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09-25 10:32:55
  • 相關推薦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后,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組里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干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后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象征,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潔,鴿子象征和平,烏鴉象征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征”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著“重重困難”并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征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后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2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初中階段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就是一首現代詩。

  本文我設計的導入是問:同學們喜歡詩歌嗎?學生基本上都說喜歡。我也請他們背誦了自己比較喜歡的詩歌。基本上背誦的都是古詩。李白的詩被背誦的頻率最高。估計問成年人這樣的問題,結果應該也是差不多。此設計的目的還是為下一個問題鋪墊:你認為詩歌要具備哪些特點。于是在討論,交流中,獲得了一些對詩歌的一些理性的認識:押韻,分行,富有感情,語言精練,思維跳躍等等。順便簡單提到古詩和現代詩在形式上的區別。于是,進入本課的學習。

  在朗讀點評過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這么幾句:“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關于“哦”的讀音問題發生了分歧,有學生讀第四聲,有學生讀第二聲。這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情況。我稍微思考之后,決定讓他們討論。我說:到底應該讀什么,這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請聯系上下文,說出理由。于是,他們各抒己見。贊成讀第二聲的學生說:“哦”的后面是一個問句,所以它也應該表示疑問。贊成讀第四聲的學生說:他相信媽媽的話,所以,他后來才那么失望。至于后面的問句,是表示他已經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讀第四聲。但也表揚了認為讀第二聲并能說出理由的學生。并由此告訴學生:看起來,很簡單的朗讀,其實里面大有學問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讀,我就學生朗讀的情況,提出了,他們缺少重音的處理。對于作者想要借以強調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詞應重讀。例如: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應該重讀,它強調了答案“海”,表現了作者的堅定。

  總之,根據學生出現的情況,指出學生在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停頓,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處理),舉例說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講解。朗誦點評環節的總結,要提醒學生:詩歌朗讀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感情。而要處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詩中詞句。

  在揣摩詩歌詞句含義的環節,我首先讓學生來試著理解,方法。

  1、聯系生活。

  2、發揮想象和聯想。

  3、換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對照搬參考書。

  參考書有什么“好處”呢?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讓我們教死書。總之,讓我們畏首畏尾。

  雖然說,詩歌教學重在朗讀,但實際上如果不講解,也只是和尚念經了。而且課堂時間有限。這篇課文看似簡單,但實際要解決的問題卻相當繁瑣,尤其是詞句理解。面對著差生面比較廣的現狀,我們該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篇課文上下來,還是我自己說的比較多。學生的收獲能有多少呢?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3

  在教學《在山的那邊》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從而領會詩歌的深刻內涵之后,要求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是怎樣戰勝遇到的各種困難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語文教師如何從知識和情感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恰當引導。

  適時點撥,恰當指導,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位同學敘述了她當班干部時遇到的困難。她是這樣說的:“我五年級時當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學們故意為難我,不聽我的安排,另外擔任班干部還耽誤我的學習時間,我好苦惱!后來我終于被評上了優秀干部,我戰勝了我自己!”聽了她的.發言,我對同學們說:“她談了她所遇到的困難,我們為她戰勝困難而高興,但是,你們從她的發言中聽出了什么問題嗎?”同學面面相覷,都說不上來。我說:“你們知道她是如何戰勝困難的嗎?”我這樣一提醒,同學們恍然大悟,紛紛搖頭說不知道。我因勢利導,提到了表情達意時要突出重點(如何戰勝困難)這一問題。這樣的點撥對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都有很大的好處。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學談起了父母的離異。她哭著說:“聽到爸爸和媽媽要離婚的消息,我的頭懵了,我恨他們不顧我的感受,當時甚至有了死的念頭。于是我放棄了學習,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了。后來一位朋友要我把對父母的恨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我聽進去了,發奮學習,把落下的功課趕了上來。我終于戰勝了自己!直到現在我還是那樣恨我的父母。”許多同學流下了眼淚,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動,我說:“你能從爸爸媽媽離異的陰影中走出來,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媽媽分開了,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但決不是因為你的原因,他們還是會像從前那樣愛你,所以你不應該恨父母,要學會理解父母,他們也有他們的苦衷。”她似乎聽進去了一些,考慮到課堂時間關系,我對她說:“我們以后單獨談,好嗎?”后來我找她談了幾次,她已經試著理解父母,也逐漸消除了對父母的仇恨。我認為這樣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讓她有一種健康的心態面臨所遇到的各類困難。

  因勢利導,適時鼓勵,引導學生學會堅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培養堅強的性格。

  一位同學含淚講述了她媽媽的病情。她說:“我的媽媽是一位嚴重的腎病患者,自從她生病后,我傷心極了,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整天想著媽媽的病,沒有心思學習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學習,用好成績來安慰病重的媽媽。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我的成績提高了,媽媽十分高興!”我當場鼓勵她繼續振作,用好成績給媽媽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與堅強。

  這節課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學生的發言還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用心聆聽、感知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關注、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面臨的問題,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有責任教會學生如何生活。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4

  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真正給學生上課。我上的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在山的那邊》。這是一首現代詩,雖然篇幅不長,并且不難理解,但我還是很緊張,準備了很久,認認真真地想教學思路和寫教案,做課件,還試講了很多遍,生怕會出什么錯,整個人仿佛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連班務工作都無暇顧及。

