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
《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一、快速閱讀,緊扣單元訓練重點
《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篇幅很長,而它作為一篇動物小說離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太遙遠。要上好這堂課,絕非易事!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然后卻抓住幾個重點片段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
二、讀中感悟,尊重學生個性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為本,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手段。課堂中,我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令自己感動的語句,如指導朗讀“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發出震耳欲聾”這一片段時,先齊讀,然后指名讀,并引導評價,學生也說評價得很好,指出讀“歐——歐——”要大聲,中間有破折號要延長,然后又根據評價朗讀,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好,讀出他們內心的`感動,讀出他們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從而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促悟、以讀激情的功效。
三、品詞析句,促進生本親密對話。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對嘎羧行為、神態的描寫細致入微,將嘎羧的靈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作者那深情的筆觸能感染每一位讀者。而理解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語句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我在教學中緊扣本文的理解難點,從句入手,從詞著眼,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從而使學生逐步體會到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四、引導想象,充分發散學生思維。
語文教學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理解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其一大任務。在引導學生體會戰象嘎羧來到打洛江畔這一段重點語句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嘎羧“久久凝望”它望到了什么?它可能想到了什么?它為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為什么“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讓學生用上自己的語言描述當年的場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發散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促使學生更深一層地感受到戰象嘎羧的內心世界。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2
我的《最后一頭戰象》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把語文閱讀教學建立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嘎羧的形象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在讀中努力產生學生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盡量擺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情形,學生的學習,我設計了自主地,探尋式地學習,盡量做到實效性。
本節課學生深刻地了解了嘎羧,從重披戰甲的焦躁,到憑吊戰場哀傷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能抓住嘎羧重披戰甲時的表情和動作體會了嘎羧內心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充分朗讀,感動了自己,讓“嘎羧的內涵在心里有所提升,再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從初讀──細讀──精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我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嘎羧內心的思想內涵,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升華情感。音樂的融入是情感更容易激發了。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3
12月5日與學生們共同進行了了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第二課時的教學。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作為教者,我是帶著深深的感動與震撼來揣摩體會故事內容的,相信每一個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感動。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吊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后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升華情感;接著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4
《最后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根據單元訓練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抓主要情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學習作者具體、細致地表達方法。
采用什么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呢?這是我特別頭疼的問題。因為根據我班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用兩課時學懂20xx字的課文,再帶一篇很長的文章,簡直是天方夜譚。為了體現“以文帶文”課型的特點。我決定改變之前的.想法,不求面面俱到,不做過多的分析。學會取舍,讓語文課堂簡單直接。
一、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才能讓他們的體會上升到一個高度而又不把文章肢解得零碎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上課前我欣賞了幾位老師的導學案,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學生情況。決定采取“直奔中心”法,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然后重點抓“重披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三個感人的片段,讓學生從中找出最感動的句段,說說體會,并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嘎羧豐富的情感。
二、走進嘎羧
文中的嘎嗦有靈性、重感情,儼然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我想只能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品讀、感悟,反復揣摩細節描寫,引導學生大膽地聯想,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如學習“重披象鞍”這一部分時,讓學生抓住了“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帶著感悟,讀出感動。在學習嘎羧“再回戰場”這部分時,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我并沒有通過講解讓他們體會,而是讓他們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吼聲的詞語,在音樂的帶動下,引導他們激情地朗讀、想象、感悟。真正走進嘎羧的內心,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比如:小組學習流于形式,沒有互動,沒留時間交流。學生的交流過于牽制,只是想著“走教案”對學生的關注不夠等。這次嘗試讓我體會到:只有更新理念,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遺憾。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5
《最后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我只板書“戰象”二字,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回答什么是戰象。從課文中哪可以看出這是最后一頭戰象。在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后一頭戰象》后,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么呢?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么呢?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并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讀中悟情,收獲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四、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 如: “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就這個句子我安排了三次說話訓練: 1 、 “ 在嘎羧久久凝望中,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 學生通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斗,懷念在這里犧牲的那些戰友們,回想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于是我馬上順勢引導: “ 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 ”2 、嘎羧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這塊親了又親的礁石也許是是什么?學生通過想象,交流道:“也許是嘎羧曾經奮力殺敵的`一處戰場;也許是曾灑滿鮮血的傷心之地。” 3 、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吼聲中尼認為它也許在干什么?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也許是嘎羧在深情呼喚他的戰友;也許它在告訴戰友他要去陪伴它們了;也許是對曾經的敵人發出仇恨的聲音。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 “ 嘎羧要離開寨子了,為什么人們送給它的食物它不吃,卻只喝了一點水? ” 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6
下課了,但我還深深的沉醉在嘎羧那重情重義的影子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學生初步學習課文后毫不含糊的體會出了嘎羧重情重義的品質,圍繞這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走進文中的每一個人比如作者、波農丁,透過這些深情的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東西,收獲著幸福和感動。
“他站在江邊的卵石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聲。”
師:站在嘎羧的角度,想一想為什么久久凝望江面?
