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自相矛盾》選自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冊第二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賣矛和盾的人,在夸贊自己的矛和盾時話語前后互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前后一致,實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談,否則就會鬧出笑話,自得其反。因為本課是文言文,所以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已經(jīng)具有的學習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查閱工具書、借助文中的注釋等來獨立閱讀思考,并與同學一道研究探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對學生現(xiàn)狀的了解,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注釋開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通過注釋弄懂古文的意思,引導學生能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讀和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緊緊抓住讀這個重點,采取:讀通—讀懂—讀好—讀透“的四讀法”進行展示交流,以讀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韻味美,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明白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學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讀、議、說、演相結合。
五、說教學程序
(一)溫故而知新,導入課文
由同學們回憶學過的以“自”開頭的成語(課件),(自給自足,自覺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奮勇,自強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棄,自鳴得意,自以為是,自我陶醉,自相殘殺,自高自大,自作聰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引出《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學生對寓言并不陌生,但還是有必要復習一下什么是寓言,然后簡介《韓非子》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作,讓學生對這個作品有個大致的了解。最后解題,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再讓學生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由于學生課前已經(jīng)借助工具書進行了預習,所以學生基本上都能通過預習說出這則成語的意思。
(二)按照“讀通——讀懂——讀好——讀透”的學法,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1、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俗話說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讀”。宋朝朱熹也說:“文章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我首先讓學生聽DVD碟范讀課文,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把握,然后讓學生自己試著把課文讀幾遍,并談談讀完課文后的感受。比如說文言文中有的句子讀得很拗口,還有些句子過長等等,再引導學生尋找解決的方法,并讓學生按照這些方法把文章讀通。比如說可以通過劃分節(jié)奏,找停頓點、看注釋等方法來解決。最后教師再范讀課文,請學生認真聽,聽后討論,老師和自己對這篇文言文的讀法有什么地方不同,比如停頓、重音等,怎樣讀才好呢?為什么要這樣讀?
2、精讀課文,讀懂讀好。
學生聽了DVD碟的范讀,也聽了老師的范讀,并交流了讀法,自己也試著讀好好幾遍了,這時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精讀課文,可以小組讀,同桌讀,自讀等等,通過讀來感悟寓意,達到讀懂、讀好的目的。這則文言文中只有一個生字弗,很簡單,(課件)字義的理解,書上也都有,學生完全可以小組合作完成,再讓學生結合注釋學習,一字一句深入地讀,讀明白每一句話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相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每句話意思的理解,可以一人讀,一人翻譯,一人評價;也可一人讀,兩人翻譯,兩人評價等等,比比誰讀得好,誰翻譯得最好,誰最會評價,這樣學生定會興趣盎然。
3、匯報展示,突破重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意思有了深入的了解,這時,可以進行小組匯報展示合作學習成果。對匯報的要求要寬松,可以小組合作匯報,一人一句;也可以就你懂得最透徹的一句匯報;還可以就全文來匯報,每匯報一句,除了談理解,還要讓學生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或者表演來展示理解到的內容,老師再相機點撥,指導讀法,也就是在“讀懂”中滲透“讀好”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既讀懂又讀好。例如: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意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么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么?為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句子,讀出來,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接著讓學生“變”句子,如果你就是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你將怎樣來夸夸自己的矛和盾,讓學生采用表演的方式來夸夸自己的矛與盾,表演出那種“夸耀”的神情,再回到原文,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再現(xiàn)剛剛的表演,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復呈現(xiàn)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復讀與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整個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導讀時,我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你就是圍觀的人,你聽了那個賣矛和盾的人說的話,你心里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問呢?”學生進入了文本,身臨其境的說:“我會覺得很好笑。”老師緊接著引導:“那你用好笑的語氣來讀一讀。”我認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讀書的語氣自然也就不同,課堂上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4、拓展延伸,水到渠成。
文章讀到這時,實質上已經(jīng)讀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出文章的寓意,便水到渠成了,此時,我根據(jù)文章蘊含的道理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文章讀到這里,你肯定感受頗深,此時,你想說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見過自相矛盾的事嗎?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讓學生自由談,只要說出道理即可。最后讓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古文的秘訣,那就是反復誦讀,細細的品味,慢慢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有著音樂般美妙的韻律,從中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六、說板書
我覺得板書只要簡潔明了,緊扣主題,揭示寓意即可。在本文的板書中,楚國人自夸的兩句話“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是構建“自相矛盾”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這兩句話自然地引出了“自相矛盾”,這一主要意思,所以我把它們板書出來了,學生一看便明白。
七、說教學反思
選擇這篇課文,一是因為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趣味興強;二是這是一篇文言文,作為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提高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更好地繼承古人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古為今用,而且可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我在鉆研教材之后,才覺得《自相矛盾》這則寓言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但是課堂的教學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講解接句子的意思與字詞的意思,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濃,整個課堂而皇之也會死氣沉沉。幾經(jīng)思索與修改,決定把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優(yōu)化讀的過程,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理解字詞,在讀中領悟寓意,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回顧整個課堂,感覺學生在讀中有了感悟和理解,在讀中領略了文言文的韻律美,在讀中還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我覺得非常好。但是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各位老師,你們有什么更好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希望能不吝賜教。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個文言文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本文通過寫楚人賣矛和盾,結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訴我們說話、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讓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吾、弗”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夫”,會寫“矛、盾”等4個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詞的含義。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內容,能理解寓言中所講的道理。
難點: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寓言故事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來復述。
二、說教法。
根據(jù)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jié)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
1.朗讀法
學習文言文,要多讀感悟。本課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朗讀,讀出節(jié)奏,結合課文注釋,了解課文內容。
2.發(fā)現(xiàn)點拔教學法
本課的難點在于怎樣準確把握課文的寓意,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故事蘊含了什么道理,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
3.多xx輔助教學法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xx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理解課文的寓意,從中受到啟發(fā)。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課前要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結合課文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要學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同時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寓意。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根據(jù)設定的教學目標,安排了一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題導入
師:本課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下面請大家先自行朗讀課文。
板書:自相矛盾。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
3.課件出示生字,指導學生認讀,書寫。
生字:矛盾譽吾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并字面解題。
4.教師范讀課文。
5.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fā)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結合注釋,理解句子。
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于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理解過程中“堅、利、于”等詞語學生在注解里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4.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tài)、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xiàn)呢?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5.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6.為什么“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xiàn)了自己說話相互抵觸的情景。
7.翻譯全文:楚國有個人又賣矛,又賣盾。賣矛的時候說他的矛無比鋒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透;賣盾的時候又說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有人就問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呢?他無言以對。
8.那么,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
9.理解主旨。
世上沒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沒有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也就出現(xiàn)了自己說的話前后互相抵觸的尷尬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互相抵觸。
四、課文小結
本文通過寫楚人賣矛和盾,結果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告訴我們說話、做事前要思考,不能讓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觸。
【六年級上冊《自相矛盾》說課稿】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01-12
自相矛盾的故事04-11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02-23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說課稿01-08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的說課稿01-07
六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15篇03-03
上冊語文《搭石》說課稿01-09
六年級上冊《月光曲》的說課稿5篇01-07
自相矛盾造句(精選148句)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