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乘法估算教學反思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10-31 09:03:48
  • 相關推薦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乘法估算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

  教材說明

  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與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數的尾數省略,求它的近似數。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則要先分別求出被除數、除數的近似數。而且除數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數,被除數從哪位起省略尾數,可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及運算的方便程度來決定,使求出的兩個近似數可歸結為表內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數、除數都要先求出近似數,比第六冊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要難。

  例6,通過運醬油的情境引出兩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估算。

  教材給出了兩種估算方法: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種是把被除數、除數取近似數后,用乘法口算,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教學。教學例6,完成練習十四中的習題。

  2.教學例6時,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取538和62的近似數進行估算比較合適?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學生明確:取近似數時首先要考慮所取的近似數與原數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慮運算的方便,可以歸結為表內除法的口算。

  讓學生做“做一做”的題目時,要讓學生先想一想怎樣取近似數后再計算。

  3.關于練習十四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3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提示學生怎樣取近似數后再進行計算。

  第51頁最下面的思考題。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據題意可用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從圖中看出:①只參加數學小組的人數是28-10=18(人);②只參加語文小組的人數是14-10=4(人);③兩個小組都沒有參加的人數是42-18-10-4=10(人)。

  教材說明

  用整百數除的口算過程,實質上是先除以幾,再除以100的'連除過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這個過程中,用一位數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則是用十除的類推。因此,教材首先復習了用一位數除、用整十數除,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準備。

  例4教學用100除一個數。教材從除法的意義入手,明確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學用整百數除。所出的兩道口算題,一道是商一位數的,另一道是商兩位數的,都通過方框中的話突出用幾百除的口算方法。兩道例題后,引導學生討論、總結用整百數除的口算規律。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2

  1.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本課的情境是一個十分普通,絕大多數同學都有經歷的事,故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無用。

  2.應給學生足夠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只有足夠時間的獨立思考,學生的思維才能打開,自己才能主動想問題,如本課中我給了大家十幾分鐘的獨立思考時間,學生才得出如此之多的方法。

  3.應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與意義。學生在學習一些新知識時,往往會產生“學習這些知識、方法有什么用”的想法,作為教師,若不能讓學生知道學習估算的作用,他們就不會去主動想方法(因為已學會了列豎式計算)故我在提出“應準備多少錢?”這個問題時指出教師準備的錢只能是帶購買門票的錢嗎?一定要非常精確?小店老板去進貨時,是否也要非常精確算好每筆支出?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只要知道大概數。故估算在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當學生明白了估算的作用后,才會去思考如何估算更簡便。

  4.如何在四十分鐘內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學們基本上都參與到探索估算方法的活動中去,并在優化方法方面也有所得。通過學生交流,可以看出學生們能根據自己已有知識遷移到新知識中,本節課就是學生在學過了估算加、減的基礎上,自覺采用了“四舍五入”法得出各種估算方法的。

  5.思維定勢的利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本節課時,學生能用“四舍五入”法想出方法1、方法3,但也有許多同學就因為“四舍五入”的思維定勢,在對上述五種方法優化時,堅持第一種方法,不敢肯定第二種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把學生從思維定勢中引導出來,我認為根據實際經驗,利用生活經驗去驗證是個好辦法。當我讓學生計算出買門票的實際價錢再讓學生談談哪些方法不合實際就較自然。但這時對學生“四舍五入”的舊知識產生了認知沖突,為什么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這個問題若解決不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迷惑。故當我組織大家一起比較方法1方法3時,發現使用“四舍五入”去估算時,票價與人數都少算了,結果當然比實際的小,而在此買門票,老師帶的錢理應要實際門票應多準備一些,從而得出學習數學要從實際出發的道理,并強調“四舍五入”法是一種通用法則,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不但使學生掌握了估算乘法的方法,更使同學們感受到解決實際問題不能過于教條,而應認真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方法的道理,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更多樣。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3

