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有余數的除法》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再體會什么情況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下面對本節課的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在問題情境中理解意義本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里的“有余”現象。例如本節課讓學生通過“擺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兩個結果:一是剛好分完;二是余下少許不能再平均分,并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討論、辨析,大家都參與了有余數除法、余數等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并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數問題需要用數學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們獲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心理上驅動著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能力本課的通過教學“擺草莓”、“擺小棒”的操作活動,教師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幾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較中探索有余數除法。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通過“擺一擺”、“猜一猜”等活動獨立地完成從表內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學習,自己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在活動中,學生還注意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探究、歸納,既提升了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有趣游戲中拓展學生思維課的開始,在“猜一猜”的游戲中導入新課,既激起了同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戲結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答老師課前游戲猜得準的奧秘,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即做到了首尾呼應,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有余數的除法》時,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是教學中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
教材是這樣編排的:首先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情境,并結合分桃的直觀圖,引導學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并計算出結果,隨后的“試一試”仍然創設分氣球的情境,引導學生列式計算,然后要求學生比較例題與“試一試”算式中余數與除數的大小,啟發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時,余數要比除數小”。這樣的編排,雖然可以結合實際的例子引導學生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的合理性,但這是建立在直觀比較的基礎上的`,學生的認識不夠深刻。
我覺得可以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求商方法后,可以創設一個辯論的情境,通過爭辯,明白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因為“平均分”是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直觀支撐,所以可以從“平均分”引入學生辯論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5只,還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4只,還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結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只猴都說自己分得對,你認為誰分得對呢?接著教師組織各小組討論交流,并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去分一分,發現當余數是3或者是6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分。所以余數不可能等于或者大于除數,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通過辯論、動手分一分,再發現“余數比除數小”的教學效果一定會比僅僅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要好,因為這更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
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學中我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把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作為教學的主線,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余數,認識余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余數,得出結論。具體操作是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感知:每組分5根,可以分4組,還多3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余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余數后引出除數比余數大時,在掌握口算有余數的除法后,通過讓學生邊擺小棒邊計算,逐步發現不斷的改變被除數,被除數變大,余數也跟著變大,不過不管被除數怎么變,余數始終比除數小。特別是關注到如:205=4(組),為什么不是205=3(組)5(盆),進一步加深理解余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借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余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余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本節課對教材作了一些的處理,將例題2和例題3一起上,使學生完整的'理解余數的意義和正確掌握試商。教學時聯系前后的知識,如從復習舊知引入,從動手操作再到筆算,通過小組活動,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得出結論,讓學生不僅存知道余款數必須比除數小,也明白余數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數。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如:
1、導入從復習舊知入手。括號里最大能填幾,學生乘法口算很久沒復習了,所以開起小火車來,比較慢,課前應該多做這方面的練習。
2、在學生動手操作后,應該讓學生充分的說,多讓學生說,從學生描述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要講掰小棒的過程與列豎式筆算的過程聯系起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動手操作的流程,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來描述。
3、擺小棒的過程其實也可以用學生圍圈圈這一活動來代替,可能活動效果孩子們會更深刻,但組織教學方面需要講求方法。
【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通用30篇)08-28
分數除法數學教學反思07-24
除法豎式數學教學反思10-24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學反思06-16
除法教學反思07-28
除法教學反思01-26
《除法計算》的教學反思07-28
口算除法教學反思08-15
小數除法的教學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