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的人教學反思1
一、強化朗讀訓練,領悟文章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學活動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
1、結合古今中外的`實例,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
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教學反思2
魯迅走了,但他給我嗎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懷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事實是三周年寫得一首詩。本文是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組教材是專門為孩子們:“初識魯迅先生”而設計的專題,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學習中,孩子們對魯迅先生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組織教學時,圍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進行教學: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繼續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于本文是這單元的閱讀課文,所以學習本文時我擬定了兩個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會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的好處。
為達到第一目標我注重了讀:主要有A教師范讀,整體感知;B學生自讀,讀準讀通順;C學生再讀,思考本文寫了什么?D逐段品讀,體會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讀,讀出韻味,讀出內涵,讀出我們的懷念。通過以上不同方式的讀,讀出了兩類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態度,從中感受到,要向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學習本文的第二個目標,教學時特別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如: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進行對比朗讀,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涵,夜能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
有的人教學反思3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知識的鏈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獨立學習,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教學反思4
這是個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雜加上身體的不適,今天的課堂呈現,有些沉悶,可我卻有些力不從心,該反思!
1.課堂沒有靈氣,沒有調控好,產生"怨氣",實屬不該!學生并不能理解老師的心境,下午第一節又正是犯困的時候,聽著無精打采,有力無力的讀書聲,老師該做什么?埋怨學生,顯然錯誤,然而,我的態度明顯不好,這種互為傳染的情緒在蔓延,只會是更加沉悶!本想帶著對資料袋的再識,激情導入學詩,環節還是在走,情感流動的缺乏,導致課堂靈氣的缺失,反思!
2.課堂缺乏信任,沒有調控好,產生"不知所措",這樣不好!環節的相扣,情感的相連,一旦老師的批評會引發中斷,一讀短詩,初步了解內容,二讀,提出詞句疑問,三讀,體會作者寫法,總結,理解本詩表達的.情感,本可以進行得很流暢的,本可以留余時間練習的,雖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聽與記,需要反思!
3.課堂缺少等待,沒有調控好,產生"急躁之氣",應該改正!周末作業不清楚的只是個別,當然是不好,但不能以點責面,課堂上不專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這個,但對于拋出的問題,顯得急躁,總會不由連帶"牽連",學生發言不夠積極,要調整的是師生的狀態,越是急越是悶,欲速則不達啊!雖然一節課該講的講了,雖然課堂慢慢活躍起來,但課堂無端地催趕,莫名的躁氣應該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學生的精彩,只有課堂的精彩才是老師的精彩!是為記,在周一!
有的人教學反思5
校內教研課上,我在班上了《有的人》這首詩,這是本冊閱讀篇目,所以我安排一個課時完成。我的目標是希望能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地發現詩歌的內涵和寫作的特點,并且能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不同感情,最后還能學習這首詩歌的對比手法,再寫一節(2句)。課前布置了預習和搜集相關資料。
課后老師們反饋了這節課。這節課的優點:1、是善于啟發思考,學生學有所思;2、善于駕馭課堂,流暢,不拖泥帶水;3、善于挖掘素材,
老師們更從幫助我角度出發,給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見:1、講講魯迅的小故事,幫助理解魯迅的高尚品格;2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你還知道誰?”時補充“感動中國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寫,降低寫的難度。3、有些地方銜接不夠自然;4、板書不夠震撼心靈。
我深深感到老師們對我的鼓勵和愛護,其實上完課,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師們所肯定的優點原本是我所追求達到的效果,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們比較緊張,在自主發現的環節,其實自主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孩子們為什么緊張,其實可能是我自己不夠放松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讀的還不夠,不夠熟,所以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點操之過急。
第二,設計的是非常流暢的`過程,沒有給可能突發的事情預設時間,所以時間緊,知道按原計劃完不成的情況下,就做了一些舍棄,造成某些銜接的不夠自然。一是開頭導入對課題讀法的兩次糾正,二是對毛澤東評價魯迅的話的重復讀和指導,三是指名串讀課文時的指導超出了預計。這反應我備學生一塊做得還不夠。但同時我也想,真實的課堂才應該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沒有能銜接自然,就反應出我的應變能力還需要鍛煉,對課的設計應該有多個方案。
經過思考,我對教案進行再次修改。不貪多、貪全,求實,砍掉寫的一塊,將讀進行到底。讀出層次,讀出個性,讀出味道。
有的人教學反思6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拓展到21世紀的'小學生應該怎么做,學生說得非常好,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動起來,于是安排了寫,記下此時的感受。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對整組教材考慮得較少學生對魯迅了解得還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詩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在指導朗讀和理解時,應把握詩的整體性,不應打亂順序理解和朗讀,這樣就破壞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初衷。
有的人教學反思7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詩,在講到“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們對一個大學生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發的議論。這個見義勇為值不值得?
