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上漁者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1
《江上漁者》是宋朝大詩人范仲淹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欺負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在教學《江上漁者》時,我先讓學生讀詩句,觀察插圖,聯系注解想象詩意。本課教學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使學生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感知、想象能力及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運用了信息技術可以刺激學生的表現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在網絡資源環境下,可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學生學習的真正的持續的動力來自內在的、自發的學習動機,而不是外在的教師、家長等各方面的壓力。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生的表現興趣被激發并得到滿足,而學習內容所自然形成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只有在深入學習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現。有人說,在網絡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別人的眼球,那么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只有更新的資源、明麗的色彩、豐富的動畫,更有新意的觀點,才能有效的吸引別人的眼球,因此,網絡學習環境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進而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現代教育技術,將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發展變化的形式和過程,用仿真化、模擬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表現出來。這種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觀察、發現、體驗、利用生動的資源,透過現象探索本質,從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本質屬性圖像,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生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查看網絡資料,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古詩一類的'課文,內容距今天的時空比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教學時,教師將收集到的有關文字、注釋、作者介紹、圖片、影視資料,制成資源庫,讓學生調用,彌補學生因時間和生活閱歷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而出現的“斷層”現象,增強了學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思維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可實現實時交互的功能,實時干預、引導、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學生通過網絡的交互性獲得個別化指導,就能較快較好地把握課文重點,理解難點,獨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學生特別喜歡網絡,一進入網絡環境就充滿生氣,遇到困難,也不害怕,從而在學習上有了較大的提高。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的。教學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資料和查閱資源庫中的資料,經過分析、思考、歸納后在電腦上完成練習。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異。但這正體現了學生的智慧火花和創新精神。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2
《江上漁者》是根據《江上漁者》的詩意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寫的小故事。全文講述的是宋朝大詩人范仲淹在飲酒品魚,欣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名篇——《江上漁者》。文章所描述的內容和學生生活離得較遠,學生在體會詩人情感和詩歌意境上是有困難。怎么辦呢?我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在讀、品、演、說中走入文本,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情懷。
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思考范仲淹在江邊酒樓一邊飲酒一邊觀賞風景。他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自讀課文后找到“酒樓里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贊鱸魚的肉嫩味鮮”。我讓學生表演客人是怎么贊美鱸魚的?有的說:“好吃好吃……”有的說:“真好吃,我要帶一份回家。”還有的說:“這真是天下最美味的菜肴。”……這是我相機讓學生讀課文中相應的句子。然后我又問道:“此時范仲淹也在其中,他看到了什么呢?”學生找到了相應的句子。但句子是抽象的,學生無法深刻理解。于是我我在黑板上畫上了很大的破浪,讓后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小紙船,模擬演示這一句話。讓孩子們通過觀察,感受著一葉扁舟一會兒在浪尖,一會兒又在浪谷的驚險畫面。同時我一邊演示,一邊有感情的范讀該句,把學生引入情境,讓其仿佛置身于當時波濤洶涌的江面,并切身地體會出漁民捕魚時的艱辛,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自由地朗讀該句,學生的情感被完全調動,從而達到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發言,這樣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刻的意思到語言的感悟能力是在以生為本的前提下,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學習的結果,今后我還將繼續進行這樣的探索。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3
《江上漁者》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范仲淹。全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話(20個字),卻描寫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江上往來的客人歡快地品嘗鱸魚的畫面和江里漁者冒著風浪捕魚的場景),反映了勞動者的艱辛,體現了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整首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在這首古詩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能引導學生去感受古詩中所蘊涵的美,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以誦讀古詩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欣賞古詩的美。具體來說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朗讀中理解詩意
在出示古詩以后,我通過三步的朗讀,第一步,將古詩讀正確,在此基礎上進行書寫練習;第二步,試著讀出古詩的'味道;第三步,整體感知,讓學生說說讀了古詩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古詩的內容,感知古詩的意思。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忽略了古詩教學中的解釋,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領會的教學方法,只要讓學生在讀正確的基礎上通過說畫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因為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正如楊振寧博士談到的:在他上一年級時,父親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后,才逐漸領悟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等名句的真義,也才認識到“猶恐相逢是夢中”等只有過來人才可能真懂的詩句。
二、啟發想象悟詩情
“就詩的表現方式來說。詩顯示出整體藝術,所以在詩的領域里,其他各門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用得上。”(黑格爾)因此,我充分利用這一點,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想象再現情境。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在學生理解往來的客人愛吃鱸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說說客人們會怎么說,讓學生感受人們吃魚時的歡快心情,為體會捕魚的艱辛奠定基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兩句詩的教學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然后讓學生通過給畫面上添畫小舟,讓學生直面詩句,與詩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第二步,讓學生想象江上漁者在風浪中捕魚可能遇到哪些情況?引導學生感受漁者捕魚的艱辛。
三、組合、寫話,提升
在學生感受漁者捕魚艱辛的基礎上,通過與《憫農》的組合閱讀,引導學生感受任何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話,寫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寫的話其實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展現。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4
為了有效地教學《江上漁者》這課,我在教學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設計。
1、簡介詩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詩人寫的這首古詩正是他憂國憂民的真實體現。
2、學習第二段時,我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找出詩人站在酒樓上所聽、所見、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聽”,重點抓住在“南來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鮮”三個詞語,這里有一個拓展:“不住地稱贊”,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進餐館吃到美味時那種感覺,充分地說,大膽地說!孩子們興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濤洶涌”、一個比喻句和一個排比句,先用手勢比劃“波濤洶涌、浪尖、浪谷”。為了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印象,我還通過課件讓學生看畫面,體會漁民打漁的艱辛和危險,學生有感才有悟!學到這里,不由得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漁民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打魚?原來他們是被生活所迫,鱸魚有時南來北往的'客人最喜歡吃的魚,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們必須去打魚,教學到這里,師生和詩人一樣,對漁民的打魚生活深表同情,漁民真是可憐啊!于是詩人寫下了千古名詩《江上漁者》,最后讓學生飽含深情地讀這首詩,再背誦這首詩。
3、課文上完了,聯系到現實生活,學習這首古詩,也有現實意義。我教育學生,我們生活得非常優裕,衣食無憂,可是有些同學在吃午餐和午點時,經常剩下很多食物,這是浪費,從今天起,我們比一比。看誰的碗里吃得最干凈,誰最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學習不大膽,主觀能動性不夠,個性化朗讀有欠缺,這是我今后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
【江上漁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漁簍》教學反思08-28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10-11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10-13
《維護消費者的權益》教學反思07-30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15篇)10-20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15篇10-13
《生物入侵者》教學反思通用(3篇)10-25
《江上吟》古詩鑒賞08-26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