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的內容,具體內容是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置換反應的定義及應用,它側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應用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本課題的學習還能為后面
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歸納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設置以及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判斷教學重、難點,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順序,由于金屬活動性順序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而且在運用時需要一定的條件,又緊密結合學生對金屬的日常認識、思維能力、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特征,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以實驗探索為主線,結合使用啟發法、歸納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以實驗探索為主線能讓學生在做實驗的同時,還能邊觀察、邊記錄、邊分析、邊總結。多種教學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優化課堂,課堂效果也會達到最佳。
三、學法分析
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學生學習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實驗法、歸納總結法。化學是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做實驗是學好化學的最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這樣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了加強,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結合總結歸納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溫故導新
導語:在現代的考古中,發現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銀器具總是比鐵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鐵器早,你知道為什么嗎?
以科學事例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預示著本課題的重點。
(2)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結合課件展示,回顧學過的鐵、鎂與氧氣的反應,讓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再結合它們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設置學生討論,從而得出這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追問】:如果把金和這兩種金屬比較,則金排在什么位置呢?為什么?
這樣使學生能利用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來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還可以及時的檢查和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
②、金屬與酸的反應
【探究一】:在4支試管中分別加入5ml的稀鹽酸,再依次加入銅、鐵、鋅、鎂,觀察實驗的現象,特別強調的是加入的順序(銅、鐵、鋅、鎂)很重要,這樣實驗現象就有一個遞進的過程,便于學生觀察、對比,把握內在聯系,是學生能清晰地比較出這四種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從而比較出這四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突出重點,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設置討論】: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實驗室制備氫氣,你認為選用哪種金屬最好?
這樣能刺激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運用,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③、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探究二】: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學生分組實驗,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
【設置討論】:由實驗(1)可知Al的活動性比Cu強,結合實驗(2)、(3)能否比較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呢?
設計意圖:給出一定的線索為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在學習化學性質的同時,也了解到了比較金屬活動性的方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突出了重點,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就感。
通過上述探究過程,以及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了的真實結論,進而給出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及其用途。
④、置換反應
【課件展示】:金屬與酸、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以課件展示回顧相關化學方程式,突出規律性、直觀性,便于學生觀察、總結置換反應的定義,自己發現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3)交流討論,歸納小結
【提問】:談談這節課的收獲,還有何疑問?
這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說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維。
(4)作業
必做題:P14 4.5
選做題:P14 7
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這點恰好符合《教育學》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范文2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規定:對于金屬的化學性質,要求了解一些常見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據此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進一步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和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并且能用金屬活動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課堂中,教師組織、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復習回顧、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認識金屬的化學性質及其活動性順序,并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組織加工,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行為習慣、從細微實驗現象差別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保持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為了有效地落實課程目標,以構建主義思想為指導,尋找知識的最近生長點,注重對已有知識的.調用與組合。本課題學習,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體會回顧生活經驗,感受到不同的金屬其活動性是不一樣的,結合化學實驗驗證自己觀點的科學性,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脈絡。本節課作為此課題的第二課時,我設計了六個問題,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復習閱讀、觀察實驗和討論交流中不斷學到新知,讓學生學習活動拾級而上,知識構建水到渠成,并從中體會化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實驗處理上,我將實驗順序作了一個小的變動,目的是為了解決同樣都是不能與酸反應的金屬如何通過實驗比較活動性的問題。為學生以后獨立解決相似問題提供一個示范。關于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我通過課后習題進一步鞏固,并特地設計一道選擇題,跟學生介紹,鐵在溶液中發生置換反應只能生成+2價的鐵。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12-10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04-08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15篇04-08
金屬崗位職責02-11
金屬材料教學反思04-14
金屬崗位職責15篇02-11
《鳥語》的說課稿08-18
《燈光》的說課稿10-27
《橋》說課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