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1
最近,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連加、連減》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而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絕大部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但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例題的投影片稍作改變,使小雞吃米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來了、又來了”用連加計算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一圖多用,讓小雞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連減計算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當學生計算熟練后,第一步算式下畫的橫線不用再畫,第一步的計算得數也只要記在腦子里就行了。
最后,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看算式先畫○,后說計算過程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后學習數學埋下種子。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2
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筆算加法和減法的方法。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這節課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學會知識。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幫農民伯伯收南瓜的情境貫穿于本課。由分小組收南瓜引導出連加算式,再由李大爺,王叔叔運走南瓜引導出連減算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濃厚起來。
在教學連加的豎式時,我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自己所想的豎式,由于,我沒有限制他們的思路,完全讓他們自己思考。通過他們自己嘗試列豎式后,由個別同學發表觀點,其他同學可以贊同可以反駁。在這樣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習非常樂意展示自己的思維。
其次,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例2,我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根據連加的堅式計算方法,自主探索連減的筆算方法。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又體現了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要根據實際需要示活地選擇解題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后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后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一、教學機智的培養。在對比三種豎式的優劣時,由于學生比較激動,只想贊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方法最簡便,最好。而且有的學生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這種情況下,我便草草結束了對每種豎式方法優劣的討論。由我簡單小結了一下:這些豎式都有優缺點,你們選擇自己適合自己的方法吧。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二、計算課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由于我在教學豎式的不同方法時,多讓學生觀察其他同學的計算方法,并慢慢地細心計算,導致教學新知花費的時間過長。有的學生會出現不專心聽講,不認證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這樣也導致了在練習用豎式計算的計算量是不夠的。我應該分層次布置任務,這樣可能會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
三、運用四導理念不充分。
新課標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四導教學法中也明確提出在課堂中要引導、誘導、指導、互導,有利于學生學習。可是這節課我卻沒有充分運用四導的理念,沒有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列豎式的方法。這是我在潛意識中不夠重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在需要動手操作時讓學生一起去合作完成。其實,像這樣的計算課,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一個機會。
如果讓全班分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我應該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量用到每一節課中,最終,讓學生能夠站在講臺,把課堂還給學生。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還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3
在分析教材后,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并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欲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游戲的情節,讓學生通過小人參加游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并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為依托,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游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游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并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游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游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游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后,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后,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了學生對生活情節發展的分析能力,并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鞏固100以內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
(2) 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尤其是連加、連減豎式的簡便寫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情景理解連加、連減算理,在觀察、比較中發展學生數理邏輯思維。
3、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豎式的簡便寫法計算連加、連減以及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教學過程:
師:今天,鄒老師邀請了一位小伙伴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我們一起先來聽聽一首童謠。(課件聽音樂)(學生傾聽)
師:這個小伙伴是誰啊?
生:小蜜蜂。
師:是的。清晨,勤勞的小蜜蜂去花園采蜜。蜜蜂國王把小蜜蜂分成了3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課件,學生看主題圖)
師:從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誰能把他完整的說出來?
生:第1組有28只小蜜蜂,第2組有34只小蜜蜂,第3組有23只小蜜蜂。
師:你的眼睛可真亮,根據這些數學信息,誰可以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1: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
生2:第1組比第2組少多少只小蜜蜂?
生3:第1組比第3組多多少只小蜜蜂
師:剛才他們都提出了數學問題,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會。
師:如果是第1組、第2組、第3組一共有多少只小蜜蜂,你們能解決嗎?
生:能。
師:誰來列算式?那么多小朋友都會列?一起大聲說出來。
生:28+34+23=85。
師:到底是不是85呀?
生:是。
師:請小朋友們拿出練習本列豎式計算,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老師來幫幫你,也可以同桌之間互相商量。
(學生動手獨立完成計算,教師巡堂。)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寫出了這幾種不同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 8 6 2 簡便 2 8
+ 3 1 4 + 2 3 +3 1 4
6 2 8 5 寫法 6 2
+2 3
8 5
師: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們說一說。
生:我是先用28加24得62。
師:第1組和第2組一共有62只小蜜蜂。
師:那62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呀?
生:兩組的和再加上23得到一共有85只小蜜蜂。
師:說得真清楚,老師把你的方法鐵到黑板上,讓全班小朋友都能看清楚。(教師貼豎式)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2個小朋友,他又是怎么算的。
生:我先用28加34再加23得85。
師:28加34再加23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師:我們再來看看第三中方法。
生:我是把28、34、23一起相加。
師:哦,原來你是把三個組的小蜜蜂一起連加。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3種方法都有哪些相同點?
生:都是加法豎式,得數都是85。
師:比較以下,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生1:第1種方法是兩個加法豎式,第2種方法是1個加法豎式。
生2: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
師: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哪種計算更簡便呢?
生:第2種。
師:簡便在哪里?
