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本課我我先從"有趣"一詞入手,讓學生說說在你身邊有哪些有趣的事,讓孩子們積極想說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結合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帶翅膀不同的昆蟲的不同之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導入今天的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按預定的教學程序一步一步實施,在理解課文第三自然段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理解詞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為了能讓學生在有效的活動中更好地理解三種昆蟲在大風來臨時的表現,我先播放刮大風的聲音,然后描述:小朋友們,現在大風來臨了,你是哪種昆蟲?當刮大風時,你在干什么呢?孩子們紛紛動了起來,有的變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風來臨時在奮力地向前飛著;有的是小螞蟻,大風一刮,就躲到了石頭后面;還有的變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風刮起來了,因為力氣小擋不住大風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覺得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的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上是成功者,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2
《有趣的發現》是語文S版第六單元的作文教學內容,主要是寫自己發現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語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沒有生活的源頭活水,我們的作文就成了一灘死水。”我在講清作文要求后,就讓學生進行習作,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文草稿,質量很差,學生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生的大多數沒有進行觀察,也就沒有什么發現,也就沒內容可寫。如何才能選擇一種普遍的發現進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經過深思熟慮,最后我決定讓學生觀察一次鹽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體在水中的浮力這樣的實驗,再動手自己做一次實驗,再進行作文指導。
上課時,我先把一個油桃放入兩杯清水中,觀察油桃沉入水底,接著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鹽,攪拌使鹽水融化在水中,再觀察油桃的變化,看著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問學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學常識介紹清楚,最后,讓學生自己來做一遍實驗。做完實驗后,我為這次作文,開一個頭,讓學生接著往下進行口頭作文,再請學生復述作文,最后再讓學生進行正式的習作,這樣學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達的主要內容。
作文交上來之后,我發現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連平時不會寫作文的學生都寫的`內容清晰,語言流利。由此可見,充分的課前準備,充分的觀察,有效的方法指導,語言的訓練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發揮學生更大的主動性,作文可以多樣化一些。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3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后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還可以換什么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后,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么說達爾文是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么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于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后,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于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么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二、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于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松。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復”“終于”,可是有一個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 “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著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三、在新理念中,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多點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中學會應有的知識。同時,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主要環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里學到更多應有的知識
教學完這一課后,我受益匪淺。雖然本堂課,也上出了幾分小學語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課前解讀教材時設想得比較周全,因此,在學生一氣兒說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時,只想著讓學生細讀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側重,以致于后來的教學時間過于緊張。由此想到我們的教材解讀,老師的解讀要深、要透、要細,但在教學中絕不能貪多求全,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強”加于學生,或“生拉硬拽”地將孩子的思維硬拉于自己畫定的圈子中,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力求“一課一得”。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 篇4
《有趣的發現》不像一些童話、詩歌似的課文,貼近學生年齡特點。本文是一篇有科學性的課文。一開始,我有點擔心學生會不感興趣,課堂效率不會高,上完課后,我感覺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課文的時候,我并沒有先講述課文內容,首先我著重介紹了達爾文,并講述有關他的事跡,讓學生對課文的.知識有個了解,特別是對達爾文,從而讓學生對“著名”一詞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另外在教學發現時,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動物去理解昆蟲翅膀與大風的關系。這樣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在教學第二課時開始時,我抓住“考察”、“奇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較好,從表情、動作去感悟詞語的意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發現”入手,從觀察身邊的引入到課題,在這里還可以通過聯系學生身邊有趣的事情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指導復述課文時,我先通過學生對每個自然段的整體把握,到抓好綱目。在讀書、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大意、提綱,回顧各部分內容的關鍵詞。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復述,多種方式進行復述,學生基本都能復述課文,對達爾文的發現特別清晰。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4-15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8-24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12篇04-16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3-05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3-18
有趣的發現04-10
[優]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7-05
【優】《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07-05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范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