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該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教學時應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我在執教北師大版教材四下第六單元《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學習主題下的《珍愛生命遵守規則》,努力挖掘教材資源,針對課程標準,緊緊把握住教學目標,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教學中針對四年級兒童的特點,將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學生判斷能力的培養和社會知識的獲得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努力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學有所獲的空間。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努力突出品德與社會學科特點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本節課中我大力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帶到現實生活中去思索遵守交通規則的話題,引導學生對為什么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這一問題的進行深入探討、思考、甚至于換位思考,由淺入深一步步地使學生初步懂得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對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及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獲得情感體驗,整節課無形之中滲透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感悟到珍愛生命,以及每個人應具備的現代交通安全意識。本節課至始至終重視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煉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突出了品德性的特點。
二、情知教學的體現
情知教學的主要特點是:目標全面、情感強烈、情知和諧、師生合作、激勵創造。在教學目標的追求上,情知教學有很大的突破。它著眼于人的發展,不僅抓認知過程,把知識、能力發展的認知性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而且把陶冶情感、培養意志的情感性學習,人的獨立性、人格精神、自我意識、創造性的培養,也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真正使教學過程情知統一,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基于這樣的目標追求,情知教學的教學過程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認識過程,而是促使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過程,是促使學生從封閉走向交往互動的過程。在小組學習中充分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在合作中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再現生活實際巧用電教手段去激發情感
本節課我適時運用了信息技術,為教學進行有效服務,以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體會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時,視頻的播放對孩子的震撼很大,這直觀形象的視頻不僅帶給學生發自內心的害怕,更能感悟到交通法規對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此時此刻所有人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教育,催人深思。縱觀本節課,電教手段的巧妙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還很巧妙地讓學生體會到了遵守交通法規靠自覺、具有現代交通安全意識的重要以及使學生感悟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重要,體會到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屬于我們自己,而且屬于一切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屬于社會。從而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其進行提升——遵守交通規則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
在課堂上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堂上對個別生的關注程度不夠等等,在本課反思之后,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改進,使課堂教學真正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的教學思想,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主體作用。
【《珍愛生命遵守規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8-29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5-20
《生命 生命》教學反思06-02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9-18
生命教學反思09-13
珍愛生命10-09
語文教學反思:生命 生命09-21
小學語文《生命生命》教學反思09-20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5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