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教學反思1
“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風箏》聽課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在這樣一個感恩氛圍濃郁的日子里,省特級教師、儀征實驗小學副校長丁雪飛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精細而不失大氣的示范課、錄像課。聽完課后幾乎所有的聽課教師都深為丁校長精湛的教學技藝、精深的教材解讀、精密的教學設計、精當的教學點評而嘆服。今天我是帶著任務聽課學習的,的站長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語文組承擔一篇課文的在線教學研備活動,活動大致包括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聽課評課等內容,是真刀真槍實實在在的教研活動。丁校長欣然接受任務,將自己這一年來精心打磨、巡回示范的精品課例《理想的風箏》和盤托出。為了方便老師們寫作評課稿,丁校長不辭辛勞,在母親節這個神圣的日子里,連上兩節課,完整地呈現了《理想的風箏》一課兩個課時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特級教師、學生是實小學生,課堂上師生情感和諧共振,思維的觸角頻頻閃現智慧的火花,師生妙語連珠,聽者目不暇接……老實說,像這樣的課堂教學品評看起來可寫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寫起來卻又無從下手,坐在后面聽課,我邊聽邊焦急地思考著我的評課稿,怎么評?怎么評?就在我想得頭痛的時候,我驀然聽到丁校長講了一句:“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劉老師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普普通通的教師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蘇叔陽寫作這篇回憶性的散文,有誰能知道曾經有個左腿殘疾、頭發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圓木拐杖支撐著講課、放追風箏的劉老師,又有誰能知道這位看似殘弱的劉老師卻憑關頑強的生命和對生活的熱愛在蘇叔陽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種子,支撐著蘇叔陽熬過對靈魂的踐踏,抗住了癌癥的折磨。而我們通過閱讀蘇叔陽的文章,又何嘗不從劉老師的精神世界里汲取了我們生命成長所需的營養——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可以說是蘇叔陽通過自己的寫作使得劉老師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長在課堂上說: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記得,方智范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要學習作者是“怎樣寫”的,因為只有通過研究課文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縱觀這一課的教學,丁校長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寫的意識”將長文教短、深文教淺。丁校長既關注課文“寫什么”,比如引導學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談殘腿、轉寫板書、放追風箏;更關注作者是“怎樣寫”的,比如她引導學生將文中所寫的三件事作進一步分類,前兩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后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后通過板書“典型事例”和“神態、語言、外貌、動作”,“邊敘事邊議論”告訴學生,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借助這些寫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格。像這樣關注作者怎樣寫的教學設計還體現在很多處,有時丁校長是抓住一個字比如“浮”、“泛”、“漾”等,來體會文章的表達效果,并適時指出:有時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這么一個字。有時又是通過品味一個標點、一個短句來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處省略號,第一處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內容。第二處“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這里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一種矛盾心理,因為作者寫作此文時,劉老師至少是“年過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劉老師是否健在真的難說。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劉老師離開我們的可能,所以這里的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劉老師的感激、懷念,永遠銘記,不愿其離去的矛盾心理和復雜感情。第三處“劉老師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這里的省略號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綿綿無絕期”。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也領悟了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妙之處,用丁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得意又得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風箏》教學反思2
今天上了三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風箏》的第一課時,感覺好多地方值得自己好好地反思。首先,今天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沒有完成,生字的書寫根本沒有時間完成,在解決落實第二個目標“抓住人物心情的詞句,感受人物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并感情朗讀”時,由于時間不夠,無法進一步地深入,感覺學生沒有真正的體驗到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可以說這節課上得不太成功。
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原因,有幾個地方要引起自己今后注意的。
1、高估學生實際。三年級學生剛從二年級升上不到半學期的時間,雖說平時也在不斷地進行強化與滲透,今天設計的一些環節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提供句式來獨自體會,學生的能力不強,再加上文本有些難讀,所以完成得不夠理想。
2、在推行“目標導學”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形式下,本堂課的著點放在了如何培養小組合作上了。
(1)在讓學生質疑問難的環節,安排了小組合作,目的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他們的`"交流提供平臺。但是這樣的合作是否有效呢?還是獨個回答更為合適呢?還有待于今后去探索。
(2)在檢查預習這個環節,也安排了小組合作。把要檢查的字詞以及課文的朗讀放在一起出現,讓同桌進行檢查,這個環節因平時練習較多,所以學生做得比較到位。但也出現個別現象,班中一個女生不肯讀,同桌一直抱怨如何辦?如何引導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地進行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才是正道。
(3)本堂課中最讓自己糾結的是在解決第二個目標時,雖然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但如何來反饋成了一個難題?雖然安排了小組交流,為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但收效甚微。在集體交流時更是如此,講得不到位,讀得不到位,甚是麻煩。看來,在精讀課文,體會情感時需要自己好好思考,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為更好呢?這是需要在平時不斷地研究的重中之重。
聽取了老師們的建議后,一直在思考,如果重新來上這堂課,該如何去處理呢?我想也許這樣會更合適些:
1、古詩導入。
2、檢查預習,同桌檢查。
3、感知課文內容,了解總起段的作用。
4、質疑問難,梳理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5、精讀課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雖然做得不像,但我們為什么依然快活?為什么叫“幸福鳥?”自主學習、小組交流、集體反饋、練筆提升情感。
6、指導書寫。
各位老師,這樣是不是會更自然些?更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呢?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風箏》教學反思3
