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李時珍教學反思
李時珍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07-23 05:44:51
  • 相關推薦
李時珍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時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時珍教學反思1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它主要寫了哪幾件事?”這是上第二課時時我向學生提的問題。雖然在第一課時我已經跟學生探討過了,但還有那么一些學困生回答不出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節課的上課情形,我讓學生想一想這個問題,因為趕著上下一個環節,就匆忙得一帶而過。叫那幾個舉手的同學回答,然后訂正板書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他們對這個問題考慮得怎么樣?還是根本就沒想?當時我沒有深究。沒有自己的想法,對老師與同學所說的內容又怎么引起共鳴呢?印象不深記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樣促進這些學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課時,要求學生在課文中作記號,寫批注。防止有些同學上課不動腦,這只是一種逼迫的情形,不是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思考。那課堂該是多么美妙!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質是本課的重點。本課我主要圍繞著“李時珍具有怎樣的精神?你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層層展開教學。最后說一說“你想對李時珍說些什么?”先打好預防針,不能泛泛而談只說李時珍你真棒,你要說出他棒在哪兒,也不能只說,你要向他學習。要說說你向他學習什么。因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教學時我分兩大塊進行:

  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從他人的朗讀中,感受古寺的陰暗、潮濕、危險和荒涼等破敗的場景。

李時珍教學反思2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為了寫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糧,還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嘗藥草,都是為了表現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認真品讀文字,并結合聯想,細細體會住得苦.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了解到李時珍住得苦。我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發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里浮現了怎樣一幅畫面?讓他們去描述,體會.學生踴躍發言.

  再次就是抓住課文的動詞,并聯系上下文,體會吃得苦.教學中讓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比ンw會,并注意引導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體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從“啃”字體會到了干糧的硬,干糧的難以下咽。從而,引導學生從“饑餐渴飲”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時珍教學反思3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教學本課,我緊扣插圖,抓關鍵詞,引導學生逐步體會李時珍的不怕吃苦、工作嚴謹的'精神。

  根據課文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寫寺廟破敗,目的是為了交代李時珍師徒住得苦,第二段寫師徒倆的生火、燒水、啃干糧,目的是為了交代李時珍師徒吃得苦。包括后面的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從而引出他們的不怕吃苦精神。學習他的“苦”,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從中找出描寫苦的詞句,借助插圖,集體交流。

  交流的過程,不僅是幫助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口語表達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引領學生想象他們在上山采藥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苦,學生們說得津津有味,有的說一不小心就會墜下懸崖,有的說可能會被毒蛇咬到,有的說可能會遇上大雨天,無處躲雨,有的說可能會被荊棘劃傷腿。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輔以多種形式的朗讀,再結合自身進行對比,加深對李時珍師徒“苦”的理解。了解了“苦”,再去了解為什么要吃苦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李時珍教學反思4

  《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合肥市金葡萄小學 孔德虎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重點,在前后聯系中品詞析句,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3.深刻理解李時珍所宿古寺環境之破敗、察訪藥材過程之艱辛,體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險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由衷地產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李時珍察訪藥材時衣食住行之艱辛,體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而甘于吃苦、不怕冒險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由衷地產生對李時珍的敬佩之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述課文一二段

  1、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讀詞語:

  饑餐渴飲 曉行夜宿 察訪 一心趕路 飛鳥歸林 焦急 隱隱約約 輪廓

  破敗 灰塵 斷垣殘壁 青苔 蜘蛛網 夜幕 降臨 枯枝雜草 舀

  煮沸 喝 啃 長年累月 奔波 皎潔 行囊 硯臺 壘成 端詳 嚼嚼 山風呼嘯

  2、你能用上面一些詞語復述一二段內容?以上詞語,是李時珍察訪藥材的經歷,感受到什么?(苦累)

  二、讀文尋“苦”。

  文中介紹了他吃了哪些苦?默讀文,畫出相關的句子,可以寫批注,再同桌交流。

  一、浮想畫面,感受古寺環境的破敗

  1.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什么?

  請大家將語言組織好,先自己說,再交流:課文主要寫了——李時珍師徒為了察訪藥材,住進了一座古寺,喝泉水,啃干糧,品嘗藥草,記錄一天的尋訪所得。

  2.找出集中描寫“古寺”的自然段讀一讀,想想:哪個詞最能反映古寺的特點?

