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閣夜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閣夜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意思。
2、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注意節奏、快慢、音量高低等。
3、體會本課的思想感情。
由于篇幅很短,預計1個課時。
導入部分介紹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這是很常規的講授方法。
本課的主體部分是朗讀。分幾種形式鍛煉學生朗讀,首先播放示范朗讀,要求學生欣賞體會;其次,讓學生自油朗讀,注意感情;隨后,請某位學生起來朗讀,老師指導分析;再次播放音頻,老師示范朗讀;然后學生分男生女生朗讀,比一比誰讀的好,老師進行表揚;最后班級集體朗讀,總結朗讀方法。
最后實施結果不是特別理想,主要是在學生不敢大聲朗讀,不敢表現自己,導致課堂有些冷場了。
所以,下次準備上課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并在課堂上鍛煉學生的膽量與表達能力。身為老師自己的朗讀水平也要提高。
《閣夜》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起立!老師好!
師:同學們,在前面兩單元中我們學習了詩歌鑒賞的哪兩種方法?
生:“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緣景明情,置身詩境”。
師:今天我們要結合前面的方法重點用另外一種方法“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出示第一張幻燈片)去鑒賞杜甫的詩歌。在高中階段我們已經學過了杜甫的許多詩歌,并且集中在必修三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的教材里。下面我們一起將學過的詩篇中那首被贊為“七律之首”的《登高》背誦一遍。(學生齊背)
師:不錯,看來同學們對杜甫的詩歌記憶比較深刻。既然我們已經學過杜甫的這么多詩歌,那么你們對杜甫了解多少呢?
生1:杜甫,字子美,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又授左拾遺(諫官),故又稱“杜拾遺”。
生2:他的詩表達悲天憫人情懷,濟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詩圣”之稱。
生3:他的詩反映唐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現實,故有“詩史”之稱。“三吏”、“三別”即 《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他的代表作。
生4:他被推崇為現實主義詩派的代表,與李白并稱為“李杜”,他更被宋代江西派奉為鼻祖,著有《杜工部集》。
師:我們把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內容歸納到一起就比較完整了。(出示第二張幻燈片)其實,杜甫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三十五歲以前的讀書和漫游的時期,那時在洛陽他遇到了一生的朋友李白、高適等人。第二階段是他三十五至四十四歲時困居長安時期,第三階段是他四十五至四十八歲時陷賊和為官時期,第四階段是他四十八至五十八歲時在西南漂泊的時期,嚴武死了之后,他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所以,杜甫的一生充滿了磨難和坎坷。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杜甫的《閣夜》,這是他晚年客居夔州西閣時所寫的。
師:大家都知道,詩歌鑒賞是離不開朗誦的,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以讀來帶動對本詩詩意的把握,做到“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首先我們初讀詩歌,讀準字音,這也是朗誦的最基本的要求。(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生:(齊讀)
師:同學們的朗誦還比較準確,在這里我還是要強調兩個字①景:yǐng 日光;②霽:jì 雪止。
師:《閣夜》的體裁是什么呢?
生:從詩體看,屬七言律詩;從內容看,是一首抒情詩;律詩屬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
師:格律詩朗讀時還應注意哪些事項?
生5:要講究押韻。
生6:還要注意節奏。
師:對。除了了韻腳、節拍之外還要注意對仗和平仄。那本詩的格律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生7:節奏2---2--1---2 ; 押韻 押ao韻 偶句押韻 ;
頷聯“五更”與“三峽”、“鼓角”與“星河”名詞相對,“聲悲壯”與“影動搖”主謂結構的詞組相對;頸聯“野哭”與“夷歌”、“千家”與“數處”名詞相對,“聞”與“起”動詞相對,“戰伐”、“漁樵”名詞相對。
師:不錯。按照格律詩的要求我們嘗試著將詩歌朗讀一遍。(出示第四張幻燈片)
生:(齊讀)
師:常說“詩言志,詞言情”,通過朗讀,我們發現杜甫這首詩也是感慨萬千的!那么,此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悲慨?找出詩句細加品讀。(出示第五張知人論世幻燈片)
(給學生4分鐘討論交流時間)
師:好。下面有哪位同學能談談你的想法?