生:第2種方法少寫了一個“62”;第2種方法只用寫一個豎式。
師:原來用這樣的豎式計算,我們可以少寫一個數,節省了計算時間,真簡便。再比較一下第三中方法,它和前面的良種方法又有什么不一樣呀?
生:三個數一起連加。
師:觀察得真仔細,我們在列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
生:數位對齊,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連加。(出示《連加》課題)
師:勤勞的小蜜蜂看見小朋友們那么認真學習,送給我們三朵花,可是每一朵花里面都有一個小陷阱,不信?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練習課件)
師:我們一起來算一算,19+30+40=?
生:89。
師:7+59+20=?
生:86。
師:是不是86呀?動手在練習本上算一算。(學生動手計算,然后全班齊答)
師:最后這個陷阱呀,小蜜蜂要求我們列豎式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教師巡堂,學生獨立演算、匯報。)
師:小蜜蜂已經采了很多的蜜,有些小蜜蜂開始把蜂蜜送回蜂巢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展示)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飛走了26只小蜜蜂,飛走了40只小蜜蜂,還剩下多少只小蜜蜂?
師:會列式嗎?
生:會。
師:一起說出來。
生:85-40-26=
師:看看這個算式,和我們剛才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樣的呀?
生:減法(連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另一個知識——連減。(出示《連減》課題)動手在聯系本上算一算。
(學生獨立演算,并同桌之間相互檢查)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實物投影),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小朋友舉手,我們來檢查一下,他做對了嗎?
師:我們在列減法豎式時,應該注意什么?
生:數位要對齊,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一。
師:我們再來檢查另一種方法,他最對了嗎?
生:沒有,得數錯了。
師:做連減計算的時候,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出錯,因此我們做連減計算時,不用這樣的方法。
師:蜜蜂國王的這個問題,除了用連減的方法解決,還能列出別的算式解決嗎?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教師巡堂,學生相互討論)
生:我們可以先算一共飛走了多少只,再用85減掉所有飛走的。
師: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師:采了大半天的蜜,小蜜蜂準備回家了,可是有4只貪玩的小蜜蜂找不到家了,能幫幫他們嗎?
生:能。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比比,看誰送的蜜蜂最多。
(學生獨立演算、匯報)
師:喲!還有一只小蜜蜂沒有回家,它的家是幾號呀?
生:37號。
師:這只小蜜蜂呀,最貪玩,它把算式給弄丟了回不了家,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哪些數連加或是連減等于37?讓小蜜蜂快快回家。
(學生思考,匯報)
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內容。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利用課件向孩子展示一幅小蜜蜂采蜜、送蜜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實際情景中因出計算問題,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計算問題的過程。
首先,我利用課件,想孩子展示小蜜蜂采蜜、送蜜這兩幅情景圖,讓孩子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結合情景圖理解算理。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列豎式,讓孩子觀察、比較中,發現連加連減豎式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從而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
其次,我在教學連加連減過程中,加入了兩個練習環節。第一個練習我設計了三道連加題在花朵中,三道連加題難度逐漸增加大,即訓練了孩子的口算能力,也給孩子在動手筆算過程中體會簡便寫法的簡便之處。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而另外一個練習,我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孩子在送小蜜蜂回家的過程中,完成連減的練習。練習中,即鞏固、加強了孩子的計算能力,又培養了孩子互相幫助的情感。
在教學的最后,我還設計了一只沒有算式只有得數的小蜜蜂,讓孩子思考,哪些數連加或是連減可以讓小蜜蜂回家。學生在剛才原有的基礎上,再加上整節課的練習,學生想出了許多算式。這一環節我拔高層次,讓學生在思考和計算中發散他們的數理邏輯思維,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即鞏固、加強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的情感。
但是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例如:我在和學生一起觀察連加豎式的時候,我經驗不足,在對于一些豎式上的小毛病,我沒有抓住這個教學機智,讓孩子去發現那些小毛病,因此在連減計算過程中,仍有這樣的小毛病存在。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及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豎式計算,以及連加和連減的口算題,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后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并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6
在三位數連加的教學中還涉及了簡便計算的教學。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實際上對基本的計算方法已經比較清楚,主要的問題還是出現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由于是三個數連加計算的數字也較之以前大了一些,所以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在教學時我首先安排了一組復習題,在復習題的練習中滲透了簡便計算的教學,并告知學生在連加中就會運用到,所以學生對"湊十”的意識還是比較好的,在教學“哪一位上相加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我也是利用知識的遷移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歸納的。但在具體的計算中,學生仍容易忘記將進位的數加上。雖反復強調但仍存在不少的問題。計算仍是學生比較薄弱的地方。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7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采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后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后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二年級數學連加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3-16
小學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6-25
二年級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1-27
連加、連減、混合加減教學反思09-23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1-13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7-04
數學的教學反思09-18
數學教學的反思03-10
數學教學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