  3.學生找出古寺的特點是“破敗”后,師范讀第4自然段,要求學生閉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破敗的情景?

  組織交流。①情景: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②分析:“到處是灰塵、厚厚的蜘蛛網”說明了——(長時間沒人。;“斷垣殘壁、長滿了青苔”說明了古寺一些墻壁倒塌了,無人修整,寺里陰暗潮濕)。

  三、前后聯系,品析察訪過程的艱辛

  1.師:請大家聯系第1—3自然段,說說:李時珍師徒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住進這座破敗的古寺的?

  2.學生自讀后,組織討論:

 、偈窃诼飞献吡撕脦讉月的情況下(第1自然段)。這幾個月是怎么走過來的?——饑餐渴飲、曉行夜宿。請結合第5自然段內容,想想:在路上,他們餓了——(啃幾口干糧。比較:課文為什么用“啃”不用“吃或咬”?),渴了——(喝幾口泉水)。他們白天——(趕路察訪藥材),晚上——(隨便找個地方住下來)。他們真是太辛苦了!

 、诮Y合第二自然段:因為他們一心走路,錯過了客店。想想:客店和古寺在環境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在客店里,沒有 ,沒有 ,沒有 。有的是 ,有的是 ,有的是 。 他們為什么不住在這樣溫馨的.客店里,他們趕路為了什么?(察訪藥材,修訂《本草》)

  3.李時珍師徒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真是太辛苦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3—5自然段。

  4.李時珍覺得這樣苦嗎?李時珍是怎樣說的?指名讀第7自然段。

  抓住“吃點苦是值得的”深化理解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造福人類,甘于吃苦”的精神。①李時珍吃的苦少嗎?為什么說“吃點苦”?②“是值得的”,為什么值得?

  5.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第6—7自然段。

  三、適度拓展,體會冒險嘗草的精神

  1.指名讀第8—13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深受感動?

  2.組織交流。

 、侔滋,趕路、采藥,已經很累了,晚上還在趁著月光記錄尋訪所得,真令人感動。他們就是這樣一天一天過來的。

  ②抓住“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斌w會李時珍為了修訂《本草》不怕冒險的精神。

  討論:李時珍嘗藥草可能會帶來什么后果?(中毒,甚至死亡。)

  3.出示補充資料:

  有一次,李時珍拿著“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這種草藥的學名是“蔓陀羅”。為了解它的藥

  效,李時珍把蔓陀羅泡到了酒里。酒泡好了,李時珍把家人和徒弟找來,囑咐了他們幾句話,就喝了許多藥酒,不一會兒就失去了知覺。過了好長時間,李時珍還沒醒過來,家人和徒弟趕忙端來事先準備好的綠豆甘草湯,灌到他嘴里,沒多大功夫,李時珍醒了過來,大家才松了一口氣。當家人和弟子埋怨他太冒險時,李時珍笑著說:“不親自嘗嘗,怎么斷定它的藥效呢?”說完,趕忙記錄下蔓陀羅的作用、功效以及反應過程等。

  4.指名讀第13自然段,讀后出示,要求學生口頭填一填:

  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寺內 。他們餓了, ;渴了, ;冷了, ;累了, 。夜漸漸深了,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第二天一早,他們又要踏上察訪藥材的路程了。

  5.組織討論后,指導讀第8—13自然段。

  6.師:同學們,這樣的生活苦嗎?(的確很苦。)但李時珍怎么說的,讀第7自然段。

  7.動筆寫寫:同學們,你學了本文后對李時珍一定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請給李時珍寫一段心里話。組織交流,結束課堂。

李時珍教學反思5

  《李時珍》一課是一篇老課文。很多老師都教過許多次,課文的重點難點應把握在李時珍花了27年重新編寫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本草綱目》。為了編寫這部書李時珍花費了大量的經歷,課文中對李時珍為什么要重新編寫《本草綱目》的原因,做了明確的說明:以前的藥物書有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記錯了藥性和藥效;有些沒有說明生長情況。

