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教學實錄與反思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統計”教學實錄與反思 1
把收集的信息轉化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教學實錄: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創設情境,體驗收集和整理數據。
師:老師今天很高興,帶了點禮物想送給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么禮物?(出示動物卡片)
生:是一些小動物。
師:你們喜歡這些小動物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能告訴老師喜歡哪種動物嗎?
生1:我最喜歡猴子。
生2:我最喜歡熊貓。
生3:我也最喜歡熊貓。
生4:我最喜歡馬。
生5:我最喜歡鴨子。
……
師:那你們能說說我們班上喜歡什么動物的人最多?
生1:我認為是喜歡猴子的人數量最多。
生2:我覺得是喜歡熊貓的人數最多。
生3:我猜測應該是喜歡馬的人數最多。
師:有的同學說喜歡猴子的人數最多,有的同學說喜歡熊貓的人數更多,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哪能種動物的人數最多呢?
生1:我建議喜歡熊貓的同學站一排,喜歡猴子的同學站一排,喜歡馬的同學站一排,喜歡鴨子的同學站一排。
生2:我認為這種辦法很麻煩,我們可以在紙上寫出這四種動物,然后用畫正字的方法去統計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師:你們覺得這種辦法怎么樣?
生:很好。
師:這個同學聰明,提出這么好的一個辦法,那我們就以畫正字的方式去記錄本班同學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①小組長統計各喜歡動物的.人數。
②老師收集數據,老師報學生以畫正字的形式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2.小組合作,自主搜索,完成統計圖。(1格表示工作單位)
①學生報統計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
喜歡的動物
人數
猴子
12
熊貓
14
馬
8
鴨子
4
師:從這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喜歡猴子的有12人,喜歡熊貓的有14人,喜歡馬的有8人,喜歡鴨子的有4人。
生2:我還知道喜歡熊貓的人數最多,喜歡鴨子的人數最少。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所收集的數據除了在統計表中表示出來,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來?
生1:用統計圖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
師:你們能教教老師怎樣涂嗎?(出示統計圖)
生:一個格子表示1個人,喜歡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歡熊貓的有14人,就涂14個格子;喜歡鴨子的有4人,就涂4個格子;喜歡馬的有8人,就涂8個格子。
(教師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師:現在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呢?小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辦法?
(學生小組交流)
②學生合作交流嘗試多種方法。
組1:我們組認為在馬旁邊的格子再涂5個格子,合起來剛好是12個格子。
組2:我們組認為現在格子不夠了,就在上面再畫5個格子合起來剛好是12個格子。
組3:我們組認為在圖的下面畫5個格子,這樣合起來也是12個格子。
組4:我們組覺得一個格子表示1個人不夠,就用1個格子表示2個人,涂6個格子就是12人,這樣更方便一些。
師:你們覺得哪種辦法好?
“統計”教學實錄與反思 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例1,“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教學難點:
把收集的信息轉化為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教學實錄: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創設情境,體驗收集和整理數據。
師:老師今天很高興,帶了點禮物想送給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師: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么禮物?(出示動物卡片)
生:是一些小動物。師:你們喜歡這些小動物嗎?
生:喜歡。師:那你們能告訴老師喜歡哪種動物嗎?
生1:我最喜歡猴子。
生2:我最喜歡熊貓。
生3:我也最喜歡熊貓。
生4:我最喜歡馬。
生5:我最喜歡鴨子。……
師:那你們能說說我們班上喜歡什么動物的人最多?
生1:我認為是喜歡猴子的人數量最多。
生2:我覺得是喜歡熊貓的人數最多。
生3:我猜測應該是喜歡馬的人數最多。
師:有的同學說喜歡猴子的人數最多,有的同學說喜歡熊貓的人數更多,怎樣才能知道喜歡哪能種動物的人數最多呢?
生1:我建議喜歡熊貓的同學站一排,喜歡猴子的同學站一排,喜歡馬的同學站一排,喜歡鴨子的同學站一排。
生2:我認為這種辦法很麻煩,我們可以在紙上寫出這四種動物,然后用畫正字的方法去統計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師:你們覺得這種辦法怎么樣?
