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1
我覺得這堂課好的做法有三:
一、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強
《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在學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教師撇開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動情的文字指導表情朗讀。整堂課教師只設計了兩個問題:
1、自讀課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把感受最深的片斷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為什么感動?
這兩個問題給了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最大空間。
二、充分地給學生以自由
整堂課,學生能自由地默讀,自由地朗讀,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學生自主的`投入閱讀實踐,也才會讀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來表達。這樣,讓學生自主讀書,自主表達,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
在學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讀有了一定基礎,但還未完全找到感覺時,教師進行范讀,設身處地,入境動情,聲音略帶顫音,給人以忍著痛苦,含淚敘述之感,撥動了孩子的心弦,開啟了學生的心智,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由此可見,教師的范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于文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神采”、“風格”等,通過朗讀傳遞給學生,可收到以聲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2
——關注那一部分學生
一直以來,上每一堂課我都要求是全員參與,并且也在盡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課上,只要學生愿意回答問題的,我都會給予滿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時也會“硬逼”著他來回答,我堅信只要多叫幾次,他也會慢慢融入到這個集體中來的。但今天的這堂課讓我發現其實我做得還很不夠。
《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很長,但很多地方描寫得很精彩,需要學生的朗讀加以感化。此時,王貝妮舉手了,于是便叫了她。聽完她的朗讀,使我吃驚不小:她的朗讀真不錯,我以前怎么沒發現呢?還自認為讓全員參與,哎,真是太大意了,慚愧!讓同桌來評價一下她的朗讀水平,他說:“我跟她已經是幾年的同學了,我發現她的朗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因為同桌的鼓勵,王貝妮舉手的頻率更是上升了很多。此時的我更是羞愧難當。已經大半個學期都過了,我才發現她。如果早一點發現,我想王貝妮會提高得更快,責任全在我。對不起王貝妮!對不起至今還被我遺忘的'學生!
班級中五十二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性格。很多時候,總是被那些外向型的學生所“蒙蔽”,過多地去提問他們,引導他們,從而忽略了對內向型學生的教育,只是讓他們呆呆地坐上一堂課。其實每一次的提問,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鍛煉、一次不小的考驗。外向型的學生往往很活潑,致使老師的目光更多地傾向于他們,他們就得到鍛煉;而內向型的學生,由于天生不愛說話,不愛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一個疏忽,就失去了一次機會。
關注那一部分學生,尤其是還不曾被我們發現的學生,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關注需要耐心,一次兩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只要堅持,我想你必將會有新的發現。一直記得有這么一句話:“一位學生,可能對一個班級來說他只是其中的百分之幾,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他卻是百分百。”多去關注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對學生負責,對家庭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明天的任務就是在課堂上去看一看還有沒有被自己遺忘的學生,如果有,那就應該“亡羊補牢”了!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3
《金色的魚鉤》本是一篇學生自學的課文,但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學生理解起來存在很大的困難,我便帶著學生將課文簡要的理解了一遍。我發現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理解起來更快、更容易些。雖然我叫學生自學時可以互相討論,但學生都只在自己讀,沒有在一起交流,這樣花去了很多時間,效率不夠好。這讓我想到以前學生在學習這類課文時,我要么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后習題,要么會直接將課后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就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后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課文里講了些什么,問題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說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
看來,自學課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師還要在一旁加以引導,學生才不會處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師要把握好放與收的度,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4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征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展現了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復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一、給學生足夠時間自主學習。
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么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并說一說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的語句找出來,并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合作展示。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臺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的評價。這個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表現出奇地好,他們的發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三、提升小結。
這個環節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獲時,我適時地總結了一下,并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說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后,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臺,爭著講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教學中,我們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么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后習題,要么直接將課后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地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后者則沒有充分地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地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課文里講了些什么,問題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依靠老師說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地朗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么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么,老師的啟發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