  教了許多年,每次都是讓學生理解到舊的`藥物書有不全;不對;不詳的缺點也就算比較到位了。可是學生們又對此提出了新的問題。這些“不詳”的藥物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當老師聽到這個問題時,想到中醫藥學是我們特有的醫學,學生們對這一問題提出質疑,何不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進一步對此展開深入的了解呢?這不正是探究學習的大好時機,于是就順勢問學生,你們這一問題很專業,就更需要你們自己花大力氣去解決好嗎?學生們欣然的同意了。這一節課繼續進行著……

  由于教師的精心引導,學生們產生了探究的愿望,課下還真的用心去研究了,他們親自去了中醫門診,走訪了許多老中醫,采訪了不少藥劑師,了解到中醫藥的相關知識,如果藥的形狀和生長情況沒有記全,會把許多形狀相似的中藥搞混,這樣藥性和藥效就相差甚遠。輕者不能醫治病人的病,重者會危及生命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踐解決了問題,同時也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補充。學生們學習形勢靈活多樣,學習獲得了多種收效。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覺得一種教學模式的研究應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探究式學習模式在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它不僅僅是得出教師所期望的答案,更應重視面對實際的問題應如何引發學生思考,協助學生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李時珍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干糧已經很苦后,練習填空,讓學生發揮想像,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過夜了,他想:……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干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經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1、李時珍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教學反思7

  為了迎接校內公開課,我今天借班試上了《李時珍夜宿古寺》。為了促進自己成長得更快,還興沖沖地去王寧主任那里借來了小攝像機和支架擺放在教室后面,劉蕓老師則又當聽課老師,又當攝影師。

  課上完了,感覺不錯,挺順暢,但是一評課,我才發現自己問題太多,以至于不敢回頭看自己的上課視頻。不管怎樣,前進的道路之所以艱辛,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認真總結、不斷進步才是真正該做的。

  聽完劉老師與余老師的評課,我得到了一些啟發。

  一、對詞語教學的把握不準

 。ㄒ唬⿲υ~語教學的度把握不準

  我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詞語的讀音和意義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的。比如說在講解“曉行夜宿”時,很多孩子已經說出了“白天趕路晚上睡覺”的意思,也知道“曉”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導孩子通過與“春眠不覺曉”相聯系,理解“曉”是“天剛亮”的意思。實際上字典中也明確說明“曉”是“天剛亮的時候”?粗⒆觽兯贫嵌臉幼樱抑肋@個要求有點高了。四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到底在哪里?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四年級的認知要求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钡珜嶋H教學中實施起來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因地制宜。生字生詞具體教到什么程度,還要靠老師的摸索與總結。我不斷對自己說:“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

 。ǘ⿲υ~語教學的方式不夠熟練

  這堂課,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與講解的方式。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我聽了很多優秀教師的課,發現很多老師采用的都是這樣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這樣的方法不僅耽誤了我很多的課堂時間,而且收效甚微。課后余美麗老師對我的`課堂進行點評時說到,如果要穩扎穩打透徹講解生詞,最好的方式是隨文講解,因為課標對四年級孩子的要求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詞深入講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講解的方式,那么課前一定要有“預習導航”來引導孩子自己掌握字詞讀音與意思,老師在上課伊始快速檢查孩子的預習情況,三言兩語點撥重要字詞即可。由于一些實際情況,我一直沒有將“預習導航”提上日程,這樣耽誤了些許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教學順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備課時思考的順序是以“苦”為核心,引領孩子分別找出“行”“住”“食”“記”之“苦”,而“記”的部分因為比較多、比較雜,所以我把“苦記”部分割裂開來,明確指出“自由朗讀1~7自然段,思考李時珍苦在哪里!焙⒆觽兒芸炀驼业搅讼鄳膬热,在此同時由于孩子找的比較亂,我并沒有用ppt展示相關文字內容,也是考慮到作為新老師,課堂上可能稍顯慌亂,ppt展示的經驗不足,怕出問題,所以在備課時就沒有準備有關ppt文字。事后我考慮了一下,ppt出示孩子們找到的文字,并把重點字詞用紅色標記出來,也許能夠增加孩子們的印象,引起他們的共鳴,對反復品賞朗讀也更有益。

  那孩子們找到的關鍵內容比較亂怎么辦呢?聽課老師提出的意見是使用超鏈接,實際上我也經常在ppt中使用超鏈接,但是超鏈接很容易出錯,所以我選擇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問題時沒有選擇迎難而上,而是逃避、退縮,也許這樣的態度是個嚴重的錯誤。而且,孩子們找得亂,并不能影響到整體的教學過程,老師應該能夠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孩子化解混亂。比如說,有個孩子找到了“因為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彼J為這是“苦行”的表現,這時,我引導同學思考: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體現呢?這樣,將“苦”總結為三類,有條不紊。

