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田忌賽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1
以讀為本問題解決——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福建省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林潤生“以讀為本,問題解決”,是我們創建的小學高段語文精讀課教學模式。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認為這一模式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符合母語學習特點,遵循了思維科學規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意義。現從模式意義,模式闡釋,適用范圍和課例演繹等方面給予介紹。
一、模式意義“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落實新課程理念以讀為本,就是把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作為精讀課教學的根本。它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體現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體現閱讀教學的基本特點——“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以讀為本,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精讀課教學中的落實。
(二)遵循思維科學規律思維是一切能力的核心,當然也是閱讀能力的核心。“問題解決”是思維科學理論的重要策略。在以讀為本的前提下,遵循思維科學規律,運用“問題解決”策略,圍繞問題,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想象和體驗,達到理解文本,體會思想情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從而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模式闡釋“以讀為本”,是精讀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中要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培養精讀能力的目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基本的教學策略,以朗讀和默讀作為基本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的潛心讀書作為教學活動的本體。 “問題解決”,解決的包括“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對文本的“創造性的理解”。以讀為本的問題解決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問題的孕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精讀課中問題的形成也要有個過程,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課的導入和初讀課文是問題的孕伏期。這一階段,不要急著讓學生提問題,老師也不要急著拋出問題。應該要求學生靜心讀書,有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學生各自竭盡所能從文本中獲取信息,而不是對文本還沒有多少感知就急著質疑問難,或忙著根據老師的問題尋找答案。這是此模式的一個鮮明特點。我們的實踐說明,熱衷于后者,會養成學生浮躁的讀書心態。在問題的孕伏期,學生要盡己所能解決部分字詞,初步把握文意,初步了解文本的敘述順序,初步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甚至還可以嘗試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讀書方法或是邊輕聲朗讀邊思考,或是邊默讀思考,邊在書上畫注。
(二)問題的提出在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的問題,要引導歸納整理,并幫助明確主要問題。估計學生解決主要問題有困難的,老師可適當補充鋪墊題。對在解決主要問題過程中能解決的其他問題,留待后面解決,否則可先解決。
(三)問題的解決對梳理出的主要問題要重錘猛敲,騰出充裕的時間、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主要問題可能是文本的思想內容的感悟,要解決的是文本理解上的重點和難點;也可能是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遷移運用;還有可能是優美詞句的積累。主要問題可能是1-2個,也可能多達3-4個。主要問題的解決視問題類型而定,問題類型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屬于思想感情的領悟的,可以綜合運用重點詞句品味法、生活經驗聯系法、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和感情朗讀法等;屬于表達方法的領悟和運用的,可以用比較法和模仿法;屬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體把握法或信息篩選法等。
三、模式適用范圍“以讀為本,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既適用于敘事特點鮮明的文章,也適用于抒情性很濃的文章,還適用于說明文或其他形式的科普文章。根據文章不同特點,在“問題的解決”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抒彩濃的,可指導多朗讀,多體驗,多想象;敘事特點鮮明的記敘文或說明文,可引導學生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四、課例演繹下面以《田忌賽馬》教學設計為例,說明如何運用這一模式。
(一)補充背景、激發興趣板書課題后簡介孫臏
(二)指導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思考。
2、指名讀全文。
3、了解閱讀情況:讀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敘述順序,生字的音、形,部分生詞的意思等。)(上述兩個環節,指導學生比較充分感知課文,而不是急著要求學生質疑問難。)
(三)質疑問難,抓住重點
1、學生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2、梳理問題,抓住重點,給予鋪墊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
(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
(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
(3)田忌賽馬這件事可以給人什么啟發?學生直接探究上述三道題,估計有較大難度,可考慮補充鋪墊題:兩次賽馬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完成鋪墊題的基礎上,上述三道題即可迎刃而解。(在比較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提問題,能把問題集中到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上。對有的主要問題,缺少鋪墊的,老師要幫助過渡。)
(四)指導精讀,問題解決
1、學生帶著鋪墊題讀書、思考,老師提示學生要把兩次賽馬的內容放在一起閱讀,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自己在課本上畫注。
2.讀后學生發表意見。主要有三處相同:
①兩人的馬沒換。
②比賽規則沒變——各自把馬分等級。
③齊威王的馬出場順序沒變——先上等、再中等、后下等。
主要有三處不同:
①田忌的馬出場順序不同——先下等、再上等、后中等。
②比賽的結果不同——田忌第一次敗,第二次勝。
③人物心情不同:
3.教師據情指導,須討論明確的問題:
①“掃興”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田忌掃興?
②第一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輸?——馬的每個等級都低于齊王。第二次賽馬,田忌為什么贏?——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
③追問:為什么可以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理解比賽規則“各自”。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4、討論主要問題1:孫臏的計策妙在什么地方,道理是什么?要求學生既要說出自己的意見,還要根據課文內容說依據。 小結:妙在調整了田忌的馬的出場順序。在齊威王馬的出場順序沒調整的情況下,孫臏讓田忌調整馬的出場順序,就已經勝券在握,道理就是用自己最弱的馬去和對方最強的馬競賽,然后兩次用強的馬去和對方次一點的馬比賽,可以形成一負兩勝的結局。
5、討論主要問題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妙計?老師可予適當提示:第一次賽馬,孫臏在做什么?