生:這江面是我曾經拋灑熱血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如今要離開了,真舍不得!
生:這是我曾經拼殺的'戰場啊!可惜以后再也沒有機會了!
師:為什么親了又親龜形礁石?
生:這是曾經救過我的礁石啊,多么親切,可惜以后我再也回不來了。
師:為什么向著朝陽吼叫?
生:有著這么多的不舍,可我又能怎么辦呢?無奈的吼叫!
生:憤怒的吼叫!為什么要讓我離開這個世界。
生:激動的吼叫!我那親愛的戰友們啊,我馬上就能和你們在一起了,等著我吧!
……
帶著依戀,帶著憧憬,嘎羧走向了遠方,但它重情重義的形象又一次躍然紙上。和學生一起感受了嘎羧自掘墳墓,悄然去世的無限悲傷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這么重情重義的嘎羧永遠離開了深愛著它的我們,但它會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此時此刻,看到它一點一點沉下去的背影,你的眼前會出現哪些場面?
生: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它們用象鼻劈敵,用象蹄踩敵……勢不可當。”)
生:和鄉親們和諧相處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鄉親們幫他治好傷……西家喝桶泉水。”)
生:和鄉親們深情告別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許多人泣不成聲……走了三圈。”)
生:回望江面的場面。
(師生一起有感情朗讀“他站在將變得卵石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聲。”)
生:自掘墳墓的場面。
……
師:是啊,這樣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讓我們又一次接受了關于真情、關于愛的洗禮,他會永遠陪伴在我們的身邊,它的故事會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因為“他死了……躺在了一起。”
(男生、女生、齊讀三次讀結尾處。)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7
在語文課上與學生們共同閱讀了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期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本課課文比較長。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并不理想。我抓住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分別讓學生體會嘎羧的懷舊、英勇、善良與忠誠等,但由于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抓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教師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
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期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8
《最后一頭戰象》這篇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且篇幅較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中能先從整體入手,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教學的形式也多樣,先扶后放。在教學重披象鞍時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在充分感悟一頭英勇的戰象心中積淀的深沉的感情。在合作研讀“憑吊戰場”那動人的一幕,重點抓關鍵詞語讓學生質疑、思考、去想象,形象地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這樣學生能充分理解了課文,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激發了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接著抓住嘎羧尋找回宿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層層推進;使學生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英勇。既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又培養了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課文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及蘊含的思想感情離學生產生活實際比較遠,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課前對學生的鋪墊也不夠,導至教學過程顯得沉悶,特別是教學重回戰場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質疑、思考、想象,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感悟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情感,由于對故事發生的背景了解不夠充分,學生的`表現與教學預設略有偏差,氣氛不也夠活躍。考慮到課堂容量偏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這又是一堂公開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只好順著教案走,結果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展開,情感也沒被充分激發,教學過程略嫌倉促。上完這堂課,我不斷地反思著,課堂教學中的不可預料的情況是常有發生的,這既需要在備課時做充分的準備,又要學會根據課堂的生成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今后還須在此方面多探討、鉆研,才能讓課堂綻放更多光彩!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9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征求,采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采眾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采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致描寫的。圍繞這樣一個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后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里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XX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后一頭戰象》后,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為什么呢?因為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為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并為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采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于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獲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采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凈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熏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于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0
