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為后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1)認識量角器;(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4)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本節課我認為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在活動中探索,感受數學知識。
我首先從學生比較喜歡的美術課中的人物簡筆畫入手,不僅復習了上節課中有關角的知識,而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老師告訴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我注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驗證而得出的結論。
2、鼓勵學生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在合作學習中,我自始自終都是作為配角,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與組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評價,取得正確的結論,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多巡視,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游戲練習中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這節課后,設計了勇奪智慧星的環節,把本節課的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游戲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況。還應該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斷是鈍角還是銳角,再讀度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錯誤。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這是一堂練習課,主要十固昨天學習的度量角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鑒于此,本堂練習課,我摒棄了簡單重復的量角練習。從量角的基本方法復習、重現,到量不同方位角時量角器的擺放,以及內圈、外圈度數的確認,每個環節,力圖解決學生實際量燼程中出現的困難,鞏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課練習形式多樣,動手操作與理性辨析相結合,個人練習與他人合作,集體交流相結合。尤其是競賽量角和分工量角,學生表現積極。避免了練習課的枯燥,課堂教學環節順暢,氣氛活躍。本節課教學既注重對獲取知識過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對探究結果的理解。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訓練落到實處。教學時,書中的每道習題都深入挖掘,將其價值最大化。雖然時間稍多些,但效果明顯。本堂課練習題目層次分明,從最基礎的量角器擺放、讀刻度的練習,到靈活量角訓練,再到拓展練習,在打好基礎的.同時,力求提升學生的能力。通過練習,絕大部分同學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選擇的確定始邊,適當的延長所量角的邊的長度。
教學中,仍然存在少數學生對量角器的擺放不夠熟練,練習時還有個別學生對讀內外圈刻度把握不準的問題。學生量角時由于重合頂點與邊不夠精準,量出的角會出現些許誤差。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在后面的復習和作業時跟進,個別學生需課后輔導。
綜觀這堂練習課,總體上達到了預設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較大,學生速度還不夠快,后面拓展部分練習時間不夠充分。P20第7題可考慮分工合作,為后面教學留出時間。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也幾乎沒有接觸,操作的時候也比較復雜,其中還有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包括讀數時注意到內圈外圈刻度的選擇都是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同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
2、知道量角器的擺放。
3、知道角的計量單位是度。
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在本課的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線段的測量來引出對角的大小能不能測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簡單明了,切近主題。接著在介紹量角器的時候發現教學用的大號量角器和學生的量角器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群毆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紹,并結合投影測量,邊測邊介紹測量步驟。同時,在本節課中,我還給了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觀察、實踐,讓他們多看多量多練,將學習到的操作方法充分運用到實踐中,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但是在整個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識介紹不充分導致學生在操作的時候頻頻犯錯,拖延了課堂時間。又如,學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紋,有些中心點不清導致很多學生無法測量精準也是我課前準備工作做得還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面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本單元包括“直線、射線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畫角”四小節內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是學生較難掌握和接受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特別注意各個擊破,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重視對“直線、射線和角”的認識
學生在空間觀念的認識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一單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利用課件輔助學生理解,效果更好。對于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能不能延長,端點個數來加以區別。由認識射線,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表現不錯,但在做練習題時,對于“經過任意一點畫直線”和“經過任意兩點畫直線”出現了疑點,有的學生把每個點都用上,不能正確理解要求。
2、重視對量角器的認識。
量角和畫角的前提是認識量角器。課前要讓學生準備齊量角器,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課上通過學生觀察和老師提示,明確量角器的構造:一個中心點、0—180度的刻度線(等分)、內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線。要讓學生指著量角器,充分認授圈刻度是從右邊讀數,外圈刻度是從左邊讀數。為量角和畫角做好充分的準備。
3、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于量角和畫角,我都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課上通過組內交流,班內匯報,老師示范。學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畫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學生在量角時,注意“點對點,邊對邊,另一邊看刻度”,學生在量角時,容易出現把內外圈刻度讀錯的情況,要及時指出錯因,及時糾正。學生會量了,畫角就很容易了。
4、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圖,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和細心的習慣。課前準備好作圖工具和紙,按部就班的進行,不能偷懶,慢慢地就會有一個好的習慣。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5