《風箏》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寫了我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表現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指導,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讓學生體會孩子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當孩子朗讀有進步,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
二、利用課文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
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喊叫些什么?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一起來喊一喊?并讓學生結合插圖自由地想像,使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大增,參與表達的小手林立。
三、學練結合,引導學生習作。
課文最后的那個省略號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個空白,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像。在這里我要求學生根據內容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我沒要求字數,孩子們卻洋洋灑灑寫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贊嘆他們豐富的想像和細致入微的描寫。
《風箏》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十分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資料。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情緒變化看出來,這些情緒變化是透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述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期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后,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述孩子們情緒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悲哀,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主角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樣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樣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樣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料,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系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用心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于主動,學生過于被動。給學生讀的時光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我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風箏》教學反思5
《紙船和風箏》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教學一開始就通過精美的課件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后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幾句重點句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是低段孩子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在教學中抓住情境體驗。如抓住“樂壞了,祝你幸福”等語句,通過問題“你在什么時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心情”讓學生體驗情境,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心情。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時候我還配上了音樂,讓學生體會好朋友吵架時難過悲傷的心情,范讀后再指導學生讀得慢一些,悲傷一些,學生讀的感情效果就會好很多。從而感悟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使學生學會容忍和諒解別人。
《風箏》教學反思6
《紙船和風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教學中我緊抓小熊和松鼠感情變化這條線,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一節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的以下幾點:
1、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幾句重點句
(1)小熊拿起紙船一看,樂壞了……
(2)"山頂上再也看不見飄蕩的風箏……"
(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讀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2、走進孩子,肯定成長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都是以平等生命體的身份出現,自由地交流著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共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一起讓生命共同成長。教師時時對孩子由衷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及時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采用魯迅的"拿來主義",為課堂所用,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在指導朗讀上應再下功夫,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不應將自己的體會強加于學生的`身上。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于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于飽滿,使得學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認識有些膚淺。非但不能體現原本指導比較細致,有步驟的特點,反而讓學生覺得很倉促,導致實效性不強。
3、課堂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教課本內容的時候比較倉促,也沒有很好的深入課文,理解課文。
4、在進行角色體驗的時候,有點脫離文本,因為小朋友對課文內容還不是很了解,就直接開始讓他們談自己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
《風箏》教學反思7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用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與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所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基礎,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以“讀”為本,以“悟”為核心,體現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在抓住關鍵詞句的基礎上,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這一課是20xx年參加山東省遠程研修講授的內容,這次又來講授,上完之后,我覺得課前的預設基本落實,現在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通過播放歌曲《三月三》、課前學生暢談自己放風箏的情景,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產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時,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的不同心情,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時,緊扣孩子們在做風箏時快樂的心情,引導學生抓住表現心情的詞句,加以朗讀感悟。主要抓住重點句子“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讓學生想想孩子們做風箏的情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精心”,用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憧憬”。讓孩子在對快樂的憧憬中體會做風箏的快樂。