  而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我將課文上得尤其的亂,后來總結原因,也許是因為課前準備不足,并沒有預設好學生的回答,沒有做好適當的引導。所以課前準備很重要,課堂經驗和必要的反思與記錄也很重要。勉勵自己:腳踏實地,勤能補拙。

  三、課堂廢話太多

  從小就討厭啰嗦的老師,沒想到自己就是個啰嗦的老師。我是怎么成長為“啰嗦的老師”的呢?

  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學的課堂上,講臺地下坐著的是剛從幼兒園畢業的調皮鬼們,哈著大大的嘴巴,天真無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厭其煩地解釋解釋再解釋,重復重復再重復,所以就成了一個總也說不完,總也不放心的老師,也就是“啰嗦”的老師。

  即使是四年級,課堂上老師的很多語言孩子們并不能理解,課本里的很多情境他們并不能理解,詞語用在哪里他們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辦?怎么辦?我不停地企圖去解釋。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師。

  沒有這節公開課,也許我會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還好,余老師告訴我,認清事實多么重要,四年級的孩子只能理解這么多,不理解的講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無需贅述;氐秸Z文課程標準,三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沒有提出過多過深的要求。感謝這節課,感謝兩位聽課老師!

李時珍教學反思8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讓萬民得福,他甘心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并親自嘗藥材的事跡,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備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問題不大,難點在于兩個。首先課文是通過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件普通的小事揭開了他尋訪生涯艱辛的一角。幾乎沒有吃過苦頭的學生僅憑文字的描述很難感同身受李時珍那種饑餐渴飲、曉行夜宿之苦。解決這一難題我想了兩種方法進行突破,一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通過強烈的對比反差談李時珍在野外飽受的讓人難以忍受的風霜之苦,所以在課堂上就有同學通過對比有了他們沒有家人照顧,可能會得胃病等精彩的生成。二是由于本課文字只能寫出他吃的一部分苦,讓孩子們借助有限的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對他吃的苦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如當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完這座古寺的破敗之后,我通過出示圖片的形式繼續追問,這僅僅是一座破敗的古寺嗎?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李時珍還要在野外面臨著恐懼、危險、孤獨等別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另外,課文處處都能看到李時珍和弟子吃的.苦,但只有很少同學關注到他為什么的能吃得下如此多的苦。僅僅靠那句“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的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似乎不能充分體現李時珍一心為民的境界。所以必須要同學們走進

  《本草綱目》,了解它的在醫學的巨大作用和價值才會真正體會李時珍的為民著想。這一點我沒有充分設計,只是多次回環的朗讀此句,似乎不能讓學生走進李時珍的內心世界。所以這一處可以修改為補充《本草綱目》相關資料,了解它的在救死扶傷醫治病人上的巨大貢獻,從而聯系到李時珍的一心為民,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次上課,首次正式采用了導學案的形式,發現了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優點和問題,值得我以后進行反思和改進。通過導學案確實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學生學的情況,由原來的聽學生說變為現在的看學生寫。無形變有形,更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把控。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同時,通過這節課我也感覺到傳統課堂的熱鬧和導學案的高效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有對立之處。課文中一些關鍵問題的前置,讓同學們提前展示了自己學的情況,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對此問題的新鮮感,在課堂上變成了看客。好在這些矛盾的出現絕非不可調和。在問題的設置上,導學案和課堂呈現體現一定的梯度,也許會調動起學生“夠一夠摘桃子”的興趣。

  這堂課既有收獲也有遺憾,本來可以更緊湊些,但是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導致浪費了一些時間,不過這正是給我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李時珍教學反思9

  李時珍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耗費3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寫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嘉惠后世,奠定了他作為和醫圣張仲景齊名“醫林二圣”的地位!侗静菥V目》還先后有了日、朝、德、法、英、俄、拉丁等文字的譯本,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醫圣李時珍的名字,不僅在我國醫藥史上閃耀著熠熠光輝,而且還不容置疑地載入了世界科學偉人的名錄。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寫的就是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而尋訪藥材的一天。李時珍的醫圣風范如果用事情來一一羅列,恐怕兩火車也不夠裝。但這篇課文把醫圣的形象蘊藏在細節描寫里,讀來既讓人感覺李時珍的親切慈祥,又能凸顯李時珍的醫圣風范。

