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 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 說課稿1
一、說課標、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2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遇酷刑后,不負重但,耗時13年時間,寫成輝煌著作《史記》的事,表現了司馬遷在遭遇奇恥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堅韌意志與高尚人格,是培養學生責任感與面對困難堅強不屈的精神的優秀作品。《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
二、說學情
這一單元教材贊揚了人類堅強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馬遷》是本組的第四篇課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情感豐富,在對本組前三篇課文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學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難度應該是不大的。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充分與文本對話,聯系具體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從而讓他們獲取快樂學習的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教材特點,結合課程標準,聯系學生實際情況,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司馬遷是怎樣發奮寫《史記》的,深刻感受司馬遷的頑強意志與堅韌人格。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艱辛,體會司馬遷的堅強意志。
四、說課時安排、教具學具
以上教學目標預計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樹立面對挫折永不服輸的斗爭精神。
第二課時:復述課文;體會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寫字。課前教師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好詞典。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的教學環節是這樣預設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先讓學生讀讀課題,然后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這樣可以調動起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預習是講讀課文之前學生直接與文本的對話,五年級的學生已有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因此,課堂上檢查預習尤為重要。首先用多媒體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詞語。檢查第一課時學生的掌握情況,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接著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在排除字詞障礙后,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用簡練、準確的語言概括。最后再引導學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讀書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師能及時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史記》 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歷史人物故事。本單元的主題是“有志者事竟成”,課文講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盡13年時間,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全文內容概括性強,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司馬遷的贊美。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朗讀表達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司馬遷內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初步認識《史記》的史學價值和地位。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司馬遷發憤著書的過程
難點:領悟司馬遷發憤著書的過程中折射出的司馬遷的精神。
三、說教法、學法:
本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發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對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
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思考圈畫,同位交流、抓關鍵語句品讀,補充資料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抓住“發憤”進行“讀悟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理解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為五大環節來完成。
環節一:復習導入。認讀一組與課文有關的詞語,這些詞語是課文內容的提煉,讀好它,既為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同時也是對課文內容有總體把握。
環節二:總覽全文,以《史記》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讓學生總覽全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抓住“發憤”提出綱領性的問題(為什么要發憤?在什么情況下發憤?是怎樣發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環節三:品讀感悟
以“發憤”為主線,以“讀”為抓手。引導學生逐步走進司馬遷的內心。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感悟司馬遷寫《史記》的三個原因:一、英雄的影響;二、受父親的影響;三、父親臨終前的囑托。重點引導學生感悟第三個原因父親臨終前的囑托。抓住司馬談臨終前的囑托“你一定要……啊!”這一句,來感受寫好一部史書的艱難和意義的`重大。為下文“忍辱負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礎。
第二步:走進司馬遷的內心世界。抓住課文第三自然段,讀、思、劃、批注的方式,通過學生自學、同位交流、反饋,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段中司馬遷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對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感悟,讓學生默讀自學課文第三小節,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樣的飛來橫禍?交流時再補充閱讀司馬遷在受酷刑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資料,感受這場災難給他帶來的巨大的身心傷害。交流受到酷刑的司馬遷,內心是怎樣想的?抓住“悲憤交加,血濺墻頭”等體會司馬遷極度恥辱痛苦的心情。再來指導學生讀出這種痛苦心情。
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他選擇了活下去,引領學生走進司馬遷的內心世界,并抓住兩個‘一定要’創設情境,想象當他深陷牢獄時,當他遭受恥笑時,他忍辱負重,一定要完成史書的決心,指導學生讀出其內心的堅定。
第三步接下來關于司馬遷怎樣發憤寫《史記》在交流句子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文中對司馬遷怎樣寫《史記》寫的很簡潔,對照插圖、發揮想象說的更具體嗎?
出示:冬天的早晨,寒氣襲人,當人們,他已經。
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他仍然。
無數個夜晚,月黑風高,當人們,他依然。
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內化為真正的自己內心的感悟,真正地走進司馬遷的心靈,與司馬遷對話。感受司馬遷視事業為生命、置榮辱于度外的偉大人格。
第四步:讀寫結合
1.以一組發憤是:司馬遷受酷刑后忍辱寫成的《史記》
發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寫成的《離騷》。
發憤是談遷。發憤是海倫。
發憤是阿炳。發憤是。
2.小練筆:面對司馬遷和他的鴻篇巨制——《史記》,你一定有許多話要說,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使司馬遷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更加清晰高大豐滿。
環節四:課外延伸
1.認真研讀《史記》中的一篇文章,寫出自己的感受。
2.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試著對司馬遷作一個綜合的評價。
《史記》 說課稿3
教學內容: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的是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8年時間寫成輝煌的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可分為三部分。特別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鮮明,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析人物品質,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材料。
同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所在的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均是描寫歷史人物,其教學目的明顯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代人物的品質,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古代文學,從中受到古代文學的熏陶。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出現的生字詞,能運用多種手段理解生詞及部分語句的意思,從而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本資料的收集、教學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過讀、議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
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觀。在現在的課堂上,我們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及獨特感受。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作出個性化的.理解。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作為老師,要善于引導,要從大語文觀的角度出發,把課內與課外、書內和書外巧妙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學生對它的背景資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對文本知識作一些必要的補充。
教學過程:
(一)舊知導入,激發興趣。
1、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說勤奮》,其中有個人叫司馬光,誰還記得他嗎?以此導入,小結:司馬光以《資治通鑒》一書而永載史冊,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司馬,與他并稱為“兩司馬”,成就比他還高。大家知道是誰嗎?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相機板書:司馬遷 《史記》)問:誰能簡單對他作一下介紹?
