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詩歌賞析>孟浩然詩歌賞析
孟浩然詩歌賞析
更新時間:2024-08-29 17:22:38
  • 相關推薦
孟浩然詩歌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詩歌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浩然詩歌賞析1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這首詩里包含了相當復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洛陽”指明地點,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

  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如今到了洛陽,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足以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庚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自己的摯友呢。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庚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遲”字。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可是流放嶺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鄉呢?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并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便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著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為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孟浩然詩歌賞析2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啟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于生發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并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著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眾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

  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墻內、讓人想象墻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沖破了圍墻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回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回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孟浩然詩歌賞析3

  愛菊。他的田園詩中涉及到菊花的有五首,《過故人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也最能體現孟浩然的情懷的一首。《過故人莊》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做客所寫: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在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菊花的出現是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下發生的,看似只是一種自然的故人之間約定,好似和詠菊無關,可如果看看歷史中真實的孟浩然,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中那含而不露的詠菊意味了。孟浩然四十歲進長安,應進士不第,后又因“不才明主棄”(《歲末歸南山》)觸怒玄宗,以至終生仕途黯淡,平生抱負難酬,于是他便將興致徹底轉向山水之間,后雖入了張九齡的幕府,或許因為此非其志所在,時日不長就又飄然而去了。縱觀孟的一生經歷,雖初有入世之愿,但最終徹底走上了出世之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隱者。

  由此可見,菊花是《過故人莊》這首詩的靈魂。和梅、蘭、竹一樣,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著特殊象征意味。因為它有百花凋謝時傲然獨放,花期過后敗而不落的精神,故而被中國詩人賦予了臨霜綻放、清操獨標的品格。它的這種獨特品性,在文人筆下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顯得更為人性化,因而也就成為了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自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它就不斷地被中國文人熱情地歌頌著,例如,李世民(“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李白(“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王安石(“黃昏風雨打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李清照(“人比黃花瘦”)、文天祥(“落葉何心定流水,黃花無主更西風”)、朱元璋(“忽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上黃金甲”)、曹雪芹(“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等人,因境遇和身份的不同,對菊花寄予了各個不同的情思,使得菊花之執著、清傲的形象和品格更為美好、豐富,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使菊花具有了隱者的超脫和人的靈性。

  從隱者的定義出發,孟浩然和陶淵明都是神如菊花的,但二者之間的區別卻也顯而易見。陶的詩多外露清寒之姿,內含清苦之意,雖自然,終有不平無奈,讀來總給人以隱痛和惆悵的感覺,透出魏晉時期凄愴的氣息。陶詩之所以如此,那是朝政時局的黑暗和自身政治理想相矛盾造成的。先是因門閥制度形成的不平等,讓他受人歧視,以致不堪為吏,后又分別受惑于桓玄、劉裕,讓他徹底對當時的政治絕望,故而在“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歸田園居》其五)后,產生了“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同上)的輕松,進而產生了“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哭夕短,已復至天旭” (同上)的歡愉。但無論是輕松也罷,歡愉也罷,其底色畢竟是“悵恨”。

  而孟浩然的詩,則讓人能感受到一種從容不迫、大度自然、恬淡祥和的盛唐氣象。在孟詩中常多“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秋登南山寄張五》)的歡娛。對此林庚先生精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六朝人的生活是雋永的,唐人的生活是活潑的。前者是深刻,后者正是浪漫與健康。”正是這種差異性,造就了陶、孟之間的本質區別。另一個原因在于二人生活質量上的差別。陶淵明的生活無疑是清貧的,故有《詠貧士七首》之嘆和《乞食》之悲。而孟浩然的生活則是不用煎熬于肚子的問題,在他的一些詩中,我們可以聽到牢騷和憤懣,但絕無饑寒之哀和“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詠貧士七首其四》)的凄慘。總之,雖然二者都是因政治的失意而徹底地走上隱逸之路,二者詩的風格在許多地方也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菊花的愛是不一樣的:前者愛得深沉,后者愛得從容,前者是“道”的追求和維護,后者則是生活化的自然意興的表達。

  正因為如此,作者在《過故人莊》中,不加雕飾地流露出“就菊花”,也就顯得異常恬淡自然和不露痕跡了。其隱逸思想也以一種徹底生活化的方式,自然而然體現出來的,并且達到了一種神形兼備,內外統一的物我(菊我)兩合、物我(菊我)不分的境界。這正如聞一多先生在《說唐詩》中評價的那樣:“孟浩然可以說是能在生活與詩兩方面足以與魏晉人抗衡的唯一的人。他的成分是《世說新語》式的人格加上盛唐詩人的風度。”

孟浩然詩歌賞析4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第一聯寫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詩歌賞析5

  中國古詩內容繁多,詩人各有千秋,每個詩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現在我們通過了解詩人,分析他們的詩。這樣可一舉兩得,既可以了解詩人的情況,又可以同時學會詩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紹的是田園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約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唐代著名詩人,與王維并稱王孟。因未考上進士,仕途不順。在文學史中,他以田園詩著稱,五言體最為出色,風格清幽淡遠,擅長寫景,經常反映出隱逸生活的內容。大詩人杜甫曾贊譽他的詩說:清詩句句盡堪傳。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意】