  小學數學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再估算)在此基礎上學習本單元的估算乘法比較簡單。運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總結方法,體現以下特點。

  1. 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估算的需求。

  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課始,出示學生郊游的畫面,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問題: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學生分析題意,列出算式后,引導大家能否估算?給予充足的時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匯報,出現了多種方法。在練習中設計了打字的題目,一篇文章16000個字,每分鐘打83個字,20分鐘能否打完?還有根據商店三天的銷售量,估計一個月的銷售量等等,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應用的價值。

  2. 體現估算方法多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在解決車票和門票的問題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出現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學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

  但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應該準備5250元。

  引導學生準確計算后發現第一種方法估計的結果不夠,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引導學生明白該題目運用進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練習中打字一題,學生通過算、說、議、選等活動總結出最好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多樣,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簡單的內容學生卻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現一道題目,還是慣性運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后進行估算;另外,個別的題目讓學生難以確定是否估算還是準確計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分析該題目中的數據應估大一些還是估小一些;即使準確計算的題目,計算前也可以讓學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檢查,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不斷提高估算的能力。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4

  按照教研組的工作安排,每位老師在本備課組內上一節教研課,并從中推選出一位老師代表本備課組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優質課大賽”。作為備課組的一員,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乘法估算》。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種“讓人歡喜讓人憂”的感覺。

  縱觀這部分知識,教材的編寫意圖是:(1)通過讓學生估算需要準備多少錢購票的具體問題,教學乘法估算。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用估算;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結果符合問題實際又接近準確值,使估算的過程盡可能簡便。(2)引導學生在交流、對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并明確估算基本方法的內涵就是: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而《數學課程標準》對于第二學段的估算也明確要求: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它的著眼點在“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給予以上觀點我在設計教學時選取了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去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參觀奧運會比賽場館買票一事,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解決方案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碰撞中明晰,通過“為什么要這樣估?”“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合適?”“哪種方案更合理,更符合實際?”等問題,讓學生逐漸建構起估算的方法。學會遇到問題要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策略,進而解決問題這一思考方法。為了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數學課中練習的枯燥,乏味,我將練習置于游戲的情境當中,通過設置“幸運闖關”游戲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鞏固練習的環節當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美中不足的是:課始讓孩子們猜老師的年齡,給出他們一個猜測的的范圍“大約30歲了”,結果有一個學生猜到了24歲,我沒有進一步去追問“24歲是不是符合老師給定的這樣范圍呢?”,也沒有引導學生明白估算的功能——確定數的取值范圍,就直接進入了新課的探究,沒有讓預設的情境導入發揮最大化。再者,課的開始缺少估算方面的知識鋪墊,過高的估計了孩子們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所以在讀懂學生方面是我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課中估算時,大多數學生都采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進行估算。

  ⑴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應該準備5000元。也有學生運用進一法估算的,出現兩種估算策略。

  ⑵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應該準備5500元。

  ⑶也許是受筆算乘法訓練的影響,個別學生采用了直接用筆算出結果——準確值。實際上,求近似數的方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時,也經常根據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求近似數的`方法進行估算。

  在學生基本上都用第⑴種估算時,出現了認知上的矛盾:估算的結果與實際的準確值相比怎么不夠呢?學生自發討論起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確值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今天我們所學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適的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所以,以后我們再遇到準備錢的時候,什么時候應估大些,什么時候應估小些,應視實際情況而定,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來取進似數。“帶多少錢合適?”這一問題,又把學生引入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決問題的探索中,這時就有了⑵策略的精彩生成。在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夠到位。使隨后的練習也產生因不明白估算的策略而發生的“連鎖”錯誤。

  由于在練習時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導致課尾的教學總結草草收場。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進行有效教學也將是我以后努力研究和實踐的方向。

  在教學我也發現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計算思想和解題思路時所用的語言不夠精練和明確,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將是我以后要重點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數學的價值,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有關問題,并建立良好的進一步學習的情感,我也將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努力實踐這一理念。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5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從三年級開始,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有些學生甚至先算出標準答案然后再進行估算,我不知道對這些學生說什么好。