在學習“放風箏、找風箏”時,讓學生運用學習“做風箏”一部分的方法,自學這兩部分的內容。學生在抓住“憧憬、快活、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在體會他們心情變化的同時,通過查字典、換詞、做動作等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這樣在滲透學法的指導同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指導學生自己學習,學會學習,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讀中悟情,讀中升華
體會放風箏的快樂時,我讓孩子們帶著自己放風箏的`經歷走進文本,想象孩子們是怎樣快活地喊叫的。這段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很多學生都放過風箏,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風箏,你飛得好高啊!”“風箏,在天上飛的感覺很奇妙吧!”“飛高點,再飛高點!”“幸福鳥,你飛到云彩上了!”“風箏,你帶著我的快樂飛翔!”體驗風箏飛起來時孩子們的激動與興奮,再讀一讀。不用我指導,學生們讀得很有激情,臉上寫滿了快樂。在體會找風箏的著急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讀好重點詞,來體會風箏丟失時的著急和傷心。學生們很快就抓住了“大驚失色”和“千呼萬喚”讀得入情入境。
四、抓住文章的空白點,激活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創造的基石。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與文本對話,讓學生的思維呈現開放和多樣的特征。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空白點,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一是感悟做風箏時的快活,抓住“憧憬”這個詞,讓學生想象他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會憧憬什么?
二是體驗放風箏的快活,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體驗,如過你是文中的孩子,你會快活地喊叫什么?在風箏丟了之后,心情由快活變得傷心,那難懂的成語,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也都交給孩子去自主體會。想象他們會呼喚什么?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進行朗讀體會。
三是課文最后的那個省略號同樣值得研究,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這里讓孩子們,根據課文內容繼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只幸福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心情會怎樣?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話,再寫下來。學生較好地展開想象,有的續寫了找到風箏,寫出了驚喜之情;有的續寫沒有找到風箏,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后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實現了雙贏。
與第一次授課相比,這次課堂的朗讀和評價方式都了很大的提升。不過這還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今后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鉆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
《風箏》教學反思8
《紙船和風箏》是(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真正成了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在教學中緊緊抓住“紙船和風箏為小熊和松鼠的友誼帶來快樂”這條線,讓學生在朗讀中悟情理、品情味。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把“讀”貫穿始終,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抓住了文中的幾句重點句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樂壞了”“再也不……再也不……”“如果你愿意……”“高興得哭了”這幾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形,讀出了情,讀出了味,把課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語言三者融為一體。
這節課中也有不太理想的方面,引起了我的思考:
語文工具性的細節體現不夠。除了一些說話想象練習仍停留在表層外,指導學生寫字時,沒有關注學困生的書寫情況,對難字要指導差生書寫。
《風箏》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全篇課文圍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其中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孩子們童年的快樂,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么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么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系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急于將課文內容講完,在體會心情的時候,老實講得太多了,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可能體會得不是很深刻,孩子變得單純地接受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去學,自己去體會。
《風箏》教學反思10
《風箏》寫的是“我”童年時候和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課文自始至終,充滿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一、做風箏-----幸福
課文第二自然寫的是小伙伴做風箏的情景。“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什么也不像為什么么快活?而且還將它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指名學生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學生說說小伙伴做風箏的心情怎么樣?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我們去發現。
二、放風箏------快樂
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的是小伙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教學時,先播放課件讓學生去感受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再說說文中孩子們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情景,更體會到放風箏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景一下子凸現在學生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想象村里人是帶著什么語氣和神態說的?讓學生反復多讀幾遍,讀出村里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夸贊他們。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是放風箏的小伙伴,你聽到這樣的贊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二、找風箏------著急
風箏飛上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當風箏見不著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急什么?你在呼喚什么?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個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情感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只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只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