生8:詩人悲時光易逝、人生短促。(教師板書)
師:嗯。那你是怎么感悟到的呢?能不能結合詩句談談?
生8:好。“歲暮”,交代時間轉眼一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一詞有客居天涯自傷飄泊凄寒之意。
師:很好。那“催短景”是什么意思呢?
生8:白天時間越來越短。
師:如何理解第二句“天涯霜雪霽寒宵”?
生:(書中注釋)漫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師:本句中哪個字能很好的體現詩人此時的心境?
生:“寒”字不僅寫出了天氣的寒冷,也表現了詩人內心陣陣的寒意。
師:對。在本詩中詩人還有哪些情感的抒發?
生8:詩人還悲百姓之苦。(教師板書)從“五更鼓角聲悲壯”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來。
師:這幾句詩的寫作角度有什么特點?
生:從聽覺上來寫五更時分傳來的起伏悲壯的鼓角聲,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聲和山城四處飄蕩起的打漁砍柴人的歌聲。
師:不錯。請同學們注意一下詩句中關于時間的詞——五更,按我們現在計時法應是幾點鐘?常說“夜半三更”,所以“三更”應是半夜11時到凌晨1時,古時一更為兩個時辰,由此同學們可推算出來。(生思考推算)
生:五更應是凌晨3時到5時。
師:對。那同學們有沒有特別注意這個時間呢?這個時間的出現有什么深意嗎?
生:天還未大亮,山城四處已飄蕩起打漁砍柴人的歌聲,更使詩人意識到當地百姓為生計而操勞的艱辛,也說明詩人也是因為悲苦而徹夜難眠。
師:是呀,此時的蜀中,外有吐蕃軍隊的侵擾,內有崔旰等軍閥的混戰,戰禍綿延多年,人民死傷無數。漁樵夷歌是亂世之音,慘痛的哭聲和凄涼的歌聲交匯于詩人胸中,使這位憂國憂民的仁者心情異常沉重。“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憂國憂民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生8:根據最后一聯知道詩人還悲人生無常、老病孤獨呢。
師:哦。那“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是什么意思?
生8:諸葛亮和公孫述,一樣最終歸于黃土;人事變遷,音書斷絕,使人感到寂寞無聊,但又算得了什么?
師:我們結合詩人寫作本詩時的背景去理解詩人的心境。(出示第六張幻燈片)此時詩人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相繼去世了,親朋也無一字書信問候,在前面我們學過相應的詩句(生答:“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所以杜甫的人生是這樣的寂寞苦悶!而當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白帝廟時,又引起了無限感慨。臥龍先生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黃土,化為歷史的塵埃,今日你爭我戰的各路人馬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悲哀。
師:剛才同學們結合詩句談論了杜甫在詩中寄托的那些深沉悲壯的情感,但有一句詩你們卻沒有涉及。你們知道是那一句嗎?
生:第四句“三峽星河影動搖”。
師:對,此句寫了什么內容呢?
生:詩人在寫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師:我們知道杜甫的詩風一向都是沉郁頓挫的,但本句所寫的景卻是異常偉麗、氣象雄渾的,此句詩與全詩的意境是否不一致呢?(學生思考)
生:詩人借視覺寫出了山川美景的秀麗。天上星河雖然壯觀無比,但映照于峽江時,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現出破碎、搖曳不定的景象,這似乎與詩人風雨飄搖的人生、時局的紛亂有些相似。加上上句從聽覺上寫了悲壯的鼓角聲,所以一份愛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壯情懷便縈繞在詩人的心頭。
師:剛剛我們通過對詩句的賞析,我發現同學們對詩人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么根據詩人情感變化我們該怎樣去朗誦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呢?