  三年級到現在,幾乎每個學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學目標和學生所要達成的知識點卻不一。我找了一些資料,將區別羅列如下:

  重視估算的教學,注意各種算法的結合,加強算法選擇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并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于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這要靠教師持之以恒經常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多做估算的練習。

  在這一單元中,口算、估算、筆算都出齊了,怎么處理好這三算之間的關系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這里要處理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適用場合和范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什么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因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對培養學生的數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本單元教材,不僅在口算乘法中專門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還在筆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改革理念。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扎扎實實地組織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估算的方法。特別值得強調的是,估算意識和能力需要逐步培養。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運用估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運用估算檢查計算結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學習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識,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口算、估算、筆算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成共同提高的目標。更要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通過比較、交流,知道什么時候選擇什么方法進行計算更合理。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選擇適當的算法”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

  加強估算,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本單元以單列一個例題的方式(例5),組織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估算,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計算方法,估算的方法雖不確定,但必須符合以下兩個要求:一是符合實際,二是計算方便。如,例5的教學通過解決購票的具體問題,使學生理解將票價和購票的張數適當的估大一些,并把它們分別估成整十數、整百數或幾百幾十的數,這樣才能方便算出足夠的錢買票。另外,教材在練習十中安排了6個需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的簡單問題,使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進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時候應將因數估大一些,什么時候應將因數估小一些,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辨證觀點。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一要符合實際,二要方便計算。課上出現了4種方案:104*49第一種: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種: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種:104不動,把49看成50第四種: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經過學生間的激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在討論慢慢發現了第四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因此,教學時要重視估算訓練,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6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于是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了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學生從情景圖中提出問題,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有了問題就必須解決,從而,每個同學都積極動腦筯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探究新課環節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發現、分析得出各種口算方法,強化了學過的動腦、動口能力。適時引導學生總結兩個因數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簡便方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撐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應用設置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7

  “數學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使數學不斷發展,讓學生接觸生活中的數學,才能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如本課教學以富饒的大海這一題材引入,喚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又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對大量枯燥的口算、筆算不感興趣,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設計了一些場景,有骨有肉地把練習的內容寓于其中,幫助學生從厭倦的情緒中解放出來,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熱情,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遵循“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展示交流,內化提升”——“回顧整理,拓展應用”的教學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給他們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教學中,我盡量把學生的思維火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計算的結果,使思維的火花開得燦爛奪目。如計算20乘4的`計算方法,學生討論后得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

  運用遷移類推,發現解題規律。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放手讓學生運用遷移、類推這一數學學習方法探索學習,由學生在主題圖中發現問題,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交流解決問題。如學會20乘4的方法后,就讓學生同桌討論出200乘4的計算方法。

  計算教學要和解決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知識;在鞏固知識中建立情感;在建立情感中體驗成功之樂,以此達到課雖盡而趣無窮的效果。

  課堂預設不夠,本以為學生可以馬上想到把29看做30再與6相乘,但是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預料,此時表現有些慌亂,沒處理好,影響后續教學。以后應該充分預設,熟悉學生不只是認識他們,還要了解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另外板出算式后,師應明確的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如:同學們能很快地估計出29×6大約是多少嗎?比200多,還是比200少?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確的估算。

  本節課始我首先復習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為新知的教學做好鋪墊。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找出圖中的數學信息和問題,讓學生分析此題選擇什么方法比較合適,不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課的教學,同時還讓學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

  新知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由于他們之前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所以學生很快就發現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兩個因數都估近似數”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嗎?學生很快就發現還可以“把其中任意一個因素估成近似數”,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體會到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課后練習的設計中,我還增加設計了應用估算的解決問題,學生反饋效果還不錯。相信,只要我一直堅持這樣訓練,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9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第三單元《體育場》

