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倍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
《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感受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從中體驗倍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的內容。
這節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利用學具進行反復操作,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致很高,無論是從擺小棒還是做游戲,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因此孩子們對倍的認識比較深刻,這節課上得比較順利。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于使學生形成準確的數學思維。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是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倍的認識”第一課時。本單元共分三課時,分別是“倍的初步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本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在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倍”概念的直觀體驗,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和“幾個幾”的聯系,建立“倍”的概念。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為什么選擇講這部分知識。按照教學進度應該講到第三單元“測量”。但是千米和噸的認識離學生的認知比較遠,必須讓學生親自體驗。這樣一來,空間和教具的使用都要受到限制。第四單元“萬以內的加減法”第一課時主要講解筆算加法,難度不大。而第五單元“倍的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很大的難點,因為“倍”的概念雖然與學生學過的“幾個幾”相類似,但它涉及到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比較有代表性。
不得不提的是學生學習“倍”的困難在哪里。它需要讓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在學習“倍”之前,學生頭腦中建構的是加法結構,是數量的合并于多少的比較,未曾學習兩個量之間的比率關系。比如當出示胡蘿卜與白蘿卜的數量之后,如果讓學生提出問題,那一定是“兩種蘿卜一共有多少根?”或“胡蘿卜比白蘿卜少多少根?”等類似的加減法解決的問題。對兩個量或多個量之間的比率關系問題的真正理解需要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構起乘法結構,而“倍”的學習正是建構乘法結構的伊始。認知結構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困難,因此小學生學習“倍”存在困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低年級學生學習“倍”一定要建立“倍”的'模型,清晰地理解“倍”的內涵。接下來,我就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修訂版教材將“倍的認識”從原來實驗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移到了三年級上冊。而建立倍的模型恰恰離不開“幾個幾”,也就是二年級上下兩冊書中乘除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于“幾個幾”的認識和理解已經被擱置了幾個月的時間,要重新喚起學生的記憶,所以“回顧舊知”這個環節用時比較長。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復習題,一是最基本的乘除法的意義練習;
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復習舊知“幾個幾”,強調了份數和每份數;
三是進行了拍手游戲,在動態中激活學生的思維。這些復習內容與新知“倍”形成了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為溝通兩者的聯系做好鋪墊。
接下來在學習新知時,我選擇使用書中的主題圖,但摒棄了紅蘿卜與胡蘿卜的比較,而是直接拿白蘿卜與胡蘿卜進行比較,主要意圖是訓練學生的思維連貫性。先出示2根胡蘿卜、6根白蘿卜,引出3倍的概念,進而白蘿卜的數量增加到8根,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4倍的概念,然后引學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蘿卜與胡蘿卜的比較,自己動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結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連貫性。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白蘿卜的數量有6個胡蘿卜那么多呢?有10個胡蘿卜那么多呢?讓學生明確“有幾個胡蘿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幾倍”。然后出示3個紅蘿卜,再拿白蘿卜與之進行比較,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再次認識3倍、2倍、1倍。接著讓學生觀察、思考:白蘿卜的數量是胡蘿卜的3倍、白蘿卜的數量是紅蘿卜的3倍,白蘿卜一樣多嗎?胡蘿卜和紅蘿卜一樣多嗎?那為什么都可以說成白蘿卜是它們的3倍呢?以此引導學生舍棄各種不相干的因素,在變中抓不變,更為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實現了一次對“倍”認識上的飛躍。
第一個練習“粉花的朵數是黃花的幾倍”是將標準量畫在下面,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量不管在哪一行,都不會影響比較量與標準量的幾倍關系。
第二個練習“判斷對錯”第一題雖然梨的數量也被分成了兩份,但卻不是2個3,;第二題顛倒了蘋果和草莓的敘述順序,讓學生意識到確定標準量的重要性。這些練習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變式練習,避免學生的思維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
接下來三色圖片的練習已開始從實物逐漸抽象成了符號,還要拋開不相干的多余條件,對學生是一種挑戰;
第二題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體現,為第三課時打基礎、做鋪墊。我給予了適當點撥,然后讓學生親手擺一擺,增強感官體驗,順利解決問題。再讓學生同桌合作擺圖片,只要擺出兩種圖片的倍數關系即可。這個練習看似也在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其實需要學生調動邏輯思維,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
最后,我再次延伸了拍手游戲,由先前的“幾個幾”上升到新知“幾倍”。游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拍一拍讓學生對倍的理解實現了從形到聲的過渡,賦予學生對“倍”知識多方面立體的感知,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于倍的認識,我始終抓住“把什么當成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這個數理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學生對數理的表達能力沒有充分培養,學生已經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會表達,導致教學環節不夠緊湊;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教師話多顯得學生的主體性不夠明顯。不足之處希望老師們批評指正!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3
“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有如下體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氨丁边@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閱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系,其目的是聯系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系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系就是倍數關系。存在倍數關系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系,即大數里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系,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系:倍數關系,此時我們可以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時就是怎樣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認識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決問題當做學生的一次綜合實踐,給出一個關于倍的問題,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樣?此環節主要是建立學生解決倍問題的思路。由簡單到難,然后學生自己觀察信息提出有關倍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此時還有一個提升,就是讓學生嘗試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同時強調指出表示數量間的關系沒有單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獲滿滿。
知識點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在倍的認識中選擇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在知識點學習之后,設計了我會填,我會拍,我會擺環節,既有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鞏固練習,又提及到了下節課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此環節目的是為下節課知識的學習做鋪墊。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6-08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7-01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5-19
[實用]《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2-29
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5篇09-21
倍的教學反思08-09
倍的認識說課稿07-15
三年級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07-17
倍的認識說課稿通用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