  一是動作描寫。

  當龐憲和李時珍來到一座破敗的古寺前,“李時珍輕輕推開門”。一座破敗的門古寺李時珍尚且要“輕輕推開”,可見他愛惜物品的程度,萬民的生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正是因為有了對萬民生命的熱愛,才能對一草一木一物懷著珍惜的情感。

  “夜幕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論地位,李時珍在徒弟之上;論年紀,李時珍當時已經“快50歲了”,而龐憲才20多歲。但李時珍卻沒有擺師傅的架子,和徒弟一起去找枯枝雜草?梢娎顣r珍是多么平易近人!

  二是語言描寫。

  當龐憲看到房屋輪廓時,忍不住喜出望外地說:“先生,你瞧!”而此時李時珍卻什么也沒有說。而“近前一看”是“破敗的古寺”,龐憲什么話也沒說,可見失望的程度。但在這時,李時珍卻對龐憲說:“我們就在這里住一夜吧。”對比師徒二人的話,不難發現龐憲的樂極生悲的情感變化,而李時珍卻始終波瀾不驚,那時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醫圣的處變不驚可見一斑。

  在火邊,李時珍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李時珍和徒弟為了《本草綱目》,過的是饑餐渴飲,曉行夜宿的生活,怎能不苦?可是李時珍自己卻不叫苦,反而關心的問徒弟‘覺得苦嗎?’好一個體貼的師傅,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李時珍待徒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可見,他是多么體諒年輕人,關心年輕人!

  聽到龐憲的回答,很滿意,一個“嗯”字,就包含了對徒弟的肯定,李時珍是惜字如金的人。而這樣一個內斂的人在表達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時卻好不含糊:“長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好一個萬民得福,這就是醫圣的氣度,醫圣的胸襟,醫圣的至善之境。

  皎潔的月光透過露天的屋頂,照進房子里,勞累奔波了一天的李時珍又說:“龐憲,趁著大好月色,我們把今天的尋訪所得記下來吧!崩顣r珍顧不得一天的勞累,還要記錄當天的尋訪所得,為了早日完善《本草》造福萬民,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孜孜不倦的耕耘。誰是接近上帝的人,是行者。李時珍就是這樣的一個行者。

  三是行為描寫。

  第一次出現李時珍行為描寫是在師徒二人在火邊啃干糧?械囊馑际怯昧σ,而需用力咬的原因是帶的糧食風干了,硬了?梢,他們在路上察訪藥材的時間長了。李時珍都五十多歲了,還長年在外奔波,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餓了就啃些干糧,喝些涼水。李時珍從不叫苦,他那辛苦一人,造福萬民的精神就在這一啃里。

  當李時珍對雞腸草和鵝長草分不開時,先“端詳了”一陣,仍不能區分,就“各扯下一點放在嘴里嚼嚼”。是藥三分毒,有的藥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李時珍作為一代名醫,他難道不知道嗎?絕不!還有一次,李時珍為了試一試曼佗羅的藥性,因為麻醉性太強,幾天昏迷不醒,家人焦急萬分。李時珍冒著生命危險品嘗藥材,正是為了萬民得福而持有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四是神態描寫。

  在破廟里的火堆邊,李時珍“笑”真問龐憲覺得苦嗎。好一個笑字!面對為訪藥材要曉行夜宿的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之苦;面對住古寺不能洗澡,不能熱水洗腳臉,沒有安榻的.住之苦;面對又破又臟的衣之苦;面對啃干糧,喝泉水的食之苦。面對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思之苦。李時珍卻仍然能“笑”問徒弟,李時珍的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怎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五是意境刻畫。

  “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表面上看,這一段話并沒有寫到李時珍”。但聯系全文,一推敲,我們就知道,第一句話是我們常人對陰森森的古寺的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而第二句話,正是李時珍寧靜的心境寫照。佛教中常以月亮來比喻世界與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時也是人內心“無念”的具體表現。月亮是佛性的圓滿,是了悟了的透徹。作者正是借“月”釋懷,將李時珍除《本草綱目》外心五雜念的醫圣風范展現在我們面前。