集體備課準備《角的度量》,原因是覺得這節課可以放手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認識量角器,從而會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從實踐中獲得認知。在準備過程中我借鑒了強震球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一課以及叢琳老師執教的《角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變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這節課的重點是認識量角器并會用量角器量角及畫角。在第一次的備課和模擬講課時,對于重點的把握不夠準確。比如說,在用量角器量角時,一定要讓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在講課的時候就應該強調出每個小角的頂點都聚集在一點上。同時在用小角量角的時候要強調出小角的頂點和所量角的頂點一定要重合,這樣在后邊的教學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講課的時候注意強調了這幾個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時,不需要過多的強調學生就知道要把頂點和中心對齊。對于教學重難點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教學,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這些,課上起來會更加的輕松自如。
本節課的引入部分最初設計的是黃金礦工小游戲,繩子擺動的過程中和水平面會形成一個夾角,但是沒有實際的意義,和生活沒有太大的聯系,有些學生可能知道,大部分還是不知道的,放在此處比較突兀。后來導入部分改為比較兩個學生所畫的角的大小,這兩個角在后續的教學中沒有再出現,開頭提出來的問題應該再后邊解決。此處如果改為這兩個角的大小是一樣的,但是一個角的兩條邊很長,一個較短,讓學生比較,造成矛盾和,然后引入此課,這樣較好。
接著是用小角來量大角是由幾個小角組成的,第一次學生上前演示的時候,操作的很正確,但是沒有大膽的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去講去說去做。這也說明我們老師有時候過于著急,怕學生說不好,怕學生說錯,于是便搶在學生的前面去說,但是學生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表達的更加準確。在用小角量大角這一部分,如果把半圓量餞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個小角,然后像變魔術一樣展開出現4個角。而不是一個個去鋪上四個小角,趣味性更高,同時也可以很自然的就引入另一種量餞具,小角都連在一起的半圓量餞具。效果會更好,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讀刻度數時需要分清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在模擬講課時這一部分的強調不夠,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后來的講課中雖然注意講解用內刻度還是外刻度,但是在畫60度和120度的角的時候還是有學生內外刻度搞錯畫錯角,可以讓學生利用前面銳角、鈍角的知蝕判斷自己所畫的角是否正確。同時這一部分對于是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通過討論得到最終的正確結果,而不是直接的去告訴最終結果。
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說:用量角器量的角都是一些方方正正的角,如果角傾斜了,學生還會嗎?145度的角是怎么讀出來的雖然知道,但是147度、148度、149度呢?習題部分環節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先認識在讀再量再判斷,量角后又判斷又量角,比較混亂。
整體上看這節課的各個環節之間比較清楚,課堂上的效果較好,試講時忽視的重點在講課中注意強調了,但是還要加強自身的素質,對于一些過渡語言和激勵性的語言以及評價語等等較少,以后應該在自己比較欠缺的地方多加注意,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知識技能。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新課都上完后,關于用量角器量角,學生出現形形色色的錯誤。幾次量角和畫角練習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與定點的重合(點點重合)和一邊與零刻度線的重合(邊線重合),做得不夠到位。除了學生自身沒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適合初學量角的四年級學生用。在巡視學生量角時發現,有些量角器的中心點是個不小的圓孔,很難對到正中心點,因此這樣的量角器量出來的度數可以偏差5度左右;還有一種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對于初學的四年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來說,一邊重合的180刻度線的話,她一時難以準確度數,要想換個方向量角,又擺來擺去無從下手;還有很多量角器中間是空的或者刻度線很短,沒養成延長邊后再量角的習慣的學生遇到邊比較短的角,又懶于延長角的邊,用眼睛隨便瞄上一眼大致對出一條刻度線,這樣量出來的角的度數,往往相差2、3度。讓我后悔在讓學生準備購買量角器前,沒有做具體要求,導致買來的不合適的量角器影響正確量角和畫角。五花八門的量角器已買來,不能再要求學生再去買中心點明顯,刻度線長而明顯的量角器,加重家長負擔。只能對于有這樣那樣的量角器的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和加強,學會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內外刻度線不分,也是量角何畫角出錯的一個主要原因。總有學生時不時把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讀錯。雖然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看準角的開口方向,看準對準角的一邊的是中心點左邊的還是右邊的零刻度線,但是每次都難免有幾個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在幾次練習后,我干脆組織學生觀察內圈和外圈的刻度,讓學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內圈和外圈度數一起讀出來,讀出幾組后,讓他們發現有什么規律。最后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刻度上的內外刻度的`和是180度,進一步認識了量角器。針對于這個易錯的原因,我提示學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計一下這個角的度數,再量。畫角前先確定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銳角后再畫。方法和對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總有那么幾個人經常出現類似的錯誤。
遇到不是整十數度數時,還會出現多讀了10度或少讀了10度這樣的錯誤,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畫105度角時,學生會馬上找到100度或110讀的角,然后會出現不分清方向,找個5度的地方就讀數或畫角了。遇到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先找到105度相鄰的兩個整十數度數,再在兩度數的中間的5度的位置找點畫角。讀數時先找邊所對的5度線的兩旁的整十數度數中小的那個整十數再加5度后讀出。
接下來,計劃抽空讓學生一個一個得當面過關量角和畫角。要求學生:必須把角的一邊盡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完全重合,準確地將零刻度線騎在邊的中間線上;要注意將長度沒達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線的較短的邊進行適當的延長,不能偷工減料,短邊沒到達微分刻度不延長,自蒙一個似是而非的度數;讀數時還要要認真細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幾十五德度數上靠。
經過幾次加強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量角畫角,還能正確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畫出拼燼程,寫出相應的算式說明。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
本單元包括“直線、射線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畫角”四小節內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是學生較難掌握和接受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特別注意各個擊破,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重視對“直線、射線和角”的認識
學生在空間觀念的認識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一單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利用課件輔助學生理解,效果更好。對于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能不能延長,端點個數來加以區別。由認識射線,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表現不錯,但在做練習題時,對于“經過任意一點畫直線”和“經過任意兩點畫直線”出現了疑點,有的學生把每個點都用上,不能正確理解要求。
2、重視對量角器的認識。
量角和畫角的前提是認識量角器。課前要讓學生準備齊量角器,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課上通過學生觀察和老師提示,明確量角器的構造:一個中心點、0—180度的刻度線(等分)、內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線。要讓學生指著量角器,充分認授圈刻度是從右邊讀數,外圈刻度是從左邊讀數。為量角和畫角做好充分的'準備。
