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含蓄的特點,起著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詩歌的《鄉愁》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賞析1:
20世紀50年代開始兩岸局勢緊張,兩岸處于隔絕狀態,禁止任何的交往。許多人的懷鄉思親之情無法表達,他們便借助文字來抒發自己的懷鄉思親之情。隨著這種文學現象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抒發自己懷鄉思親的文學題材——鄉愁文學。
鄉情,一只永遠唱不完的歌;鄉愁,一種無藥可醫的病;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是游子永遠的情結。它們蠱惑了無數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國人永遠掙不脫的心結,多少年又是多少代。臺灣文學中的鄉愁意識,是臺灣特定歷史中產生的特殊的社會現象,它既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詩人的生命體驗。三百多年以來,臺灣這塊土地上反復上演著分離與回歸,在這個歷史場域中發展起來的臺灣文學籠罩著濃厚的鄉愁意識。
在描寫鄉愁的作品中,余光中一首《鄉愁》把鄉愁表達的淋漓盡致,不但廣泛流傳于海內外,還被人譜成曲傳唱。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河蟹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就像愛情在某男某女間的生離死別一樣;鄉愁又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占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鄉愁是源于對往昔之物的特別緬懷,當夜雨響在耳邊,鄉愁也就如約而至在我們精神的海底。因為每次的歸去來兮,所以我們的鄉愁像西出陽關的旅人,充滿了驀然回首的美感。鄉愁是一本歷史的巨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蘇,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賞析2:
《鄉愁》雖是用白話寫的,卻有著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他具有深厚的國學底蘊,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我認為中國人的情操都是從屈原來的,從《離騷》來的。”他說,“我慶幸自己在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學的熏陶,中華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在岳麓書院世紀論壇上,當余光中被問及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何建議時,他說,我寫詩,寫散文或搞翻譯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話文多樣化,如同平面中出現了浮雕,引我們產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種追憶、回憶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讀古、詩、詞、曲。有人說都什么時代了,你還讀蘇東坡的詩?我說為什么不可以讀?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語里面都缺不了蘇東坡。你會說,哎,某人啊,我沒有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這就是蘇東坡的詩啦。你說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鴻爪,那不是蘇東坡教你的嗎?你說這位女子啊,絕色佳人,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些都是蘇東坡留給我們的遺產。《詩經》、《楚辭》的優美的詩句都已經進入了我們日常的成語。這就是民族的遺產。沒有這些成語,沒有這些名句,我們的生活會暗淡得多。
【余光中詩歌的《鄉愁》賞析】相關文章:
余光中的詩歌04-21
徐志摩的詩歌賞析01-20
詩歌春日的賞析02-21
《當你老了》詩歌賞析02-05
徐志摩詩歌《偶然》賞析03-06
李白詩歌賞析06-07
徐志摩的經典詩歌附賞析03-20
詩歌賞析文章的寫法07-08
孟浩然詩歌賞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