀,鞏固加深印象。

  本課以合體字為主,其中9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所以我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歸類識記本課生字。經過這樣反復的訓練之后,學生不僅能夠熟練認讀這些生字,對識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靈活。

  (三)指導寫字,練習反饋

  本課要求會寫7個生字,這個環節,我重點指導”非,常,空”三個生字。首先指導學生觀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結構特點,師生交流總結。

  然后教師范寫,點撥要點:

  非:獨體字,注意強調筆順,兩邊的橫要對稱。

  常,空:上下結構,注意上下兩部分的中心對正,寬窄合適。

  接著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過程中要進行個別指導,展示學生優秀作業,并予以鼓勵和肯定。激發學生寫好漢字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ㄋ模┳x文感悟,明確路線

  首先指名學生分段接讀全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是怎么做的?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帶著問題從文中尋找并提取明顯信息。然后師生交流,板畫山的路線圖,引導學生將故事中出現過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圖片貼到路線圖上,并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等帶“子”的輕聲讀法。

  再根據學生發言總結,以“小猴子怎么做”為線索,相機板書“掰,扛,扔,摘,追”等動詞,幫助學生更清晰直觀地了解故事內容。

  最后引導學生根據圖畫和板書,簡單復述這個故事。這一環節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為下一課體會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專一的態度做鋪墊。

  六、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是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設計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線為線索,重點板書動詞。既體現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學生對故事的復述。板書如下:

  掰 玉米圖 摘 桃子圖 摘 西瓜圖 追 兔子圖

  猴子圖 空手而歸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小猴下山》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童話大故事,主要講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無所獲。本文圖文并茂,語句生動,文質優美。按故事發展順序編繪了四幅圖,分別與二、 三、四、五段內容相應,使小猴的動作、形象直觀化。但由于課文內容是敘述性的,畫面是靜止不動的,學生對猴子的接觸太少,對猴子的動作想象有一定的難度,而利用多媒體及圖、文、聲、響于一體,以及它豐富的表現力和快速的信息傳遞,充分的資源共享等優勢,整合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獲得直觀豐富的欣賞角度,有利于學生個性化閱讀,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本課教學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力圖在優化教學結構,改革教學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引導學生自主、個性化閱讀,根據學生認知、情感、思維方面的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懂得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明白做事要專一的道理。

  二、說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不同的差異中得到發展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依據本課故事性強,畫面豐富,結構類似的特點,我將教學文法定為:

  1、圖文結合,情景教學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

  3、遷移法。

  三、教學過程

  我將此過程設計為四大環節。

  (一)、激趣導入,引入課題。

  心理學表明,當視聽感觀并用時,能使學生入景入情,能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因此,我安排了這樣的導入:課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動畫片,這個導入給學生再現了故事的生動情節,面對如此生動、形象的畫面,孩子們一定會被猴子淘氣、頑皮的形象所吸引。緊接著,學生讀了課題后,我又以"讀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嗎?"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心潮澎湃,引起他們的共鳴和憧憬。如此激趣導入,使學生聽覺、思維、想像多渠道協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ǘ、由扶到放,學習課文

  在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情節后,就進入重點環節由扶到放,學習課文。此環節又分為五步:扶-引-放-演-悟。也就是重點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轉入最后一自然段,由課文最后一句話提出問題:"最后小猴為什么雙手空空回家去?"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再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二、三、四自然段,然后學生通過表演,最后悟出道理。分析第一自然段時,先出示課件,讓學生按看-說-讀-填的方法學習,看就是讓學生看圖,說小猴子來到了什么地方,心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感情的'朗讀第一自然段,教師出示小黑板,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然后歸納這段的學習方法,叫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小組討論學習二、三、四自然段,把課堂教學引入高潮,幫助學生學習,突破重難點。

  此環節的設計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求,將會實現學生思維的個性化,激發他們學習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促進了主體的發展,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了做事要專一的道理,順利突破重難點。

  三、拓展練習,發揮想象

  學生悟出道理后,標志著重難點已經突破,此時教學已接近尾聲。我又出示小猴子畫面,請孩子們思考:"小猴子明白自己錯了以后,它又會怎么做呢?"把課堂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抓住時機我讓孩子們帶著"小猴再下山"的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界時,孩子們將會沉浸在小猴再次下山的情景之中,體會出小猴這時的動作、神態、想法,此情此景,孩子們一定會情不自禁的暢談自己的想象,那真是回味無窮。

  這樣設計富有彈性,遵循了模擬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語文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四、總結全文,背誦兒歌

  當然,教學進行到此,可謂水到渠成、功德圓滿了,為了讓學生記住故事內容,吸取教訓,我又把課文編成兒歌,便于學生記憶,加深應象,此乃畫龍點睛之筆。

  本文語句生動明快,正是我運用了多個相應的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深受教育的同時,實現了知識與能力、智育與德育的巧妙結合,達到寓德育于課堂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我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傳統課文。新大綱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圍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北緝允堑投蔚牡诙,閱讀訓練的重點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注意誘發學生的興趣,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同時也創設情境,引發參與、點撥思維、激發參與、圖文結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二、學生情況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體系來看,這些學生經過低段一學期的學習及本期前兩個單元的活動,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習了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初步學習了結合詞句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維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來分析,此時的學生大多六、七歲,還處于一個好動的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維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間民主、協作、自主、活動的實踐激起學生的興趣,發揮其主動性,學習效率才高。

