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四課《做一片美的葉子》,這是一篇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和內在之美。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對學生來講,這種文體比較少見,對于文中一些重點語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前,就給學生布置了預習的作業,熟讀課文,學生完成較好。學習葉子的外形之美,我著重帶領學生細細品味了課文的第4、第6自然段,幫助學生查找“無字詞典”,理解“形態各異”的意思,借助采集到的樹葉,使學生知道,每一片葉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即使在一棵書上,也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通過朗讀,讀出葉子的美。第6自然段,就以一個問題引領學習,“你喜歡那個季節的葉子,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表達了自己對不同季節葉子的喜愛。有的說,喜歡春天的葉子,因為它長得嫩綠嫩綠的,讓人不忍心碰它;有的`說喜歡夏天的葉子,因為夏天的葉子長得很肥美,很茂密,我們可以在樹蔭下乘涼、游戲;有的說喜歡秋天的葉子,因為樹葉黃了飄落下來,我們可以采集做標本……可唯獨沒有人喜歡冬天的葉子。于是,我趁熱打鐵,轉到了葉子內在美的學習。通過理解“生命的乳汁”、“回歸大樹地下的根”,使學生知道,綠葉為大樹而生,把陽光、水分變成營養奉獻給大樹。即使是冬天,也是葉落歸根,對大樹毫無保留。
這篇課文由物及人,隱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引導學生比較樹葉和人相似的地方,學生很快明白了,綠葉為大樹而生,有了每一片葉的工作、美麗,大樹才會生長得組茁壯、蔥翠;我們人也是如此,有了每個人的工作、勞動,我們的社會才會這么美好,我們的生活才回如此的幸福。而我們每個小朋友也都是一片葉子,只要我們思想棒、學習棒、身體棒,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也就會像一棵大樹,生機勃勃。
也許是對課文的理解不深,學生對課文的朗讀,總是找不到感覺。為了解決這哥問題,我打算過段時間,在班上舉行一個“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借助優美的音樂或在同學的幫助下,將學過的適合朗讀的課文進行品讀,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另外,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觀察葉子,搜集葉子,畫畫葉子,欣賞葉子的外形之美。課后還應該再指導學生搜集資料,說說葉子的功能,進一步感悟葉子的內在之美。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2
這是一篇美文,不論是從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適合學生朗讀。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思考一下“遠遠望去,為什么說那棵大樹很美麗呀?”讓學生自己品味、自己找出文中是如何寫這棵美麗的大樹的;其次再讓學生說說作者走近大樹所看到的`景物,讓學生明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借此讓學生明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學中有個教學重點,即讓學生了解破折號的作用——解釋說明的作用。在由遠及近描繪景物之后,作者概括的寫出了葉子一年四季的變化,而且寫得很美,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嫩綠、肥美、飄零這幾個詞,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借此不僅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與想像能力。但是,學生就是不能理解“葉”與“人”;“樹”與“社會”這樣隱晦的含義。無論你怎樣啟發,都是啟而不發!最后,教得我心灰意冷。理解課文思想為什么這么難?如何使學生有興趣了解課文的內涵?我深深陷入沉思,可是一無所獲。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3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第一單元第四課。上這節課之前,我的內心充滿了擔憂,因為文章寫的是葉子為大樹輸送營養,由此讓學生理解:我們要學習葉子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做一片美的葉子,為祖國、社會這棵大樹輸送營養。說實話,這篇文章的語句是很美,但是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難理解。我把由葉子的奉獻聯系到自身的奉獻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我以朗讀為基礎,在朗讀中融入抒情。文章的語句很美,多層次的朗讀除了語感的培養還有助于幫助理解課文。
如講到“春天葉子嫩綠,夏天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多美的句子呀!我先是配樂范度讀這一自然段,然后讓孩子們想象,語言描繪四季葉子的美麗,讓他們朗讀。最后,我問:“春天、夏天,葉子都為大樹輸送營養,讓大樹茁壯成長。秋天到了,葉子黃了,它像一只只蝴蝶從樹上落下來了。它‘回歸大樹地下的根’,你們知道現在它們會為大樹做些什么嗎?”葉子飄零,仍然為大樹輸送營養。我又問孩子們,”如果你是一片葉子,你們愿意做哪個季節的葉子?”同學們各抒己見,我都給予肯定,講得好的進行表揚!