小結:善于觀察,又能認真分析,是孫臏能想出妙計的主要原因。
6、討論主要問題3:你從田忌賽馬這件事受到什么啟發?應鼓勵有創意的理解:如,從孫臏的妙計中得到什么啟發;從齊威王的失敗中可以汲取什么教訓等。
(五)積累語言
1、理解后分角色練習朗讀。
2、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詞句,多讀幾遍,課后摘錄在本子上。(問題解決的重點是課文內容的理解,主要方法是反復讀書、揣摩、比較和分析,操作要領是在尋求問題解決時要突出“以讀為本”。)
(六)課后延伸
1、布置“試驗”作業:你們想過嗎,還有沒有其他調換方法?課后自己“試驗”以下。可拿一張紙,寫上上等、中等、下等各兩行,用線連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幾種調換的方法,結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輸,用“√”表示贏。把試驗結果和同學交流,想想從中你們悟出什么。(有四種調換方法,田忌均輸兩場,勝一場。說明賽場上的第二次比賽,孫臏選擇的是最佳方案。從而進一步認識到:進行科學分析,選擇最佳方案,合理使用力量,才是制勝之道。)
2、布置小練筆第二次賽馬后,孫臏和田忌再見面會有怎樣的一段談話。根據課文內容做合理想象,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課后延伸是對課內“問題解決”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注:教學設計參考翟京華的《〈田忌賽馬〉教學設計》)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2
一、讓學生養成勤動手、勤動腦的習慣,做好課前預習
課堂上,要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僅靠短短的四十分鐘是不夠的。教師只有通過課前預習,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養成勤于思考習慣,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會“活”起來,感受和體驗才能在探究過程中體現出來。比如,我教學《田忌賽馬》這一課時,學生課前預習的內容是:
1、讀文之前,根據課題給自己提幾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讀文;
2、讀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查工具書再讀;
3、自做道具,擺一擺兩次賽馬的情況;
4、你若對故事中的孫臏感興趣的話,還可以通過查資料的辦法,深入了解他。
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課文,讀文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會親自動手查查工具書。讀完課文后,學生根據比賽規則制作道具。課堂上,學生擺出的道具真是五花八門(有用紙片或紙板剪成各種形狀代替三種馬共六匹,并分別標上三個等級號碼的;有用簡筆畫勾畫出六匹馬,并分別標上三個等級號碼的……),讓你真實感受到學生確實“動”了起來。課文中,孫臏雖然不是賽馬的主要人物,但是對田忌賽馬轉敗為勝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興趣的同學就會主動去查找關于孫臏的資料。課前預習這一過程,為學生課堂上的交流討論以及探究性的'閱讀打下了扎實的根基。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獲得情感體驗
課程標準中談到,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活而不亂、秩序井然”。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還是以《田忌賽馬》為例,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先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然后,精心設計、創設好問題情境,展開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前面第一點講到的課前預習,已經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動”了起來,這時,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反饋學生的自讀情況:
1、說說在字詞方面的收獲;
2、說說在自學生字時,發現了什么;
3、哪些同學針對故事中的有關問題查閱了資料,在這里跟同學們交流一下好嗎?
4、讀了課文,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嗎?試著回答一下好嗎?(學生回答后,要求學生用自己已準備好的道具,演示兩次賽馬的情況,并指名板演。)就這樣,我根據自己所創設的問題,在和學生的交談中,一步一步地將自己構建的知識體系運作了起來。
第二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
1、說說課文寫的是誰的事?
2、說說賽馬的起因、經過和賽后的結果。
3、誰能說說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
4、第二次比賽轉敗為勝的原因是什么?
5、探究,除了這種出場順序田忌能取得勝利外,還有其他的辦法取勝嗎?(讓學生擺一擺其他的順序。)探究的結果是,除了第二次比賽的那種順序能勝外,其他的順序田忌都是失敗。
第三步,深入探討,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歷史故事的價值,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分學習小組進行討論:
1、為什么孫臏只調換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輕易地轉敗為勝?他的根據是什么?
2、為什么田忌對第二次比賽“沒信心”,孫臏卻顯得“胸有成竹”?
3、孫臏為什么能想出調整馬的出場順序的方法而田忌卻沒有想到?
三、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理解,是學生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是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能夠大膽地談出自己的閱讀體驗,體現了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當學生談論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理解時,不同的學生,由于感受不同,他所描述的內容也必然存在差異,教師做評價的時候,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個性,只要是真實的感受,就要給予實事求是的肯定。比如,閱讀《田忌賽馬》一課時,一位學生這樣談他學文后受到的啟發:“我平時做作業遇到難題時,不去動腦思考,就去問同學或者爸爸媽媽,只想得到現成答案。學了這篇課文,我感覺到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應該向孫臏學習,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困難,認真思考,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當時,我聽了這位同學的發言后,心情非常激動。因為,這位同學平時不善言語,學習積極性不高,做作業時不是抄同桌的,就是抄小組中成績好的同學的。我曾幾次私下跟他談心,這個壞習慣還是未能完全改過來。學了這篇課文后,他能聯系自己的缺點談出真實的感受,所以,我當堂表揚了他。我的這次表揚和鼓勵,似乎給這位同學吃了顆強心丸。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03-17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04-06
《田忌賽馬》的教學反思04-14
[必備]《田忌賽馬》教學反思07-11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精選23篇)04-26
田忌賽馬教學反思15篇04-08
四年級《田忌賽馬》教學反思04-08
田忌賽馬作文06-12
田忌賽馬說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