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但本課所講的這些明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現有知識儲備狀態較遠。因此,在教學前,我花很長時間仔細查找了有關拉薩天空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語文能力逐步得到培養。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對于置身北方黃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所以在讀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學生在了解拉薩天空的特點后,并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么具體來描寫的呢?自然過渡到后文的閱讀。自由閱讀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并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同桌交流后,從這幾個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來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畫畫、讀讀、評評中,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學生們對拉薩天空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拉薩的美。在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借助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縱情馳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沉入作品,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細細地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在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的同時,也培養了語感,內化了語言。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3個生字,兩條綠線間的4個字只識不寫。
3、憑借具體語文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天空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憑借具體語文材料,體會作者對拉薩天空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感知美
1.揭示課題。
(1)指名讀課題。
(2)你們知道拉薩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3)課件出示中國地圖,簡介拉薩:拉薩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市內瑪布日山(紅山)上有建筑宏偉的布達拉宮。
2.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是許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兒的天空,更讓人神往。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這篇美文,你也會喜歡上那兒的。(課件放音樂)
問:聽完了這篇美文,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學生交流。
3.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把不懂的和喜歡的地方做上記號。不懂的問題自己先解決,實在不懂的可進行小組討論,再不行,就留著和老師一起解決。
(3)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者語句認真地品讀一下。
二、品讀課文,體會美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課件出示:欣賞拉薩的天空(組圖)。
(3)引導學生品讀比喻句。這句話寫的是什么?把拉薩的天空比作了什么?這樣寫你覺得拉薩的天空怎么樣?
(4)多藍的天空啊!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吧!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樣具體寫的呢?
自由讀第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并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
(2)同桌互相交流,朗讀自己所勾畫的語句,看看怎樣朗讀才能把拉薩天空的特點表現出來。
(3)第二段
課件出示圖1: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
A、你能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什么?
(拉薩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兒的天空總是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藍天。)
B、指名讀。
課件出示圖2:有貼著山頂的白云的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了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A、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B、描述:藍得這么純凈、這么明潔的天空,誰愿意用朗讀讓大家感受這種美。指名讀。
C、過渡:如果天地間只有湛藍一種顏色,那拉薩一定很單調。如今,這藍藍的天空并不孤單,在白云、草地、綠樹、紅花的映襯下,更把我們的視線緊緊地吸引住了,讓我們神往!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句話(齊讀第二自然段)。
(4)第三段:
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請你想象一下,當時,作者的內心在想些什么?
(5)第四段:
課件出示圖片3: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
A、自由輕讀,你知道了什么?(的周圍本來就沒有比它高大的建筑物,有了這藍天的映襯,布達拉宮就顯得更加。如果沒有這湛藍開闊的天空,布達拉宮的氣勢就不會讓人覺得那么雄偉壯麗。)
B、朗讀指導: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在藍晶晶的天空的襯托下,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用你的聲音來告訴大家吧!
D、小結:拉薩的天空就是這么湛藍、透亮,藍得讓人神往,以它獨特的美,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讓我們捧起書本,美美地讀讀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6)第五段:
課件出示圖片3:“在藏語中,拉薩是圣地的意思,那么,這湛藍的天就是圣地的窗簾了。”
拉薩是藏族佛教的發源地,所以,在藏語中稱拉薩為“圣地”。同學們,你們覺得還有沒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可以把它稱為“圣地”嗎?