  掩卷沉思,一個鮮活的李時珍向我走來,他是慈祥的長者,他是一絲不茍的科學工作者,他是為民造福的至善者,他是孜孜不倦的行者,他是心無雜念的醫者。一座刻著李時珍名字的豐碑豎在我的心中。

李時珍教學反思10

  《李時珍》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講述了我國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邊行醫邊研究藥物,用了27年時間,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藥物書,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事,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葉圣陶說:“學語文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苯虒W這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主的語文課堂實踐活動。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了解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經過,體會他不怕困難,勇于實踐和探索的精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有關資料。在學生自讀課文時,鼓勵學生通過讀文質疑,使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的問題有關于李時珍的,也有關于《本草綱目》的,在小組交流討論后,提出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交流,老師引導學生把這些問題進行歸類。有的同學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資料拿出來交流,老師作了適當的補充!皬哪睦锟闯隼顣r珍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本草綱目》是怎樣編寫出來的,為什么說它中藥書中的偉大著作?”帶著問題深入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解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讀后,學生積極交流,有的用課文的語句來回答,有的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梢妼W生在讀中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和內化。“你們認為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與小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討論問題,增強了學習興趣,又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互相補充。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進一步體會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李時珍教學反思11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寫的是一個他們察訪藥材的一個小鏡頭。從這個小小的鏡頭體會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我主抓三點:一是古寺的破敗,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談話,我抓住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編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試藥。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體會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沒有描寫衣之苦,設計了讓學生想象會遇到那些苦,然后繼續拓展還會有那些苦,體會李時珍生活的艱辛。

  二、通過古寺的`談話體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過長年累月再次體會他們的辛苦,通過“笑”字體會他們以苦作樂的精神。

  三、通過雞腸草和鵝腸草的學習理解端詳,指名表演,感受李時珍嚴謹認真的精神,并采訪學生說說為什么甘愿冒著生命危險以身試藥,答“為了萬民得!痹俅紊A中心。

  本片課文還涉及一個知識點,就是文中穿插環境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所以一上課我就出示了課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迸渖衔鞅憋L的音樂,讓學生讀一讀,說說感覺,談談體會。大家都感受到了陰森恐怖。在課文講完后再次出示這段話,說說為什么在這陰森的環境下,李時珍卻心似一輪圓月?體會他為編寫本草綱目忘記了害怕,忘記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綱目,只想著一心為民。再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段話沒有寫李時珍,去體會到這么多,說說環境描寫的好處?總結出:能渲染氣氛,更加突出主題。在文中找找還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環境描寫,希望同學們在習作中也能恰當的運用。

  這節課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他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本課教學能讓我有所長進,有所收獲,很感謝廣源老師認真、耐心的指導。再次說聲謝謝!

李時珍教學反思12

  《李時珍》這篇文章,講述了我國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一邊行醫一邊研究藥物,用了27年時間,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藥物書,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事,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我先定好問題的切入點,主要是捕捉學生興趣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課外相關資料及初讀課文后,說說為什么稱明朝的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從而引出《本草綱目》一書。然后要求學生圍繞這篇課文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

 。1)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2)李時珍為什么要重新編寫這本書?

 。3)他是怎樣編寫這本書的?

  (4)為什么說《本草綱目》是一部偉大著作?

  再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品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交流,有的學生用課文的語句來回答,有的`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來回答。可見學生在讀中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悟和內化。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閱讀,使教學走出教師煩瑣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局面。再讓學生體會:你們認為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與小組同學討論這個問題。學生在小組學習中討論問題,增強了學習興趣,又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互相補充。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進一步體會了李時珍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精讀課文,讓學生找出重點句段,加深句段的理解、體會。例:“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藥性和藥效;還有一些記錯了藥性和藥效。”用自己的話說說舊的藥物書有哪些缺點,說說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是怎樣的?再來看看這句話的標點,能不能調換次序?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又重視了學生言語實踐,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把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又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時,我讓學生說說你從李時珍編書的過程中感受到什么?找找令你感動的句子,并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說為什么令人感動。又例如:“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學生感受到了李時珍編書的艱難。從“許多藥材他都親自品嘗”學生也體會到李時珍為了編書所經歷的危險。從“他走了上萬里路,訪問了千百萬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想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身沒有的知識!睂W生感受到了李時珍的虛心學習。