  老朋友準備了飯菜,邀請我到他的鄉村家里。村外綠樹環繞,城外有青山斜立。打開窗,面對打谷場和菜園,一邊舉杯暢飲,一邊談論農事。等到重陽節那天,我還要來觀賞菊花。

  【賞析】

  詩是田園詩。記敘的雖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卻表現了一種樸素的、平淡的、恬靜的美。特別是頷聯,描寫了農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綠色的樹木在村邊環繞,青翠的遠山在城外斜昂。

  【練習】

  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試描繪畫面。選一角度(如表達手法、語言運用)賞析。

  畫面:綠色的樹木在村邊環繞,青翠的遠山在城外橫斜。

  賞析:(1)兩句詩近景遠景結合,寫出了山村優美的田園風光,表現了詩人對農家生活環境的喜愛之情。(2)兩句詩運用對仗的手法,綠樹對青山,村邊對郭外,詞性相同,相互對應,十分工整。(3)兩句詩用詞造句十分逼真,詩中有畫。如合字表現了綠樹環抱相擁的情態,突出了村邊綠樹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畫出村外青山又近及遠伸向遠方的景象,畫面感強)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流露出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流露出詩人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之情(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今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水漫漫。

  【主題】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后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重點詩句鑒賞】

  首聯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詩人從視覺,觸覺角度,用清雅爽凈的筆調寫出最能代表秋天的事物樹葉飄落,大雁南飛,北風頗寒。十個字點染出一幅寂寥的寒江秋意圖。

  頷聯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詩人滿懷感思,卻無人傾訴,終于抑制不住難忍的思鄉之情,對著冷落江天,自語起來:我的家鄉就在襄水拐彎的地方,跟我還隔著茫茫的楚天啊

  頸聯鄉淚客中盡,詩人久在他鄉飄零,此時思鄉之淚已盡。思鄉淚已化成濃濃的思鄉情,,可詩人不接著情寫下去,而是輕輕蕩開:孤帆天際看。去寫那渺遠天際的一片孤零零的帆影了。在古詩中,帆是帆船的代名詞。客子離鄉遠行靠它,遠方歸來也靠它。孤帆成了傷別、懷遠、思歸的象征物。因而在古詩的一些送別思歸之作中常常飄出一片孤帆來: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寫比直接抒懷更有韻味,更含蓄幽遠。

  尾聯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孤帆在煙波渺茫的日暮迷失了渡口,前程在哪里?歸宿在何方?詩人以天涯孤舟的迷無所歸收束。這似乎隱含無盡的未言之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背景】

  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投贈當時位居丞相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器重。孟浩然的這首干謁詩把洞庭湖寫得氣勢浩瀚,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得委婉有致,不卑不亢,含而不露骨,實為干謁詩的精品。

  【今譯】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滿,包容天空于水渾然一體。水面的霧氣籠罩了云夢澤,波濤洶涌,震撼了岳陽城。想要渡湖而沒有船只,閑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坐在那看人家垂釣,只有徒然的羨慕之情。

  【主題】

  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想請張丞相推薦自己出仕做宮,詩人不甘于仕途的失意和落寞,一心想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氣勢闊大雄壯,其情也積極向上,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詩句鑒賞】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兩句寫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八月秋高,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涵字點明洞庭湖包容萬象的恢宏氣度,頗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平字橫向著眼,極見湖水浩渺,視野開闊。太清縱向描繪,給人以天高地闊,宇玉澄清之感。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句實寫洞庭,其中蒸和撼兩字用得很好。

  蒸字渲染一種濕漉漉的氣氛,給人以蒸蒸日上的動態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讓岳陽城天搖地動,極顯湖水喧囂動蕩。這兩句實寫洞庭:水汽蒸騰,如煙似霧,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洶涌,穩固如山的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顯得異常渺小。錘煉詞語,以靜襯動,凸現了洞庭秋水的勃勃生機。

  藝術特色。

  這首詩把洞庭湖寫得氣勢浩瀚,闊大雄壯。情感表達委婉有致,含而不露,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孟浩然詩歌賞析6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是一首抒情詩。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游長江下游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于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于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何況遠離故土,思想處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云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了。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歸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孟浩然詩歌賞析7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

  孟浩然詩主要以五言擅場,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施之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杰《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孟浩然于開元初至開元十二三年間,數度出入于張說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吳越之游,開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紹興),詩即作于此時。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可見有時語調也有助于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舟中人”當是來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濟與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樸的家常話,居然將承平時代那種淳厚世風與人情味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誰能說它是一味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游歌詠過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里并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可謂外淡內豐,似枯實腴。“引領望天末”,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自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于生命力的.語匯,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詩話》引蘇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確評

孟浩然詩歌賞析8

  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這詩通過描寫義公禪房的山水環境,襯托出義公的清德高風,情調古雅,瀟灑物外,而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是孟詩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臺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凈,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只是描寫贊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凈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筑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凈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本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贊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風光閑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至今仍不失為精品。

【孟浩然詩歌賞析】相關文章:

徐志摩的詩歌賞析01-20

詩歌春日的賞析02-21

李白詩歌賞析06-07

詩歌賞析文章的寫法07-08

徐志摩的經典詩歌附賞析03-20

《當你老了》詩歌賞析02-05

徐志摩詩歌《偶然》賞析03-06

孟浩然《過故人莊》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王維《鳥鳴澗》詩歌賞析01-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色婷婷亚洲婷婷7月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 | 天天看片高清观看免费国产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