三、誦讀課文,傳達美
1、創設情境。
同學們,剛才我們在作者的引領下一同走進了西部,走進了拉薩,欣賞了拉薩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薩天空的迷人風采。現在我們來整體感受一下。
2、自主誦讀。
3、指名讀,放輕音樂。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3
這是本單元中的又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教學前,吸取了教學西湖一課時預習不足的教訓,我讓孩子們在預習時就把課文背出,盡管當時有學生嘟著小嘴,一副課文還沒有教完就讓我們背誦的不滿樣兒,但是大多數同學還是先背上了。
課始,我以一首《青藏高原》,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學生學習文本的激情被點燃了。
教學過程中,我緊抓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指導學生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由于學生課前都預習到位,學的自然也很輕松,整堂課,學生都沉浸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在反復欣賞中體悟明凈的'、純潔的境界。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4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但本課所講的這些明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現有知識儲備狀態較遠。因此,在教學前,我花很長時間仔細查找了有關拉薩天空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并且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語文能力逐步得到培養。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對于置身北方黃土高原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所以在讀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學生在了解拉薩天空的特點后,并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么具體來描寫的呢?自然過渡到后文的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為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于“閱讀文本”,引領學生反復觸摸文本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培養與提升。在教學2至4自然段時,我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給學生自由朗讀和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學會感悟文本的語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加上動作、想象情境,讓學生讀出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最后設計一個說話練習,在欣賞了拉薩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薩天空的迷人風采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拉薩天空的情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口語交際,讓學生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或者作者對拉薩的情感,既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又是一個簡單的說話練習,幫助學生準確、生動的表達。
在檢測導結的環節指名交流自己所喜歡的語句,并嘗試讓學生背誦一到兩句自己喜歡的語句,再次通過聲情并茂地朗讀、背誦,充分地理解、感受拉薩天空的無限美麗。
在這一課教學中,我借助了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縱情馳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沉入作品,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細細地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在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的同時,也培養了語感,內化了語言。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5
《拉薩的天空》優美抒情,通篇文質兼美,讀來令人余香滿口。在寫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緊扣一個“藍”字來寫,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中我重視指導學生學會抓重點詞、句,引導他(她)們熟讀深思。如教學“掬”——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生思考這個字為什么是“提手旁”?用動作去體驗一下。一個學生說是用手舀,其他學生馬上作出雙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態,這下所有的學生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體現出一種圣潔,輕輕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藍天,用這美麗的藍天流瀉的“透亮”洗臉,這是多么奇妙的啊!再帶著這種奇妙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在讀中仿佛身臨其境,于是便比原來讀得繪聲繪色了。
再如第2段作者運用比較手法,寫到“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合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學生們已經感受到這句寫出了拉薩天空的藍。可是,怎樣把這種藍讓我們感受到呢?對是和白云比,和草地比,這樣就襯托出天空之藍了。可惜,當時沒有利用多媒體,假如能讓學生看畫面,親自感受一下,對這種寫作方法的好處會體會得更深一些。
在教學中,我還發現班里的許多后進生學習存在困難,尤其是讀書的時候,生字太多,課文讀不通順,我想他們以前閱讀時太依賴拼音了,希望我能幫助他們突破識字關,能像其他同學一樣順利閱讀。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6
今天,我上了《拉薩的天空》第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并在書上描紅三個相同結構的生字。為了使學生能在第一課時中對拉薩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特地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圖片制成簡單的powerpoint課件。另外,我在備課時特地設計了一些學生的活動,希望借此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而,我發現我在這課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譬如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拉薩的天空的美,并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自以為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是后來發現自己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沒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沒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到底是怎么樣,學生的讀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現在我們總說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扎扎實實地去完成。另外,因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所以我將理解第一自然段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設想通過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這一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語言文字。而在如何將語言文字化為學生腦海中的圖片這一問題上,我采取問題“你現在是拉薩旅游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最能吸引你?”引導學生找出本段的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拉薩天空的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也會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結束此節課后,我發現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確是充分地讀了,但是讀書的效果并不很大,原因就在于我雖然把握住了本段的關鍵詞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沒有進一步深化,沒能有效地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課件)使詞句的意思從學生口中說出,學生的`腦海中雖然有湛藍透亮的天空畫面,但無法有更具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導致學生不能將文字語言有效地轉化成腦海中的畫面,進入課文的情境。因此,我覺得如何把握住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是我今天這一課給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后課堂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能表達能力的方
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天空。課后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后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不是能讓他以后會寫了嗎?事實上對于三年級學生,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
現在的語文課究竟怎么上?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讓我突然有迷失胡同的感覺,扎扎實實的基礎課怎樣才能和新課程標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呢?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7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
通讀全文,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學會思考。如“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學生思考“掬”字為什么要提手旁,請同學們用動作去體驗理解“掬”的意思。再讓學生交流,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藍天很藍,像水洗過的一樣”。有的說“天空藍藍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凈,明亮,可以用來洗臉”。在此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這種神奇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
整堂課,我立足于“讓課堂書聲瑯瑯”,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他們在對“圣地的窗簾”的反復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凈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的過程中從心里頭悟出了:“圣地的窗簾”,你真美!