文章結尾意味深長,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借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伙伴們還傷心嗎?他們還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只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最后總結說:“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你們都會找到自己的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課雖然上完了,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我想,遺憾永遠都會存在,但絕對不會是同樣的遺憾。今后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鉆教材,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
《風箏》教學反思11
一、緊緊抓住“情”字,設置感人的情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課程改革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精神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多次設置情境,使學生始終處于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中。
二、注重朗讀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做到了課堂上充滿瑯瑯書聲
低年級段朗誦訓練是重點,我特別注意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指導,使課堂上充滿瑯瑯書聲。
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時,我找到描寫小熊快樂的句子,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樂壞了”這個詞,我立刻抓緊這一個詞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先用換詞的方式體會“樂壞了”的意思,接著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興點”“注意表情”等,使學生很快體會到了這種快樂的感受,朗讀自然就到位了。
三、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積極倡導新教改的.大潮中,我沒有忘記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文訓練,在教學中,不但體現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終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
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里。我抓住這兩個音同意異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出示兩個句子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借機引導“飄”帶風字旁和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和水有關,指漂在水里,我在小結時指出漢字獨有的魅力,引起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好奇和熱愛,進行語文的熏陶。
《風箏》教學反思12
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秀的范文,每篇課文語言表達訓練點,往往需要教師自己去揣摩,去確定,去添加。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面面俱到是不現實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語言文字訓練的編排體系,安排相應的重點訓練項目,求一課一得的教學功效。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過:“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當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我便敢走進課堂。每篇課文都有它的精妙之處,而且都可以從讀中去發現”。應當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語言文字訓練點、能力培養點。
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風箏》一課,學習第三自然段“放風箏”。文中通過描寫人、線、風箏的動作及人的語言,將放風箏的過程寫得很詳細、生動。而作為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孩子而言,很多學生還不懂如何抓住動作描寫將過程寫詳細,所以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找出動詞,并通過反復誦讀,加上動作讀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進行動作描寫的,同時引導學生留意,文中描寫放風箏,不但寫了人的動作,還描寫了線、風箏的動作,讓他們明白,描寫活動,不但要關注人物的動作,還可以關注相關事物的動作。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模仿課文,描寫撈魚這個活動,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撈魚的動作,我一邊表演撈魚,一邊讓學生記住動作,同時引導學生關注,除了人的動作,還可以關注到網、水面、魚的動作。通過演、說、仿,孩子們寫的撈魚片段就變得有趣、生動了。
《風箏》教學反思13
從這學期開始,我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十分注重對作者及課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風箏》這一課時,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紹起作者賈平凹來:“賈平凹,陜西丹鳳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畢業于西北大學,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浮躁》……”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就有同學叫了起來,“老師,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賈平凹,而是魯迅。”“你為什么說是魯迅?”“因為我昨日在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上方寫著《風箏》是魯迅寫的。”我明白了,原先他是把兩篇同名的文章搞錯了。我笑了笑,用詢問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學生。這時有同學又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賈平凹啊,你看,課文下方不是寫著嗎?‘本文作者賈平凹,選作課文時有改動。’”話音剛落,前面的同學撓了撓后腦勺笑了,因為他明白自我實在是太粗心了,此《風箏》非彼《風箏》也。我趕緊抓住機會說:“其實,有很多文人寫過《風箏》,賈平凹和魯迅就是其中的兩位。雖然那同學粗心,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在預習的時候,能自覺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了不起。我們也要向他學習,但是千萬別粗心,好嗎?”聽了我的話,他靦腆地笑了。
風箏,飛吧,飛吧!
“快樂著你的快樂,失落著你的失落”,這是我們在閱讀賈平凹的《風箏》的情緒寫照。
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生感受那種什么也不像了卻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種快活的喊叫,那種拼命的奔跑,千呼萬喚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連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兒時盡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說正值童年的他們。但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魯迅在《風箏》中的一段話:“然而我的懲罰最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明白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來從不憶及的幼小時候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成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與其說魯迅是和賈平凹一樣在回憶兒時的情景,到不如說他是在和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魯迅的確是在向我們探討教育的話題。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個“我”存在呢?我們老師是否也在扮演著“我”的主角,成了兒童精神的“虐殺者”,啊,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剝奪孩子玩的權利的時候,我們是否也在時時提醒自我,別讓這樣可怕的字眼加諸在自我的頭上。
我們的孩子確實是太累了,想想我們小時侯,每當雙修日,不是趕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樂乎;再想想此刻的孩子,雙修日學這學那,不停地奔波與各種輔導班之間。累啊!
