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天門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
古詩語言凝練,情感強烈,意境優美。學習古詩,不僅可以積累漢語精華,還能陶冶情操,所以學習古詩非常重要。《望天門山》是李白的一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也體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也充滿了新奇的想象,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而兩位老師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課堂。李老師是一堂課只講了《望天門山》一首古詩,而吳老師是將《望天門山》與《望洞庭》對比教學。作為一名新手教師在聽完兩位老師的課后,對古詩教學也有了基本認識。古詩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兩位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她們深厚的功底。無論是簡筆畫還是粉筆字,都是我今后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地方。其中,李老師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將作者簡介放在了課堂的尾聲才開始講,從作者的自身經歷出發去把握詩歌感情,進而講出借景抒情,這一切都很自然,流暢。打破了我之前對古詩講解時先題目再作者簡介的傳統觀念,真的是受益匪淺。吳老師將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講解,難度拔高后,依然能夠帶領學生探索新知。而且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向老師提出問題。吳老師語文素養深厚,在課堂上展示了教育機智,為學生耐心解答。這也反映出吳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就比較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也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
教研員的講解讓我的思路也更加清晰,“回”字可以采用猜字的方法讓學生去聯系生活實際,再帶回詩中。而“斷”字可以和天門山的山勢聯系起來。這些都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并且注重聯系生活實際。關注整體教學觀,還有與單元主題的聯系。要結合古詩特點,遵循學生古詩認知結構。在學生誦讀時要有層次,理解,想象,感受。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2
從東營回來后,我覺得王菘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值得我們去借鑒,特別是在古詩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門山》時我嘗試一下。于是上網搜集了很多有關天門山的資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師上一堂精彩的課。
在惴惴嘗試后,有喜有憂,特此記錄,與學園老師共勉。
1、抓詩文切入口。我認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題目《望天門山》,詩人所有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天門山展開的。年輕的李白來到天門山,寫下了三首詩歌,其中《望天門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筆為我們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的景色。
2、抓住詩文的敘述順序。這首詩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3、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詩文的意境。在講授這一課時,我發現很多學生能夠照著工具書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但是對整首詩意境的理解太差了,這首詩的教學目的雖然不是讓學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過尤為可惜,于是我發動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討論這首詩,我加入到討論中去,希望能帶給同學們中國詩歌的震撼。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3
李白素有“浪漫主義詩仙”之稱。他的詩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語言大膽夸張。《望天門山》是詩人25歲時途經長江中下游(此段稱楚江)寫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學古詩時,有個常見的毛病——難以共鳴。詩人所描繪的前景與學生的情感無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復誦讀。沒有動情的朗讀。即便動用聲、色、影像課件,也難以激發起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碰撞。
為了改變這樣的現象,我試圖先讓自己仔細研讀李白的詩歌,找到他的詩歌特色,然后引導學生對古詩“字斟句酌”。象詩人一般想象畫面,推敲品析。我們發現這首詩將天門山的峻拔,楚江的氣勢,及詩人的豪邁通過四個動詞——“開、回、出、來”體現出來。于是,教學初始,我便抓住四個動作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動作的發起者”——“楚江、天門山、孤帆”。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力,感悟詩人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面對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邁的氣勢。
讀好古詩,是非常關鍵的,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我是在讓學生理解好詩歌大概內容的基礎上開展的。學生有了大概之后,就很自然地融合了情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我還允許學生在掌握大概意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讀。結果,在課堂上的學生是讀得如癡如醉。
讓學生學會聽古詩,在課堂上,我比較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的示范,在整合教育資源上,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體驗通過不同的形式來發現古詩的樂趣和內涵。在課后,我還讓學生仿寫古詩,進行創作,直接將學習的內容為我所用。
在這一課堂上,其教學效果的評價非常重要,如何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效延伸,積極引導,將是我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4
平日教學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古詩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詩時,很容易出現不是一問一答的場面,要不就出現老師包攬課堂的現象。所以備課時,我反反復復看教材及參考書,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
怎樣避免課堂上自己包攬全部的現象。于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出名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想象力豐富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等等,我不失時機地創設一段與李白同游天門山的情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課件的再現,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獨特的景色。
接著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怎樣學會的引導學生圖文結合自己學習古詩,為他們積累古詩的學習方法。
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又引導學生談談學完這首詩后,天門山留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景色非常壯觀)我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看來,創設情景學習古詩,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好的古詩教學方法。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5
《望天門山》是三年級上冊第21課,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孩子們充分的讀熟古詩之后,我邊講解便用簡筆畫繪制了一幅兩山隔江對峙、孤舟日邊而來的畫面。孩子們對古詩有了理解,當我再次讓他們讀時,呂嘉惠的舉動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一邊讀一邊加上動作,“天門中斷楚江開”右手使勁向下猛劈,好似長江將天門山猛然劈成東西兩半;“碧水東流”右手向前蜿蜒前行,“至此回”手腕回旋,這一動作仿佛讓我真的.感受到了長江之水滾滾東流,到此回旋的情景。“兩岸青山相對出”將兩只胳膊高高舉起,掌心相對。
“孤帆一片日邊來”左胳膊伸直,左手握拳好似一輪紅日,右手做小船狀從日邊緩緩向胸前駛來。這一連串的動作既優美又生動。我讓呂嘉惠做老師,我和孩子們一起邊讀邊表演,孩子們不僅理解了古詩,而且很快就能熟讀成誦了。看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小家伙,他們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老師呢!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6
一、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煉,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著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 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02-08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2-06
三年級《望天門山》教學反思05-14
望天門山古詩10-15
《望天門山》說課稿01-07
三年級語文《望天門山》教學反思10-02
望天門山的古詩原文04-01
古詩《望天門山》賞析03-30
望天門山古詩(優)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