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組歌》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組歌》教學反思1
課堂中,自主學習進行的有條不紊落實到位,但仍然有一點是缺憾,那就是,模仿這種寫法仿寫一篇散文詩。在這一點上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落實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欠信任,只是提醒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譬如小草小花秋風冬雪梅花菊花泥土等等來寫幾句話,句數不限。現在想想,應該讓基礎好的學生小試牛刀,不能覺得能力不怎么夠就讓他們失去操練的機會。有句話說的有道理,什么都不是天生的,是錘煉出來的。教學教研同樣如此。
《組歌》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很適合朗讀的文章,用紀伯倫自己的話說“我們活著只為的是去發現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種種形式”“如果你歌頌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會有聽眾”,因此紀伯倫的`文章特別能帶給人一種特有的美感。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這篇文章在教學設計上主要以讀為主:聽讀想象,默讀思考,朗讀悟情,品讀欣賞。
在讀中學生去尋找“浪”和“雨”的形象,在讀中學生去尋找人生的啟迪。最后引入《花之歌》、《美之歌》,讓學生在音樂的配合下美美地讀上一番。這篇文章在理解上并不是很難,但一節課要讀完兩篇文章以及拓展的內容又感覺時間比較倉促。今后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仍需精心安排,把握課堂的節奏,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
《組歌》教學反思3
本文的語言清麗流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作者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在教學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盡全力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主宰課堂的主人。當然,最大的感受還是感覺設計課的時候想達到的效果和真正通過上課達到的'效果的差距還比較大一些。分析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學生準備不夠充分。另一個原因感覺自己對教學環節不夠熟悉,對詞語的推敲不夠到位等。
《組歌》教學反思4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回蕩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后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組歌》教學反思5
課堂是雙向的交流,責任在雙方:一方在我,一方在學生。有問題,我應該先反思。
首先:我認為這個課堂設計還是比較好的,利于學生的理解與發揮。問題不多,但比較緊扣。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朗讀指導是很必要的.,不必因為課程任務而趕,讀得不好,隨時停下來進行指導。朗讀的過程就是理解體會的過程。
再次:對于后進生千萬不要氣餒、更不要放棄。其實他們知道老師對他們的苦心的。
《組歌》教學反思6
這是兩首清麗流暢,極富浪漫與抒情的散文詩,愛與美的主旋律回蕩其間,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這一特點,從文學欣賞的`角度安排教學環節:聽讀感知——品讀欣賞——美讀體驗——模仿創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學習創造。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使學生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將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給予學生去自主地品讀探究,然后讓他們在合作交流中取長補短,分享智慧成果。
《組歌》教學反思7
通過前后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經過師傅和組內各位老師的指導,我又習得了些經驗體會。
首先,問題還在于課堂不夠形象、生動。正如張老師所說,導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讓生長在海邊的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于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于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本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后來,還是葉老師幫忙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后——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系,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并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么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后,就是朗讀問題?偹苤,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陳老師不止一次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于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復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