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荔枝》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荔枝》是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一篇散文。文章圍繞荔枝寫了幾件小事,于細微處體現了深厚的母子親情,凸顯了當代作家肖復興清新、質樸、平實、動人的文筆,是一篇感悟親情,陶冶情懷、培育人文精神的好教材。所以,在教學《荔枝》一課時,我結合課文特點,作了如下設計:
一、凸顯主角語文活動,體現語文學習的自主性。
淡化講解,是當今閱讀教學的總趨勢。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早就提出,語文教學要走出新天地,必須搬掉“兩座山”,一是課堂上繁瑣的分析講解;二是習題式的訓練。對于《荔枝》這樣平實易懂的課文,教師繁瑣的講解只能是畫蛇添足。課堂上我除了在導入新課、組織討論時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激情教學語言,其它時間都給了學生,我讓他們充分地讀,盡情地說,自由地寫,一節課下來,我似乎已經被淹沒在學生的讀書聲和討論聲中了,課堂的主角自然而然成了學生。淡化講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活躍“對話”氛圍,體現語文教學的創新性。
對話是新課改閱讀教學中極力提倡的語文學習方式,它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創新意識。《荔枝》一文雖然平實易懂,但要從細微處讀出真情,還得讓學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充分地交流、探索,讓思維碰撞,讓資源共享。在組織學生分4人小組討論時,本著“內容要廣,形式要活,時間要足”的閱讀對話思想,我給學生出示了小組交流、探討要求:時間15分鐘,小組長注意協調,保證每個同學不少于一次的交流機會;交流內容不限,圍繞母子親情談談自己喜歡哪一句,從中讀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交流提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允許有多種意見,多種看法,重在參與。
這樣的氛圍,讓學生享有充足的時間和自由的空間,他們思維活躍,語言鮮活,表達富于個性,當這些活躍的思維、鮮活的語言以及充滿個性化的表達走進語文課堂時,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新意。
三、深化情感感悟,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語文教學既要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擔負著陶冶學生情感、熏陶學生靈魂的使命。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感知文字,體悟文字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情懷,也是新的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荔枝》一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這樣文質兼美的課文,當讓學生在讀中悟境,議中悟情,寫中悟意。我的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文中的細節描寫部分--母親剝開荔枝的神態、動作,母親端走沙果的自然妥帖,闊別重逢的荔枝汗津津的樣子,邊讀邊想象文字所描繪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文章情境,動人情景仿佛眼前;再讓學生圍繞“文中哪些句子能充分體現作者與母親濃厚的母子親情”進行討論,暢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在文章末尾又圍繞“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一句處安排了一個小練筆,轉換角色,替作者寫下他對已故母親深切的懷念。學生情之所至,純真感人至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嶄新的教改理念,讓我對《荔枝》一課作了創新性教學,通過優化教學過程,注重情感交流和個性發揮,讓學生在讀書、討論、感悟等語文活動中潛心會文,體悟真情,真正實現了情深深,意濃濃,趣無窮的境界。
讓語文教學充滿情意,煥發魅力;讓課堂語言與思維齊飛,激情與智慧共舞!我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引著孩子們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熱愛語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荔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5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蘇教版教學反思01-2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5-17
小學語文《比尾巴》教學反思12-05
小學語文白鵝教學反思06-12
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4-10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