在家中,我們的孩子是風箏,父母牽著他們;在學校,我們的孩子還是風箏,老師牽著他們。而那條線卻是那樣的短,以致于風箏從沒享受到搏擊長空的快感。線,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讓這條線成為牽掛孩子的悠悠愛心,別把它變成牽制孩子的條條鐵索。風箏,飛吧,飛吧……
《風箏》教學反思14
課文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系、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在這次教學中我選擇了第一課時,讓孩子們識字,但是以往單獨的識字教學有些枯燥,為了讓孩子們能在語言環境中學會生字,我采取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夠像聽故事一樣把這篇課文順下來,然后還學會了生字。那該怎樣才能輕松又愉快的讓孩子們掌握生字,讀好課文呢?我做了一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備課充分,熟悉教材中的生字,盡量做到字不離詞,詞可離句。
首先在備課時要看這篇課文要求認多少字,然后在文章中把這些要求認的生字畫下來。看看有哪些句子當中都含有這些生字。由于隨文識字也是比較挑課文的,剛好這篇課文的生字又比較集中,所以方便了教學。比如,本課需要認八個生字,在第五自然段中就有五個生字需要認,就可以把第五自然段作為重點段,讓學生反復認,反復讀。
第二,教師自己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對這些生字很熟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哪些字可以用減一減,換一換有哪些,編口訣又有哪些。這樣才不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讓老師突然手足無措。
第三,通過重點字引出重點詞,從而理解感悟課文的意思。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在教“幸福”二個字時,把他們放在詞中理解,讓學生找出這二個字中蘊藏的兩個詞語“幸福”,字書寫完后,把它們放置在語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內涵,使生字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豐滿!
二、抓住情境體驗,感悟文本內涵。
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是低段孩子不太容易做到的。我在教學中抓住情境體驗。如抓住“樂壞了,祝你幸福”等語句,通過問題“你在什么時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心情”讓學生體驗情境,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心情。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時候我還配上了音樂,讓學生體會好朋友吵架時難過悲傷的心情,范讀后再指導學生讀得慢一些,悲傷一些,學生讀的感情效果就會好很多。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較詳細,而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約含蓄,給學生們的思維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延伸的空間,我充分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想象,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
這節公開課也讓我對識字教學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輔助的教學手段是需要的,但孩子們的自主能力是更重要的。由于時間的關系,這節課講的內容有些多,尤其是最后分段的環節,完全可以省略,節省出來時間讓學生再說說文章大意,我想可能會更好!
每講一堂課,我們都有許許多多的收獲,也有許許多多需要總結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是需要多學多練,才能上出更好的課!
《風箏》教學反思15
本活動以出示實物風箏談話導入,并提問想知道小動物是怎樣放風箏的嗎?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激發孩子的興趣。第二環節結合教學掛圖,完整講述故事,由于語速過快、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導致孩子們對初步感知故事有困難,特別是當講到小白云一會兒變成小綿羊,“咩咩咩”地叫著時,應該放慢步伐,以夸張而緩慢的動作帶領孩子初步感知故事。在創編這環節中,讓孩子們嘗試用“一會兒變成……一會兒變成……”創編一句話,首先我作示范“一會兒變成小狗,汪汪汪。”
可是孩子們一直都說故事中的動物,只有王雪小朋友說出“一會兒變成小鴨,嘎嘎嘎。”無論我怎樣的`提示,孩子們還是說不出來,在這環節中,我應該設計互動角色表演,如,老師說:“小白云一會兒變成小貓。”孩子們就要學貓叫:“喵喵喵。”慢慢地給孩子提供一定的詞語經驗后,再采取換角色表演,孩子們說:“一會兒變成小青蛙。”
老師學青蛙叫:“呱呱呱。”當孩子們熟練了,就分組進行,這樣孩子們的興趣會更高。在活動結束環節應該設計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出去外面看看小白云一會兒會變成什么呢,而不是通過小結就簡單結束活動。
【《風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風箏教學反思07-17
《風箏》教學反思05-10
《理想的風箏》教學反思10-16
紙船與風箏教學反思07-11
語文教學反思:風箏10-25
《紙船和風箏》教學反思08-27
《放風箏》教學反思02-09
放風箏教學反思08-27
《理想的風箏》語文教學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