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樹之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樹之歌》教學反思1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樹、柏樹、木棉、樺樹、銀杏、水杉和桂花樹等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繁多。
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而且洋溢著濃濃的情趣。所選的樹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較貼近兒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學習題材。
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熟讀兒歌后,讓孩子們圈出兒歌中的樹木名稱,然后與插圖進行一一對應,由這些表示樹木名稱的詞語引出今天要學習的生字“梧、桐、楓、松、柏、樺、杉、桂”,再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將同偏旁的漢字進行歸類識字。并有意識地讓學生模仿《樹之歌》說一說。比如“楊樹直,榕樹茂,柳葉彎彎像眉毛!薄坝軜涓、槐樹壯,梧桐樹葉像手掌。”“石榴開花紅似火,桂樹花開十里香!奔ぐl了學生的說話熱情。最后指導學生寫小詩,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讓孩子們人人成為小詩人。再重點指導朗讀,達到熟讀成誦。所以以朗讀兒歌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熟兒歌的基礎上學習生字,了解漢字。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在教學中,我重在識字方法的引領和識字興趣的激發,但是還沒有達到預期的識字效果,這有待于我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樹之歌》教學反思2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繁多、豐富,是一篇孩子們喜愛的韻文。這首兒歌只有4句話,分別從樣子、顏色、習性和價值等方面概括出不同樹木的特點。本課應結合地域特征,聯系學生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認識多種樹木、說出樹木名稱、創編兒歌、認識帶“木字旁”的漢字就是水到渠成了。所以,本課主題單純,內容淺顯,重在識字。
一、教學效果
如何讓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通過教學認識事物、發現并掌握識字規律,是這課教學要做扎實的事情。于是,我憑借插圖,很容易就能把文中的樹木名稱與圖對應起來,從而為孩子們建立了直觀形象,隨后再通過朗讀鞏固對樹木的認識。有了直觀認識后再把圖畫與漢字相對照,找出規律,即“木字旁”。不斷引發學生思考,并把問題拋回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回家查閱資料,這樣的課堂不僅有廣度也有深度。
同時,加強朗讀。在介紹完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后,請孩子嘗試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一節詩,可以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寫起,例如蔬菜,水果,花……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效果非常棒!
二、成功之處
1、本課我圍繞幾個大問題展開,且每次的問題都很明確,從總體到部分,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有梯度地訓練孩子找出每一句中的樹、說出樹的特點,進一步調動感官找出相應樹的圖片。學生在此環節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
2、根據兒童詩的特點,我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
3、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單單停留在讀和背上,而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懂得獲取知識。
4、最后的創編兒歌環節,我引導孩子觀察樹木圖片的特點,示范編兒歌,然后請同學大膽練習創編,及時糾正,讓孩子們對更多的樹木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不足之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第一學段的識字寫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在本課教學中,我在課文解讀上花費時間較多,導致學生識字教學時間不足,沒有給到孩子們充分的時間練習寫字。此外,拓展環節,忽略了課后練習中的幾種樹木,沒有把那幾種樹木創編到兒歌中,沒有在情境中拓展延伸。此外,課后的幾句有關樹木的名言,也應作為重點之一,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四、改進措施
1、課文應讓學生反復朗讀,我一定照顧全面,把讀作為基礎,以后借用早讀時間加強學生的讀書。
2、進一步充分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提前讓學生課前預習。另外,真正把單元整體教學做好,圍繞單元主題展開有效的學習,這樣學生才會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樹之歌》教學反思3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樹、柏樹、木棉、樺樹、銀杏、水杉和桂花樹等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豐富。
