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于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丑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后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里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里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為參加電子白板應用技能賽,我精心準備了這一課!睹糠昙压澅端加H》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課文。文章主要寫詩人王維離家兩年后的重陽節,看到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思緒萬千,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首詩用詞自然、凝練,真切地道出了詩人思鄉情濃,也成為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名篇。文詩對照是本文一大特色。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制訂了三個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詩句,能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3.在讀文悟詩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為達成目標,我采取了創設情境、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等教學策略。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電子白板在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創設,營造氛圍:
課伊始,就通過電子白板出示望月圖,加上背景音樂的渲染和老師深情的描述,將學生帶入到悠遠的思鄉情境中去。課上多處用圖片、音樂營造氛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古人過節的.畫面,張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仿佛穿越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長安,來到了節日的長安街。
二、視頻呈現,示范引領。
配樂朗誦視頻深深吸引了學生,打動了學生。此時學生的欣賞、模仿所收到的效果是老師任何的說教都無法比擬的。
三、靈活調用,消除疑點。
預設到學生對“山東”的理解會出現歧義,設計從白板素材庫中調出地圖,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免去了老師備課時上網查詢、下載的辛勞。
四、便捷展示,激發欲望。
當把學生書寫的古詩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出來以后,學生驚呼聲不斷,欲望已被大大的激活。。
但是,在白板的使用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還需不斷探索。比如:對軟件的使用掌握還不夠全面,沒能最大程度發揮其優勢;操作還不夠嫻熟,不能得心應手的運用。較之以前用幻燈片演示美感不足,視頻、音頻播放不夠便捷。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并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偎傆X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
、芸鬃舆B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輰W習是沒有止境的。
、迯拇耍鬃用刻觳桓呃蠋熥笥,隨時請教。
(2)談老子
、佟澳憔褪强浊鸢。犝f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诶献右舶炎约旱膶W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蓖ㄟ^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秘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梢韵嘈牛斘覀兊恼Z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爬天都峰》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著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著以爬的前后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
理,就很贊同,然后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惹得我和其余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山頂。”然后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了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里,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獲。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鉆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為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里,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說:小風車被摔壞后,牛頓為什么心里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么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在本組課文的學習中,教材首次提出開展“記錄自己課余生活”的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安排在《我們的民族小學》的后面,目的是使師生了解安排此項活動的意義、目的及開展活動的'方法。因綜合性學習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有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提示”,提醒學生繼續完成綜合性學習的任務。
本組無論是閱讀、還是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訓練,都與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這一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在導讀,點出了本組的專題,課文為這一專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從課內到課外,繼續圍繞本組專題展開,“語文園地”中的“展示臺”則是這一專題訓練的拓展和延伸。教學中要加強整合的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成功之處:
1.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顒邮莾和匾膶W習方式,對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游戲是一種有趣而有實效的活動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智慧。游戲中出現了學生熟悉的五個福娃的形象,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
2. 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通過讓學生講自己、講家人、講他人名字的.故事,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并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讓學生對自己名字里的故事進行展示交流的環節,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別人欣賞,被別人尊重,會引發主動與別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輕松地與別人交流。
不足之處:
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么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并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著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澳菫槭裁匆榻B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么?”(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么多的橋,為什么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了!薄斑@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么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么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保ㄔ僮x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罢埬阌靡粋詞來概括這兩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么特點?”