生9:第一聯描繪冬景,有蕭瑟之感,應讀的平緩。
生10:第二聯寫夜中所聞悲壯之聲,朗讀時也應引吭高歌,第三聯寫夜哭、夷歌之凄慘,朗讀時應轉悲,讀得低沉。
生11:第四聯思及先賢功業,以自己的寂寥作結,自應以悲慨之音讀之,使人“蒼然有無窮之思”。
師:好的。我們就按同學們所歸納的要求嘗試著進行朗誦。有哪位同學試一試?
生12:(朗誦)
師:你們覺得這位同學朗誦得怎么樣?
生:還需要注意抑揚頓挫。
師:是呀!那么下面我給大家出示一下專家的朗誦。(出示多媒體文件)
(師生共同沉浸在專家聲情并茂的朗誦中)
師:剛才我們欣賞了專家的朗誦,接下來我們也用飽含情感的語調試著朗誦本詩,共同吟詠詩韻。(師生共同朗誦后,學生個人朗誦)
師:看來同學們對詩歌的情感把握的很好,我們能從朗誦中感受到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
(學生臉上現出默許的神情)
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今年是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世界人民紀念他。他既是偉大的詩人,又是文化巨匠。今天我們就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他。請同學們寫一段最想對杜甫說的話或為他寫一段頒獎詞。這里有幾段補充材料,同學們可以結合這些材料來聯讀悟寫。(出示第七張幻燈片)
(學生思考寫作用時六分鐘)
師:下面有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3:他,走過安史之亂,見證李唐王朝的盛世與衰敗。他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抱負,他有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也有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失意,他一直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民情懷。他,就是偉大的詩人杜甫。
師:這位同學能結合杜甫的詩句寫出他的本質。還有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嗎?
生14:你不是君主,也不能兼濟天下,只有用你滿腹經綸的才華抒寫對這個黑暗世界的憤慨。你也不是“霓為衣兮風為馬”的仙人,不能拯救蒼生,只有用你沉郁頓挫的筆風感嘆世事無常的無奈。你不為己欲,卻為蒼生,茅屋早已為秋風所破,你卻還在大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你才華橫溢,卻老病孤舟,只能憑軒涕泗流。你一生顛沛流離,你將所有的悲涼與不滿訴諸筆端,實不愧是“詩中圣哲”。即使你已與世長辭,但你在人們的心中卻扎著深深的根,你將與你的詩一起流芳百世。
生15:我是為杜甫寫的頒獎詞。“不在乎官職的卑微,不在乎房屋的鄙陋,杜甫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任然沒有放下黎民,放下國家。漫漫長路,誰在彈奏憂國憂民的千古絕唱?破舊草堂,誰在用詩歌詮釋人類喜怒哀樂的家國衷腸?就算前路荊棘茫茫,他仍不忘作為詩人的職責。他的詩,不但寫出自己的心聲,更是時代的寫照。和平時的快馬輕裘,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戰亂時的憂國憂民,顯示了君子的風范。他的傲骨含香,沁人心脾,即使千百載光陰流逝,我們依然用心為他吟唱。”
師:大家說她們幾位同學的作品寫得好嗎?
