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1
在本節課準備過程中和在實施課堂教學后,讓我對科學課的新課標的理解以及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科學課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我就本節課談一些我的教學感悟。
我始終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出發點是學生的需要,而落腳點則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教學,必然是將學生放在優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實驗中設計實驗方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驗材料的選擇權下放到學生的手中,評價最優秀的團隊的'決定權也是在學生手中。而這些做法,就是教師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然而學生真正的用好這手中的權利,從探究中獲得成功則要以學生間的充分合作為前提。因此,教師為學生們提供合作的機會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正是教師看清了這一點,我在教學的環節設計中,將各個探究實驗環節中,采用小組合作共同闖關,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補充、彼此評價的合作氛圍。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學習方式在課堂中生成。 學生的學習興趣,決定了學生在本節課當中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效果。教師能夠引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是這節課成功的幾率已經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設計就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有的時候,教學內容是固定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
的教學方式來補充教學內容的不足。
在本次活動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給本次活動帶來了不少的遺憾。比如語言不夠簡潔、精彩;時間把握不夠精確;板書不夠整潔規范;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多樣,不夠精彩;還有個別之處活動不夠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都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進,另外通過此次活動,我也深有感觸,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生動、精彩的科學探索活動,需要教師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敏銳的應變能力,否則,我們所組織的活動就難免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所以在平時我們要多下功夫,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不斷的磨練自己,才能不斷成長進步。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2
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教學反思
物體浮沉條件是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在流體靜力學中特殊表現形式。本節是初中物理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系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
學習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學生對浮力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八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八年級學生已經不滿足簡單的例題計算,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教學中布臵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這節課計劃以演示實驗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整節課主要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演示實驗并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分析得出物體浮沉條件,第二環節是讓學生在小組互動中根據學案的提示完成物體浮沉條件的相關練習題并通過分析進一步得出對于質量分布均勻的實心物體,可以通過比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浮與沉,通過課本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對生活中有關浮沉條件應用的例子進行分析和
解釋,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按教學的設計,師生雙向活動進行了課本內容的講授和學習,由于利用實驗作為依托,學生的關注程度很高,領悟力也較好,但由于實驗的準備不充分,自己對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沒有充分的考慮與準備,致使課堂中的實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距預期的教學目標于千里之遙,大為缺憾。
這節課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沒有按預期的設想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后學生普遍反映,甚至有同學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仔細研究后不難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和進一步的訓練。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描述物理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能力,另外,從時間的分配來看,在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內,想要完成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分析,失敗的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策略出現問題。
在物理教學中,提倡“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根本轉變。但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要的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就無從談起。把課堂教學的重點由重教法轉為重學法、由教師的講轉化為學生的主動學,使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
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要達到這個目的,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設計教學,使教學過程呈現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狀態,這就要求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轉變角色。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學氣氛和愉悅輕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尊重、理解、合作和關心”進而學會交往,改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
20xx.04.18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3
一、教材思路:
物體浮沉條件是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在流體靜力學中特殊表現形式。本節是初中物理浮力章節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它涉及物體浮沉條件和應用兩方面的知識,具有知識量大,相互聯系緊密和知識交叉的特點。
這節課計劃以演示實驗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整節課主要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通過演示實驗并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分析得出物體浮沉條件,第二環節是讓學生在小組互動中根據學案的提示完成物體浮沉條件的相關練習題并通過分析進一步得出對于質量分布均勻的實心物體,可以通過比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浮與沉,通過課本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對生活中有關浮沉條件應用的例子進行分析和解釋,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二、教學中存在問題:
1.巧妙激趣,導入新課
馮老師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引入:以變魔術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課,引起學生注意,緊接著又以雞蛋在鹽水中的不同浮沉情況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入課題,并展開討論。一開始就讓學生處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通過環環相扣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學過程”和“探究的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獲,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3、從生活中獲取教學資源
比如,教師利用潛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觀、明顯,分析學生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給了學生探究科學的啟迪。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在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具有主動、負責、開拓、創新的個性特征和科學的思維方式。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全面育人的新課標精神。
三、設計改進:
這節課基本達到預期目的,學生的動筆能力還有所欠缺,還有待加強和進一步的訓練。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描述物理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能力。另外,在課堂上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把時間交給學生。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4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這課里主要是通過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預設——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發現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充分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同時,在探究活動中對學生滲透節約木材資源、保護環境的教育。