本節課有王老師和倪老師來聽課,課后給我提了以下幾點意見:1對于教材還要再鉆研,吃透,多搜集教學實錄。2文中”把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還講得不到位。3講課時要注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4注意教師評論語5拓展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注意,并不是一定要為班級爭光才是做一片美的葉子。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是做一片美的葉子。對于后進生,能按時完成作業也是做一片美的葉子。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4
《做一片美的葉子》課文說的是樹葉與樹的關系,樹葉對樹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樹的茂盛與美麗。讓我們都做一片美的葉子,讓我們生活的'大樹變得更美。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一邊講一邊思考,本文文詞優美,意蘊深遠,耐人尋味,如果濃縮一下就是一個“美”字。何不由“美”字展開,讓教學成為對“美”的解讀:大樹之美美在顏色,美在形態,綠葉之美美在形態各異,顏色嫩綠,美在其境界――為大樹奉獻了自己的乳汁。抓住重點句研讀,如:“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著重感悟“生命的乳汁”,“生命”是誰的生命,明明是“樹汁”,為什么說是乳汁?葉子會怎么想,大樹呢?從而體會到在葉子心中樹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樹沒有葉的乳汁便很成為一棵大樹,甚至于會死去。為樹汁就像嬰兒的奶水一樣珍貴。這樣對“奉獻”的理解就豐滿了。學生對于葉子的尊敬與感激便油然而生。期間的感悟無須教師過多的牽引,只是點撥而已,而結合感悟的讀更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所要做的是穿針引線,推波助瀾。在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大樹,為生活的大樹奉獻時,我做了這樣的引導:如果這棵大樹是地球,你會為他做什么?如果這棵大樹是我們的家,你會為他做什么?如果這棵大樹是我們的班級,你會為他做什么?如果這棵大樹是我們的社會,你會為他做什么?將學生思路拓開,讓學生選擇一個角度去思考,會比我蒼白的說教更有意義。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5
本文描寫了大樹的美、葉子的美,揭示了大樹和葉子的內在聯系,透露了大樹和葉子結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道理,抒發了作者“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思想感情,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并且獲得情操的陶冶,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教材。
在學習本文過程中,怎樣緊緊扣住“美”來具體理解呢?怎樣涵詠其中,反復體味,從而獲得理性升華呢?我們以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設色敷彩、描形繪態的色態美
俄羅斯藝術大師列賓曾經指出:色彩就是思想。本文作者在描繪“美的葉子”的時候,以“綠色”作為貫串全篇的基調,因為綠色是生命的顏色,十分鮮活,充滿生機,使人頓生喜悅之感。你看,大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這形象的比喻,多么貼切;這生命的色彩,多么耀眼,而綠云升起又多么輕盈可愛!
大樹的枝頭,葉片叢生,每一片葉子都形態各異,顯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姿態飄逸,各式各樣,絕不雷同,否則哪來的豐富多彩!自然,“美的葉子”盡管以綠色為主調,但是也并非純粹單一,如同萬物都在運動變化一樣,這美的葉子的“美”就美在隨著季節的交替更迭而不斷變異,它春天“嫩綠”,夏天“肥美”,秋天“變黃”,冬天“飄零”,固然順應了自然規律,但它春萌生,夏旺盛,秋枯萎,冬終結,醞釀著又一個生命的周期,真是生生不息啊!這是內蘊的“美”的質素。
應該說,作者抓住“美的葉子”設色敷彩,描形繪態,讓讀者的美感油然而生,可以說是匠心獨運,頗見功力的。
二是突出功用、揭示聯系的哲理美
本文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描寫“美的葉子”不是孤立的、游離的,而是將其與大樹、太陽、土地有機交融起來,使它的“美”折射出哲理的光輝,令讀者尋繹難盡:
“綠葉為大樹而生。”它接受陽光的照射,進行光合作用,釀造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使大樹茁壯、蔥翠地成長。同時,“美的葉子”在春、夏、秋、冬展現了不同的風采,然而葉落歸根,直到生命的終結還要化為護樹肥料,融進肥沃的土壤,使大樹來年萌發更加繁茂的枝葉,挺立于大地之上,這是多么可貴的奉獻精神啊!
