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1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修筑的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它表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聰明能干、有能力、有志氣,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 設計簡單的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專家提出了“簡簡單單教語文”這一觀點。為了這個“簡單”,我背后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收集大量關于趙州橋的資料,例如現在的以前的趙州橋的圖片,趙州橋的結構特點,還有地震中的趙州橋,洪水后的趙州橋等等。解讀完課文,趙州橋的形象、特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最后我設計了簡單的教學程序,以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詞去學句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 以老師之情撥動學生之情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但它的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通過朗讀表達情感。例如結合收集的資料:比歐洲同類的設計早七百年,并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至今仍然雄姿不減當年,體會它的堅固,感受它的“世界聞名”。我告訴他們一個數字往往勝過千言萬語,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最后我讓學生利用不同形式讀趙州橋精美的段落… …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為了一體。
三、用多媒體突破難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適時運用多媒體突破難點,效果顯著。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2
為了貫徹落實語文“課標”提出的新理念,休現“課標”倡導的新學習方式,我這樣設計教學思路,效果較好。
一、課前做好兩個準備工作
1、布置預習,可讓學生看看有關趙州橋的圖畫,然后讀讀課文,查查工具書籍,自學生字,并聯系上下文初步理解“雄偉、堅固、創舉、美觀、遺產”等詞語的意思。檢查預習時,要把重點放在糾正讀音上。預習中要求理解的詞語可以在理解課文過程中檢查處理。
2、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搜集或下載與課文有拳圖片、文字資料等,以拓寬學生視野,使他們進一步了解趙州橋及相關知識。
二、課上抓住三個重要環節
1、直接從學生預習或所獲資料入手,避免在“導入”環節上兜圈子、浪費有效教學時間,穩、準、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2、略讀一、四段。第一段可彩教師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白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及建造的時間。第四段的處理建議彩感情朗讀法,讓學生明確這段是作者對這樣一座雄偉、堅固、美觀的橋發出的由衷贊美。這樣做既體現了“課標”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的要求,又節省了教學時間。
3、精學二、三段。可在開課伊始問問學生,通過預習,你最喜歡文中的第幾段。漢有的學生答到第二段或第三段可就先直接重點學習第二或第三段。第二、第三段的精學,教師應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學習伙伴的權利,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自由圍坐(或站)一起,結合討論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第二段的討論題可設計為:這段寫出了趙州橋的吧兩個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你最喜歡這段中的哪句話?站起來大膽地讀給大家聽聽。第三段的討論題可設計為:這段寫出了趙州橋的哪個特點?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這段的第一句在第二、第三段中起什么作用?你喜歡這段描寫的哪種姿態的龍?為什么?你能讀好這段話嗎?試著讀給你的小伙伴聽聽。
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展開交流。這時老師應結合學生交流用課件(或實物投影儀)出示以下重點句讓學生加以理解,并練習感情朗讀:(1)“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創舉”的意思是什么?為什么稱趙州橋是個創舉?“這種設計”指什么?這種設計有哪兩個優點?引導學生理解“這種設計”是指在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各建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優點有:防洪排澇,加固橋身,節省石料。這種高超巧妙的設計稱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說它是建橋史上的創舉。(2)“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不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遙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討論:這里寫了圖案上的龍的幾種姿態?“所有的龍”指的是哪些龍?引導學生明白,這里寫了圖案上的龍的三種姿態。第一種是兩條龍的身體纏在一起,第二種是騰空飛起的龍,第三種是兩條龍在玩一個珠子。與此同時播放與第一、第三句文字相關的多媒體課件,配音范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語言文字,輔之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對課文理解,讀出對造橋人智慧才干的佩服,讀出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的情感。完成以上環節后讓學生練習背誦第二、第三段。
三、課后設計四個拓展延伸
根據課文的情況和學生的興趣,課后我們可設計以下拓展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任選其中的一至二個題目完成:
1、做回小導游,向你的父母或親戚介紹一下世界聞名的趙州橋。
2、搜集有關中國石拱橋的圖片、文字資料展示給斧小伙伴們看。
3、畫一畫你所喜歡或你心目中的石拱橋。
4、仿照課文中第二、三段的寫法,選擇家鄉的或你熟悉的一座橋,寫一段話。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3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并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于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著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著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著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后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嘗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于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為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范,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為孩子們創造輕松、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4
《趙州橋》這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課文語言準確,簡練,又不乏生動。
