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詩歌賞析>詩歌詠史教案
詩歌詠史教案
更新時間:2023-10-31 15:49:38
  • 相關推薦
詩歌詠史教案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歌詠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詠史教案1

  教學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歸納課內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見下表)

  篇目類別思想感情表現手法

  越中覽古寫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涼表達盛衰無常感慨鮮明的對比

  石頭城寄寓著國運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擬人

  蜀相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借景抒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壯志難酬對比

  京口北固亭懷古抒發愛國情懷詞中用事

  揚州慢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虛實相濟

  化用前人詩句

  過華清宮奢侈淫逸

  詠懷古跡(其三)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詠史詩就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

  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詩作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都遺響千古。

  (懷古詠史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表達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的詩歌。懷古詠史類作品,嚴格地說,應該有“懷古”和“詠史”兩個小類。

  “懷古”是指登臨游覽,觸景生情,由于歷史遺跡的誘發,而抒發感慨——長于情景交融

  “詠史”是翻閱古書,撿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和事,而陳述自己的獨到見地。——長于議論精辟。)

  三、類別:

  1.詠古跡

  2.懷古人

  3.憶古事

  四、歸納思想內容

  1.感慨盛衰無常

  2.感慨壯志難酬

  3.感慨國運衰微

  4.抒發愛國情懷

  5.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詠史懷古詩的主題:

  1.抒發感慨,感傷興衰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詩的一個專題。如唐代韋莊的《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2.懷古詠史,別有寓意:

  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或是借古諷今,別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懷古詞《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現了“故國晚秋”中江山風物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繁華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嘆六朝皆因荒樂而相繼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實際上是借歷史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而重蹈歷史之覆轍。

  或是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關照自我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于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志,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故地重游,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杰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

  六、歸納詠史懷古詩的特點

  方若虛云:“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己。”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意象:歷史人物、烏衣巷、吳鉤、淮水、《后庭花》、六朝、華清宮……

  (3)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

  (4)表現手法:對比、觸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擬人、借古諷今、吊古傷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無常;感慨壯志難酬;感慨國運衰微;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語言:含蓄

  (7)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七、藝術特色

  2.借古諷今

  3.對比

  4.用典

  5.化用

  6.寓情于景

  八、鑒賞步驟

  (解讀要求:(1)基礎:明了詩人所詠的人和事(2)關鍵:把握詩人在吟詠古人時寄托了自己怎樣的感情。解讀時應思考,對于詩中提到的歷史人物,作者態度是什么?詩人對此事別出新意的見解表現在何處?)

  1.要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歷史知識庫的寶藏。在閱讀一首詩詞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解答鑒賞題時,注意不要被命題者設置的誤區所干擾。比如1996年高考題選了元代作家阿魯威的散曲《詠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頌的三國英雄諸葛亮說成是劉備,就是制造誤區的一個例子。

  2.要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作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以古諷今的杰出之作。關于詩人對史實的態度,我們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像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這里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里“借他人酒杯,澆歷史題材,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反映的,這里不但體現了詩人們不同的藝術技巧,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4.要分析寫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取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我們要在對具體篇章的分析中仔細體味,并且從中領悟作品的基本風格。還有一點必須提醒,作為詠史懷古詩,不少篇章在吟詠的主要人和事之外,還會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共用了五個典故。對于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體會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時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時,也要留意。

  九、解答詠史懷古詩的基本步驟與方法:

  1.懂。即寫什么?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或用典。高考試題中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或用典都是學生熟知的,不可能出學生生疏的歷史事實、陌生的歷史人物或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典故。例如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第三套詩歌賞析題同第三冊李白的《越中覽古》的主旨相近,取用第一冊的《勾踐滅吳》的歷史事實。對學生生疏的內容一般給出注釋。

  ②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既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王昭君與杜甫的的連接點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頗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極其相似。杜甫的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而對王昭君斯人則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同情。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發的感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從“懷古”二字來看,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抒懷詩,那么作者在這首詞中是側重于借古諷今還是借古言態呢?從下闋作者對周瑜的描寫贊美中可以發現,原來作者詠史,想要抒發的是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悲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經固亭懷古》則既有借古諷今之意,又有借古消個人胸中塊壘之心。