  教科書第33頁、第34頁練一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2、能與同學交流自己估計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主動的估算意識。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

  學具準備:

  同桌準備一篇文章、黃豆1千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投影出示:寶雞體育場舉辦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會圖片。

  1、師問:這是什么地方?他們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師問:你估計這個體育場能容納多少名觀眾?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讓學生認真觀察體育場座位排列情況(投影出示課本主題圖),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獨立思考,估算整個體育場座位數。

  (2)小組交流,讓每個小組同學說一說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結果。

  (3)小組選派代表,反饋結果。

  學生a:每小塊看臺大約有100個座位,一共有26個看臺,大約有2600人。

  學生b:體育場每排大約有1300個座位,一共有10排,大約有1300人。

  學生c:體育場上下兩層為一個區域,每個區域有200個座位,大約有14個區域,大約有2800人。

  學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投影出示一個看臺的放大圖,讓學生進行估算。

  (1)數一數:一個看臺的人數,告訴有28個看臺,你能估算出這個體育場一共有多少個座位嗎?

  (2)理解數量關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結:一般情況,估算時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把數據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數,計算簡便。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第2題。

  算一算“東方書報亭”10月上旬的營業額(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

  四、合作交流,實踐應用。

  (1)估計一張報紙,一張版面的數字(同桌合作)

  a、數一行的數字和總行數。

  b、報紙折出一塊的字數與整版字數

  (2)小組活動:每小組拿出自帶的1千克黃豆,估算大約有多少顆?

  活動要求:

  1、學生每四人一組,各小組準備一千克黃豆。(提前布置好)

  2、提問:每組有一千克黃豆,估計有多少粒。

  3、先討論估計步驟,再操作。

  4、動手操作時合理分工協作。

  匯報方法:

  ①抓一把黃豆,猜測有多少顆。

  ②一個盒子盛出有多少顆,看1千克黃豆能裝幾盒,計算出1千克黃豆的顆數。

  小組匯報估計結果:

  a、一把大約有一百顆,可以抓56把,估計有100×56=5600(顆)

  b、一個盒子大約盛出有500顆,一千克黃豆大約能裝11盒,估計有500×11=5000(顆)。

  以上活動只要學生說法合理,都要進行肯定、表揚。

  五、教學反思:

  1、教師教學中,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促進者。因此,在設計課時,巧妙的利用近期在體育場舉行的“演唱會”導入新課。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情緒飽滿、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接下來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這樣的乘法估算問題隨處可見,為新課的學習營造估算的氛圍。

  2、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合作交流,培養他們專心聽別人發言的習慣,吸取別人的長處,改變自己的缺點。

  3、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對具體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啟發學生發展思維,使學生個性化發展,讓每個人都有表現的空間。

  4、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1

  仿照吳正憲老師的教學設計,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稱得六筐石頭的重量分別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學生估算大象的質量。出現如下幾種情況: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準確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較多)。無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師的再三啟發:有沒有比較簡單的估法,老師想看到一種簡單的估算方法!過了很長時間,才有一個學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獲至寶,馬上請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學生都認為這樣估算是錯的!原因是沒有一個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吳正憲老師的課堂不是有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嗎?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們普通老師的課堂上怎么一個也沒有?好不容易啟發出一個大估,全班同學都認為是錯的`!我們的課堂咋了?我們的學生咋了?是教師的引導出了問題?