生:好!(大聲地)
師:這首詩是詩人在大歷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閣作所。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的意思。作者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將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頓挫的情感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愴之慨,表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身處逆境,而情系國家、人民的寶貴情操,是中華民族最可珍貴的人文精神。這節課 我們充分運用“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對本詩進行了賞析,希望同學們以后能在詩歌鑒賞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
師:這節課到此結束!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課后思考】
一、正思亮點
本課堂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突出,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通過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感悟,讓學生真正走進詩人所描寫的情境。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讓朗讀貫穿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先是讓學生初讀詩歌以讀準字音,之后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格律詩的要求,再由學生齊讀,了解到學生朗讀中的不足,又適時的對學生的朗讀如在停頓、輕重、節奏、升降、情緒等的處理上進行糾正、點撥,在反復的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從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把握詩歌感情;學生在對詩歌的情感深入理解之后,再進行朗讀,就更能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對詩歌的朗讀就更飽含詩韻,節奏也不由自主地顯露出來。最后聯讀悟寫。今年是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我們應以自己的方式來紀念他。于是我請同學們寫一段最想對杜甫說的話或為他寫一段頒獎詞。學生的表現還真不錯,寫出了一些優秀的作品。這就是真正走進了詩人的心里,和詩人心氣相通的表現,這也說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也得到了提升,達到了劉勰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二、反思改進點
本次教學還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在品讀詩人情感的時候,我讓學生先解讀詩歌歸納情感后朗讀的環節應改為邊賞析情感邊吟詠詩韻,這樣會更加可觀可感一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把教學環節設計得更加完美一些。
閣夜教學反思2
最近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用好課堂的40分鐘,讓孩子在課堂上既學習好我們的母語——漢語,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又扎實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我們年級組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于是我們3人同上一課《鳥島》。
備課時,我們就一直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怎樣上好才能做到提高效率。因為孩子有了回家預習的要求,所以課堂上,初讀課文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以后,我們就進入精講課文的環節。學生在對課文最高的興趣點上精講訓練,我們想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的。整個課堂上我們引導孩子抓住關鍵詞句,感受鳥島的鳥多,并讀出自己的感受來。在學生找出體現鳥多的一些詞語后,一方面我們還設計了一些詞語、句式的比較,比較中引導學生將舊知聯系新知,不斷體會、感悟。另一方面,我們讓學生看圖片、錄像,這些直觀的'媒體資料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指導讀好課文。整堂課上,孩子一直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也得到了訓練。課堂上我們還留給學生寫的時間,讓學生手腦并用,和諧發展。在提高效率方面的嘗試我想我們是成功的。
上課的思路我和其他兩位老師大致一樣。不過可能因為教學經驗不足,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點”、“撥”力度不夠,還顯得不夠老練。我會繼續努力,不斷磨練自己,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能真正有所得。
閣夜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杜甫的詩歌風格,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積累名句
2、技能目標:把握詩歌風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想象、欣賞,領會詩歌內涵
3、情感目標: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1、探討杜甫的詩歌風格
2、在反復誦讀中把握詩風,體會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教師:同學們,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出現了兩位大詩人:詩仙太白、詩圣杜甫,一個代表浪漫主要的高峰,一個代表現實主義的高峰誰能分別說說代表這兩位詩人的“浪漫”與“現實”的經典詩句?(學生回答)教師:杜甫的詩歌大多流露出關心民眾,同情疾苦的憂國憂民情懷你們一定讀過許多杜甫的詩歌,你們從中了解到他的詩歌有哪些風格呢?(學生回答:悲涼、滄桑、憂國憂民)教師:是的這是大家一貫以來所接受的杜甫的詩風然而,杜甫的詩風不僅如此,還記得那首《江畔獨步尋花》嗎?大家一起來吟誦(學生齊聲朗誦)這首詩歌中我們感受到凄涼、悲愴嗎?那么,在正式進入《閣夜》這篇課文之前,讓我們一起粗略地了解杜甫的不同詩風
二、組織學生粗略探討杜甫詩歌中的兩種風格
《江畔獨步尋花》
《水 檻 遣 心》
風格一:閑適情趣,安靜明秀境界,細膩的景物描寫,形成蕭散自然的特色
《別 贊 上 人》
《赤 谷》
風格二:杜甫處于干戈擾攘的亂世,奔走衣食,貧病交加,但在詩歌中,抒寫的卻不局限于他個人的苦難,而是更多地想到國家和人民,想到周圍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這種深厚的`感情,寬廣的胸襟,使得他的詩歌體現的不是一種委瑣貧弱的感情,而是一種高尚的充實而有力的“悲而壯”的激情,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劇題材的作品表現為獨有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風格與內涵
①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
②教師提問:《閣夜》的風格是怎樣的?從中你體會和感受到什么?(教師提示:展開想象,從景與情兩方面來回答)
③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回答、互評
④教師點評,充分肯定學生的作答,歸納:這是一首年終時感懷的詩,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在寫景、寫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簡介寫作背景
教師: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入理解詩歌內涵,有必要向同學們介紹作者寫這首詩歌的背景:這是大歷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斷地遷徙飄蕩,他憂時傷亂,心情十分沉重,寫下了這首詩
五、朗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一) 反復誦讀
①教師配樂范讀;②由學生齊讀;③教師作適當點撥,如在停頓、輕重、節奏、情感等的處理上要著重指導強調:“催”、“霽”“聲”“影” 等字要重讀,要表達出沉郁、悲涼的情感節奏、停頓如下所示:
閣 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④學生齊讀
(二)、合作探究,理解詩意
①歲暮陰陽催短景,
②天涯霜雪霽寒宵
教師提問:開頭兩句點明了寫作的時間、地點分別是什么? “催”和“霽”如何理解?作者處在怎樣的一個特定環境中?