《最后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幸存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里開始書寫日記、心情 …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課文內容與生活差距太遠,沒有圖片的輔助,使悲壯與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讀與想象也就無從談起。反思本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調:扎重點語句——談感悟——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本該釋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牽引下之體會了文中的幾句話而已,也難怪課堂上會如此沉悶。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時,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是否應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吊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為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寫一寫。這樣既充分理解了課文,激發了情感,又使語文訓練得以有效的落實……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
本節課教學環節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吊戰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后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升華情感;接著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發展。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1
重情重義,有著人類一般的情感。這是《最后一頭戰象》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文章中著重描寫的四件事,重披象鞍,淚別村民,憑吊戰場、與友長眠。然而,我卻忽略了這些去解讀教材,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收獲不大。本人認為主要問題如下:
一、教學失去精神主線。
重情重義,便是這頭戰象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也應該是課堂中的精神主線,是一堂課的靈魂。在教學時,本人卻并沒有根據此條來設計教學,而把戰象嘎羧所做的幾件事情做為重點,然后去研讀哪幾件事情是戰象的反常表現,具體反常表現在哪些句子,哪些動作。因為沒有“重情重義”這個中心思想的支持,此時的句子、詞語解讀完全是空中樓閣,水中鏡月。試想,本人如果這樣提問:“你覺得一頭怎樣的戰象?它的情深意重又表現在哪里呢?你能揣摩它的內心世界嗎?”就可將動作背后隱藏的情感世界呼之欲出。這樣,情感落點腳一清二楚,體會方法就是找句子、詞語,猜心理。學生的學習方法也明朗起來。
二、課堂失去輕松氛圍
一堂好課,首先應該是學生精神興奮、不覺得疲勞的課,是課堂氛圍輕松的課。課堂上,本人也忽略了這點。課始,我立刻用深情的朗讀把自己與學生拉開了距離,課堂變成了一個朗誦者與一群聽眾之間的`對話。
試想,如果一開始,我問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你見過大象嗎?你見過戰象?沒有,那我們能不能通過一段文字見見所謂的戰象。這些戰象給你的感覺怎么樣?由此循充漸進,慢慢進入課堂。課堂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種生成。
三、閱讀失去學生主動
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處于主動作用。對于六年級來說,教師更應該鼓勵學生從個性角度去解讀教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應該讓學生去挖掘文本中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他們的學習難點。但是這節課,本人沒有給學生機會,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學習難點,沒有給學生設置廣開言路的提問或板塊,而是緊緊圍繞著老師的小問題,這也使得學生變成課堂的被動者,使課堂變成一問一答式。課堂也就此失去應有的精彩。
綜觀全堂課,本人在文本的解讀,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不過能通過這堂課,這面鏡子觀察到,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2
這篇文字優美而又悲壯感人的動物小說——《最后一頭戰象》是著名的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的力作,文章感人至深,讓人久久難忘。
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我主要訓練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的能力,學習通過對嘎羧行動、神態的描寫來突出它的高尚情懷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中,我首先限定讀書時間,讓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讀完一遍課文。通過檢查發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參差不齊,讀得快的十一二分鐘就結束了,而讀得慢的在規定時間里才讀了一大半。這一遍讀書并非單純為了讀而讀,讀完后,我們馬上進行交流:課文到底講了什么故事?通過這種快讀思考的方式來梳理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
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嘎羧的神態、動作描寫,引導想象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重情重義、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我主要抓住這段文字進行研讀。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型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火紅的朝陽,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
我先讓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然后小組交流,說說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時,嘎羧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交流,猜想嘎羧是在重溫二十六年前那場激烈的戰斗,懷念在這里犧牲的那些戰友們,回想自己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英勇豪邁。于是我馬上順勢引導:“嘎羧不僅僅是一頭大象,更是一位讓人敬仰的英雄。”然后再讓學生去讀,學生悟得深刻,讀得自然也就精彩。