這時,班里就有學生說:不值得。這個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學們都覺得,大學生有大好的生命,豐富的學識,而老者什么都沒有,不值得救。我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里有些難過,因為,他們心中已經有了人的高低之分。為了讓學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貴賤的,我又舉了希特勒殺害猶太人的事件,而這些,學生們幾乎全沒聽說過。聽到大屠殺的事情,學生們都覺得很不可思異。在大量講述了法西斯的罪惡后,學生終于明白了,人,是不論什么身分,不論什么價值的,只要活著,是條生命,我們都應該尊重。見義勇為,無論對象是誰,都是應該的。雖然那個大學生死了,但他見義勇為的精神,將會激勵更多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對身邊發生的類似事件視而不見、認為不值得救助的話,那是多么可怕的社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去思考,見義勇為是應該,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才能把傷害減低到最小。
后來,學生一致得出: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見義勇為,要多動腦子,不能魯莽。討論到這里,下課了,但本課的一些內容沒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魯迅先生是如何為人民服務的,他當年在日本時,是如何面對被殘殺的中國民眾以及中國留學生的。還有些練習,也沒有得到講解,只能留作課后作業,讓學生課后討論。從這節課的反映來看,現在學生的是非觀是有了,但僅是一個很簡單的意識而已。
在目前復雜的社會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導,會造成嚴重錯誤的人生觀。還有,現在學生的歷史知識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們不在乎、不關心國家的歷史、世界的歷史。我們的教育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還有,雖然這節課的討論內容與教學設計有所偏差,但我覺得,這節課還是有收獲的,有價值的。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都沒有的話,所學到的東西,只能是空談而已。
六年級《有的`人》語文教學反思2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這首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縱觀全詩,對比鮮明,照應明顯,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課前我覺得學生要理解這首詩的深刻內涵有一定困難,一方面是考慮魯迅生活的年代離學生較遠;另一方面是考慮詩中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刻,需要查找相關資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這對學生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挑戰。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花一元錢買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對教學過程中各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精準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有的人教學反思8
今天,兄弟學校的來搞聯誼活動,我應邀上了一節六年級略讀課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寫魯迅的,這樣就使得魯迅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豐滿、生動。《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課前,我的確做了非常豐富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學生依然不能突破難點——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類人的區別。
實際上,在教學中,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我的朗讀指導來攻破難點。這也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瓶頸。課后,我和學生交流,學生能夠理解,但是在課堂上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達火無法表達。我怎樣去引導呢?這將是我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
有的人教學反思9
作為一篇經典課文,《有的人》確實應該是魯迅單元的首選。詩歌內容簡單,讀起來卻朗朗上口,通篇都是用對比的表現方法,深刻揭示了為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而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魯迅就是為人民奮斗犧牲,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代表,詩歌是為紀念魯迅而作,題目卻用《有的人》為題,更是加強、突出了主題的意義,這種對比鮮明,讓人感覺深刻。
回顧我的.教學設計:
一、承接上文,以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為切入點導入,回顧“魯迅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所以,在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上,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了這首著名的《有的人》,介紹詩人臧克家(1905-20xx),20xx年1月,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
二、生自由讀詩3遍,理清文章結構,總起——兩種人的對比——兩種人的下場。
三、認識兩種人,體會詩句中的深意。指導讀;分讀;輪讀。
四、了解兩種人的下場,形成鮮明的對比。指導讀;分讀;輪讀。
總結拓展歷史上的這兩種人,積累兩個名句。
今天的詩歌課最成功的部分應該是讀,回顧原來的語文課,有些真的是讀少了,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很多時候,體會真是讀著讀著就出來了。
關鍵是怎樣調動大家激情澎湃地讀!