  為了讓兩個班進度一致,我的語文指導老師讓我兩個班都上。在兩個班里,我都基本上能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我首先上的是10班,可能是因為只有語文老師在聽課,所以我不是很緊張,雖然時間有點緊,但剛剛能上完。第二節上的是9班,很多語文老師都來聽課,連校長也來了,所以有點緊張,在范讀的時候竟然出現了兩次小小的失誤,而且還差點忘了教學步驟。幸好教態還比較自然,不至于手忙腳亂,驚慌失措的樣子。

  第一次上課,免不了會犯很多錯誤,重要的是懂得在錯誤中學習,在錯誤中提高。這次上課,我出現的問題大概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不夠明確,重點不夠突出。這所學校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例如字詞要著重的學習,而我卻把它淡化了,我應該讓學生圈出不懂的字,讓他們適當討論,然后再明確音、形、義。

  2、賞析太多太雜。我本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劃出他們喜歡的語句,但卻沒讓他們說出來,我應該讓他們說,然后挑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適當賞析一下,要以學生為主體,多讓學生說,不要一言堂。

  3、范讀完后,最好讓學生自由讀,然后再齊讀,加深理解。

  4、聲音較小,有時難以控制學生,要先用聲音制人。

  5、要抄要記的知識要向學生強調,提醒他們抄,如果不提,學生是很少主動抄的,特別是初一生依賴性較大。

  初為人師的我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我愿意去學,虛心請教,以期慢慢提高。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講課要有一定的激情,昂揚一些方能感染學生。有的時候,寧愿上課上得不精彩,寧愿分析課文分析得不夠感染力,也一定要落實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生字詞和一些應試需要注意的地方,可反復練習、強調。這是語文指導老師給我的忠告,我會銘記的。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5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初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于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后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么?”“為什么?""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么?”

  “有同學愿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么嗎?你從哪里讀出來的?”因為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里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后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為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后,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獲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愿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眾。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6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首詩寫了詩人王家新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首詩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有吸引力也有挑戰,以下是我對本篇課文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得與失

  在講授這首詩歌時,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聽錄音、自由朗讀等方式感知課文后,我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組里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課堂氣氛活躍。例如,有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中的“飄”字怎樣理解?又如:“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這樣的提問都很有價值。這是教學中的“得”。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體會,詩歌教學尤為如此。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安排在學生的提出疑問和解決疑問這兩個環節上,忽視了對詩歌的多次朗讀,因而學生對詩歌的總體理解和感悟不夠深刻。除此之外,對詩歌的主旨引導不夠也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二、教學困惑

  詩歌的語言含蓄而凝練,《山的那邊》一文中也不乏這樣的.詞語,例如,“隱秘的想望”、“飄來的種子”、“枯干的心靈”等,對初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運用淺顯的語言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形象,讓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這是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問題之一。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雖嘗試用生活中常見的詞語來引導學生,但學生對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入,這是我今后的教學需要加強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也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象征,接著例舉常見的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加以說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潔,鴿子象征和平,烏鴉象征厄運等,讓學生對“象征”這個概念有個具體的認識。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著“重重困難”并不是

  很困難,但對“海”的象征意義還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導學生先明確海的特點是“開闊、光亮、自由”,接著再點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義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義呢?我認為自己今后還需要不停地探索這一個問題。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7

  學校要求培訓回來后上一節回報課,于是,我按教學進度備了《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大學時代的一首詩,這首詩安排在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學生理解起來并無多大障礙。但新課改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即在聽、說、讀、寫上做文章,彰顯語文課的語文色彩。因此,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設計的原則是:以“讀”為中心,讓學生在讀中明理,讀中悟情,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甚至能收獲受益終生的人生體驗。

  課堂程序設置了五個環節:

  一、范讀課文,創設情境;

  二、初讀詩歌,點擊字詞,提示易錯字,讀準詞句;

  三、再讀詩歌,讀懂內容(自主弄清兩小節的內容);

  四、三讀詩歌,讀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詞,確定如何通過朗讀表現);

  五、拓展閱讀,提煉升華(欣賞一首有關生命的哲理小詩,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后,導入“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領唱、齊唱,把課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語“愿同學們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鐘,譜寫自己的青春華章”為這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也許是期望太高,也許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課備好后,我總擔心自己朗讀感情表達不好,唱不出來(拓展里面有兩句《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詞,讀出來顯然感染力不足),所以總想著要規避這些問題。本來開始是準備不用多媒體的`,但到后來我還是把本來安排的自己范讀改成了視頻范讀欣賞,把提煉升華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要——”改成了音頻播放,讓我無法釋懷的是我苦心修改的這些,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成了敗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8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初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于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后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么?”“為什么?""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么?”

  “有同學愿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么嗎?你從哪里讀出來的?”因為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里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后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為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后,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獲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愿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眾。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山的那邊作文03-10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12-12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02-23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15篇01-13

在山的那邊作文400字02-28

《在山的那邊》說課稿(15篇)03-10

山行教學反思11-19

《山行》教學反思04-07

在山的那邊作文600字8篇05-2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国产网曝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专区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