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1
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本節課的情感教育隱含在活動中,默化在細節里。從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到為降低難度將問題分級分類;從活動前的溫馨提示到活動中錦囊妙計;從豐富多彩的資料選取到激勵有加的特色評價等等許多環節的設計,都飽含了教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而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
二、切實可行的活動設計
教師始終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出發,想方設法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例如,在“探究發現”活動中,教師自制教具,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感知科學論證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識圖”時,教師利用自制的“信息條”給學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測試”中,教師主要根據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將傳統的“知識反饋題”設計成“地質學家的.潛質測試”,看似簡單的形式轉變,對學生來說,卻是最好的禮物。
點評
本節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啟了孩子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巨變。“難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孩子好奇的導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的發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說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導入板塊學說,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說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么現象?”“幽靈島為什么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并茂,讓學生聽起來輕松、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縱觀本節課,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2
課后反思本節內容較少但比較抽象,涉及的時空尺度大,學生對具體的地理分布知識掌握不多,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形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對所學知識的及時應用能夠較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大洲大洋的知識,對他們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為板塊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識鋪墊,因此,我減少教師講述,增加學生活動,通過分析案例,結合課件,提供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令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單一刺激有助記憶,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對記憶的幫助更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活動、讀圖、拼圖、分析、想象等多種活動形式和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的頭、手、口、眼、耳動員起來,讓學生多想、多做、多說、多看。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為師生,實現有效學習。
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就是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讓學生拼圖等操作可能會遇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這恰巧會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在不斷失敗中求得成功。同時,在上課過程中,力求讓自己去組織、引導、啟發和激勵學生,成為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自終處于主體地位,并體會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動手能力、學習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學生案例分析過程中如何準確地找到問題的關鍵,如何對活動時間的適時控制,如何保證課堂秩序活而不亂,拼圖時其他學生的活動怎樣安排更合理,小組內部的合作互助學習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針對不同班級學情進行適度調節等都是令我疑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摸索、完善。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3
今天上的是初一級的第二章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整堂課課堂紀律很好,基本沒有搗蛋的同學,這節課的最大問題是老師本人。這節課的難度中上,在缺乏教學工具的情況下,更難讓學生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和各板塊的運動。所以給教師下了難題。
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以“滄海桑田”的傳說引入本節課,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是否存在海陸變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通過圖2。10、2。11、2。12,探討海陸變遷的現象,及海陸變遷的.原因。
接著引出大陸漂移假說,介紹魏格納的故事,及通過圖2。16、2。17共同探討大陸漂移的證據,得出大陸漂移假說的主要理論。
(對于本知識點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學生讀圖的過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導)
通過提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引出板塊運動。板塊運動理論分為三個方面:1、六大板塊;2、各大板塊的運動;3、板塊內部穩定,邊緣活動活躍。
總體上,本節課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改進的要點:增加幽默感,提高課堂氣氛;語言組織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對知識的全面把握
【七年級地理《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海陸的變遷教學反思05-20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5-28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3-22
地理的教學反思04-22
地理教學反思07-16
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集合)06-21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4-04
地理教育教學反思04-10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