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10-14 22:16:57
  • 相關推薦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1

  今天,我講授了《該請誰來幫幫我》一課,學生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他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孩子們體驗到了校園生活的安全、快樂、溫暖。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運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學習得特別積極主動,他們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在課堂中,我運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畫一畫、議一議、說一說等,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學生們在學習上比較被動,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沒有做好課堂評價。

  改進措施:

  1.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多關注學生,讓他們多嘗試一些成功的喜悅,使孩子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2.教師要多表揚鼓勵學生,應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應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2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理解了風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了在極端天氣中保護自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學生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評價學生,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增強了自信心,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在學習上不夠主動。

  2. 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 我們應多關注學困生,要多提問他們。

  2. 教師要讓學生們多看書,應開闊他們的視野。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3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調研,我們對小學品德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調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游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獲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于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并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游”課、“游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于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識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范,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于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復復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復,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并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么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于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采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么問題都采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欲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于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皂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三、過分偏重“賞識教育”,忽視科學客觀評價

  賞識教育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絕對化傾向。我們見到有的品德課課堂,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便脫口而出,一概以“棒棒,你真棒!”“對!”“不錯!”“棒極了!”或贊許的掌聲籠統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糾正,不敢對學生說“你答錯了”,不敢劃“Ⅹ”,生怕扼殺了許多“牛頓”,夭折了一些“愛迪生”。于是,課堂上“好”聲一片,小紅花、小五星不斷發放。這樣表面上的賞識,激勵作用值得懷疑,恐怕只能使學生變得浮躁,對表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不良學習態度,成為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溫柔殺手”。

  激勵不等于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教育需要賞識,同時也需要“警示”和恰當的“懲罰”。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缺少恰當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勵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無效的,甚至是負面的。因此,在學生有了最起碼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點無原則的膚淺表揚,多一點賞識和批判并舉的深層次改進建議,對學生是有益無害的。

  四、片面強調“學生主體”,教師引領游離旁落

  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是新課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但一種新教育觀念像時尚一樣進入課堂時,“突出學生主體”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甚至以一節課學生發言的時間來衡量教師是否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學為主體”原本來自于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的心心相印,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實現這種默契的最關鍵因素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課堂教學各環節、各要素間的有效協調,形成一種教學活力。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時忽略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課堂成為學生游離目標,牽強附會、不得要領的表演場,教師和學生都在手舞足蹈,聽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談怪論,看似尊重學生個體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課堂的種種隱患。

  教師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個人見解。但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并不意味著教師引領作用的游離和旁落。

  五、過多依賴“情境生動”,形式超越主題目的

  生動的教學情景能為課堂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活力。但個別教師的過多精力用在如何讓課堂氣氛“情境生動”上,一節課下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著課堂,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圖文并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

  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不是自始至終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現代教育技術集中展示。一堂好課在于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留給學生什么樣的思考、啟示、體驗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務于內容和目的,才能讓生動的情景激發學生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4

  由于三年級孩子的性格特征,同學們對公共設施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加上圖片資料都為本節課做了鋪墊,所以教學目標的完成比較輕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生活中的公共設施,知道它們的作用并養成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場地原因,原來計劃的設計大賽展示改成了普通回答問題的形式,有點遺憾。但是通過音像資料認識到了公共設施的作用,體會到沒有公共設施帶來的不便和危害,激發起學生的積極向上的保護積極性,成功完成了三維教學目標。作為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在以后的教學中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精簡教學語言

  (2)需要提前完成的讓學生課前預習完成預習單。上完這節課,我在想,一節課可能改變不了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只要平時抓住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就能在孩子心中播灑一顆精神文明的種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 5

  《應對自然災害》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巨大破壞,了解人們為了保證農業生產與自然災害所做的斗爭,體驗人類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可貴品質,懂得合理利用自然條件的重要性。這節課我力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課前我讓學生搜集有關自然災害的資料,包括自然災害的產生原因,各種災害對農業和人類的破壞,以及人們的預防方法。

  課上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有關資料去探索、發現、了解自然災害,對自然災害的特點、種類、危害有一種感性認識。在實際上課時,從學生的.交流來看,搜集的資料比較集中在常見的幾種,如旱災、水災、雪災和地震等,而對蝗災、風災和沙漠化等資料了解的甚少……·根據學生交流情況能及時禮補充,從而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會學生搜集資料時要注意廣度。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03-09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03-09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05-21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范文09-27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15篇03-09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10

[精]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15篇07-25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精華(15篇)07-19

道德與法治教學反思15篇【推薦】06-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高清不卡 |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 三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 亚洲亚洲中文字幕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