[用這樣一種方式導入本課,我覺得非常自然有效,不僅拉近了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而且把《史記》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給學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
1、 接著,板書“發憤”,問“發憤”是什么意思?從哪兒可以看出呢?我們一起學課文。從而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指名按小節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家的預習情況。相機正音及指導長句的讀法。
2、
問:通過預習及再次的朗讀,你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小結:這篇課文條理清晰,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為什么會發憤寫《史記》?……
(三)二讀課文,品文賞析
(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司馬遷為什么會寫《史記》呢?
1、學生自由讀課文1—2小節,通過閱讀分析找出相關原因:1 崇尚古代英雄喜歡聽故事;2 父親是史官,立志完成一部偉大的史書; 3 從小四處游歷積累了閱歷;4 老你臨終前的囑托
[此時,要引導學生體會到他父親對史書的癡迷,朗讀他父親臨終前的一句話;并且相機告訴學生:在古代子不能違父命,否則就是不孝。]
2、(導)正是由于自己從小就喜愛這一行,再加上父親臨終前的囑托,使他義無反顧地扎入這編寫史書之中。可就是在這時,卻來了一場飛來橫禍。(讀課文第3小節。“正當他專心致志地……受了酷刑。”問學生他受了什么酷刑?[此時要引導學生從笑中走出來,可以問:如果說是你受了這樣的刑,你會怎么樣?(讓學生談體會),然后告訴學生在當時“士可殺不可辱”的環境中,很多人是寧愿死,問學生你能想像出司馬遷當時的內心痛苦不痛苦?然后導讀“司馬遷悲憤交加”這一句。然后鋒芒一轉,問:司馬遷他可以這樣做嗎?他有沒有這樣做?讀“但想到《史記》……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3、小結:是啊!頭一碰墻,血濺墻頭,一死百了。但死得有價值嗎?用文中的話說這叫“輕于鴻毛”。那怎樣才能重于泰山呢?他要怎樣?(讓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得出一個結論:寫完《史記》,實現人生價值。)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但想到……一直到完。”一定要讀到學生有感情為止。
(四)總結全文,補充拓展
1、 導讀第四小節。問:為什么說這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引導學生從13年,52萬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這幾方面來體會。]相機在板書“發憤”兩字下加紅點。
2、接著追問:“這用生命寫成的書是一本怎樣的書呢?引導學生著重體會“輝煌巨著、前無古人”這二詞。教師可相機拿出這本書簡單介紹,幫助學生樹立起對《史記》的尊從,對司馬遷的敬佩。
(五)作業設計,課后延伸
1、 看一個《史記》中的故事;
2、 寫一則讀后感。
板書:
受影響子承父業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載史冊
《史記》 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13年時間編成巨著《史記》的事,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發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對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文本語言精練,凸現了人物品性,是對學生進行“讀中悟,悟中讀”的語文基本功能力訓練的好教材。
基于對教學對象的分析,我認為,漢朝時史官的重大職責、司馬遷所受的冤屈,對學生來講,相當陌生,缺乏這些知識基礎,對理解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彌足珍貴,是非常不利的,也會使學生體悟不到《史記》的崇高的史學地位。因此,教學中要適度對一些虛寫的語言作充實處理,以便突破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鑒于以上的認識和分析,本課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憑借語言文字和學生的情感體驗,走進人物內心,真切地感受司馬遷所承受的痛苦和恥辱。
2.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感受司馬遷的偉大人格魅力,學會堅強面對生活中的不幸。
三、說重難點:
重點定為體會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力量源泉。
四、說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涵和人物品質。
五、說教學過程:
由〈史記〉的地位聊起,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學生的提問出發,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教學:
1.司馬遷入獄受刑后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他到底受了怎樣的災難 ?? ?