成功之處
一、問題設計得針對性強
本課篇幅較長,做事性強,我撇開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動情的文字捐多表情朗讀,整堂課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讀課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2、把感受深的片段讀給大家聽,并說說為什么感動。
這兩個問題給了學生問候,思考,表達的'最大空間,學生有機會自由說,自立表達,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地給學生以自由
整堂課,學生自主地投入閱讀實踐,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不足之處
略讀課文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處理?是全部在課堂上解決,還是部分解決?如今天,把學生的全部問題放到課堂來解決,就出現自己預設的一些重要的教學內容被耽誤掉的情況。看來,要客觀看待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對他們的問題進行梳理和歸并,對于個別的問題(遠離教學目標的)可以讓他們課外去解決。要把學生的問題和自己預設的問題整合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靈活的教學機智,這一點我還做得不夠需要進一步提高。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6
《金色的魚鉤》可算得上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經典課文了。第六單元主題是“英雄”,本文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講述紅軍在過草地時,一位身體瘦弱頭發斑白的老班長接受黨的囑托,一路精心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不斷為他們樹立信心,自己卻光榮犧牲,作者的文字中飽含著對老班長的深深的懷念。這位老班長樸實無華,沒有豪言壯語,對黨無限忠誠,用驚人的毅力支撐著自己克服種種困難,他無疑是我們心中敬仰的英雄,那小小的一枚長滿紅銹的魚鉤映射出老班長閃爍著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內心世界。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在第一課時學生交流了查閱到的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對長征路途的艱辛有了一定認識,理清了全文的脈絡,初步整體感知奠定了感情基調。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然后抓住最讓自己感動的片段,重點品讀感悟,同時也順勢解決學生上節課的質疑。最后環節圍繞課后思考題,讓學生思考題目的深刻含義。
其中交流自己最感動的片段,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特別重要,只有聽見了學生發自肺腑的深情朗讀,才能算得上真正走進了這篇課文。上一課時的鋪墊發揮了積極地作用,有學生結合背景資料說紅軍過草地的艱難是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行路難,尋食難,御寒難,宿營難,而本來身體就虛弱的老班長一人還要照顧三個病號,并且要把他們帶出草地,老班長“硬咽草根、魚骨頭”的片段很感動人。我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來讀,學生自讀,同桌讀,齊讀,抓住關鍵詞來說體會,如“皺著眉頭”、“哽咽”和我當時親眼見到的感受“呆住”、“萬根針扎”、“失聲喊”交流完后再讀,讀有所思,思能促讀,多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讀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習老班長奄奄一息之時堅決不喝魚湯的片段,先是請學生自己輕聲讀,交流讀后的感受,再指導分角色朗讀,讀出老班長臨終前對戰士們的關愛和不舍、牽掛,讀出戰士們渴望救老班長的心急如焚和無盡的.擔心、難過,一直到老班長犧牲時的悲痛欲絕催人淚下的呼喊,反復讀,反復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才能使課堂充滿感染力,當然也有助于突破難點,品味出“金色的魚鉤”的深刻含義,重視本課的朗讀訓練,激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希望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悟真情,提高對語言的感悟積累能力,算是一點可取之處吧。
不足之處是原計劃兩課時上完卻沒有完成,主要還是因為老師指導的隨意性大,學生交流后不自覺的又去加一些分析,本來拋出一個問題其間加入一些追問又把問題弄碎了,這些缺點真要好好克服克服。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深情的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牢記部隊指導員的囑托,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跡,表現了紅軍戰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的教育。進一步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關于教學目標,課堂完成的較好,學生都能感受老班長的優良品質,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自己感受較深的部分。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閱讀課文,并在閱讀完成以后能找同學點評閱讀的感情表達情況。
本節課主要的失誤點是沒有全面的講解課文,只是講解了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部分。在找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時候,沒有指導要讀出的'思想感情,給學生留出的自學時間不是很充分。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致命的硬傷,就是跟學生的眼神交流太少,有太多的時間是背對著學生講話,關于這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從眼神中捕捉學生的學習狀態。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 篇8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牢記部隊指導員的囑托,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跡,表現了紅軍戰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表達了作者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讓我感慨挺多。
教學本課,我讓學生查閱歷史資料,了解故事背景,讓學生背誦學習過的寫的《長征》詩,出示帶領紅軍過草地的相關圖片,使學生對長征有進一步的認識。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
在揭示課題時,我先出示魚鉤,問同學們,你們見過什么樣的`魚鉤?學生們紛紛回答:鐵的魚鉤,塑料的魚鉤。這時,我在魚鉤前迅速出示金色的,讓同學們齊讀課題,隨機問: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給學生留下懸念。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故事性強,上課時我有意識地進行快速閱讀的訓練,初讀課文時,要求大家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為什么說“在這個長滿了紅繡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同學們邊讀邊想,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金色的魚鉤》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金色的魚鉤作文11-11
《金色的魚鉤》的說課稿11-12
《金色的魚鉤》說課稿09-08
【熱】金色的魚鉤作文02-03
(集合)金色的魚鉤作文02-03
金色的魚鉤作文400字12-21
金色的魚鉤作文600字08-14
《金色的魚鉤》讀書筆記01-25
金色的魚鉤作文300字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