生:很好。
師:這個同學聰明,提出這么好的一個辦法,那我們就以畫正字的方式去記錄本班同學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①小組長統計各喜歡動物的人數。
②老師收集數據,老師報學生以畫正字的形式記錄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
2.小組合作,自主搜索,完成統計圖。(1格表示工作單位)
①學生報統計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喜歡的動物人數猴子12熊貓14馬8鴨子4
師:從這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歡各種動物的人數,喜歡猴子的有12人,喜歡熊貓的有14人,喜歡馬的有8人,喜歡鴨子的有4人。
生2:我還知道喜歡熊貓的人數最多,喜歡鴨子的人數最少。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所收集的數據除了在統計表中表示出來,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來?
生1:用統計圖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
師:你們能教教老師怎樣涂嗎?(出示統計圖)猴子熊貓馬鴨子
生:一個格子表示1個人,喜歡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歡熊貓的有14人,就涂14個格子;喜歡鴨子的有4人,就涂4個格子;喜歡馬的有8人,就涂8個格子。(教師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師:現在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呢?小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辦法?(學生小組交流)
②學生合作交流嘗試多種方法。
組1:我們組認為在馬旁邊的格子再涂5個格子,合起來剛好是12個格子。
組2:我們組認為現在格子不夠了,就在上面再畫5個格子合起來剛好是12個格子。
組3:我們組認為在圖的下面畫5個格子,這樣合起來也是12個格子。
組4:我們組覺得一個格子表示1個人不夠,就用1個格子表示2個人,涂6個格子就是12人,這樣更方便一些。
師:你們覺得哪種辦法好?
生1:我們認為組4的方法好,這樣不用涂那么多格子,可以節省時間。
生2:我也喜歡組4的方法,這樣很方便。
生:……
師:既然你們都喜歡組4的辦法,那我們就以這種辦法去完成統計圖。
③學生合作,動手操作完成統計圖,并選有代表性的上臺展示,學生評論。
④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都涂得非常好,當我們在遇到數據比較大時為了方便,可以用1個格子表示2個單位或者是更大的數子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統計(板書課題)⑤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師:剛才我們把統計圖完成得非常好,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你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喜歡猴子的人數比喜歡熊貓的人數少2人。生2:我知道喜歡鴨子的人數最少。生3.我知道喜歡猴子的和喜歡熊貓的一共有26人。生4:我知道喜歡熊貓的人數最多。生5:我知道喜歡熊貓的比喜歡鴨子的人數少6人。
三、聯系生活,鞏固新知
1.師:同學們學習得可認真啦!你們喜歡參加些體育運動嗎?
生(齊):喜歡。師:誰來告訴老師喜歡參加些什么體育運動?
生1:我最喜歡跑步。
生2:跳繩。
生3:我喜歡打球。
生4:我也喜歡參加跑步這項運動。……(學生說的同時教師板書體育運動名稱)
師:老師把同學們喜歡的體育運動板書在黑板上,下面我們推舉一位統計員上臺以畫正字形式統計我們班上喜歡各種體育運動的人數。①學生自己報,統計員統計。
②匯報統結果。最喜愛的體育運動人數跑步12跳繩16打球10
③小組合作完成統計圖。師:同學們畫得真好,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生1:我是用一個格子表示2個人,喜歡跑步的有12人,就涂6個格子;喜歡跳繩的有16人,就涂8個格子;喜歡打球的有10人,就涂5個格子。這樣又好涂又好看。
生2:我也是按這樣的方法來涂的。師:你們能說說你從統計圖中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生1:我從圖中可以知道喜歡跑步的比喜歡跳繩的少4人。
生2:我從圖中可以知道喜歡打球的比喜歡跳繩的少6人。
生3:我從圖中可以看出喜歡跑步的和喜歡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我知道喜歡跳繩的比喜歡打球的多6人。
生5:我知道喜歡跳繩的和喜歡打球的一共有26人。
生6:我從圖中可以看出喜歡這三種體育運動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出色,統計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種重要的數學知識,統計表和統計圖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統計到的數據。通過看同時也可以依據統計出的數據制作統計表和統計圖。
如果收集的數據過大,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個單位或更大的數去制作統計圖。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課后請同學們調查每個同學家一星期丟棄塑料袋的情況,把數據填寫入統計表中,并把數據大小制作統計圖。
“統計”教學實錄與反思 3
教學目標
1. 借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過程,認識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材分析
教材初步讓學生了解數據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側重于學生對統計過程的體驗,并使學生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一些統計調查的方法,但沒有系統歸納到一起,所以本節課設計應重點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更好地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愿望,培養學生良好的統計意識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導入
師:新年快到了,班級里準備開聯歡會,老師想買一些水果給同學們吃,你們都喜歡吃什么水果呀?