而這節課中最讓我興奮的是收獲到了學生的勤學善思。在課后習題中有一項,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以往每每走到這一項時,都會流于形式,成為走過場,少有人提,也鮮有人答。而今天,學生不但提了,而且提得很有價值,值得思考。比如:“嘎羧要離開寨子了,為什么人們送給它的食物它不吃,卻只喝了一點水?”“為什么人們知道嘎羧要離開了,要給它圍上白色的紗巾,四腿綁上黑色的布塊?”“為什么嘎羧死去的時候,它的一只眼睛睜得老大,還凝望著天空?”等等。這些問題一經拋出,便引發了學生的積極討論。大家開動腦筋,大膽舉手,各顯神通。學生活了,課堂自然也就活了。
不足之處是本節課沒有來得及讀寫結合,學生被激起的情感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實在可惜。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3
我前段時間執教《最后一頭戰象》,教完后感受頗深。現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結合平時的學習,談一點淺薄的看法。這節課的設計,每天都在冥思苦想,求變求新,刪繁就簡,領異標新,語文功夫是慢活,是要耐得住寂寞,來不及半點急躁和武斷。在備課時,同事們也出主意。是啊,我深深的知道,當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時,怎能不“為伊消得人憔悴。”
2、要有己:
寧可不完美,也要敢于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鮮明的風格,語文教師的.魅力來源于個人的獨特風格。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劍,包括自己的學生,說實話。上課之前,我沒有和學生鋪墊過,只在徐老師第一課講過之后,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復習。我想:假的真不了,即便一時過關,終將對自己的成長,學生的成長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想要真發展,真得有膽量。一次真實的洗禮,勝過千次萬次的虛榮。
3、要關注:
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如果你教的學生沒有能力和素養的提高,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教學水平是徘徊不前的。設計一節課要把它當成設計學生的人生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成長,學生的成長將無限精彩!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4
《最后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這篇長文應該如何教,提高效率呢?
由于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我采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致的表達方法。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品細節,如何品?需要方法的引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品細節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重披象鞍”這部分時,在學習過程中感悟,體會學習的方法。首先,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嘎羧與象鞍有深厚情感的句子,畫畫,讀讀,體會嘎羧此時的心情。接著圈出文中的重點詞語,品讀,談自己的體會感悟,從中總結出“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是品細節,悟情感的學習方法。接著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學習重回戰場這部分,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學習方法到運用方法的過程,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的示范性,與學生的主體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想學生學會了這種方法,對他們以后的長文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本次課還有一個新的突破就是電子白板的運用,雖然是第一次使用,但是它的輔助教學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直接在文字上進行圈畫,批注,點評使教學課件更具直觀性,操作性,靈活性能夠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大大方便了老師。但是,這還有個熟練的過程,否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因操作不熟練,打亂了教學思路,反而影響了教學,成了負擔。我在第一次試講時就出現了類似情況,大大影響了我的教學情緒,打亂了教學思路。第二次,熟練后,效果就好多了。
總之,這次的教學,兩個大膽的嘗試,都讓我受益匪淺,相信,日后的教學當中只要用心,就會有更多的收獲,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5
《最后一頭戰象》這是一篇悲壯、感人、發人深省的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并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
其次,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我先讓學生讀一讀,畫一畫,找出相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和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引導學生走進嘎羧,了解嘎羧,體會一個英雄的高尚情懷。比如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
并及時總結學習方法,讓學生依托這種學習方法自學其他的內容。結合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們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見了什么?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仿佛在說什么?在震耳欲聾的呼喚里,它仿佛在呼喚什么。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03-08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12-27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優秀09-14
語文《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03-20
《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優秀03-13
最后一頭戰象作文03-01
【集合】《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優秀2篇03-19
語文《最后一頭戰象》說課稿01-06
最后一頭戰象作文500字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