另一方面,這“美的葉子”裝點大樹,奉獻乳汁,最后化為護樹的養料,但它一點也沒有居功自傲,更沒有一星點兒炫耀自我的意味兒,而是自覺地讓大樹把它們“結為一個整體”,在大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它們知道,如果沒有大樹,這“美的葉子”就會無所依附啊!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謙遜自處的精神……
“美的葉子”對于大樹來說,貢獻殊多,功不可沒,但它依存于大樹,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一旦離開大樹,它就失去生存發展的余地了,這里邊蘊含著多么深刻的哲理,多么發人深思,令人警醒啊!
三是由物及人、生發聯想的情意美
美的葉子、美的大樹,美在哪里?就美在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煥發出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如同人類社會一樣,生活之樹為什么能夠常盛不衰?就因為我們每人都像葉子,為生活的大樹輸送營養,促成了生活之樹蒸蒸日上,茁壯成長!因此,作者以“做一片美的葉子”為題,以“為了我們的.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收篇,顯然是由物及人、生發聯想,飽含著美好的濃情深意: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為人類社會的生活之樹作出奉獻;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在人類社會生活之中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人人類社會的大家庭中;
“做一片美的葉子”,就要像美的葉子一樣,永遠進取,為生活之樹添色加彩,讓我們的社會生機蓬勃地健康發展……
愿生活之樹常青,美的葉子更美!
課文的作者金波,在談到自己創作的這篇文章時說,樹是最富于犧牲精神的。它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人類,毫無怨言。我自己寫的時候,從外表看,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跟葉子相比,有很多相同之處,這棵樹是個象征。可以是祖國、可以是集體,我覺得這篇文章倒不是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從奉獻來說,是人就應該有奉獻精神,就像樹一樣。作者,為我們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主題:奉獻。
這片課文的核心問題,是做一片美的葉子。葉子沒在哪里?一是每片葉子都很美,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說明它形態各異;二是每片葉子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說明它樂于奉獻,三是葉子飄零,回歸大樹低下的根,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鞠躬盡瘁。形態各異是它的外在美,后兩點是它的內在美。這是一種豐富的統一。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我們的大樹,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教學時,從抓課題入手,提出一個問題:葉子美在哪里?學生讀課文,找出關鍵詞句(形態各異、奉獻、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的意思。學生通過閱讀,知道葉子美在外表,更是美在心靈,從而體會到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最后響應作者的號召,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的生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6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當代作家金波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寫了大樹的美、葉子的美,揭示了大樹和葉子的內在聯系,透露出大樹和葉子結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道理,抒發了作者“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思想感情,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一鐘美的感受,并且獲得情操的陶冶,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教材。無奈,生在新世紀的孩子無法感受葉子一生的偉大,呵護在父母手心里的孩子也無法感嘆葉子默默奉獻的精神。筆者思索著,如何品讀優美的文字,感受葉子的美。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本篇課文進行了嘗試,些許有些收獲。
人最為奇妙的能力就是一旦張開想象的翅膀,便會觸及遙遠的意蘊深處,一切盡在眼前,身心俱可感受其中。陶行知也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筆者以為要讓學生感受文本所傳達的生命張力,必須融入文本之中,情境縈繞,想象為伴,必會感受到語文的精妙。
(一)詩畫寫意
以詩畫引人入境,寫意的內容變成真實的感受。課文中有著濃密枝葉的大樹,充滿著活力,油然而生的美感,這情愫是學生無法一見文字便油然而生的。筆者借由大樹詩詞給學生一條通幽的小徑:在冰雪融化的季節里,一幅簡單的林間水墨畫配上幾行古典大樹詩詞,大樹的那種“美”便在這寫意中凸現,便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了意象。
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抓住課文內容,融合葉子的特點寫成一首五言小詩作為相應的板書:擎天一樹綠,數片葉度春。葉子成了詩化的形象,詩凝聚了葉子無私奉獻的象征,既是概括,又是贊嘆。
(二)想象抒懷
冰雪融化,大地復蘇,葉子……
烈日炙烤著大地,厚實的土層漸漸裂出了縫,葉子……
刺骨的寒風割過人們的臉頰,葉子……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7