生1:我喜歡吃蘋果。
生2:我喜歡吃香蕉、梨。
生3:我喜歡吃橘子、草莓。
師:老師課前也到商店里調查了一下,蘋果、梨、香蕉、橘子現在市場上能購買到,而草莓、彌猴桃等冬季買不到,所以老師決定買這四種水果,可以嗎?
生:可以。
師:哪種水果買得多一些呢?
(二) 做中學,學中得
師:每個桌面上都有一個信封,那里面有不同的水果圖片,現在請你們打開信封,每人挑選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卡片舉起來,讓老師和小朋友們看一看。
(生活動)
師:老師怎樣才能知道每種水果有多少個人喜歡呢?誰能幫老師想個好辦法?
生:把喜歡吃蘋果的同學排成一行,喜歡吃橘子的排成一行。
師: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們就按這種方法來試一試,喜歡吃蘋果的同學站在第一行,喜歡吃橘子的同學站在第二行,喜歡吃香蕉的同學站在第三行,喜歡吃梨的同學站在第四行。
(生活動)
師:(走到同學中)站好排就能知道具體有幾個人嗎?
生:不能。
師:應該怎么辦?
生:一個一個地數一數。
師:對,數的時候應該一個一個地數,不多數一個,也就是不重復,還要注意別漏數,現在每行第一名同學數一數你們組的人數。
(生匯報人數。)
師:咱班小朋友可真棒,這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問題,分組站排是一種調查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來調查呢?
生1:讓喜歡吃蘋果的同學舉手,數一數有幾個人,再讓喜歡吃橘子的同學舉手,數一數。
師:這也是一種調查方法,還有嗎?
生2:分4組坐,每種水果坐一組。
師:可以分4組坐。
生3:還可以畫√號。
師:這些好辦法老師建議你們一會兒在小組學習中去試一試,現在每組小組長為調查員,負責帶領小組的同學選一種調查方法,去調查喜歡吃各種水果的人數,2號同學把你們各組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
(生活動)
師:老師在每組桌面上放一張表格,根據調查表,把各種水果圖片貼在這張表中。喜歡吃蘋果的同學,將蘋果貼在這個格里,喜歡吃梨的將梨貼在這個格里……注意一個小格里只能貼一個水果,開始吧!
師: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這幅圖,看圖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喜歡吃(蘋果)的人最多,喜歡吃(橘子)的人最少。
師:如果老師現在讓你去買水果你知道怎么買嗎?
生:我就要多買一些蘋果。
師:好,根據統計圖中每種水果的數量,我們來填在這個表中。
師:這個表就叫統計表,看圖或者表上的數據,結合我們學過的知識,看一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蘋果比橘子多幾人?
師:是喜歡吃蘋果的比喜歡吃橘子的多幾人?
生2:喜歡吃橘子的人數和喜歡吃梨的一共有幾人?
生3:喜歡吃橘子和梨的共有幾人?
師:好,我們就提到這里,如果你還有不同的問題,就跟小組里的小朋友說一下吧!
(學生組內互問。)
(三)
做中得,得中悟
師:你們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嗎?
生:猴年。
師:新一年的小使者晶晶,給我們班帶來了許多新年禮物。(微機出示:電腦、算盤、筆、計算器混放的場景。)
師:怎么樣才能讓大家很快看出哪種東西各有多少呢?
生:把每種東西排排隊,再數一數。
師:為了操作方便,我們就用正方形代替計算器,用圓圈代替電腦,用長方形代替算盤,用三角形代替鉛筆。像剛才那樣把每一類東西排成一行,貼在方格紙里,再把統計表填完整,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和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開始吧!
師:誰愿意公布一下統計的結果?