教學本課,我制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兒歌,利用形聲字特點掌握木字旁的`8個生字,初步了解樹木特點。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熟讀兒歌后,圈出兒歌中的樹木名稱,然后與插圖一一對應,由這些表示樹木名稱的詞語引出生字“梧、桐、楓、松、柏、樺、杉、桂”,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將同偏旁的漢字進行歸類識字。
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讀來朗朗上口。而且洋溢著濃濃的情趣。所選的樹木具有代表性,貼近兒童生活。學習完課文,我又進行了拓展延伸,列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樹木,讓孩子們說說這些樹木的特點,并有意識地模仿《樹之歌》說一說。比如“楊樹直,榕樹茂,柳葉彎彎像眉毛!薄坝軜涓摺⒒睒鋲,梧桐樹葉像手掌!薄笆耖_花紅似火,桂樹花開十里香!奔ぐl了學生的說話熱情。于是我趁機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了一個小節的詩,并布置了當天日記為仿寫《樹之歌》。
《樹之歌》教學反思4
《楊樹之歌》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植樹”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是一首楊樹的贊歌。課文在這個季節里安排了這樣一個主題,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時令性。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類與樹林之間的生生共息的關系,懂得愛護樹木,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一、整體把握單元主題,靈活處理單元內的各項學生活動
我先講述《鄧爺爺植樹的故事》,以引起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興趣,知道植樹是造福萬代的事情,再讀詩歌《記住》,讓學生知道樹木和人類共生共息的密切關系,初步懂得要愛護樹木。接著帶領學生觀察校園的大樟樹,讓學生看看樹的外形,摸摸樹的枝干,聞聞樹的味道,聽聽風吹樹葉的聲音,和樹說說話,從而走進樹,親近樹,由此完成“語文天地”中的“用幾句話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樹!庇辛诉@些近距離的觀察和接觸,學生的日記自然有話可寫。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對樹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學生日記的`交流也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楊樹之歌》的教學情境。
二、朗讀形式多種多樣,讀中生情,讀中想象
《楊樹之歌》是一首詩歌,這首詩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課堂上,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有學生入情入境的個人讀,集體讀,師生接讀,同桌互讀等等不同讀法,讓學生從讀中體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讓學生眼前仿佛有了一幅安寧、美好、幸福祥和的圖畫。畫中還有誰呢?大葉楊會唱歌給誰聽呢?水到渠成,此時學生的思維已被打開,想象的翅膀已經插上,孩子們一個個按耐不住地表達,一句句貼近生活、描述生活的兒歌很快就被孩子們吟誦出來。
三、自主識字、靈活運用看拼音識字、看上下文猜字,利用聲旁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
我結合上一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當中,引導學生發現聲旁表音的規律,利用聲旁識字,比如“蝴、蝶、陪、棋”等字,孩子們識字后,還讓他們集體交流識字方法,交流思維的過程既加深了對生字的記憶,又讓他們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開心地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樹之歌》教學反思5
《樹之歌》是一首關于樹木的兒歌,兒歌中介紹了各種樹木及其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低段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所以教學時為了使整個識字過程以及讀書環節有趣,本節課采用抓關鍵詞語整體認讀方法,引導學生在讀背兒歌中學句學詞學字,在學句學詞中認字。
在研討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分析兒歌及兒歌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因為本單元都是識字,這是本冊唯一的一個集中識字單元,識字、寫字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低段的學習重點。而本單元出現的生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學生之前也初步接觸過形聲字。商討之后,我們決定怎樣在學生初步了解的情況下,逐漸了解其特點,學習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進行識字,會舉一反三,運用歸類識字,比較識字,字源識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感受識字的樂趣。
而目標的制定,則是參考學習盧老師的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中,目標制定要含有學習后的知識名詞、學習后的技能動詞、運用知識能做什么事。于是,經過幾次討論,我們把基礎目標、支撐目標和核心目標制定為:
1.通過讀文、看圖,劃出11種樹的名稱,說出特點。(基礎目標)
2.多種方法,讀準“梧、桐”等15個新字,會寫“楊、桐、楓、松、柏”5個生字。歸納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支撐目標)
3.借助填空、圖片等,背誦兒歌。(核心目標)
但是在上完課的時候,經過校長的講解,意識到我們在制定目標時有所偏差,只關注到制定目標中的名詞、能力動詞和技能動詞要匹配。忽略了三個目標的一致性以及相互關聯性。導致三個目標沒有很好的貫連在一起,所以本節課目標也未全部達成。
