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1
《猜數游戲》是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學期第三部分《加減法》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5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并正確計算得數是6、7的加法以及相應的減法。
2、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
學生在幼兒園對6和7的加減法已有了初步的認識,為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經驗,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為學生提供知識形成過程的情境和機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多種學習方式獲得對6、7加減法的全面認識,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初步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根據一年級的學生比較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在課一開始,我用教學生玩新游戲引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在玩猜數游戲的過程里,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豆子,然后告訴他們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復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逐步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這種潛移默化的數學知識的習得比重復的訓練與單純的講授效率更高,學生也能夠在一個更加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接著我借助教材上“小老鼠運土豆”的插圖,讓學生根據這幅圖編一個故事。在學生開始編故事之前,我明確的提出了要求:編好故事之后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到講臺給大家展示的時候也要講算式寫在黑板上,同時解釋算式的含義。在設計這個活動時,我考慮到了一年級學生在語言組織和理解教師意圖上的不足,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我的故事講得很簡潔,講完之后,我寫出了算式,解釋了算式的含義。這樣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他們要如何去做。接下來我給每個學生5分鐘的時間編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專注的思考,一小部分學生在做書上的練習,似乎對編故事不太感興趣。因此,我采取了語言激勵的方法,“看看誰的小腦袋轉得最快”,“這樣我們就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了”,“看看誰是我們班的故事大王”等等語言,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很有效果,每個學生都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故事,同時寫出了自己的算式。在展示環節中,我發現每個學生都興致勃勃,認真傾聽別的小朋友講故事,也勇敢的走上講臺分享他們的故事。
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拍手游戲,采取“我拍幾,你拍幾”的方式,讓學生在動一動中鞏固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在拍手游戲中,我發現學生拍手回答的速度與準確率已經比學生玩猜數游戲時快了很多,這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6和7的加減法,達成了這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
本課的設計我最滿意的是第二個環節,這一環節的設計克服了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的不足,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也在這一環節中發現了很多有潛力的小人才,許多不常舉手的同學在這節課表現得十分活躍,這充分說明好的教學設計是吸引學生的關鍵。
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2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數學課中的游戲,可以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滿足兒童的天性,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也使課堂教學張弛有度。
1、游戲貫穿全課,巧妙設置懸念。
上課伊始,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今天我和同學們來玩一個游戲好嗎?”這一句話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學生在本子上隨意寫數,教師猜數猜不到后,拿出了秘密武器,學生心中一定很疑惑,這個導入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迅速又巧妙地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你能告訴我,你的數乘2加20等于多少嗎?”根據這一條件教師很輕松地猜到學生所寫的數,教師接著問:“同學們,我的秘密武器厲害嗎?我也想好了一個數,你想猜一猜嗎?”在導入環節是教師猜學生的數,在這一環節是學生猜教師的數。在師生共同總結出計算方法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猜數活動,把猜數游戲情境貫穿課堂的始終,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數學問題,并進行思考而求索。
2、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教師繼續追問“我心里想好一個數你能猜出來嗎?”引導學生用教師的秘密武器去做。在教師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黑板上呈現出如:老師的數×2+20=100,(100—20)÷2=40,2×X+20=100,2X+20=100。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經歷了“想——做——說”這一過程,給學生足夠的發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展現學生的思維全過程。在這個環節,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設,高質量的預設也是本課教學成功的前提。
學生從猜數——找自己的秘密武器——試做——板演——說想法這一過程都以學生為本,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新知識是學生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最容易讓學生掌握內在的規律,理解也最深刻。教師這節課在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結果的同時,也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
3、注重“預設”,更注重“動態生成”。
教師應該如何預設才能促使學生在猜數游戲的學習中,得到有效的發展呢?教師在課堂上又如何和同學作平等的生成性的'對話呢?猜數游戲這一課,經過反復試講、研究,最終呈現給大家。在試講時有一班的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aX+b=c的形式掌握得很好,而解決aX—b=c學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所以在拓展練習中有兩種預設,學生練習aX—b=c,如果學生完成得較好繼續進行猜數游戲。反之,再做一道類型題鞏固,取消一個游戲。在這次的教學中,學生確實出現了不少錯誤,所以采用了后一個設計,又做了一道練習題。每一次的設計教師在充分研究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根據課堂生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的預設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生成應該是預設的升華和歸宿。
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3
《猜數游戲》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內容。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猜數游戲等活動,探索用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讓學生初步接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運用前面學過的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能在教師的`示范下簡化解方程的步驟,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的概念。同時,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復雜的方程時,在“2X”的處理上給予了足夠的觀察思考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研究的空間。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學得樂此不疲。
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4
本單元教材圍繞以下幾個知識點展開:會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運算規律、公式和簡單的數量關系;根據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會解簡單的方程,會利用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猜數游戲等活動,探索用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讓學生初步接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在單元前3個課時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并學習了用“加減、乘除等式性質”解類似“ax=b”和“x+a=b”的簡單方程。通過猜數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找出等量關系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有新的了解:設未知數。并自主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進而發現方程并非已學的簡單方程。在教師引導下,先運用加減等式性質求出“ax=c”,再運用乘除等式性質求出未知數。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種等式性質的綜合運用方法。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運用2種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能在教師的示范下簡化解方程的'步驟,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的概念。
1、在對教材的把握上,應該由教師給予的知識性問題,如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簡化解方程的過程,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自己又對單元教材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
2、同時,課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復雜的方程時,在“2X”的處理上給予了足夠的觀察思考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研究角的空間。這里揭示出隱藏在數學教材背后的數學概念,有助于學生對以后知識的自然溝通。
3、在處理“2X”的問題時,通過學生觀察課件,去感悟“2X”作為一個未知數,同時又是一個加數的雙重身份,實現了學生運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的一個蛻變。這也是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讓學生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時,對“幾X”在等式中的角色強調過多,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強調,學生更能接受。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借語言傳遞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信息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年級猜數游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猜數游戲教學反思04-11
猜一猜教學反思04-11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04-06
數的產生教學反思04-12
近似數教學反思04-15
《數花生》教學反思03-14
《數的運算》教學反思05-24
數花生教學反思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