。ń處煶鍪揪渥犹羁眨-----------------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熬嘟駷橹挂呀浐芫昧恕;“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后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贊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教學本文時,我把閱讀訓練重點放在了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和體會作者對這所學校的自豪、贊美之情。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的少數民族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然后讓孩子們再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加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的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隨后深入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課文的最后自然段引入整篇課文的感情朗讀,體會了作者對這所民族小學的自豪與贊美之情。使得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清晰,重點較突出。
不足之處:由于這是開學后的第一節語文課,班級有部分同學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參與學習活動。以后還需加強引導,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有自己走進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動,才能夠感動學生,帶動學生。
課堂上,我要求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對美味誘人的奶酪的小螞蟻,隨著文字走進螞蟻們的內心世界,感悟體驗螞蟻群的`自律,毅力,體驗作為隊長的螞蟻的嚴于律己,愛護幼小的品質,從而受到教育。
我要求學生們在生活實踐中踐行這些優秀品質。這應該是我們語文課堂作為教育陣地的重要作用。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土地爺爺送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麥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則把麥子全種下了地,一年后收獲了滿滿一囤麥子。課文情節有趣,語言淺顯易懂,人物個性鮮明。
對于三年級孩子,他們剛剛從低年級進入中年級學習,怎樣把握好這個年段教學特點,幫助孩子們順利過度,是我抽到這篇課文備課時不斷思考著的一個問題。于是我的教學定位有兩個依托:一是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是文本的語言特點。整個課堂教學我努力突出一個“趣”字——童話語言濃濃之趣,教學情境創設之趣,學生參與學習樂此不疲之趣。
回顧剛才的課堂,我很欣慰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里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童話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再從“趣”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首先是讀。故事內容雖然簡單,但文中長句子多,拗口的'地方也多,要讀好卻不是那么簡單。課文九個自然段,三個小動物的故事,分前后兩年,交錯講述,怎么辦呢?我想,讀,惟有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讀懂課文語言,讀活人物形象,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理,才能為進入第二課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搭好橋,鋪好路。
1、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落實一個“實”字。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桌互讀,互幫互學,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突出一個“趣”字。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朗朗的讀書聲體現了學生濃濃的學習興趣和扎扎實實的學習過程。
。1)、讀詞語,情趣盎然
。2)讀課文。中年級教學應該加強朗讀,練習默讀;學習用多種方法理解詞、句、段,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主要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從他們這些小事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不平凡。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朗讀課文和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兩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運用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告訴大家按怎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課文,也為學生傳達一個信息,課文的學習都可以按這樣的步驟。在檢查朗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出感情,并說說理由。我讀出我喜歡的語句,并示范讀,給學生做了例子。但這里我沒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導致學生在說理由時,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環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應把這一環節作為重點,多花些時間讓學生介紹識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課件展示它的結構、偏旁等,幫助學生記憶。
整節課中我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我在讓學生一齊讀課題時,學生把整篇課文一齊讀了一遍,在他們讀完后,我告訴他們沒按老師的要求去讀,應聽清老師的話,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在書寫生字時,告訴大家不但要用識字方法記憶字形,還要在書上描紅,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寫出干凈、漂亮的字來。
《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一定會飛回來!”于是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著我讀──我現在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我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著急地再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痹跔庌q中,讀出味來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眱和姷膭撟饕膊焕狻閮和瘉碚f,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著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為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于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梢哉f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欲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踴躍發言,會說能說。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盡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后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太陽是大家的》教學反思
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評估,學校領導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準備一節課,我選擇了《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擬人化的兒童詩,描寫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小朋友在陽光下歡快地玩耍。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短柺谴蠹业摹吩⒁狻笆澜缡谴蠹业摹,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
我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太陽落山時的美麗,太陽一天的工作以及別國小朋友對太陽的期盼”。(因為朗讀是語文課中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我以學生熟悉的“晚霞”為切入點,帶出“紅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節和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描寫的美景和太陽給小朋友帶去的快樂和希望;再通過品讀、評讀相結合,又以老師的范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這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也輕松。
在這節課上,讀是重點,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于我的'評價語的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在讀上沒有一點進步;朗讀的次數雖然很多,但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結果在后半節課時,有少數同學覺得無所事事,有些散了。學生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感覺了事情的變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這可能是經驗不夠吧,或者是我沒有把面向全體學生這個理念貫徹到腦海里吧。
而且學生和我預想的也有差距,當我在出示卡片“彤”和“紅彤彤”讓學生讀,并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時,(因為朝讀課時我指導過預習范讀過課文)居然學生都說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釋了半天。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鍛煉自己。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面五星紅旗》教學反思
“愛國情感”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體會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扎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深切體會,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課剛開始,通過看運動員獲獎,升國旗的錄象和自己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望著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你會想到些什么?通過心靈對話:學生初步明白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它。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決不向饑餓低頭;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里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凈化與升華。
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機智似乎也有待錘煉,不僅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而且問題瑣碎,如“哪里體現他很餓?”“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沒有人給他吃東西?”“他來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嗎?”……
這一個個毫無思考價值的“以教定學”問題扼制了學生的發展。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為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復習導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并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復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贊美秋天的小詩。然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發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后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后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21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23
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17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31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04-09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掌聲》04-20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8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