之前狹隘的認為語文教學對于低段來說除了常規習慣,就是語文書本上的知識,但是隨著評課、培訓學習及社會對人才的高要求,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不單單是教學生一些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出方法,運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關注語文素養,有大局意識。從長遠考慮,低段良好的常規習慣很重要,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習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講授識字時,學生區分不清楚“桂和掛”時,我的應變能力不夠,導致錯過了很好的課堂生成,對課堂的把控性和知識的生成預測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應該及時對比并講解兩個部件一樣,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聲字又是本節課的重點。識字教學不扎實,直接影響孩子的識字!敖弊衷O計通過字源演變講解時,又過快,沒有很好的過渡。學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組詞時出現了“江南、江西”這樣的同音字。應通過字典中的釋義,讓學生能夠明白這個字的意思,這樣在組詞時,孩子就能通過字義理解并組詞!皩n}識字”是低年級識字課的一個學習內容,因此,設計要充分發揮按“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優勢,多種形式、在自主學習中,自我獲取知識,教師充當引導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知道識字方面重難點,做到講解透徹。
在誦讀兒歌、韻文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語感。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討論,及多種形式的背誦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怎樣把識字課上的有趣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大家共同探討的一節課,給我們一些啟發,課堂有趣,不僅僅是語言上生動有趣,更要把自己當做孩子一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引導?這樣的課堂形式及環節我能學到知識嗎?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上課風格,或生動活潑、或有趣好玩、或沉穩內斂而又不失活潑。我希望我的課堂能夠嚴肅又不失活潑,現下能力各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學無止境,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跟著同組優秀的同事學習。
《樹之歌》教學反思6
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引出新課,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杜氖指琛芬徽n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邊吟邊唱邊玩,讓他們在玩兒中學,在學中玩兒,既達到了識字的效果,又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收獲頗豐。
《樹之歌》教學反思7
《楊樹之歌》是北師大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寫了大西北最常見的一種樹,借楊樹之口,抒發了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贊美了楊樹默默為人類奉獻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抓住重點詩句,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朗讀指導,并設置梯度讓學生熟讀成誦,尤其對詩文中“嘩啦啦”擬聲詞的感受,老師重點指導“歡快”、“響亮”、“悄悄”語氣不同,讓孩子讀出大葉楊唱歌時聲音的不同。二年級的語文學習重點仍是識字、寫字。我對“喜”這個漢字就進行了深刻講述:“喜”是由“壴”+“口”這兩個字組成,“壴”這個字讀“zhu(念第四聲)”,意為打鼓做樂、笑口常開,表明有“喜”。
在教學第第二小節時,我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寫作練習,聯系課后思考題,讓學生想楊樹唱給:老奶奶、老爺爺、小寶寶的`時候會唱些什么,或者它還會把歌聲獻給誰,這樣開闊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
雖然課程上下來是比較連貫的,但還是有些遺憾,首先整節課的時間上比較滿,分配到后面給學生練習表達的時間比較不充足,很多孩子不能暢所欲言。其次,本次課的設計,比較規矩,創新點不夠,較就課講課,對于學生個人的技能訓練提升不足,應多加強學生的技能訓練。最后,在練習表達的時候可以加入預習單的設計,這樣學生能多練習書面表達,鍛煉寫的能力,即使時間不夠也要多鼓勵學生寫,完不成也可以留到課后,這樣能多多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板書上,我運用簡筆畫導入,可惜板書利用率不高,以后要多加強板書的利用。
每一次課程都是一次成長和收獲,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多構造生本課堂,以生為主,教師多多引導,這個是我欠缺的。我的課堂太不敢放手給孩子,應該在以后的課程中,開放些,學會慢慢放手,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樹之歌》教學反思8
今天的課比較有趣。(我備課的時候這么覺得…)整節課上下來還是比較順利的,教學思路就在課件里。備課的時候我修改了導入的方法,改成猜謎導入,以熟悉的'詩歌《詠柳》復習導入,引出所詠的對象為柳樹。再揭示課題: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一首兒歌也是介紹各種樹木的,請大家一起讀課題:《樹之歌》。接下來直奔主題。
環節一:識字教學
先自讀課文,邊讀邊思:
、賰焊枥镉袔拙渚渥?
