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1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展。不規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在本節課中,我有以下兩點不足之處:
一、沒有創新
如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書本上提供了兩個方案,我覺得這兩個實驗學生在科學課中都有做過,所以上課時省略了實驗過程,而是直接讓學生闡述過程,最后總結出求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過于形式化。
二、沒有深入研究
在教學本節課時,沒有明確不規則的石塊體積必須要轉化成規則物體的體積,水可以充當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中介。從而得出“石塊的體積=水槽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2
《有趣的測量》是測量不規則形狀的物體的體積,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在教學時,我出示一塊不規則形狀石塊、一塊長方體木塊和一塊正方體木塊,讓學生說說怎么知道它們的體積。學生很快說出求長方體、正方體木塊的體積的方法。至于石塊,它既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么知道它的體積呢?我先讓學生觀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讓學生討論設計測量方案。在交流討論結果時,學生有的說出了教材呈現的兩種方案,有的說稱一塊能測量出體積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石塊的質量,算出每克石塊的體積,再稱這塊要測量石塊的.質量,就可以計算它的體積……我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選擇教材上呈現的兩種方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明白這是把不規則石塊的體積轉化成了可測量的水的體積。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體積的含義,又能幫助學生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3
《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展。以往舊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只在習題中出現過,新教材卻將它納入例題范圍,這是因為不規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同時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奠定了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保證數學思考的時間,提高數學思考的有效性。
數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新課標也指出“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并說明理由”。因此學生在思考時,教師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給予他們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思考的實際效果。雖然在等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冷場的感覺,但短暫的冷場后,也許就會換來學生驚人的發現。在教學本節課時,測量方案的設計是不能在三兩分鐘內就完成了的,在學生得出“石塊的體積=水槽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進一步追問:為什么“石塊的體積=水槽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學生一時表述不清,但他們思考后就意識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塊,水增加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還有一些學生,先是疑惑,停頓幾秒后,就都豁然開朗了。思考時間還給了學生,學生真正經歷了整個思考過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注重思維方法的引導,從“授人以魚” 到“授人以漁”。
“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人以漁”。在教學時,我通過引導,讓學生發現,不規則的石塊體積必須要轉化成規則物體的體積,水可以充當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中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在水中體現石塊的體積,學生思考后,結合生活的實際可知: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學生充分理解這一方法后,我又問:你還有其它測量石塊的體積的方法嗎?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將石塊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長方體容器里,上漲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把石塊放在一個長方體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沒過石塊后,再把石塊取出,下降的水的體積也可以是石塊的體積!嗒毜降乃伎!在此,我就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沖突,又在觀察、討論、思考中相互接納,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盡顯了學生的潛在能力,發揮了課堂教學中的多種交互作用,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4
《有趣的測量》是一個實踐活動課,本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之后進行的一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實踐和探究過程中,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
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即展示規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讓學生計算其體積,并復習常用的體積單位。接著展示不規則物體石頭,引出劉課題)。第二,分組活動,動手實踐,探索方案(1、讓學生探索測量石頭的體積;2、學生小組匯報“測量石塊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情況;3、具體測量結果;4、交流小結)。第三、鞏固練習(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介紹“阿基米德定律”的由來)。第四、回顧總結。
在本節課當中,我充分體現了在數學活動課中“問題”和“問題解決”的教學與設計理念,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也在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并增進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這節課當中,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習效果較好。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5
《有趣的測量》是一個實踐活動,本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之后進行的一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在實踐和探究過程中,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在教學時,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發現,不規則的石塊體積必須要轉化成規則物體的體積,水可以充當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中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在水中體現石塊的體積,學生思考后,結合生活的實際可知: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學生充分理解這一方法后,我又問:你還有其它測量石塊的體積的方法嗎?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將石塊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長方體容器里,上漲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把石塊放在一個長方體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沒過石塊后,再把石塊取出,下降的水的體積也可以是石塊的體積。在此,我就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沖突,又在觀察、討論、思考中相互接納,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盡顯了學生的潛在能力。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展。主要的知識點是測量不規則形狀的物體的體積,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和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中獲取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教學時,我出示一塊不規則形狀石塊、一塊橡皮泥,讓學生說說怎么知道它們的體積。學生很快說出求橡皮泥的體積的方法(把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和正方體)。至于石塊,它既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么知道它的體積呢?在學生對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測量束手無策時,我又創設了讓學生回顧“烏鴉喝水”這個情境,更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然后讓學生討論設計測量方案。在交流討論結果時,有的學生說出了教材呈現的兩種方案,并選擇教材上呈現的兩種方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明白這是把不規則石塊的.體積轉化成了可測量的水的體積。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體積的含義,又能幫助學生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練習時,我力求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既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又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7
數學實踐活動課本身是一個多向互動的過程,《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本節數學實踐活動課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借助水,采用猜測、討論、實踐、操作、觀察、比較、計算、驗證等一系列的感知、體驗,獲得測量的結果,學生在說說測量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已學過的知識,小組是如何合作測量的,學生在匯報過程中互相學到了多種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教學反思《《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本節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索、自主創新的學習時空,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積極感情,達到了預期效果。
本節課我重視了“生本”教學的理念,采用了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學生獲得了有效參與的機遇,為學生提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的寬松環境和機會,也為每位學生準備了充足的實驗用具,滿足了每位學生實驗的需求;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一個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還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精心設計,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的機會,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活動過程,它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這節實踐活動課,數學只是作為一種計算的工具,是對小學數學知識點進行的一次大膽創新和新嘗試。在探究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面臨新的挑戰、新的問題,提高了難度,擴散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活動中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學會欣賞別人。關注學生互動交流、觀點交鋒及智慧的碰撞,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識打基礎。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 篇8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
“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愿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于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于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么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并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么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么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范)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么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準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后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于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愿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于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么“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測量》教學反思03-10
測量教學反思03-13
《測量電壓》教學反思04-08
《電流的測量》教學反思04-07
《有趣的拓印》教學反思03-10
有趣的算式教學反思10-01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4-15
有趣的動物教學反思08-21
有趣的發現教學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