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麻雀》教學反思優秀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本課是粵教科技版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生物大家族》的第一課時。教材從動物的運動方式──“空中飛”入手,對昆蟲與鳥類兩大類動物進行探究,在觀察比較“蜻蜓”與“麻雀”等動物個體身體結構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這兩類動物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昆蟲”和“鳥類”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1、開課需要精心的導入
蜻蜓和麻雀是農村孩子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但是孩子們平時很少將這兩種動物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因此,上課導入時,我以“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兩位動物朋友,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們?”為突破口,將兩種動物有機的放在一起,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及時提出問題,產生任務驅動:蜻蜓和麻雀都會飛,為什么蜻蜓不是鳥,而麻雀是鳥?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學習,為后面的探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觀察需要合理的順序
觀察、比較和記錄是科學探究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序觀察是比較和記錄的前提。在觀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時,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動物時的順序:先觀察整體,再從頭部開始往下觀察。引導學生留意以下明顯特征:身體表面(鳥有羽毛)頭部(眼睛、蜻蜓的口器、麻雀的喙和蜻蜓的觸角等)、足(蜻蜓三對足、麻雀一對足)等。觀察中要及時糾正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如把蜻蜓的腹部認作是“尾巴”。
3、探究需要明確的方向
學生在觀察蜻蜓和麻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確認探究的方向,只有明確觀察的目標,學生的探究才能有的放矢。在觀察中,我請學生認真地觀察它們身體的某一相同的部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將探究活動做得更加細致、更加充分,使學生對兩種動物外形的認識由部分走向整體。
4、課堂需要寬松的氛圍
上課、交流或評價時,我盡量言語簡練平和,多用探討、商量的口吻于學生進行交談,師生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課堂上,學生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積極參加各項觀察活動,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自主地探究、比較、記錄、交流,親歷探究過程,充分體會探究的快樂。整個課堂氣氛活潑,學生活動自由,敢想敢說,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在這堂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形成昆蟲和鳥類的概念時,應該抓住概念,及時拓展,告訴同學們動物除了鳥類和昆蟲以外,還有其他類的,學生思維就不會局限于動物只有鳥類和昆蟲這兩大類錯誤的意識里。這些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加強。
【四年級語文《麻雀》教學反思優秀】相關文章:
《麻雀》教學反思08-28
麻雀的教學反思07-05
《麻雀》教學反思05-31
《小麻雀》教學反思10-13
最新麻雀教學反思10-26
四年級上冊麻雀教學反思07-09
四年級下《麻雀》教學反思08-29
《麻雀》教學反思14篇(優)09-20
語文教學反思[優秀]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