  這樣設計既讓學生學會如何提問題,又學習了品讀、感悟的能力。

李時珍教學反思13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由于課前讓學生查找了李時珍的資料。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為一直忙于采集草藥、尋訪百姓,錯過了客店,只好住在破敗的古寺中,體現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灰塵”、“青苔”、“蜘蛛網”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再次品讀課文時,學生就能再次的從文字中尋求到文字的魅力,還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學生已經等不及的要發表自己的新發現的“老師,我覺得‘到處、長滿、厚厚’這些形容詞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敗!苯虒W到這時,我就感覺到對于四年級這樣課文深層的理解,孩子們已經開始慢慢得走上了軌道,而且走的還是順利的。

  古寺非常破敗、李時珍師徒倆不計較,啃干糧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訂好《本草綱目》,體現了李時珍為民造福,學生抓住師徒倆的對話,分角色朗讀,一字一讀一品中告訴了我,他們已經走進了那個為民造福的李時珍。

  深夜了,李時珍不顧勞累,借著月光在認真地記錄白天的尋訪收獲,為了記載準確,不怕風險,親自品嘗草藥。學習這一部分時,我拋出一個問題“你能告訴我什么?”我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讓他們充分的讀課文,自主學習,同時要抓住語言文字來感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談,充分給予時間來讓學生之間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有的是告訴我了解到了有關中藥的作用,有的是說當醫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夠抓住課文中心體會到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嚴謹認真,為民造福這一中心。

  文章雖然是三部分,但是緊隨中心來刻畫人物,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李時珍的高貴品質。在教學時緊抓中心,細細品悟,和孩子們一起受了洗禮。

李時珍教學反思14

  星期三,我上了《李時珍》一課,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種個性!

  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巨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剛才覺得缺少一種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決李時珍在編書的過程中是怎么做的這一問題時,我說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當學生說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語句時,應該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里令你特別感動?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我卻沒有把說的機會、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感受。

  上完這堂課,我不覺產生了以下幾點感觸:

  1、閱讀課教學重點是什么?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于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笨梢姟白x”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朱作仁先生也認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了。我想我的這節課就屬于讀不到位吧。可見只有多讀并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涵。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讓學生在課上把書讀順、讀好,從小養成正確的讀書習慣,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料”。教學中,教師應重在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征,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選擇讀的方式,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李時珍教學反思15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針對今天上課情況,學校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對我提了許多寶貴意見,現做如下反思:

  一、板書時“苦”字的間架結構擺放不好,板書時速度過快、字跡不夠工整美觀。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苦練基本功,多練字、寫好字。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要更加從容,課堂教學時板書要速度適中。

  二、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苦”展開討論,著力讓學生自讀自講,卻沒有讓學生結合相關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所以學生往往只是針對找的句子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給人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感覺。

  三、在討論完李時珍和龐憲的“苦”之后,我三言兩語就將李時珍的精神品質給總結了,然后匆匆給學生拓展李時珍的其它故事,卻忽略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的精神品質。而分析李時珍的'精神品質就要抓住關鍵段落第七小節來講,我在第七小節用時過少。

  四、在與學生討論李時珍的精神品質時,學生都談到李時珍是個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人,我就只板書了這兩個詞。其實,在文章的第12小節,有描寫李時珍親自品嘗藥草的細節,這里可以體現出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我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描述,因而沒能講出李時珍還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五、在課堂最后,我有意識的給學生拓展了李時珍開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豐富學生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李時珍的醫術高明。但所選故事與文章內容聯系不大,因此給人較為突兀的感覺。其實選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無妨,只要該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品質就行,這樣就能和文章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

  六、在講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只關注文章內容,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學語文是為了在生活中用語文。文章大范圍描寫人物的苦,其實最終目的就是襯托人物的精神品質。

  “勵進杯”賽課已經結束,老師們的熱心指導讓我獲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類課時能有所長進。

【李時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04-02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04-12

李時珍作文03-12

《李時珍夜宿古寺》說課稿02-18

《李時珍夜宿古寺》說課稿01-02

《李時珍夜宿古寺》說課稿5篇01-02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视频二区丝袜国产欧美日韩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日本无遮真人祼交视频 | 亚洲中文一二三 |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