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1
碳的單質主要介紹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用途及它們物理性質差異的原因,初步讓學生了解結構解決性質,性質解決用途,培養學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一節課下來,我的引導、學生的活動、師生的互動、教學的各環節都比較順利,突出重點,較好的突破了難點,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其中做的.較好的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以視頻方式引入課題
本節課一開始先用一段優美的廣告視頻引入新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明確教學目標
PPT呈現教學目標,并讓學生齊讀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本節課要學的內容。
3、利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開展教學
教師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閱讀課本并完成學案,并讓小組匯報,教師最后點撥,增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生教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堂課較好的貫徹了“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充分發揮了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感受到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在細節的引導方面不夠細致,應該把更多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探究,另外知識的拓展不夠多,在講解c60時較少介紹一些新的碳材料以及他們在科學中的用途,可以在此呈現一些精彩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化學在生活的用途。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2
在學習了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和化學技能之后,從第六單元開始深入、細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對非金屬元素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學中占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本課的教學內容是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的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金剛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質和c60分子的結構特點。在介紹石墨的同時又穿插介紹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用途,使學生樹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結構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利用課件展示“海洋之心”的圖片,并簡單介紹這顆舉世罕見的鉆石“希望”。從而引入本課內容。本環節主要是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后充分聯系生活實際,介紹學生所熟悉的.玻璃刀、鉛筆、電極等,同時配合視頻資料,讓同學們更直觀地了解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從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樣都是單質碳物理性質卻截然不同?從而過渡到本課的難點:即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并通過課件展示它們不同的結構模型,從而得出結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決定了它們物理性質的不同。讓同學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突破本課的難點。
在學習了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和用途之后,又通過課件展示了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并且簡單介紹了焦炭和灰黑的用途。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同時還利用課件展示了c60、c70、c240、c540的不同結構,以及神奇的納米碳管。為了讓學生更深的感受科技的氛圍,在教學中安排一段關于單質碳的視頻資料。通過本環節使學生知道國家的強大與繁榮是離不開科技的,向學生滲透“科技興國”的思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基本上完成了本節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問題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多數問題是集體回答,個別提問相對較少。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3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課題1金剛石、石墨和c60》教學中。如:以觸摸鉛筆芯、向鎖芯中加入鉛筆芯粉末開啟銹鎖,并將鉛筆芯連接到電路等活動,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學生親自動手向紅墨水的溶液中加入木炭粉,體驗木炭的吸附性;由千百年前古人的字畫至今仍清晰如初和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感悟常溫下碳化學性質的'穩定;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讓化學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化學”。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化學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我力求每一節化學課都能陪伴學生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4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金剛石、石墨、c60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學習它們的物理性質及主要用途,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了物質的結構和用途間有怎樣的關系,更深刻地理解了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都是單質這句話,在學生展示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來認識金剛石和石墨。
現將本節課感覺比較成功之處總結如下:
1本節課的學習氛圍明顯比“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學習氛圍好,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較高。
2在課上的學習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結合c60、管碳的發現和研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對任何事物的探索都是不斷研究、不斷總結的,同樣,我們學習也要有不斷研究探索的精神,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會表面上的表層的東西,遇到“難題”時要能堅持思索,不必輕言放棄,同時,針對學生能將化學與生活實際自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感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習化學,也認識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本節課感覺不足之處是:本節采用邊預習邊展寫的模式,大家在預習時預設15分鐘的時間在三個班都稍顯不足,補充展寫時也超出了預設時間,因此最后檢測題的處理有些倉促。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5
碳的化學性質這節課,由于內容與日常生活、工業生產聯系密切,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作平臺,進行拓展學習。總的來講,我的這節課有如下特點:
1.本節課以PPT介紹幾幅古畫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借此說明碳單質常溫時具有穩定性,以碳單質繪制的'古畫可長久保存。
同時也要適時指出,碳單質常溫時的穩定性有許多應用:碳素墨水可用于重要文件的書寫,埋木樁時要把埋入地下的那部分烤焦成木炭。
2.學習碳的可燃性時,以對比的方法將碳的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板書,著重指出,平時生活中的燃燒,要盡量實現完全燃燒,這樣既保證燃燒的放熱量,又避免不完全燃燒時產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氣體。
人類利用碳的可燃性,用于取曖、燒飯做菜,工業上發電煉鐵等。
3.學習碳的還原性時,一定要做好實驗。我是用新制的氧化銅(用加熱分解硝酸銅的方法制得)與木炭粉混合,質量比約為10:1,實驗效果非常好,可看到激烈反應,很有震撼性,且生成的銅有金屬光澤。通過這個實驗得出碳單質在高溫條件下有還原性,可作還原劑,廣泛用于冶金工業。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結構、性質、用途三者間的辨證關系。
通過本節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溫度對物質化學性質的影響。
4.課堂練習圍繞本節課重點難點進行,使學生及時鞏固掌握相應知識。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第六單元課題1的第一部分。上課前本意是想通過多種方式,有效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查找選出學生感興趣的,與科技發展同步的音像,文字信息,在課堂上呈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通過石墨可以轉化為金剛石的例子,從而對學生進行激勱教學。并達到以下目的:初步認識金剛石、石墨、c60等碳單質的微觀構成、性質和用途,初步認識物質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了解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知道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通過觀察活性炭吸附實驗、對比分析石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微觀結構的.活動,學習用比較、歸納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但在上課前搞錯了下課的時間,并且是第一次用導學稿上課,異地教學,無法判斷學生對問題掌握的速度,以致在上課的過程中控制時間不好,造成了虎頭蛇尾現象。就好像大家所說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可能視頻太多,有些練習可以直接給出答案。不需再講。課件里有些內容也需進行精減。
【金剛石石墨c60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8-15
教學反思 :在反思中成長03-19
歷史教學反思12-04
同學教學反思12-05
亡羊補牢的教學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