  靜心思考,應該是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估算的價值,學生把估算的準確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價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訴學生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估算,我們是為了簡便而估!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這種估法。看來要想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價值。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2

  四月份,我們三年組到千金小學聽了一節數學課----《乘法估算》。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學生的想法各異,甚至有的學生算出標準答案然后再進行估算,對估算的意義理解不夠。

  這節課從開課就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數學活動,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接著引導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讓估算走進日常生活,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估算的興趣,而教學中教師的“適時點撥”也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本節課達到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目標,是一節運用“情境教學”比較成功的課例。

  但本節課教學也有以下兩點值得思考:估算時,方法雖不確定,但必須符合以下兩個要求:一是符合實際,能否在課前安排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尋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貼近生活情境。二是計算方便。在具體的實例當中讓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實用價值及意義,避免算出準確結果之后再估算。例如,本節課的題目是每排22個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學生來聽課,能坐下嗎?這道題共有三種估算方法,在本冊的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22×18第一種:把18看成20,把22看成20.第二種:18看成20,22不動。第三種:18不動,把22看成20。經過學生間的激烈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在討論慢慢發現了第三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便捷。

  其次,可否對學生提交的估算方法進行歸類。如:①有的估算時,是把兩位數看成小于原數的整十數,比如72看成70;②有的估算時,是把兩位數看成大于原數的整十數,如58看成60……。這樣,便于形成估算的靈活性.針對具體問題選擇正確的估算方法,例如,今天的這個例題結合問題的要求,把結果估小一些比較合適,

  因此,教學時要重視估算訓練,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日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鑒于以上的認識,我覺得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在教學中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積極創設生活情境,促使學生靈活采取估算策略。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境中意識到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使學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并在自主探索中解決了問題。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3

  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4

  《乘法估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從計算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長于精確計算,估算意識淡薄,對估算的作用與價值,沒有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行為上都感到“不習慣”,常常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小明北京之行的問題情境,將參觀動物園、觀看海豚表演、為游人組裝自行車等有機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估算,不僅讓學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精算與估算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體驗估算的價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學的重點,即由單純的技巧性訓練轉變到估算意識的培養。

  2、加強變式與比較,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

  《課標》第一學段估算意識培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本節課中,董老師拓展了例題的內容,結合生活,創編問題,特別注重不同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如創編問題中“夠”與“不夠”的比較,原型例題與創編問題的比較,“參觀動物園”與原型例題的比較,“觀看海豚表演”與創編問題的比較,“裝配一些自行車”選擇算法的比較等等,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從而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算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課堂充滿活力。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學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不斷生成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個良好寬松的氛圍,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備課時充分估計到課堂上將發生的各種情況,考慮好應對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本課例中,學生對于32個同學帶250元錢夠與不夠生成了不同的見解,不斷閃耀著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對估算的意義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現了學生的靈感,使整節課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15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課時,我在備這節課的時候,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為這節課的重點,而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靈活的估算,則是這節課的難點。在上課的時候,感覺學生的掌握還是可以的,但是在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學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問題,現反思如下:

  估算的教學在數學課本中的出現沒有一個系統的編排過程,感覺以前學生學過的一些關于估算的知識已經忘的差不多了。而在課堂上,當我向學生提問:這道題目為什么需要估算?學生的`回答是看到了夠不夠和大約這樣的字眼,這還是比較好的學生的反饋。那么中等和差一些的學生簡直就是不知所云了。可見,在學生的思維中,估算的意識是非常淡薄的,對于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大量運用幾乎沒有什么感受和體會,所以,這是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不斷加強的。

  同時,我也感覺的學生在估算方面思維模式單一,不靈活,比如,當和實際的解決問題聯系起來的時候,學生就表現出茫然,為什么估算的結果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的學生就比較的害怕用估算去解決實際問題,又有一部分的學生感覺的在估算時,比如324可以估算成320,又可以估算成300,而假如乘以9的話,有的學生就又把9估算成10,這樣以來就有了4種結果,所以,給學生又造成了一種模糊的感覺,怎么估隨便估都行,所以很多本來就似是而非的學生就有些發蒙了。

  所以,我認為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個基本的方法,即四舍五入的估算法則和在處理實際問題時要靈活深入思考的習慣,加上日常課堂練習中不斷的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學生體會到估算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就不會感覺到估算離自己很遙遠,也就能夠逐步的加強對估算的學習能力。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第一页 | 午夜性爱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拍 | 一级a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