我又問孩子們:秋冬季節,樹葉葉落歸根,是不是不再為大樹工作了呢?一些讀書較多的孩子告訴大家,樹葉落地,也是一種滋潤大樹的肥料。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孩子們明白了樹葉的一生都在為大樹工作,周而復始,一直在奉獻、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樹對于樹葉的意義。我讓孩子們讀7、8小節,讓他們說說大樹為葉子做了些什么?孩子們從文字上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一個整體。我知道,他們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義。我告訴孩子們:一片樹葉脫離了樹葉是無法生存的,你見過一片獨自飄零獨自生存的樹葉嗎?孩子們都搖搖頭,我給他們介紹了樹葉生存的需求,讓孩子們明白,沒有大樹,樹葉也是無法生存的,體會樹葉為大樹奉獻,同樣大樹也對樹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再次,得了解樹葉與人的聯系。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說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一開始很多孩子都找兩者的相似點,未進行深層的聯系。我給了他們啟發:我們三(3)班就是一棵大樹,你們就是?孩子們立即回答:一片片樹葉。就這樣找到了聯系,繼而延伸出了偉人、英雄、凡人這樣的類似于樹葉的人,又延伸出了集體、國家、地球這樣的'大樹。孩子們明白了樹葉離不開大樹,要為大樹奉獻一生,人離不開集體,要為集體榮譽而奮斗。最后,我呼吁: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了我們的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最后,完成課后練習4。課快結束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完成課后練習4,通過說,來鞏固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說,再次感受樹葉的奉獻精神。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8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作者是著名的兒童作家金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努力做到把學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學生就將教師視為眼中的親人,教學過程就能成為師生間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新課程理念下的新課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點燃生命,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讀解并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個性放飛。“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學中,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寫出了大樹的美和葉子的美,大樹因葉子而茁壯、蔥翠,葉子因大樹而美麗。但由物及人中,學生的理解產生了困難。我們每個人都象葉子,那生活的大樹是什么呢?由此引導學生,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了一個整體,那什么將我們結為了一個整體?班級、學校、國家、地球、社會……各種答案由學生口中說出。我注意引導學生說一說從古至今無數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大禹、劉胡蘭、愛迪生…他們就是一片片美麗的葉子。那么我們該為班級、學校、社會做些什么呢?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著手,說出了為班級打掃、好好的學習、不隨地吐痰、不打架、積極為班級做事等答案,教師這時順勢而導總結文章:是啊,這樣就能成為一片美的葉子,為了我們的'大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由此,我想: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9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金波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寫了大樹的美、葉子的美,揭示了大樹和葉子的內在聯系,透露了大樹和葉子結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道理,抒發了作者“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核心問題是“做一片美的葉子,葉子美在哪?”課文從表面和內在兩個方面來表述:一是外在美,“樹像一朵綠色的云”、“每一片葉子形態各異——你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二是內在美,“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綠葉為大樹而生”、“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外在美”學生很容易感覺到,而“內在美”學生在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課文最后,作者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我們的大樹,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這是課文的難點。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一邊講一邊思考,本文文詞優美,意蘊深遠,耐人尋味,如果濃縮一下就是一個“美”字。何不由“美”字展開,讓教學成為對“美”的解讀:大樹之美美在顏色,美在形態,綠葉之美美在形態各異,顏色嫩綠,美在其境界――為大樹奉獻了自己的乳汁。抓住重點句研讀,如:“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著重感悟“生命的乳汁”,“生命”是誰的生命,明明是“樹汁”,為什么說是乳汁?葉子會怎么想,大樹呢?從而體會到在葉子心中樹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樹沒有葉的乳汁便很成為一棵大樹,甚至于會死去。因為樹汁就像嬰兒的奶水一樣珍貴。這樣對“奉獻”的理解就豐滿了。學生對于葉子的尊敬與感激便油然而生。期間的感悟無須教師過多的牽引,只是點撥而已,而結合感悟的讀更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所要做的是穿針引線,推波助瀾。在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大樹,為生活的大樹奉獻時,我鋪設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葉子,那么我們生活在哪兒,誰是我們生活的大樹呢?”