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稚氣未脫,對大千世界的求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經過了半個多學期的科學課訓練,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學的思維方式,養成了一些科學的操作習慣,這些都是可供教師利用的教學資源。同時他們缺乏生活經驗,不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這些也是教師應該注意的。我努力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與預設,做到對課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
課的一開始,我以一個烏鴉喝水的故事導入本課,而后提出今天這一節課的課題,引出本課的第一個探究活動。為了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能有效地開展,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我為學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實踐”的橋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實驗中,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預測猜想——動手實驗——整理信息——匯報交流——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發現:用金屬做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頭做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在此,我再告訴學生,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個特性,深化了學生的認識。同時總結得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制成它材料有關。
在第二組“認識木頭”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對于木頭這種材料是非常熟悉的,為此,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他們先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木頭做,引導他們從木頭的用途上來得出木頭的特性,并在板書是以氣泡圖的形式展示,而后對學生進行珍惜森林資源的教育,大部分學生能得出木頭的特性,但是有一些學生對于特性一詞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
這一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多。在觀察更多物體的沉浮這一環節,在學生觀察完并匯報了結果后,還應和預測做些比較,應給多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討論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另外還應加強拓展,讓學生猜一猜、試一試我們身邊的物體,如橡皮、橡皮泥等,這樣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認識,更加有利于學生建立材料與沉浮之間的關系。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5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學習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并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本節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識聯系緊密。本節內容包括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和密度計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及其重會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及其重要要意義。
本節課上的亮點有:一、突出了理論聯系實際,體現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條件時,首先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在得出浮沉條件后,引導學生利用浮沉條件分析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和密度計的浮沉原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更好地理解浮沉條件,并深刻體會物理知識在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學生更加熱愛物理。二、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用實驗探究的方式認識輪船漂浮的`原理。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在作業題引導學生動手制作“孔明燈”,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三、培養學生
學以致用的意識,課堂上要求學生設計打撈沉船方案。 本節課上的不足有:課堂上沒有充分完成學生學情檢測。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6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學習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浮沉條件,并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本節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識聯系緊密。本節內容包括兩個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和密度計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
本節課上的亮點有:一、突出了理論聯系實際,體現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條件時,首先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在得出浮沉條件后,引導學生利用浮沉條件分析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和密度計的'浮沉原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更好地理解浮沉條件,并深刻體會物理知識在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學生更加熱愛物理。二、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用實驗探究的方式認識輪船漂浮的原理。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在作業題引導學生動手制作“孔明燈”,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三、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課堂上要求學生設計打撈沉船方案。 本節課上的不足有:課堂上沒有充分完成學生學情檢測。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7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 篇8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復習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復習物體的浮沉條件,與上一節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綜合應用力與運動,浮力等知識,對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我對這節復習課的定位是:幫學生理清分析思路,減輕學生負擔。
復習課的常規思路都是先復習知識點,再輔助于練習進行鞏固。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師講的筋疲力盡,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因此,我決定通過實驗來引入復習,一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二來可以更有效的復習知識點。
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準備一杯鹽水,將木塊,雞蛋,鐵塊分別浸沒其中。松手后發現三者分別上浮,懸浮和下沉。由此學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與重力的關系。隨后根據公式推導即可得出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的關系決定了物體在液體中的浮沉情況。實際情況說明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不僅興趣高,而且馬上就分析或回憶起相關的知識。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應用這種方法。
接下來我選擇了這樣一道例題:質量為500克,體積為600cm3的實心物體放入水中,最終靜止時,處于什么位置?浮力多大?從學生課堂表現來看,錯誤比較多。這一現象在我的預設之中,體現了學生解題時的思路、習慣,從而把學生自己的錯誤暴露了出來,使他們感覺到疑惑,進而提高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在平時的做題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遇到綜合性的浮力問題時經常不知道什么時候用阿基米德原理來解決以及什么時候用浮沉條件來解決。因此,我將這些討論浮力大小的題目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用浮沉條件來解決的',這些題目的特征是物體前后的質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據浮沉條件,以物重為中介,來判斷前后浮力的變化。另一類題目是只能用阿基米德原理來判斷浮力變化的。它們的特征是物體前后質量不同,所以無法以物重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體前后排開液體的體積的大小及排開液體的密度大小。
從課堂實際效果來看,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學生找到了做這類題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錯。但是課后練習做下來,錯誤率還是比較高。這是為什么呢?經過認真的反思,我發現課堂上把例題分門別類安排好,學生感覺簡單,但是到了家作中,沒有分類,學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例題的分析上。課堂上主要是直接講正確的解法,而錯誤的解法錯在哪里并沒有強調。雖然和學生一起分析了什么樣的已知條件,用哪一種方法,但這種思路畢竟是我灌輸給他們的,要內化還需要時間。
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及時改進:讓學生發言,將理由寫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學討論,對或錯?理由是什么?在學生的爭論中,我再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逐漸統一了思路:先寫下基本公式,逐一確定已知條件(主要錯誤之處),已知條件確實不夠,就用浮沉條件來判斷。確定并統一思路后,再次進行練習,正確率明顯增加。課后的練習做下來,效果也是不錯的。
兩個班級進行對比,我發現主要原因有個:1、解題的思路不能強加給學生,應該要由學生自己爭論后得出,這才是學生自己內化后屬于他自己的知識能力。
2、要充分暴露學生的錯誤,把學生的思路過程投影出來,進行解剖,使學生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和原因,并進行改正。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觀察物體》02-24
物體的形狀教學反思04-11
物體分類教學反思04-12
物體的沉與浮的教學反思03-20
《觀察物體三》教學反思02-26
“物體的浮與沉”教學反思03-16
觀察物體(一)教學反思04-12
《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03-18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