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1
《蠶的生長變化》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體各方面都會發生變化。通過觀察,認識到蛻皮是蠶生長過程中的顯著特點,蛻皮后蠶會長大。繼而發現生命的生長變化,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在進行蠶的身體結構認識的教學環節中,當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蠶的圖片出示在學生面前時,有部分學生都露出厭惡的'神情,確實我很是理解他們。在沒有接觸到《科學》教學之前,對于像蠶這樣的肉蟲系列,我也是很反感的?粗切┌装椎模⌒〉南x子在桑葉上扭動著它們的身軀,我就有種莫名的厭惡。想以想它們在我手上爬行,我都會打冷顫。直到擔任科學教學工作后,不得已的情況下,我也是壯著膽子硬著頭皮動手捉了幾次蠶,才逐漸克服了恐懼心理。
我理解他們,但是我又必須讓他們也克服這樣的恐懼心理,因此我在課堂上并沒有批評他們,而是課后單獨留下一些同學,帶著他們一起養蠶,并且鼓勵他們親自動手給蠶寶寶換桑葉,打掃蠶舍得衛生,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很快不怕蠶了,我感到很欣慰。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2
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層到深層的順序,層層遞進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卻打破了這種正常的認知順序,巧妙地調整后,卻調出了一份好心情。
蠶其貌不揚的外表,甚至說看見它那笨拙的的樣子會有一種令人生厭的感覺,可它卻有一種默默無聞,一心吐絲造福人類的可貴品質。人們的記憶中早已沒有了那其丑無比的笨笨蟲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被美化的,可愛的小生命。
今天,在進行蠶的身體結構認識的教學環節中,當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蠶的圖片出示在學生面前時,大部分學生都把臉轉到一邊,并不住地說:“真惡心!眰別幾個學生雖沒有做出那么強烈的反應。但也只是為了免遭老師的批評。我當時確實很氣憤,可轉念一想,如果換成我,不了解蠶吐絲的本領,看到這樣一個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會有惡心的感覺。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種事物,需要建立在對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礎上。
于是,我馬上想到調整教學順序。先從后面的內容入手,我向學生生動地講解了蠶這么小的生命,卻能吐出那么多的蠶絲,人們用這些蠶絲織成了許多精美的絲織品…學生的心理在一點點變化,由厭惡到驚嘆到喜愛,我抓住這個契機,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蠶嗎?”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喜歡。”那么我們就帶著喜歡之情再去觀察這個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體結構的特點。學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樂融融。最初的厭惡之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不是書本的簡單復制者,而應該努力使自己成為書本的升華再造者,活人教活書本堂課整體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鞏固,學生通過分組實驗體驗了科學的.探究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還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學生實驗時,交代要求不是非常清楚。這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有些步驟不清,應該在實驗前通過展示或者教師口頭表述,跟學生一個明確的要求和規范。
其次,板書跟教學進度有些脫節。為板書而板書,沒有起到“引”和“歸納”的作用。
第三,觀察指導學生的時間還不夠。因為多種原因,給學生小組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指導學生的力度還要加大。
第四,對于整個課堂的調控,還稍顯弱化,應該力度大一些。
總體而言,通過這一次上課,自己收獲頗豐,相信通過類似的活動,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自己一定會在以后的上課活動中干得更好,應該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3
這周學習了《蠶的生長變化》一課,說到蠶,其實好像在我自己這個年代的同齡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喜歡蠶寶寶,想到它會變成肉嘟嘟的,變成蠶蛹蠶蛾等等一系列,光是前面肉嘟嘟的著實讓人起雞皮疙瘩,在有點密集恐懼癥的,看到很多肉嘟嘟在眼前,渾身肉都在發麻,然而我們的這種心理其實也源于小時候沒有正確的指導,導致后來不喜歡類似的動物,還略帶排斥情緒。
由于種種原因,把很多條蠶寶寶放在一起的即視感
所以,在現在條件好了,條件充足了,要帶著孩子去感受去經歷這一系列可以突破的事情。小孩子大多天生就喜歡動物,但是喜歡的都是些可愛的特別的動物,像蠶寶寶一類的動物,有部分初次接觸的孩子排斥的,她們不愿參與到觀察中來,有的'甚至更夸張,還沒開始觀察,說要觀察就哭了。然而一開始碰到這個問題也是很棘手的。不過大部分孩子還是喜歡并且很感興趣,這一部分觀察起來就更容易觀察到蠶寶寶的身體結構,外形等。而另一部分就縮到一旁隔的遠遠的。有一個環節為了讓孩子們觀察更仔細更直觀,給他們準備了透明塑料片,孩子們需要把蠶寶寶放到塑料片上進行觀察,這里我發現了一個舉動,這個舉動該略顯可愛。但是這樣引導蠶爬到透明塑料片還是有點費時間,所以我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可以有點突破,自己動手把蠶寶寶放到透明塑料片進行觀察。
孩子們用桑葉引誘蠶寶寶爬到透明塑料片上去
這里我還是放寬了條件,下課洗了手,手是干凈的孩子可以輕輕撫摸一下蠶寶寶,有一部分孩子做到了。另一部分害怕孩子我是這樣引導的,我把蠶寶寶放到我的手背讓他們摸一摸,她們勇敢的試一試,試完之后讓其中克服了恐懼的孩子把蠶寶寶放到透明塑料片上,孩子們其實敢'摸第一次,就不那么害怕了,她就克服了內心的恐懼,因為內心的恐懼來源于想象和未知,這個時候就是要給孩子傳輸正確的觀念,不要讓盲目的害怕影響到孩子們該有的正確觀念。想辦法自己克服一些困難,就如在上這課時,是四齡的大蠶寶寶,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她們想象中那樣害怕,她們之所以害怕是對蠶的不了解,只是看著外形在做反應,當她們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做支撐,并且有了自己的親自實踐,那么她對于自己的前概念就會做出改變,到以后長大了看到這一類動物就不會那么急躁了,就會更加科學的看待事物處理事物。
通過嘗試自己動手把蠶寶寶放到透明塑料片上
孩子很天真有愛心,觀察過程中另一個女孩子還一直用手在下面接著,害怕蠶寶寶掉下來摔傷。
【《蠶的生長變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觀察蠶的生長作文01-30
《蠶姑娘》教學反思08-13
物態變化教學反思10-21
《物態變化》教學反思08-01
蠟燭的變化教學反思08-04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反思09-02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08-15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0-27
《變化的量》教學反思10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