1、學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師點撥、點評、補充、歸納:
①注釋:
歲暮:一年即將終結;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賞析要點: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意當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此凄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霽,原指雨后或雪后轉晴,這里指霜雪之后轉晴《紅樓夢》中有寫晴雯的詩句:“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這里的“霽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這種自然現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學生根據分析朗讀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聲悲壯,
④三峽星河影動搖
教師提問:作者聽見了什么聲音?看見了什么景色?同學們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并把作者的所聞所見用帶有文學色彩的語言描繪出來
1、學生:想象、進行再創造的描述、暢所欲言
2、教師:組織學生互評、給予肯定、補充、歸納:
閣夜教學反思4
《坐井觀天》是一則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透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關于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透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么是無邊無際?透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必須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透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為小鳥說大話時的情緒。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夸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說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向在困惑著我。最后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什么是說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了解,這些就是夸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說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并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情緒了。
透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為什么笑,小鳥為什么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對“笑”的揣摩,學生明白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為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二、關于寓意達成的反思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于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后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愿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怎樣到達這個效果呢?所以我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配上動聽的音樂,展示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獲。
能夠這樣說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我從無邊無際,大話,笑,著手進入對文本的分析。進入文本后,我的教學重點是從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中,分析二者的特點,實現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課文中我著重讓小鳥和青蛙,從語言,生活習性等各方面進行了比較。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讓學生理解青蛙的自負,和小鳥的謙虛。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
文中兩個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透過分析青蛙的表情讓學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后的學習生活。
4、主角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閣夜教學反思5
一、數學活動課的地位、作用與目標
人們對數學活動課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傳統教育的思想影響下,學校課程以升學為惟一的價值取向,學校開設的是有限的幾門學科課程,音、體、美、勞等科目往往被嚴重忽視,活動課程更是無人問津。部分學生誤認為參加課外活動是浪費時間,糟踏精力,耽誤學業。一般教師更不屑于開展課外活動,認為它是無關緊要的閑事。可見,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活動課的地位基本上是沒有的。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了全面的教育體制改革以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競爭的需要。針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國各地開展了教育實驗,大膽進行課外活動的實驗研究,并先后提出了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等術語。但在這階段,活動課程也僅被視為學科課程的延續和有益補充,處于“學科輔助”的地位。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完全改革了過去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單一課程結構,將實踐活動作為課程的加強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
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筆者認為,新增實踐活動課內容,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教育現狀,改“學數學”為“做數學”,與國際教學接軌,是一種全新的課程理念。
重新審視“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中學數學教學,不難發現,我們的數學課堂仍難以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傳統的教學目標、陳舊的教學方法、單調的課堂交流、枯燥的教學訓練,都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實施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是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也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巨大變化。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觀念及體驗,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同時也為活動課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基本素質充分而各有特色的發展,而不是片面地強調為活動而活動、競賽而競賽、為發展特長而發展特長。
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及實踐
