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千克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
質量單位的學習,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與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每人準備一枚2分硬幣,一粒花生豆,幾粒黃豆等比較輕的物品。
課上,我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孵出來時還不到1克呢!……學生都露出驚訝的表情下來。。
學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并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加深對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教學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質量。1千克=1000克。
接下來,讓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有關動物質量單位的信息:大象重3——7噸,河馬重3——5噸,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過680千克……
大量有關動物質量單位信息的.呈現(xiàn),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本節(jié)課的新授知識。
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在教學《千克、克、噸》這一單元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很快就感受并認識千克、克、噸這幾個質量單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噸的實際質量,還掌握了千克、克和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但當要求學生做填質量單位的題時,真是錯得讓你笑掉牙,如“一艘輪船重500(千克)”、“一只雞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頭牛重500(噸)”等。為什么會這樣?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嗎?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學上出了問題,還是哪個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學生平時少參與社會活動,缺少親身體驗的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那怎樣才能沖破這個障礙呢?
1、家長要積極配合。家長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學校兩個地方,應大膽地讓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少新鮮事物,感受事物,開闊眼界。做事,可豐富經(jīng)驗,如可以讓孩子到超市買買東西,吃完飯讓孩子收拾碗筷等,這樣從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輕重。
2、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開展實際操作活動。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準備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等,讓學生進行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千克、克和噸,建立明確的質量概念。
3、課間,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總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對思維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對學習新教材有更大的幫助。<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2
“千克與克”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jīng)常碰到千克與克單位,但對于學生來說,在腦子里并沒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無論是課前情境導入,還是課堂中的實踐操作,課后的練習設計,都以生活實際為基礎。
一、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千克與克。
在課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學生到超市商場調查有關物品的質量。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匯報: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鹽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學生的回答有聲有色,說明大家在課前都已經(jīng)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克與千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組內反復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礦泉水和兩瓶礦泉水,讓自己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興趣。
三、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千克與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與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與克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在小組活動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應及時調控課堂。
2、教具準備不足。
3、學生對“比1千克多的物體”體驗還不夠,應多舉例,多讓學生體驗,比如可以通過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動強化感知。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3
《數(shù)學課程規(guī)范》指出:同學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shù)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依據(jù)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fā)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xiàn)給我們是一個靜態(tài)的知識,它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fā)明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shù)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fā)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shù)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jié)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shù)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xiàn)。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4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并學會初步的估測和實際應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主要凸顯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學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觀察、收集信息,從中了解數(shù)學知識。
課前有意讓學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識,再到課堂上一起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動力。
2、讓學生動手“做數(shù)學”,親身體驗感知,形成質量觀念。
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這些眼睛看不見的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掂量1個2分硬幣的重量、500克鹽、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讓學生掂一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鐵塊等體積不同,但質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來估計它們有多重。通過以上動手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
3、引導學生通過算一算、稱一稱和評一評,建立克和千克的進率關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
教師先拿出兩袋鹽,每袋重500克,提出“兩袋鹽一共有多重?”的數(shù)學問題。學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稱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從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這時教師并沒有滿足于克與千克這一進率關系的建立,又通過讓學生來評1000個1克的`2分硬幣和1個1千克的鐵塊誰輕誰重,讓學生在頭腦中直觀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質量觀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和應用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確的稱量物品質量外,更多的情況下要用到估測。教學中當學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教師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出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分小組估一估大家?guī)淼奈锲酚卸嘀兀龠x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5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6
一、要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
數(shù)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本節(jié)課我先出示教師購物中的一些物品,讓學生學會找這些商品的共同之處,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這一知識其實就存在生活當中,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建立信心。
二、通過多種活動感受1千克和1克。
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jīng)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課前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掂一掂的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親身體驗1克和1千克有多重。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問:我要知道一個書包有多重怎么辦呢?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秤的演變過程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