本課的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了解趙州橋既堅固又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3、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了解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設計了由一個詞“世界聞名”為切入點引出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
(1)“趙州橋非常雄偉。”
(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借著什么而聞名于世呢?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從千年來經受住了洪水、地震、風雨和使用的考驗,體會它的堅固。最后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并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在這篇課文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是在介紹橋,贊美橋,同時也是在贊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著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
“趙州橋非常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后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筑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么是‘創舉’?為什么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說說對“創舉”的理解。然后聯系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寫。“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非常細膩,描寫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采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讀出體會。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程度還不夠好,課堂結構不夠活躍,課堂氣氛顯沉悶,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不足,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能力。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5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么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并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著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么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么?”(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么多的橋,為什么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么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么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么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后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并存,自主選擇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說: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說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那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后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于這樣的設計有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內容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么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后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
遺憾之處:
1、沒有收集好關于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
2、課堂調控能力還不夠。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6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借著什么而聞名于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為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于7間教室連在一起;寬9米多,相當于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趙州橋的堅固體現在李春獨創的設計上,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為什么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一個實驗,拿一張卡紙和一本書讓學生掂一掂它們各自的重量,問學生:你有什么感覺?學生答:一個比較重,另一個比較輕。我又問:你認為較輕的紙能不能撐起這本較重的書呢?學生答:不能。于是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兩岸用詞典代替,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為堅固。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并出示了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3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年代雖已久遠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學生在理解圖案精美時,體會會更深。另外,教學中,課堂氣氛略顯沉悶,需與學生溝通,師生共同努力,爭取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的教學反思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
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么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并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著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么?”(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么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么?”(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么多的橋,為什么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么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么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兩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么特點?”