數學活動課,突出表現為數學教學在活動中進行,即“數學+活動”。活動是載體,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必須貫穿始終。活動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動(動手),也包括觀念性活動(動腦),學生通過做一做、議一議、讀一讀等形式,在“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說明了這一道理:“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
實踐與自主是數學活動課的精髓,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是上好數學活動課的核心要素。就活動課而言,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需根據學生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尊重學生新穎的思維方式,給他們較多的自由,讓他們自主、獨立地活動。
如:筆者在設計《截一個幾何體》這一活動課時,做了一個前期準備:即在上課之前,便引導學生準備一些易切割的立方體材料,如蘿卜、馬鈴薯、粘土等。在做立方體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空間圖形及實踐操作經驗。在截幾何體的活動中,筆者沒有直接將書上給出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通過學生的切與截,讓他們在操作中尋求結果。然后,再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填寫活動報告,總結活動過程。自始至終,都由學生占主導地位,讓他們在經歷觀察、猜想、實際操作、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歸納能力。
在數學活動課的設計中,注重形式的多樣是必不可少的,筆者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實際,采用多種多樣的為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
1、寓教于樂,增強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數學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參加數學活動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例如:在教“有理數的混合運算”時,筆者設計了一節《24點游戲》的活動課,要求學生分別抽取四張1(a)— 13(j表示 11,q表示12,k表示13)的'撲克牌,其中,紅色撲克牌代表負數,黑色撲克牌代表正數,請先算出±24點的同學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然后當眾公布,想好24的同學馬上到黑板寫出過程。也可組織活動比賽,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進行小組比賽,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級的擂臺賽,學生經常玩這種游戲,對他們運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在游戲過程中,快樂、競賽的氣氛,使他們覺得樂趣無窮,學得輕松,玩得愉快,同時還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勝心,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故事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講故事不但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家嚴謹、刻苦、勤奮的作風,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配合已學過的數學基礎知識,設計“數學故事會”活動,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有趣的數學知識及好的學習經驗。如“棋盤上的學問”、“代數的由來”、“七巧板的來歷”、“瞎轉圈的道理”等,都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精選內容,注重普及性。
數學活動課既然列入了課程計劃,就應當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因此所選的活動內容既要拓寬知識面,突出重點,又要結合學生實際、注重普及性;內容既要有科普知識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動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做一做,又要有階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學了《平面圖形及其位置關系》后,筆者安排了一節電腦操作的活動課,讓每個學生自己上機操作“七巧板的拼圖”及“圖案設計”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并把他們的作品張貼在教室的“創造園地”,讓同學們及教師進行投票評價。由于注重普及,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活動課中,也應考慮到異步性原則,提倡保留“異步”。數學活動課不象數學學科課,要求學生考試成績至少“及格”,最好“優秀”,師生都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分數”包袱。活動課師生均可“放開”,同一年級同一內容,在培養層次上可以不同,效果上允許差異,發展上不受限制。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允許學生在活動中興趣轉移,以滿足學生多種興趣愛好的需求,適應每個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動”有所得。
3、精心設計,滲透創新性。
“思維就是操作,思維是內化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思維的發展必須通過有效的訓練和實踐操作,才能樹立清晰明確的具體思維形象,使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發展。例如:筆者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圖形》時,精心設計,力圖實踐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意識。例如:
問題: 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個頂點出發,分別連接這個頂點與其余各頂點,可以把這個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本環節設計三道思考題:1.通過動手,你得到了怎樣的規律《 2.從一個圓的圓心出發,引n條不重合的半徑,圓被分割成多少個扇形《3. 動手設計、創意:用圓、多邊形等你所熟悉的圖形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并寫出貼切的解說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幾個規律:如①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邊,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個;③分割成的三角形個數=多邊形邊數-2等。學生想象豐富,設計作品多達30余幅,解說詞更是各有千秋,如:“寧靜的夜晚”“魚兒你慢些游”“爭分奪秒(沒有時針的鬧鐘)”等。整堂課學生學得既活躍又有創意。因此,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既要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更要重視形象思維的發展和深化。
數學活動課,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維訓練內容和動手操作內容,通過這些充滿了數學邏輯的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的內容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激勵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勤思、善思,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閣夜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07-30
《滕王閣序》教學反思11-14
詩詞鑒賞:杜甫《閣夜》03-03
[精選]《閣夜》詩詞賞析及譯文05-31
《閣夜》詩詞賞析及譯文01-21
閣夜古詩詞鑒賞02-22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07-21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10-24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11-17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