不足之處:一,在講到拉薩天空藍的時候,有學生說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們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沒有抓住藍這個特點,我當時沒有及時給出正確的評價。二,講到最后由于時間倉促,我沒有把課文意思深化到要保護壞境,保護自然,保護拉薩的天空,讓它永遠保持湛藍,透亮。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8
在執教《拉薩的天空》一文時,我努力借助多媒體,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用心靈去觸摸文本語言。
1、 借網絡、圖像、音樂,激發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自主學習。
用一幅幅“拉薩的天空”的圖像,拉開課的帷幕,孩子們的目光被吸引,深深地感受到那里的天空與我們這兒的大不一樣,格外的藍,格外的可愛,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都想擁有那般的.天空。有著這樣的氣氛,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有學習課文的沖動。再播放配有音樂的課文范讀,大家都躍躍欲試,或一人放聲朗讀,或同桌齊讀。有的在書上劃出了好詞好句,并試著背誦,有的與同桌討論著什么,有的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了問號。這樣熱情洋溢的自主學習正是我們教育者所希望看到的。
2、 以圖像與文字相結合,圖文并茂,提高對詞句的品讀、評議、感悟。
語文的學習更重要的還是對于文本的品讀,而有了圖像的加入,就會使課堂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生命力。“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的天空,“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的天空,“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的天空……配以圖像的展示,更能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拉薩天空的湛藍、純凈、透亮、明潔。帶著這樣的印象,再細細地品讀,熱烈地評議,大膽地質疑,相信孩子們會有更多的感悟。
3、 讓影像回放,加深記憶,領略美,感悟美,發散思維,自主探究。
課末,帶著自己的感悟再來欣賞圖像,文章的語言會顯得更鮮明,更生動,孩子們腦海中的畫面會更深刻,那圖畫的美,文字的美又再一次的體現。此時,似乎孩子們出門抬頭看到的就是那拉薩的天空,面對這樣的天空,你想干什么呢?孩子們告訴我:“我想裝上兩個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去觸摸藍天。”“我想把我們家鄉的天空也拍下來,讓其他地方的人也能欣賞我們這的美。”“我想真的到拉薩去,看看那兒的天,看看那兒的布達拉宮,看看那兒的人,還想看看那兒其他的名勝。”有著這樣的想法,相信孩子們課后的活動也是豐富的。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9
這又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作者通過多種表達方式描繪了拉薩天空獨特的“藍”。
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拉薩天空的“藍”,為了讓學生自主感悟那份美感,我讓學生在自由朗讀后劃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并在讀中展開聯想。然后把感悟到的用美讀的形式在全班交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課文用豐富的語言描述了拉薩天空之藍,“湛藍”、“藍晶晶”、“純凈”、“明潔”、“透亮”,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兩個比喻則更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些詞句,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與感悟,在讀中引導學生感受到拉薩與眾不同的天空的`美。
在一首充滿高原風情的《青藏高原》結束了本課,相信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上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0
初讀文章后,發現一個“藍”字貫穿文章始終,課文從頭到尾都在盡情描寫拉薩天空的藍;再仔細讀文,發現作者的語言又是如此之豐富,只為描寫天空的藍,就用了“湛藍、透亮、純凈、明潔、藍寶石、藍晶晶”這么多詞語。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立足于讓學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詞句,通過反復品讀,讓學生學習作者豐富的語言。如:“湛藍”、“藍晶晶”寫出了藍的程度;“透亮”、“ 純凈”、“ 明潔”寫出了藍天的通透、無暇;“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兩個句子則更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藍天如水的意境。這些詞句讓學生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之上,感受到了拉薩與眾不同的天空的美。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1
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
拉薩離我們比較遙遠,同學們對她的認識很少,但能從圖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藍。文中用詞用句優美,如:“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這藍所浸潤,包容,已經到了觸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描繪出這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時借助圖文讓學生親身感受拉薩天空的遼闊、蔚藍,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
拉薩的天空為何會如此之藍?在教學時。我有機的結合我們這的天空與拉薩所呈現給我們的天空進行比較,同學們一看就體會到了其中的差別。我們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結合,確實沒有了書中所描寫的藍的感覺,經常寫的藍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應該是這樣的。拉薩的天空是那么的藍,透亮、晶瑩,沒有任何的雜質。為何會有此區別,不是同在一片藍天下嗎?——環境。是的,同學們一語道破。兩地天空的不同,從側面也就體現了我們所處環境的`不同。我們這環境已遭受破壞,空氣已經不純凈了,工業廢氣把原本湛藍的天空遮住了,讓我們難見天日了。拉薩幾乎沒有工業污染,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因此才有那么藍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學中,同學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護環境就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從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校園做起,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孫禮君)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2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主要是讓學生領悟天空藍的特點。我覺得文中的一句“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已經能概括出它所要表明的'。其實里面有幾句句子對于學生來講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教學時只要求學生理解必須要懂的東西,因為更深層次的東西孩子是無法懂的。