這節課,分男女生讀兩種不同人的不同表現,感覺效果不佳,女生聲音太細,不夠堅實有力。但是我們的“創新讀”效果很好,讓小廖同學一個人讀“與人民為敵的人”的三種行為,然后大家一齊回應他的下場,通過學生的讀,學生們似乎很享受這種讀,讀出了一種似乎把敵人“痛揍”了一頓的感覺,大家讀得“很解氣”,在這樣的讀中,同學們應該是深刻感受到了詩人語言雖然“淺顯直白”,但是卻那么精妙準確吧。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還是需要多讀,雖然對于優秀的學生來說,朗讀訓練時間太多的課堂似乎有點浪費他們的時間,但是對于整個班級的語文學習氛圍還是很有好處。
有的人教學反思10
反思我的教學設計:根據參考書的教學建議,根據這首詩的結構特點,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打破了參考書的教學建議,不是一節節學習,而是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找到詩的寫作特點:一是對比(學生容易說出來),二是詩的2與5小節、3與6小節、4與7小節是相對應的。預設時我也想到了過學生對第二個特點可能回答不上來,于是我對這一環節設計了兩種方案。
在教學中,對第二個特點學生確實答不上來,我準備使用第二種教學設計,我說:“現在找不出來沒關系,學完詩后你會知道的。”這句話一出口,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回答,他居然說對了,我心里一陣高興。我高興的不是我可以用原來的方案上課,而是對這位學生能在我已經準備繼續講的時候,能夠大膽地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位學生不是優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雖然最后我還是用了原先的教學設計,但我覺得在備課時對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必須先要考慮到我們的學生,這就是我們的語文老師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備課背兩頭。
有的人教學反思11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所以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詩中所運用的對比寫法及其表達作用。2.反復誦讀,品味詩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領會詩歌內涵,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
課上完了,現作一點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點。
一、強化朗讀訓練,領悟文章內涵
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我想詩歌應通過誦讀來領悟它的內涵。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對比朗讀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在朗讀指導中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好多學生甚至能當堂背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學活動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是豐富而生動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地進行德育滲透。
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學生討論:1。結合古今中外的實例,你覺得哪些人雖生實死,哪些人雖死猶生呢?2.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你能從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意義的啟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熱愛人民的人將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
事實證明,善于捕捉時機的德育滲透,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為了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脫離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的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
以上是我覺得這堂課做的較成功的地方,要說不足吧,就是當堂訓練——與課本P205與泰戈爾的《某人》比較閱讀沒來得及完成,有點小小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探索,追求課堂的有效與高效。
有的人教學反思12
今天早上第一節是語文課,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但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的,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鮮明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有價值的人。
因為這首詩創作的時代距離現在較遠,社會背景也不同,考慮到學生理解上有困難,所以開課伊始,我先引入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情形,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后,我讓學生默讀詩歌,交流有的人分別指哪兩類人?由于課前預習得比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別指的是反動統治者和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緊接著,緊扣對比寫法,讓學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詩總共出現了幾次對比,然后多讀幾遍,認真體會體會。學生立刻投入到緊張熱烈的討論中,有的先讀后分析,有的先發表看法再同桌對讀,總之都積極地動了起來。然后,全班交流,學生準確找出了文中出現的四次對比,接著通過逐次分析、隨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種形式的朗讀,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完全調動了起來,我又適時拋出問題:小組合作,反復朗讀第一小節,并說一說兩個活和兩個死該如何理解。各個小組馬上行動起來,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小組成員都積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參與了其中幾個小組的討論,認真聆聽了孩子們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難的,就適當地加以點撥,幫助其找準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時間到了,第一組的代表進行匯報,她說:我認為第一個活指的是反動統治者活著,但是在人民心中他們已經死了;第二個活指的'是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甘愿為人民做牛馬的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請了第二組的代表進行匯報,他說:我認為第一個活充滿了對反動統治者的鄙視、輕蔑;第二個活則是對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的贊美。此刻,我發覺學生理解得不透徹、不全面,于是靈機一動,將這一難點的突破分為了三個層次:這兩個同學分別說出了第一層和第三層,都非常不錯,那這第二層含義是什么呢?我們來認真想一想,反動統治者雖然活著,但是他們的(靈魂、精神)已經死了?也就是說,他們只是軀殼,靈魂、精神都已死亡,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通過一步步地引導,這一難點也順利突破。