、趦焊柚刑峒傲藥追N樹木?用橫線畫出。
再歸類這些帶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識字。隨后歸類剩下的生字再認,最后小游戲撿樹葉,復習鞏固。
環節二:走進課文
出示圖片,隨圖片指認樹木種類并朗讀句子。當說到“梧桐樹葉像手掌”時,相機介紹比喻的修辭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鍛煉說話。“松柏四季披綠裝”句,相機介紹擬人。最后齊讀課文,加強記憶。
環節三:細讀課文
1.兒歌從哪幾方面來寫樹的,加點關鍵詞,得出是從樣子(比喻時有提及)、顏色、習性、價值或作用(這個難)這四個方面來寫的。
2.與樹有關名言:逐句出示并請學生自己解釋,交流后糾正答案。補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自己是隨機補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課后“讀一讀,記一記”,想特點,編兒歌。(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說出來。)
反思:
、偃鄙偕险n的情感帶動,有時候有點面癱。
、跊]有研究單元目標,到目前這節課為止,都沒有。
《樹之歌》教學反思9
《樹之歌》這篇兒歌,讓我們認識了11種樹木,了解這些樹木的特點,并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了解、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優點之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學時,我是根據兒童詩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識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
2.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重視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說話、討論,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不足之處:
時間設計不合理,讀課文占用了書寫的時間,導致書寫時間過少。
改進措施:
在備課時,在多關注一下備學生,減少一位學生的原因而完不成教學任務。
《樹之歌》教學反思10
《樹之歌》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是識字教學,本課的生字比較多,而且大多數都是帶有木字旁的字,在識字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認識形聲字。利用形聲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并且找出帶有木字旁的這些字都與什么有關系?這樣分類學習生字就容易多了。
借助圖片讓學生了解各種樹的`樣子及特點。并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認識的樹有哪些?這些樹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仿照課文內容說一說。我認為這堂課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樹木,保護環境的意識。
《樹之歌》教學反思11
《樹之歌》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兒歌。這一單元是本冊的一個識字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識字學詞。本課要求認識1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怎么才能在一節課內教會孩子們識記這么多生字呢?我仔細地研讀了教材,發現本課的生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會認的生字中有8個都是與樹木名稱有關,而且都是形聲字。會寫的10個生字都是左右結構的,而且都要寫得左窄右寬。我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生字的共同點,以發現形聲字的規律為突破口,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1、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級識字教學應通過各種形式的識字方法和途徑,把快樂引進課堂,引進識字教學,充分激發學生識字的主動意識和愿望。
在學生借助拼音初讀兒歌后,為了檢查學生認識生字的情況,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請同學們為樹木點點名。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課堂上能自己為樹木點名,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他們很認真地讀著每一種樹木的名稱。他們識字的興趣濃,主動性高,識字效果好。
2、創新識字教學的方法。
游戲活動識字。低年級教學主要任務是識字,識字的“機械化”枯燥無味,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新教材的特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教學中宜采用生動活潑的游戲教學形式。
當學生借助拼音認識了各種樹木的名稱后,我獎勵同學們玩一個小游戲,我讀樹木名稱,同學們快速從生字卡片中找到對應的生字。學生在游戲中享受“玩”的樂趣,在有意識的玩耍過程中調動了記憶的熱情,識字教學充滿趣味,教學效果好。
運用漢字構字規律識字。有人說漢字最難學,是因為漢字是方塊字,構件比較復雜,其實學漢字有訣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學起來并不難,識字教學主要就是要教給學生一種識字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漢字的規律,感知漢字文化,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本課會認的`生字中有8個與樹木名稱有關,我將它們集中在一起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生字的共同點,同學們發現它們字形的秘密—都是木字旁的字,我又引導他們讀一讀這些生字,他們又有新發現,這些字的讀音就是木字旁旁邊的字。于是我們發現了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并教會他們運用這種規律自主識字。在教學第二組生字時,讓學生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識新字。有的同學運用生活實際識記“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這些動作進行識記。還有的同學列舉相關聯的詞語“銀行”“服裝”來識記“銀”和“掌”。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活動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增加學生的獲得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機。
【《樹之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樹之歌教學反思04-06
《樹之歌》教學反思06-09
【實用】《樹之歌》教學反思17篇09-16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04-22
春之歌教學反思02-27
那達慕之歌教學反思04-11
給予樹的教學反思11-30
給予樹教學反思12-26
《愛心樹》教學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