2.他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
3.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
第一個問題相對簡單,學生結合課前了解的資料,解決“酷刑”和“橫禍”難點,引導學生體會司馬遷受刑后的心情,再來動情地讀好課文。借助課外資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馬遷的“憤”。在此基礎上,完成練習冊,水到渠成,降低了難度。
第二個問題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尋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組中尋找、交流,鼓勵孩子尋找司馬遷力量的源泉。父親的囑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組就此滿足,這是引導反復朗讀課文,從中讓他們找到隱藏的一些力量。教學時,適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讀好文中的語句,更有內容。
第三個問題主要以想象情境,豐富畫面的方法來學習,以次體會他的忍辱負重、矢志不渝。
最后,總結全文,交流收獲,走出課文,離開作者,說自己的收獲。
《史記》 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第二課時。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學法選擇、教學程序、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后,不忘父親的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3年的時間,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事。它與前兩課《海倫凱勒》《鄭和遠航》共同對學生滲透“有志竟成”這個主題單元的精神熏陶,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圖書推薦《上下五千年》做閱讀鋪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借助朗讀表達自己對
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
的精神。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3、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閱讀史書、關注歷史的興趣。
教法學法:
教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
學法:潛心會文、品味語言
(教法學法的選擇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過程:
特別說明本課時的教學是在上一課學生充分自主讀書,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的。
教學過程依次為整體感知、品詞析句精讀課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體感知,借助詞語復述課文。
出示詞語:囑托、專心致志、飛來橫禍、了此殘生輕于鴻毛、輝煌巨著史無前例重于泰山。指生讀詞語,然后借助詞語復述課文。之后讓學生默讀全文。
(設計依據:《課標》在第三學段明確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因此教學要從整體把握開始。借助詞語復述,使課文內容成為清楚的一條線,也是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
接下來品詞析句、精讀課文。(這里分為四個環節)
1、首先教師聯系詞串出示問題:“囑托”可以換成“囑咐”嗎,為什么?司馬遷寫《史記》僅僅因為父親的囑托嗎?以這兩個問題為切入口,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實際教學中我發現,讀書中的思考是學生讀書習慣最薄弱的環節,因此出示問題引領學生讀書,旨在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同時設置近義詞的比較,是落實《課標》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親的囑托后,司馬遷開始“專心致志”地寫《史記》,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專心致志”?生再讀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發言交流的基礎上師引出“每天”和“忙著”這兩個重點詞。同時就這兩個詞讓學生展開想象。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下面的句型練習:
天色微明,司馬遷__________;
夜深人靜,司馬遷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馬遷____________;
數九隆冬,司馬遷_____________
……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三者的對話,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憑借文本具體的語言材料,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訓練學生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的'能力)
3、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什么是“飛來橫禍”?學生交流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根據學生發言情況,師可相機補充“李陵事件”,同時強調司馬遷所遭受刑罰的殘酷和恥辱。)然后引領學生用直線畫出司馬遷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線畫出司馬遷是怎么做的。讀文章、看插圖體會司馬遷此時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擇的原因。(忍辱負重)最后指導學生讀好這一段。最后師配樂范讀。
(語文教學把朗讀放在首位,因為閱讀過程中有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學語文,不是把每篇課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有感情的朗讀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們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
4、就這樣,帶著屈辱,帶著痛不欲生的悲傷,帶著重于泰山的人生意義,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史無前例的輝煌巨著。生自由讀最后一段,引導體會“13年、52萬字”所表現的司馬遷精神。
思考交流,司馬遷留給我們的只有《史記》嗎?回扣課題,深入解讀“發憤”。師補充后人對司馬遷的評價: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通過閱讀、思考、交流,讓學生深入體會司馬遷對待苦難的人生態度,使司馬遷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高大起來。)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英雄人物把困難與挫折當做一筆財富,他們用行動來詮釋“發憤”。課下同學們讀讀、背背五下《國學啟蒙》第46頁,《報任安書》中的片段。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實踐真正的大語文觀。)
《史記》 說課稿6
一、說教材:
《司馬遷發憤寫》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遇酷刑后,不負重擔,耗時13年時間,寫成輝煌著作《史記》的事,表現了司馬遷在遭遇奇恥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堅韌意志與高尚人格,是培養學生責任感與面對困難堅強不屈的精神的優秀作品。
本單元教材贊揚了人類堅強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馬遷發憤寫》是本組的第四篇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司馬遷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難點是體會并理解司馬遷受酷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及為什么能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又是怎樣發憤寫作的。
二、說教法:
基于上面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幾方面的教法
(一)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并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學生提的司馬遷究竟受了什么磨難,讓他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是什么原因讓司馬遷決定一定要寫完《史記》、司馬遷究竟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這三個問題導入探究學習,然后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研究學習,最終解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注重聯想和模擬的結合運用,在探究上面三個問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讓學生展開聯想,想一想,司馬遷在13年里都經歷了那些困難和挫折,想一想此時此刻,你最想對司馬遷和《史記》說些什么?帶動學生進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人物感情。
三、說學法: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取了一下兩種學法的指導:
(一)培養學生通過自學來解決自己不會的問題,比如要想知道司馬遷究竟受了什么樣的酷刑,讓他想了此殘生,那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先去找課外的知識去了解,發掘原因,讓他們在不斷的自學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馬遷內心的悲和憤。
(二)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采取讀書—體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體會司馬遷所受的奇恥大辱,進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憤,然后在探究他寫史的動因和發憤的痕跡,這樣學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寫作得精神。
四.說教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決定采取二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理解詞語,熟讀課文,了解《史記》知識,從課題入手,體會司馬遷的精神。
第二教時
一、展開想象,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學生齊讀課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司馬遷歷經艱辛,完成巨著《史記》。到現在為止,留在你腦中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自由發言,師點評)
二、新授,緊扣“發憤”,引入情境:
1、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誰來給老師說說“發憤”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師點評:“發憤”就是振作起來,努力去做。那么在這篇課文中“發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學們,老師昨天布置了二個作業,其中一個是讓同學們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關于文章的問題,我歸納了一下有以下三個問題:
(1)、司馬遷到底受了一個什么樣的磨難?