接著,我和孩子們一起分析了整首詩歌的寫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節)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第二部分(第24小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贊頌了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節)從人民對兩種人不同的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詩總綱,第二、三部分對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進行了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最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明確詩歌主旨,情感得以升華。
其實,最初備課時的思路與實際授課時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為老師需要時刻關注學情,對教學思路、內容、方法等隨機進行調整,以便更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對于這節課,不能說沒有不足,只是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教育機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隨機應變,順學而導,才能更好地調控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所得,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同時受到優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有的人教學反思13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上完本課之后,有幾點想法
1、了解魯迅,溫故而知新,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魯迅熱”。同學們響應我的號召,紛紛收集了魯迅的相關資料和故事,有兩位同學甚至將資料結集打印,出了書。我引導學生聯系已學的魯迅的作品和有關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溫故知新。
2、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得流暢;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后出示主席對魯迅的`評價,升華感情后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師,應立足語文教學,參與教改,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青少年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健康的成長。
3、善于啟發思考,學生學有所思。在兩次讀后,請學生說自己對詩歌的發現,能啟發學生說出對比的運用、詩歌小節之間的關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教學反思14
號召,紛紛收集了魯迅的相關資料和故事,有兩位同學甚至將資料結集打印,出了書。我引導學生聯系已學的魯迅的作品和有關魯迅的文章,如《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溫故知新。
2、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得流暢;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后出示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的評價,升華感情后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師,應立足語文教學,參與教改,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青少年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素質,健康的成長。
3、善于啟發思考,學生學有所思。在兩次讀后,請學生說自己對詩歌的發現,能啟發學生說出對比的運用、詩歌小節之間的關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課后反思: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安排一個課時完成。我的目標是希望能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地發現詩歌的內涵和寫作的特點,并且能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不同感情,最后還學習這首詩歌的對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學本課后的.感受:
1、情境導入。一開始我用深沉的語調敘述臧克家書寫詩的情景導入,并故意背誦了《有的人》開頭兩句。然后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這個問題學生是心領神會的。充滿激情的朗誦導入,一上來就奠定了詩歌中對魯迅的那種景仰、崇敬的基調,下面講臧克家如何贊頌魯迅時就自然多了,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
2、多讀促學。這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會中心。課堂上,我運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并設計了朗讀層次,從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得流暢;再讀詩歌,同桌互讀,讀出節奏;聽讀詩歌,評價;到精讀1、2、3、5節,理解詩意;再到小組共讀,共品;最后出示毛澤東主席對魯迅的評價,升華感情后齊讀。突出了層層深入。
3、遷移學習。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本課,我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4、感悟方法。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問題。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于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著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15
《有的人》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
【有的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的人》教學反思03-15
有的人說課稿03-06
《有的人》讀書筆記01-14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9-28
教學反思06-30
海底世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優秀08-30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