3、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于量角和畫角,我都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課上通過組內交流,班內匯報,老師示范。學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畫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學生在量角時,注意“點對點,邊對邊,另一邊看刻度”,學生在量角時,容易出現把內外圈刻度讀錯的情況,要及時指出錯因,及時糾正。學生會量了,畫角就很容易了。
4、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圖,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和細心的習慣。課前準備好作圖工具和紙,按部就班的進行,不能偷懶,慢慢地就會有一個好的習慣。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
伴隨著“叮鈴鈴”的響聲,瞅眼望向所準備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學環節,心里不得不開始著急起來。于是在我的催促聲中草草的將這節課給收尾了。
沒有預想中的那么順暢,沒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沒有篤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無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這節課上下來,給我自己的第一感覺就是完全“亂了”。那些事先預定好的學生行為,根本不在我預測范圍內。我的所謂的設計好的思路,全在叫學生自主說說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時候混亂了。然后就這樣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順從他們的意思再把他們拉回到我篤定的軌道中。有時候拉著拉著,兜兜轉轉的繞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說的問題上來:有時候拉著拉著,突然間會發現,自己都詞窮,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說了。在腦海中快速組織好語言脫口而出,講完之后竟會有種表述不清,語無倫次的感覺。一句話一句話的重復著,好有時間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偏離預想的越遠,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到底是直接點中這個要點,還是順著學生的意思繼續下去呢?在心里里頓時激起了一層層的漣漪,原本淡定平靜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來了。這是我課中內心糾結的一種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老師,或許我的思維還不夠敏捷,口頭表達能力還不夠強,以至于還不能夠達到一種在課堂中無論出現怎樣的格局都始終波瀾不驚,始終能夠得心應手的境界。在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課堂設計及教學中,我們還是要多關注學生,關注他們思維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學著用學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我們看來很簡單、很得心應手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簡單了。所以,我們教學環節、教學問題的設計,要時常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我這樣設計對他們要求會不會太高、太難了?
其次,我發現我的這節課對學生的評價力度還不夠,評價語言不夠多樣化。對于課堂上表揚或鼓勵的話語,結合平時的教學,總會感到很詞窮,每次表揚來表揚去也就那么幾句他們都耳熟能祥的話語,一點都沒有新意。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說明了我詞匯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對時間的把握度不夠。
當鈴聲已經響起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好多內容還沒講完。對時間的把握力度不夠,確切地說,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該收則收,該放則放,掐準每個環節所要用的時間。造成時間不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太喜歡重復學生的話了。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總是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復,這或許是一種習慣,亦或許是為了拖延時間,讓我們自己有一點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這樣的重復中,我們的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這樣的活動,確實能讓我們從中或多或少的學到些東西。特別是評課環節,經過他人的點評,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我們自己所沒有發現,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早已不知不覺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不正確的東西。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勒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所以,在這樣的模式中,我們更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們才知道該從哪方面下手,該怎么去改正,爭取下次不犯類似的錯誤,爭取做的更好。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更好的成長。
就以今天的.畫角為例,我只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教學需要,隨隨便便的就將一個醬成了。卻從來沒想到,這樣是不是太隨意了點呢?我現在的隨意會不會讓學生也養成這樣的習慣呢?因為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別強的。說不定我們的一個隨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了呢?
從而讓他們養成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這節課,從我開始準備到上完為止,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在讓學生探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時,我讓學生用直尺測量角一角二各角倆邊間的距離,以此來說明角的大小與角叉開的大小有關。連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線是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的”這樣的一個概念。
所以,還是要感謝評課,讓我們能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9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著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后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么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于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盡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于對形象的記憶。盡管也有教師的示范,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集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么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志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角的度量》數學教學反思10-14
關于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13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09-02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2篇06-14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精選15篇】07-06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06-14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篇09-30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通用25篇)05-28
《角的分類與畫角》教學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