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后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在設計本課時,基于此考慮,自覺比較成功之處:
1、充分體現“語言教學要走向生活”這一理念,課伊始,從學生平時的生活積累入手,以“你知道義烏城內有哪些橋”導入,進而進入新課學習,接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增強了作為義烏人的自豪感。還有第三段教學后,引導學生觀察宗澤橋上的石欄板,仿照趙州橋精美的圖案描寫展開語言文字訓練,在“最近發展區”選取有一定思維力度又切合學生實際的片段訓練,引領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喜悅,再加以教師的言語引導,帶動,鼓勵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以更加濃厚的興趣,更飽滿的激情參與以后的學習,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2、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理念,重視學生個性化體驗,閱讀教學中“要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初讀課文后讓學生暢所欲言,“趙州橋是一座怎樣的橋。”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個特點深入讀悟、探究,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引導學生體驗課文內容,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小組合作的功效,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3、緊扣教學重點,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展開教學,過程流暢。
存在問題:
1、課堂教學任務的安排過于繁重。二、三兩段的教學,可只安排其一,第二段學生質疑的點較多,第三段安排語言文字的訓練,這樣更利于學生深入讀悟課文。而在教學中,教師安排了兩段,在第二段教學時,考慮后面的.教學,怕時間來不及,就及時剎車,未讓學生的問題真正暴露顯現,沒有出發精彩的“旁生枝節”,教師的主導、駕馭教學過于迫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學習語文的過程首先是語言積累的過程,而熟讀課文是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式,學生的感悟是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點詞句后油然而生的,咬文嚼字,品詞斟句對彰顯語言文字的情蘊意味有點石成金之功效,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濃墨重彩。而反思本課學習,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力顯然不夠,朗讀的形式也較為單一。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的教學反思5
《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三個特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我主要以雄偉、堅固、美觀三個特點為主線,重點品讀,體會趙州橋的設計特點,最終升華主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在體會雄偉時主要經過重點句子中的重點詞語是體會,尤其是幾個數字,在學生找出之后,我幫忙學生和我們的教室做比較,用真實的長度來體驗趙州橋的雄偉,能夠說效果還是不錯的,同學們都在趙州橋的長度和寬度上體會到了趙州橋的氣勢,感受到了趙州橋的雄偉。
在介紹堅固時主要是讓學生經過趙州橋的設計特點來體會堅固,首先讀懂趙州橋的四個小橋洞的設計意圖,再讀懂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從而明白趙州橋為什么堅固。這個地方的處理顯得有些拖沓,尤其是有幾個好處這塊,如果當時直接出示“既”和“又”也許會讓課堂變得更為緊湊。欣賞趙州橋“美觀”的教學部分我覺得是這節課比較不足的,開始創設了不錯的欣賞環境,經過配樂朗讀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可是那些精美的圖案并沒有帶領學生細細欣賞,也沒有經過朗讀來體會趙州橋的美觀,而是直接讓孩子去背誦,這顯得有些倉促,應當讓孩子也來一次配樂欣賞,再經過圖片的感染,讓學生更深刻的體現趙州橋的美,然后再背誦,效果也許會好很多,會有更多的同學當堂完成背誦的目標。
最終經過這些特點的結合,以及歷史的悠久,讓學生感受到這橋建造的多么了不起,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還有一個“過渡句”的處理不是太得當,應當放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間,那樣會顯得更加自然。
總體來說,感覺自我在品讀課文上有了提高,對教材的分析能更加深入透徹,對課堂的教學結構也更為清楚,手段更多樣了,明白了第二課時應當上成什么樣的課,朝什么樣的方向去努力,去打造自我的課堂。收獲還是不小的。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8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借著什么而聞名于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在感受趙州橋十分雄偉時,我以教室為例,趙州橋長50多米,相當于7間教室連在一起;寬9米多,相當于一間半教室的寬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雄偉,比較形象。趙州橋的堅固體現在李春獨創的設計上,我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體會李春如何設計趙州橋,他為什么這樣設計,來體會李春的聰明才智。在課堂上,我做了一個實驗,拿一張卡紙和一本字典讓學生掂一掂它們各自的重量,問學生:你有什么感覺?學生答:一個比較重,另一個比較輕。我又問:你認為較輕的紙能不能撐起這本較重的書呢?學生答:不能。于是我做了個試驗,用一張紙做成橋面,橋面平直時,紙無法撐住書;橋面呈拱形時,紙則可穩穩地將較重的書撐起。問: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到:拱形承受的力比平直的狀態承受的力大,趙州橋共有五個拱形,使得趙州橋更為堅固。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拱形的作用,我還引入了一些資料:1300多年來,趙州橋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它依然穩穩地屹立在洨河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趙州橋實在是太堅固了。
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表演課文中講的龍的姿態,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如:我讓學生上臺表演“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的情景,學生對于“抵著”和“回首遙望”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在讓學生在腦海里再現了欄板上兩條龍的動態表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憑著想象學生還是很難體會到欄板上的圖案精美絕倫,我想如果有課件和圖片讓學生親眼目睹一下,那就更好了。特別是我在進一步追問學生“你覺得欄板上的龍還有哪些姿態?”時,學生雖然興趣盎然,但是因為學生對這種事物的積累較少,確實是不能把欄板上的圖案說精美的。同時,我想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3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年代雖已久遠依然如此逼真。我想學生在理解圖案精美時,體會會更深。
【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趙州橋》語文教學反思03-21
《趙州橋》教學反思03-21
趙州橋教學反思04-15
《趙州橋》的教學反思04-21
《趙州橋》教學反思【精選】07-07
小學三年級語文《趙州橋》教學反思04-20
《趙州橋》教學反思[推薦]07-07
【薦】《趙州橋》教學反思07-09
趙州橋教學反思(精選12篇)03-21
趙州橋教學反思14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