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性質以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通過身邊的小數入手,主要讓學生學會一般名數改寫的方法。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有一些亮點,如結合生活的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學安排有層次有坡度,也能按照知識遷移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體現了算法多樣化與最優化,但總得教學效果還是不太理想,離目標的達成還有一定的距離。
問題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在整堂課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對新課程理念體現的較少。二教師問題有些零碎,問題缺乏有效性,把學生束縛得太多,總擔心學生不明白。三是這節名數改寫的課要求學生必須對各計量單位間的進率以及小數點的移動特別明確和熟練,才能達到順利的`改寫,但實際是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經生疏淡忘了,因此造成教學過程有些吃力。四是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可能跟與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有關。五是教師在語言要更加精練準確,在評價學生的方式上還需多下功夫。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2
小數和單復名數的互化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學生掌握并熟練應用有一定的困難。概念主要是名數、單名數、復名數三個,包括單名數改單名數、單名數改復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這些共3類。
學習這個知識點之前,要對于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方法、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名稱、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一定要熟練掌握,不相鄰的單位之間的進率也要會推導,學生明確了這些,知識點迎刃而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強化了知識掌握的靈活性。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 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
針對以上預期的難點,我和學生一起總結了如下改寫的三部曲:
1、判斷。先判斷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
2、想。要想清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
3、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
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
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
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
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3
今天上午在我校階梯教室聽了三節數學課,教學內容都是《生活中的小數》。這種同課異構活動,教師的專業功底是否深厚、業務水平高與低等等必顯無疑。這三節課感覺不盡人意。現在我靜下心來想:什么是一節成功的課,有了對教材的把握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這是前提,然而起決定因素并不是它們,而是教師能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中很享受,享受發言、享受傾聽、享受交流、享受思考、享受發現,這種種享受在課堂中的反映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始至終積極、興奮的學習狀態、眼睛閃動智慧的火花,這樣孩子們的`心情也是愉悅的,把學習這種腦力勞動當成了快樂。這也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角色服務意識,教師服務對象是學生,教師任務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樂”在其中,全身心地投入。
然而這三位老師的課堂是失敗的,就是沒有完成好教師的角色服務,自己像是上課的機器一樣講完了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課堂中和孩子們的情感沒有融合,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們當中,沒有成為他們學習伙伴的一員,那就更沒有為孩子們創造享受的氛圍。
另外,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細節”問題。
比如,第一節課在教學小數的讀法時,只注意讓學生讀小數了,但是教師沒有重點指導怎樣讀,這可是這節課的重點呀!第三節課雖然指導了讀法,但是孩子們對小數的讀法也是模糊,只覺得講的不夠透徹,不夠“解渴”。我覺得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因為小數的標志就是有小數點,以小數點為界,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點后面是小數部分,可以按照順序是幾就讀出幾來。再比如,這三節課中每節課都“談了收獲”,但是像是在走過場,學生談的也不夠深入,可能學生不太會說,當學生不會說或是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該怎樣引導呢?我想,教師是不是可以結合板書引導學生來說,這樣的話可以加強理解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實現一個對知識進行梳理的過程。談到板書,我想精心設計這節課的板書很重要,板書內容能體現一節課的知識重點,然而遺憾的是三位老師板書設計的也不是很合理。
通過聽這三節課我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諸多需要積累和提高的地方,還是讓自己做個有心人,勤思考、多捉摸、善反思,讓日常的課堂成為自己的“練兵場”,不敢說自己要到一個什么樣的高度,但希望自己是不斷進步的。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4
現代課堂理念提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思維的靈動、學生智慧的碰撞,而在自己的課堂中就缺失了這些,那么導致課堂氛圍是平淡無味的,學生心底潛在的積極熱情沒有調動起來,雖然學生也在發言、討論、交流 ,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感體驗不是真正愉悅的.。造成這樣課堂效果的原因還是因為自己對于整個課堂的把控不夠巧妙,刻意的在完成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沒有和孩子們融合。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5
小數對于學生來說其實并不陌生,如商場中用小數表示的商品的標價就是孩子們常常看到的小數,因此對這部分知識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時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原認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主動的探索小數的組成及其表示的意義。
全課以買文具的情境貫穿始終,圍繞著價錢的兩種表示形式認識小數及小數表示意義,較好的.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新的知識。