面對這個問題,孩子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困難,很快不少小手舉起來了。
“家庭是我們的大樹,我們生活在家庭里。”
“學校是一棵大樹,我們是葉子。”
“地球是一棵大樹,我們人都是葉子。”
“地球那是一棵超級大樹嘍!上面的葉子有五十多億呢!”“還有什么也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繼續鼓勵。
“祖國也是一棵大樹。”
“我們的家鄉也是一棵大樹,我們生活在家鄉的懷抱里。”
“老師,老師,班級也是大樹。”“我知道了,我們生活的集體就是大樹。”……
“是啊,我們生活的集體,像班級、學校、家鄉、祖國,乃至整個社會,整個地球都可以稱得上是大樹。我們就是這些大樹上的一片葉子啊!可是,我們怎么樣才算是一片美的葉子呢?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討論。”隨即,我出示了一個說話練習,讓大家自由練說——
()是一棵大樹,
我是一片()的葉子,
我要(),
讓()。
孩子們的熱情很高,這樣的一個因疑而思,從議到說的教學環節,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領悟了文中蘊含的哲理,還培養了學生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0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通過對葉子的形態美和內在美的描述,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本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
一.在美讀中感悟文本
在教學時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朗讀的時空,激發學生參與讀書的欲望。同桌互讀、指名賽讀等讀書方式的運用能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感悟文本語言;能有助于學生在與同伴交往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片段一:在教學1、2段的時候,出示“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
師:誰找到了美的東西?
生:大樹很美。
師:是啊,遠遠望去,那棵大樹很美。美在——
生: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強調“綠色”,但是沒有輕盈、靈動的'感覺)
師:我聽出了美在顏色。誰能讀出大樹上升的,動態的美。
學生這一次讀得非常動情,把“升起”拉得很長,很飄,長的過程很足。
師:默讀第三、四節,說說,走近樹的時候,發現樹美在哪?
生:葉子美在形態各異。
師:什么叫形態各異,誰能用書上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你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
你能把這種美讀出來嗎?
師:這是它的外在美,還美在哪?
生:無數片葉子雖然形態各異,但卻做著相同的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
師:金波老先生是不是老糊涂了?綠葉哪來的乳汁給大樹吃呢?
生:沒有陽光大樹就會生活在黑暗中!
師:好,你來讀出綠葉對大樹的深情。表述美和美的底蘊。
在學生精讀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感受,這不僅能把對話引向深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能引領學生再一次地回歸到文章的整體,體悟文本的蘊蓄和情愫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也是對文本音韻美、形象美、蘊涵美等多層面進行整體欣賞、品味的過程。
二.在美讀中升華美,體驗美
在教學最后兩節的時候,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談感受說看法,從樹的色彩美、動態美,從葉的形態美、個體美,到樹與葉的整體美,雖然沒有直接講出與概括著幾個專用術語,但是學生頭頭是道,盡顯感悟個性,至此已水到渠成,較好地達到“感悟句子寫得好和產生的感想”這一閱讀的目標。
但是老師并沒有停留在淺層上,而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我們的身邊,有像葉子一樣的人么?一生說:“老師,徐虎就是一片美的葉子。”一生說:“老師,也是一片美的葉子,天天辛苦地教我們。”我有點竊喜,生已經明白了。我又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的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們是一片美的葉子么?一石激起千層浪,生暢所欲言,明白,只要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為社會做貢獻,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有效閱讀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
我設計的“口頭贊美”是內化課文的語言與自己的感悟為口頭的積累的規范的語言文字,怎樣做一片美的葉子呢?組織了一次小練筆,希望可以啟蒙他們盡職盡責的人生。
最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誦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透過文本的語言去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傳達美,陶冶心靈,培育審美情趣。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1
在精讀課文時,我課前讓學生觀察了班級中的一個小盆栽,這樣,在課上學習感受葉子外形美的句子時,我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大樹和葉子外形之美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葉子美在哪,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形態各異”,體會它的意思,同時利用了小盆栽,讓學生說說盆栽中葉子一樣嗎,不同在哪,這樣從外型上直觀地感受了葉子“形態各異”的'美。在體會了葉子的外形之美后,引導感悟葉子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內在之美。在這里,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研讀,如:“無數片不同的葉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大樹。”著重感悟“生命的乳汁”,從而真正理解“奉獻”,之后還可結合“冬日飄零——回歸大樹地下的根”感受綠葉為大樹而生的無私奉獻精神。由此,學生對于葉子的尊敬與感激便油然而生。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2
這是一篇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立足本職,無私奉獻的人。