其實這節課還是以圖片貫穿全文,通過“洗臉”來引導孩子明白天空像水一樣藍,并且能體會到拉薩的高,這個可以通過拉薩的資料來明白。這里還有一個對比的手法需要孩子理解。提問孩子:如果沒有白云和河畔草地,這個天空還會那么藍嗎?所以寫白云和河畔草地是為什么,伺機說這個就叫對比。下一小節中,讓學生圖片,說說不忍移開視線的感覺。后面么還得讓孩子知道一年四季,無論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純、那么藍,這里也有一個依山而建,讓孩子通過圖片來明白。 在最后一小節中,要讓孩子懂得這窗簾的比喻是表明,這天空和拉薩是相互映襯才那么美麗。
寫景的文章到底應該怎么來講,只是欣賞么?我覺得欣賞為輔,學習語言能力為主。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3
《拉薩的天空》一文,文章短,內涵深,作者通過多種表達方式描繪了拉薩天空獨特的“藍”。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發現、建構文本的意義,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
拉薩對于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在低回的音樂背景下用自己飽含感情的朗讀,把學生引領進遼[ ]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老師要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二、在平等的對話中感悟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后達到交融的境界。但對話的中心始終必須是學生。因為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我們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在課上我沒有以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讓學生劃出文中描寫天空藍的句子,仔仔細細讀一讀,想想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去讀書,與文本對話。在朗讀中直面內容,展開聯想,學生不僅吸收了文本內容所負載的信息,而且在對話中實現了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之間的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交流中教師的適時點撥、激勵,有效地煽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在與教師對話,生生對話中,不斷實踐著思維的碰撞,不斷形成新的、創造性的認識。我還采取引讀、自讀、范讀、齊讀等手段,以讀代講,以讀代悟,以讀抒情。
三、在豐富的語言中學習
課文從頭至尾都在描述拉薩天空的藍,但他的語言是如此的豐富,“湛藍”、“藍晶晶”寫出了藍的程度;“純凈”、“明潔”、“透亮”寫出了藍天的干凈、明亮;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兩個比喻則更形象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拉薩天空的水汪汪,亮晶晶,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些詞句,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與感悟,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到拉薩與眾不同的天空的美。
最后再次運用多媒體,在韓紅的《天路》那充滿高原風情的歌聲中展示拉薩不一樣的天空,讓學生在充分領悟了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再來感受拉薩天空的美。學生用心的聆聽,專注的朗讀,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拉薩的向往和熱愛。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上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也得到了情感的升華、思維的發展。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4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致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審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品讀語言,感受美景,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語文能力得到[培養。具體做法如下: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引導學生品讀,了解拉薩天空的特點,并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么具體來描寫的呢
進入后文的閱讀。自由閱讀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并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同桌交流后,從這幾個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來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畫畫,讀讀,評評中,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學生們對拉薩天空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拉薩的美。在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課上完后,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熟讀課文后,當一批外國游客的導游,將拉薩的美麗風光介紹給游人。要當導游,必須能對課文熟讀成誦,這就促使學生自主誦讀,并在誦讀中能夠傳達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訓練。當導游,使學生有了一個將課文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的積累與內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15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
對于我們這邊的孩子而言,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學會思考。如“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學生思考“掬”字為什么要提手旁,請同學們用動作去體驗理解“掬”的意思。再讓學生交流,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藍天很藍,像水洗過的一樣”。有的說“天空藍藍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凈,明亮,可以用來洗臉”。在此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這種神奇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相關文章: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2-06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04-07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15篇04-07
拉薩作文03-08
拉薩作文400字03-25
天空02-17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