(生展臺展示統計圖表。)
師:你們真優秀,請回座。
微機中晶晶說:同學們能自己畫好統計圖,填好統計表,我很佩服你們,不過我的禮物要送給愛學習的孩子,你們能回答我幾個問題嗎?
微機中晶晶提問:1. 電腦有幾臺?2.算盤和筆共有多少?3.電腦比計算器多多少?4.我一共送來多少個禮物?
(生回答)
微機中晶晶:看來同學們真是既聰明,又可愛,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我決定把這些東西都送給你們,希望你們繼續好好學習。
師:同學們表現得這么出色,老師真為你們高興,祝愿你們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得更充實、更愉快,下面老師彈一首《新年好》,同學們就一起唱起來,跳起來吧!(小朋友喜歡的歌曲:《新年好》)
(四) 玩中樂,樂中拓
師:老師想知道,小朋友每天晚上吃完飯,寫完作業,都喜歡做什么事呀!
生:看書、看電視。
師:在什么欄目里出現過這種圖標?知道它們代表什么嗎?
生:天氣預報,晴、陰、雨、雪。
師:這里是佳木斯市今年11月份的天氣情況,知道老師想讓你們完成什么練習嗎?
生1:統計一下晴天、陰天各有多少天。
生2:比較一下,哪種天氣最多。
……
師:現在你們桌上就有一張統計表,請你認真數一數把這張統計表填好。
師:哪個組同學愿意展示一下完成的統計表?看著你手中的統計表,提出問題,指定其他小組同學回答。問題盡量不重復。
師: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我有三點比較滿意。
1. 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
通過調查學生最喜歡吃水果的情境設計,把學生帶入到了極大的興奮狀態中,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調查方法,然后制圖作表,這樣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完全體現出來了,學生在輕松的沒有教師任何刻意的束縛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中,并在興致勃勃的真情感悟中親自品味成功的愉悅。
2.打破各學科界線,關注學生主體發展。
現在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本課教學中我完全摒棄往日那種條塊型數學教學模式,而是以語文課常用的情感漫談式教學方式貫穿始終,如老師想召開聯歡會怎樣購買水果,老師彈琴唱《新年好》,表面上突出的是情感教學,其實質是在情感中使學生采擷到數學果實。大膽的教學嘗試,真可謂一舉兩得。
3.學生合作學習實而不虛。
設計教學時,我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誰是調查員,誰是記錄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沒有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實處。
案例點評
“最喜歡的水果”,從這個生活化的課題就可以看出新教材注重聯系學生實際,使數學更加貼近生活,本課的設計能準確把握這一特點,使《標準》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落實。
1. 重視學生“求新”心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分分秒秒都十分珍貴。學生在做好學習準備的同時,“求新”的需要是十分強烈的。這節課一開始,教師能根據接近
元旦要開新年聯歡會,“買什么水果,買多少”這一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情感和興趣,使認識過程得以深化。
2.保護學生“求實”心理。
每個人完成一件事后,總有一種強烈的心理需要,就是想盡快地知道結果。學生也一樣,想盡快知道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做法是否與其他同學一致,因此,教師在學生了解剛才在計算全班吃哪種水果人多的過程就叫做“統計”,畫好的這幅圖就叫“統計圖”的基礎上,安排小組合作,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來統計學習用具,然后交流,保護學生這一“求實”心理,使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有所體驗。
3.滿足學生“求異”心理。
每個人都有“求異”的心理需要,希望自己別具一格、別出心裁、與眾不同,這種心理需要是發散思維的基礎,是培養開拓性人才不可缺乏的心理素質。教師能考慮到這一點,如:在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時,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調查,同時安排調查員、記錄員,使不同能力的同學在活動中都有所收獲。
4.引導學生“求深”心理。
教師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用情感漫談式的教學方式貫穿始終,使學生的合作學習實而不虛,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
【“統計”教學實錄與反思 】相關文章: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統計》教學反思08-18
統計教學反思03-16
《音樂與影視》教學實錄及反思09-27
《統計與概率》教學反思11-16
《從古典走向浪漫》教學實錄及反思05-04
統計教學反思15篇04-10
《統計圖》的教學反思03-22
條形統計圖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