  ④要分析作者的寫法。詠史抒懷詩的寫法多樣。在構思上,有以景襯情的,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

  ⑤要學會比較鑒賞,這不但對領會作者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提高鑒賞能力也很有好處。

  2.審。即審明題目要求。

  3.書。即書寫答案。要依據詩歌的具體內容,恰當地運用相關術語表達。

  4.查。即檢查要點全不全,語言通不通。

  十、高考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參考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十、遷移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完成第16—18題。(8分)(上海卷)

  赤壁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千里長江隘舳艫②。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③眼里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礬鷗鳥滿煙蕪。

  [注]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②舳艫;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

  ——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6.對聯在語言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1分)

  17.對聯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游”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說—事。(2分)

  18.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詩,從—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5分)’

  【參考答案】

  16.對仗(或:對偶)

  17.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

詩歌詠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2、理解詩歌中對比、比喻、用典等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中對比、比喻、用典等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詩中用典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有一個成語“洛陽紙貴”說的是西晉文學家左思以十載之構思寫成《三都賦》,一時間洛陽的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為之紙貴。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左思這位文學家。

  二、作者簡介

  左思:公元250-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人,西晉文學家,是建安風骨的繼承者,西晉最杰出的詩人。

  左思出身寒門,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故發憤苦讀,最終成為晉代著名的'文人。雖然他有才華,而且肯發奮苦讀,但是因為貌丑口訥,不善交游,而且出生寒門,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

  其代表作品是引起洛陽紙貴的《三都賦》。在詩歌創作方面《詠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詩歌筆力矯健,氣勢高拔,辭采壯麗,深得建安風骨之精神,被稱為“左思風力”。

  時代背景:

  西晉時,士族把持朝政,選官依門第而不依才德,庶族寒士很難進入政權中心,門閥制度森嚴,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出身寒微的人,盡管才能出眾也只好屈居下位;而士族子弟,不管才能如何低劣,只要賃借著祖宗的權勢,都可以獲得高官厚祿。

  三、誦讀感知

  師范讀,生齊讀,疏通全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詩歌的內容?明確:谷地茂密的松樹,山上下垂的小樹。小樹那一寸粗的莖干遮住了要射入谷底高大松樹上的日光。世家子弟位居高官后爵,出生寒門的英豪俊秀淪落到低級官位上。金、張兩家子孫憑借祖先的功業,世代都做了大官。馮公難道不齊偉出眾嗎?到頭發白了還不被重用。

  四、重點研讀

  思考:這首詩歌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

  1、對比:

  全詩從上下、大小、高低、貴賤、賢愚等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如“澗底松”和“山上苗”對比,“世胄”和“英俊”對比,“金、張”和“馮公”對比,從自然、社會、歷史的鮮明對比中揭示了不合理的現象,深刻地揭露了西晉社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畸形現象,對扼殺人材的門閥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和控訴。

  2、比喻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澗底松來比喻懷才不遇的寒士,以山上苗來比喻憑借門閥世代卿相的士族,鮮明揭示自然界之不合理現象,以暗示人類社會之不平等現象。

  3、用典。

  借用金日磾、張湯、馮唐三位古人的故事,鞭撻了當時極不合理的門閥制度。

  五、拓展延伸

  1、兩種人生:

  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平則鳴,金剛怒目。

  可以說陶淵明是博大精深的大海,左思則是噴薄而出的野火;

  陶淵明是那恬淡祥和的天空,用他的道德追求遍照大地,普度蒼生;

  左思則是那投槍匕首,用他鋒利的刀刃刺向不平社會的心臟。

  2、詩歌類別:

  從體裁形式上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從題材(內容)上分為:山水田園詩、詠史詩、詠懷詩、詠物詩、邊塞詩等

  六、布置作業

  1、積累文學常識,背誦詩歌。

  2、完成相關教輔練習。

  板書設計:

  自然對比(比喻)↓

  社會對比↓

  歷史對比(用典)

【詩歌詠史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詩歌教案10-18

大班詩歌《春風》教案10-19

中班詩歌教案《月亮》10-27

環保詩歌02-22

生活詩歌02-28

經典英語詩歌04-28

母親的詩歌06-30

朗誦的詩歌05-05

《生命》詩歌10-3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天堂va视濒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最新看片国产精品免费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