3、通過估一估的活動讓學生對1千克有更深一步的體驗。通過先掂一掂手中的一包大米或二塊肥皂讓學生先估一做,看看它是比1千克重還是比1千克輕,還是同樣重。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系。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7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
本節(jié)課,在教授1千克=1000克時,我刻意讓學生通過算一算,猜一猜,稱一稱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然后再通過設問強調兩者雖相等,但在數(shù)學意義上完全是不同的意義,更好地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8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shù)學”和“體驗數(shù)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為,親手實踐,重視實干、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關系。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干巴巴的'數(shù)學知識,而是我們?yōu)閷W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shù)學知識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并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9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jīng)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jīng)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shù)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jié)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jié)課呈現(xiàn)出“掂一掂——再根據(jù)經(jīng)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xiàn)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xiàn)了不準確。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0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點
教學設計目標明確,理念新,教學中緊緊圍繞這種新的教學思想,使用了實物,多媒體等輔助設施對教學加以協(xié)助。另外,教學中教師重視知識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習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此外,學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中始終把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應用范圍,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應用,所以設計了大量的強化練習,當堂學習、當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學中,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各種秤的認識只局限在圖上,學生所帶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稱重不夠充分學生體會還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這不夠深入細致。師生配合不夠流暢,不夠默契。今后教學中,注重課前準備充分想到教學的各種環(huán)節(jié),做到盡善盡美。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1
低年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也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比較抽象。所以在課前我布置學生到家庭、商場等處找以“克”和“千克”計量的物品,統(tǒng)計結果匯總,然后交流。這樣既能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瑞士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家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針對《克和千克》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改變了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模式,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領悟到了知識的情趣。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活動中高興地認識了“克和千克”。
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掂、估、秤這些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通過“找實物”“稱實物”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讓學生從桌面上稱出約1千克的物品,發(fā)現(xiàn)質量相等而數(shù)量不等這一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質量單位的認識,既把傳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機地滲透了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掂質量”讓學生用肌肉有意識地感覺體驗實際質量。學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動手“估”“秤”蘋果、梨、香蕉、雞蛋等,不僅檢驗了操作活動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華盛頓圖書館墻壁上的三句話。它形象地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學數(shù)學教學,更要注重動手操作。學生自主操作、動手實踐,經(jīng)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推理才能嚴密。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2
1、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采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從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fā)“關于克和千克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shù)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稱一稱、說一說的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臺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我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研究后的感受,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jīng)驗。
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3
本課時的教學是基于學生在已經(jīng)掌握比較輕與重的方法后,對重量單位的初步認識。學生也是第一次接觸有關質量的概念。
通過對教材以及教參的學習,了解班中學生的學情后以及學校器具的準備情況后,我定下了以下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能正確讀出稱的刻度。
2、通過墊一掂,找一找、抱一抱等活動建立克與千克的量感。
3、通過實物,豐富對克和千克的感覺,培養(yǎng)估測物體輕重的意識,逐步提高估測能力。
通過教學以及學生的反饋情況,我的總體感覺如下
一、以學生身邊的情境引入,讓學生感知質量單位就在我們身邊,
以學生昨天體檢時稱體重為切入口,不僅引出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稱來計量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互相說一說體重,抱一抱感知對方后多重,鞏固比較重的'物體時常用千克作單位這一發(fā)現(xiàn)。通過這一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質量的存在。
二、以多種形式感知,讓學生建立量感。
為了能夠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量感,我給每個學生準備了一枚2分硬幣,讓孩子們掂一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還準備了很多小東西,如小橡皮、回形針、雙色片,在聽的過程中建立量感;帶來了酸奶、喜蛋等讓孩子們在尋找角落中的重量;也在學生得出比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體時,用千克作單位后,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那些物體可以用克作單位,哪些物體可以用千克作單位中建立量感;讓學生互相抱一抱,體驗二十幾三十幾千克是多重等各種不同的形式體驗克與千克的不同。
三、過于急躁,沒有很好利用資源。
學習盤秤后,讀出三個人的重量時,可以利用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也會更加有興趣。在互相說一說體重再抱一抱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在抱一抱之前先估一估對方的體重,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提高估測意識。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4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jīng)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15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jīng)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shù)脕淼模菍W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認知與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fā)展的過程。數(shù)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征。
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jīng)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jīng)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jīng)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千克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4-17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3-08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03-08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4-16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認識教學反思12-28
《克和千克的認識》說課稿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