(2)、司馬遷為什么會發憤寫《史記》,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讓他忍辱負重活下去呢?
(3)、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難,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師就尊重同學們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決這些問題。
3、學習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馬遷遇到的磨難: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結合課間所發的數據想一想,看看司馬遷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
(2)、出示幻燈片,介紹“酷刑”是一個怎樣的刑法。(配合音樂,請同學讀一讀)
(3)、齊讀:“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
(4)、同學們自己去讀一讀,讀出司馬遷當時的悲和憤。(指名讀與齊讀結合)
(5)、師:司馬遷幾次想到了去死,他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記敘。(出示幻燈片,找學生讀一讀)
(6)、可是后來司馬遷內心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學們一起讀一讀;(出示幻燈片)“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7)、由第一個問題過渡到原因探究:
師小結:司馬遷的內心為什么會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發憤寫作,完成了一部52萬余字的巨著呢?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在相關原因的句子下劃上橫線,在用一、二個詞概括一下所劃的原因。
三、找準句子,探究司馬遷發憤的原因:
1、師找同學說說所劃句子是什么,在說說劃這個句子的原因。(學生自由發言,師總結)
2、師總結:同學們,司馬遷從小生活在黃河岸邊,聽著英雄的故事,黃河水養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親的臨終囑托時時提醒著他,要建功立業,做出一番事業的信念牢牢支撐著他,所以他要發憤寫史記。
四、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找到發憤的“痕跡”
1、師:關于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請一位同學來讀讀:
出示幻燈片:“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父親留下來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國搜集來的資料。”
2、同學們,整整13年時間啊,那是156個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個小時啊,課文敘述的太簡單了,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太大了,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以下三個片段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
(出示幻燈片,學生4人一小組展開想象和討論)
(1)、冬天,寒風刺骨,司馬遷……
夏天,烈日炎炎,司馬遷……
(2)、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遇到某個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時,司馬遷……
(3)、當他的所作所為得不到別人理解,遇到他人譏諷和挖苦時,司馬遷……
3、找同學讀讀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師總結:同學們,你們想象下,在當時的環境下,司馬遷要整理搜集歷史文獻,還要忍受內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氣啊。
五、出示幻燈片,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1、師引導:同學們,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歷史,來不得半點差錯,這需要怎樣的才華和信念的支撐啊,讓我們帶著感動和激動之情,來讀讀最后一段。
2、那么《史記》到底有什么影響與價值呢?讓我們一起看段視頻。
(出示視頻檔)
3、同學們,相信此時此刻,司馬遷的形象,已經悄然在你們的心中,那么面對司馬遷,面對《史記》,你想說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言,師點評)
4、出示幻燈片:魯迅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六、師總結發言:
同學們,在我們這節課快要結束時,我想用這樣一段話和大家共勉,苦難給一般人帶來的是嘆息,傷心,絕望,但對于生活的強者來說苦難是一筆財富,讓我們堅強的面對苦難,笑對人生,百折不撓,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
七、作業: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請同學們就自己喜歡的《史記》中的故事,查查資料去讀一讀,相信你會有更大的收獲。
八、板書: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親的囑托
原因擔史官的責任
對歷史的熱愛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研讀、整理、搜集
怎么發憤
攤開竹簡、寫下工整隸字
【《史記》 說課稿】相關文章:
史記好詞好句01-13
史記讀書筆記08-19
《史記》讀書筆記03-31
史記的讀書筆記11-10
史記作文400字08-21
史記好詞好句7篇01-13
史記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02
《史記》讀書筆記(15篇)12-20
史記讀書筆記(15篇)12-17
《史記》讀書筆記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