  三、教學目標設定

  根據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語文教學跟其他學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這一目的)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四個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標,就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我們從小做事應該一心一意和不要亂摘別人的東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標:培養學生根據對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斷、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識目標,就是能理解重點詞“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可愛”、“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關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標,通過理解重點詞語,體會到小猴的可愛;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教材所處的位置、內容及教學目標的確定,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重點詞句。教學難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成績口頭表達能力。理解課文重點詞句。

  五、教學思路設定

  根據“主導與主體”這間的“服務關系”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思路設定為以下四個活動,老師只起“導”的作用,以啟發學生討論交流,發獨立見解,培養學生從小在閱讀實踐中適時進行讀的能力,說的能力,聽的能力的訓練。

  六、教學準備

  1、小黑板一塊。小猴子頭飾、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讀磁帶、幻燈片、音樂帶。

  七、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活動是“激發情趣,導入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個環節的活動,具體活動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借助幻燈片,出現一個可愛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學們,然后問:這是誰?你們喜歡嗎?誰來描述一下?最后教師。耗銈冇^察得很仔細,描述得好,可是你們知道嗎?這只小猴今天已經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時,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

  第二個活動是:“師生協作,自主學習!边@個活動的目的是運用學生已學的方法,根據學習課文的體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立見解和發表能力。具體活動過程中:

  首先齊讀課文題目,教師范讀,學生找出有幾個段,并找出與之相關的圖畫。學生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過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樣?是怎么做的?然后師生交流,學生分小組討論第②個問題。然后再祟幻燈牌,請各組代表一邊看幻燈片,一邊回答第②個問題。最后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發言。啟迪思考:課文二、三、四段與第一段的寫法是一樣的嗎?(學生認真自由讀)由學生歸納出課文二、三、四段在寫法以上與第一段一樣。

  這時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師小組課文內容。這篇課文寫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見小兔又扔掉西瓜,就這樣,最后一無所獲。課文的前四段寫法一樣,所以我們學起來比較輕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問: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嗎?結果怎樣?引入學習最后一段,讓生找出說明小猴子此時心情難受,沒辦法的一個詞?(“只好”)學生找對了,再啟迪思考:小猴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盡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出自己獨立的見解,最后再由老師點評、鼓勵。)

  第三個活動是“創設情境,表演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首先師發言:剛才我們較好地學習了課文,你們愿意扮演這只小猴子下山的過程嗎?

 。ㄓ啥舜伟缪菪『镒酉律,同時放課文朗讀錄音及活潑、歡快的音樂配音帶,提示學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這些詞的動作及表情)學生表演完畢,教師及時總結學生表演情況。

  第四個活動是“展開聯想,延伸課文”,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述見解的能力。具體活動過程是:老師問: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在路上它會想些什么?

  學生在發言中說出給小猴子下山時想辦法,說明做事要專心專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錯誤。教師肯定指出:學生的發言說明大家很聰明,會思考、有現代意識。讓生再想想:這次小猴子下山,它將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見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問題,下節課再共同解決。

  本課時的板書,完成后是這樣的形式(展示出來)從板書中,同學們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無所獲的全過程。幾個動作詞語,較好地體現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8

  主要內容:

  我講課的內容是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走進花果山》第四個信息窗的內容。主要是學習被減數是7—10的減法以及有關0的減法。

  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被減數是2—6的減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而且從幼兒園開始,學生就已經接觸減法了,算法已經不是重點,所以我把重點放在理解減法的含義上。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提供數學信息,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使學生初步體驗到運用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許多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交流意識。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和直觀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找5位同學扮演:來了5只小猴,又走了---只,還剩---只。

  列算式5-□=□

  通過這個活動,即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了解學生對減法的掌握情況,以便實施后面的教學。而且,在這個活動中,也學習了這節課的一個新知識:(5-5=0 有關0的減法)在這個直觀的畫面中,學生也能夠很好的理解相同的兩個數相減得數是0的道理,同時也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了方便。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興趣,探究新知 分三步

  第一步:講故事

  一年級學生純真幼稚、富于幻想,讓他們自己觀察畫面,然后講給大家聽,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膽量,同時也為理解減法的意義作好鋪墊。

  第二步:提問題

  第三步:解決問題

  三、聯系實際,鞏固新知

  四、練習

  五、小結

  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總結,既便于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更激發學生數學的熱情。

  好,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猴子下山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猴子下山作文09-08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3-13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04-20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13篇04-20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15篇04-20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小猴子下山03-20

小猴子下山讀后感06-11

夢見下山05-11

小猴子作文05-1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高清在线Aⅴ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综合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Av免费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