第二課時的開始,我就讓孩子們把課文按照大樹之美,葉子之美,由物及人分成了三層,孩子們找的很準確。然后老師進行了逐層講解。第三層是整篇文章的升華,也是最難理解的。我讓孩子們先抓住“生活的大樹”、“輸送著營養”、“茁壯蔥翠”、來感悟葉子的奉獻和人的奉獻之間的關系。來舉例說明人們是如何為生活的大樹輸送營養的。正因為無數葉子的奉獻,是生活的大樹永遠站立在太陽和土地之間,展示其無窮的活力和風采。大樹的美來自葉子,葉子的美也來自大樹,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最后向學生呼吁,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為了我們祖國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來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整節課上下來,如果在課前準備時讓孩子們去觀察葉子,搜集葉子,說說葉子的功能等可能對這節課的教學會更有幫助。下一次,根據不同的課文應該讓孩子們做好不同的準備。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3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作者是著名的兒童作家金波,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把學生看作心上的朋友,這樣,教學過程就能成為師生間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解讀并打上鮮明的個性印記。
2.個性放飛。“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學中,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寫出了大樹的美和葉子的美,大樹因葉子而茁壯、蔥翠,葉子因大樹而美麗。但由物及人中,學生的理解產生了困難。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那生活的大樹是什么呢?由此引導學生,大樹把無數的葉子結為了一個整體,那什么將我們結為了一個整體?班級、學校、國家、地球、社會……各種答案由學生口中說出。我注意引導學生說一說從古至今無數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大禹、劉胡蘭、愛迪生……他們就是一片片美麗的葉子。那么我們該為班級、學校、社會做些什么呢?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說出了為班級打掃、好好學習、不隨地吐痰、不打架、積極為班級做事等答案,這時順勢而導總結文章:是啊,這樣就能成為一片美的葉子,為了我們的大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我想: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4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而朗讀則是理解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表象、聯想和情感等全方位地參與,多角度地感悟課文語言的內蘊,品味文字的情趣。本課教學以朗讀為主線,注意渲染情境,讓學生在讀中比較揣摩,品味感悟課文的語言。
課始,老師用媒體出示一片片葉子,然后問:“在你的小眼睛里里看到了怎樣的葉子?”“你看到這姿態各異的葉子,有什么感受?”由此,很自然地過渡到課題上來。“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葉子有關。”。
接著通過播放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把學生帶入了情境,為學生領悟大樹和葉子的外形美作了情感上的鋪墊,啟課導入具備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韻致。
學生在交流了認為美的句子,“遠遠望去,樹像一朵綠色的云,從大地上升起。”老師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情景,接著讓學生看了畫面,使人感受到了,樹一片綠色,多么富有生機。學生朗讀有聲有色。再如,老師運用媒體再現了春夏秋冬葉子的美,同時播放音樂,音樂與畫面恰到好處。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學生真正享受到由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意!
本課教學中,教師始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語文離我們很近很近。學生融入了生活場景,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后的成就感。在教學時,教師運用媒體讓學生看實實在在的每一片葉子。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教學資源就無處不在了。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15
本課是一首散文詩。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和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我們要學習葉子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的語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繪了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能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想。
而作為三年級的.孩子,剛剛從二年級過渡過來,對這種課文還缺乏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因而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要和文本的思路相吻合,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能夠在自己熟知的生活環境中感知這些深奧難懂的語句。另外,在啟發學生學習葉子那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的時候,要讓學生通過具體可感的人、事、物來感悟。
介于以上的情況,我在授課過程中,盡量通過圖片、錄像讓學生用眼睛發現,用心感悟,對文本價值取向的揭示也是直面文本,通過讓學生自讀、反復誦讀而充分感知,再加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從而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大大降低了難度,也變得輕松易懂,更能體會到只有人人都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反思04-11
做一片美的葉子說課稿03-28
一片葉子的作文01-16
一片葉子的旅行作文11-13
最后一片葉子作文02-17
我是一片葉子作文02-16
《做家務》教學反思04-08
動手做教學反思04-05
動手做的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