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盡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
1.本課主要對解方程進行了解題練習。通過搶奪小紅花等游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興趣!
2、通過本課的作業檢測,有少量學生還是對本課的內容練習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師在課下不斷的指導。
3、學生對于方程的書寫格式掌握的很好,這一點很讓人欣喜.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2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為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于新的東西,總是因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為對他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并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五(2)班上時,我是按照書上的杯子和水的重量這個例子展開教學。關鍵是抓住數量關系,按以前的方法,總重量—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這里的水用x表示,部分學生在列方程時習慣把未知數放到得數的位置,其中有兩種情況:x=250—100,250—100=x。然后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就寫100+x,右邊是砝碼250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接著教學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等于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系來求的:x=250—100,根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懷疑書上的方法對學生來說并不合適,但是這種方法到底要不要學生掌握呢?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后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認識了概念后,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一是書上的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嗎?x=2呢?本題意在加深學生對方程的解的理解,必須是正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數。同時滲透方程的驗算。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后重新寫了一道加以鞏固。
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么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后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
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很多都用老方法;
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
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類型,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復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習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
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系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并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為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習時丟三落四較多。
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于灌輸,學生學習較被動,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為主,卻沒有理解為什么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
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并沒有為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一個問題: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方法要不要學生掌握?通過查看資料,我知道了這種方法是和初中解方程學習接軌的,是新教材所做的一個改變。然而,在學生的學習中,都用這種方法解決的話,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因此,我在后面的課中要求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但不要求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解方程。
第二次教學
在五(1)班上時,我采取了分散難點,各個突破的方法。教學過程是這樣的:一、解決用方程表示數量關系這個難點,作為復習引入。學生經歷了不熟練到熟練的過程。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數,明確根據什么來求,沒有要求學生寫,只要求學生說,這樣的練習在以往用圖形等符號來表示未知數時曾求過多次。然后告訴學生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學生的理解沒出現困難。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學。我首先對學生說,同學們都會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寫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計算完全不同,你們知道嗎?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給學生正確的寫法,讓學生觀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強調注意點后再讓學生自己來解其余的方程,學生完成得非常好。四、解方程驗算教學。吸取了上節課的教訓,我讓學生先自己來說說怎么檢驗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學生通過把未知數的值代入計算得到正確的得數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用一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么驗算和表達上面,而說的時候還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就降低了學生對驗算格式不熟悉帶來的難點。學生會說了以后再教學生寫的格式,這時出錯的就只有個別學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問題,不是不會驗算的原因。
時間不夠,其他的練習不能多做。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強調了注意點。布置學生做做一做。作業反饋結果非常不錯,只有個別后進生有些小錯誤。稍加指導學生就學會了。這次的教學總的感覺是我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而有條理,沒有出現以前學習新的概念和方法時的接受困難的尷尬情況。
兩次教學,由于對材料的處理不同,呈現方式不同,特別是對重難點采取的措施不同,使學生學習情緒和效果都不同。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3
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案例:
第一單元的解方程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上的復習和提高,在本節課的新授例題8x÷2=28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并且提出要求:試試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最后反饋是絕大數同學都能用書上的關系式:8x=28×2和直接化簡:4x=28這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這時我進一步提問:你們還有其它的方法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們還想出了x÷2=28÷8以及8x÷2÷2=28÷2在肯定了他們,并讓他們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后對于最后一種方法,我進一步提示:對于這個2你們有沒有更好的數可以替代它呢,學生給我的'回答是可以用4來替代,這個教學環節我不僅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對于學生和我來說都有很大的收獲。
反思:
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直是我所強調的,在教學中各個問題的解答過程往往是不唯一的,這也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神秘性。在教學中我經常努力挖掘或設計問題答案不唯一的素材,讓學生在探索不同的答案中磨練意志、鍛煉品質、訓練思維、學會創新。
數學的性質決定了數學教學既要以學生為基礎,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數學思維的品質的差異集中體現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也要照顧到不同學生之間數學能力的一種差異,為學生提供思維的廣泛聯想空間,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應當使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多思善問。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數學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我鑒別。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眾所周知,不同的學生認知方式不同,思維方式、處理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大膽地嘗試、猜想、探索,不應企圖要求所有的學生都達到或形成同樣的思維層次、模式和習慣。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并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03-12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04-07
《解方程》教學反思04-07
解方程的教學反思03-10
《解方程二》教學反思04-0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9-28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4-18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1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7-08
有關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