此后,我又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小數(課前布置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小數的例子,并作好紀錄),并說出它的意義,學生在與同學分享時積極性非常高。其中周長安說:“我昨天中午發燒,測量出來的體溫是38.2度,醫生說問題不大,只要開藥就行,不用打針,我好開心哦。”學生都會心得笑了起來。
整節課,我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非常感興趣,再一次讓我更加確切地體會到新課標提出的“數學來源于生活,而也是用于生活”理念。在這樣的情景中讓學生自主合作的去探討,研究,學生學得更積極,更愉快,更有效。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內容是單位之間的轉化,分為兩部分教學,一部分是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單位,另一部分是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學生轉化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
在教學中,我通過課前三分鐘和前置作業一的設計,復習了單位間的進率和小數點移動的規律,為這節課的單位換算做鋪墊。然后又設計了前置作業二,通過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引出實例,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帶著問題來探究這節課。
這節課只完成了“低級單位轉化高級單位”的教學內容,但是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交流,明白了可用兩種方法進行單位換算,為下節課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來換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認為本節課成功之處:小組建設有所提高,學生匯報時表述較清楚,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單位的方法一掌握較為扎實。不足: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方法二時處理的不很到位,沒有設計強化練習。
這節課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諸多需要積累和提高的地方,今后我會讓自己做個有心人,勤思考、多琢磨、善反思,爭取在教學中不斷進步。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7
培養學生的數感是新課標的一大領域。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要試圖挖掘教學中的潛在資源,培養學生的數感,以及培養學生的生活應用意識。
一、課前收集,提高實踐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讓學生去收集生活中的兩個數據,并能知道它們的含義。課中交流時,我發現很多還是直接從課本里找定價,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價格。可見,農村學生的生活經驗膚淺,調查途徑以及收集數據的范圍狹窄。但我想,學生能親自去調查,收集數據,讓學生形成數學來自于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目的已經達到。
二、課中呈現,感悟生活數學
課中,教師再呈現數據,讓學生通過觀察課本中的數據,并說說它們的實際含義,這里有質量、身高、成績、體溫等,拓寬學生的視野,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字。然后,讓學生說說“做一做”幾個數的含義,直接地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并且體會到相同的小數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實際含義。學生匯報時,出現身高1.40米,我隨機出現一支筆的價格是1.40元,問學生這兩個1.40元的含義一樣嗎?學生自然能區別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數的不同含義,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8
在我教學小數這一單元時,我把整個單元的內容認真看了一遍,發現小數點的移動和名數的改寫可能就是這個單元的難點,因此教學時我認真鉆研教材,力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可是在作業中還是出現了許多我意想不到的錯誤。《生活中的小數》包括單名數與單名數之間的互化、單名數與復名數之間的互化,這里面涉及到單位之間的進率、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小數的性質等知識,單名數與單名數的互化是教學的重點,而單名數與復名數之間的互化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前,我首先布置學生整理各單位之間的進率,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知識回顧的過程,為教學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由易到難,先講解200米=( )千米,2.5噸=( )千克這樣單名數之間互化的`題目,引導學生掌握名數互化的3個主要步驟:
a、想: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100,還是1000。
b、看:是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還是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從而決定用什么方法。
C、移:根據上述兩個方面判斷確定小數點應該向左還是向右移,移動幾位。
在學生掌握了的基礎上再講解3平方米40平方分米=( )平方米,2.39噸= ( )噸( )千克,并引導學生把復名數分成兩部分處理:高級單位的數不動,作為小數的整數部分,低級單位的數除以進率化成高級單位的數,作為小數部分;同樣,小數也分成兩部分處理:整數部分是高級單位的數,小數部分乘進率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這樣給學生一個清淅的思路,學生解題的正確率自然得到保證。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雖然對名數之間的互化方法理解掌握得比較好,但由于部分學生對于單位之間的進率不是很熟悉,或者說有些遺忘,而致使一些學生在解題時出錯。把單名數化成復名數或把復名數化成單名數的習題,學生易出錯,特別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這里涉及一個補零的問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要處理到位,今后將設計強化練習。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9
學生進入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知識學習,對于全新的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老師對于新授知識的步步設計,所以在進行《生活中的小數》教學知識之前,我對教參和教材進行了研讀。由于本周一會有經驗豐富的孫瑛老師和唐艷芳老師的常規課指導,因此上課時間定為周一的第三節。
走進四(4)班的教室,心里有一些忐忑,畢竟周一的新課對于學生的聽課狀態有著更高的要求。經過思考,我將“名數的改寫”的內容和生活中的小數結合在一起,先出示課題 “名數的改寫”,再由學生讀標題,試著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如:什么樣的數叫做名數?名數怎樣改寫?為什么要改寫名數?等等。就這樣學生們帶著自己疑問以及想要求解的心態進入本節課的知識的學習。教師出示不同圖片展示生活中的小數,邊出示圖片邊有學生自己談談對這些名數的理解(0.5kg、1.35米、9.25分、38.5攝氏度、7.92秒)。
主題圖中4個小朋友要根據不同的身高排排隊(80厘米、1米5厘米、0.95米、1.32米)。當學生剛要在課堂練習本上書寫時,突然聽到許多表示奇怪的聲音和停頓,我知道他們發現了我想要的問題,于是順勢提出“你們為什么沒有直接排序?在做什么準備呢?”學生回答“排序前應該統一單位!”由此引出“為什么要進行名數的改寫”。并出示例1“把上面的數據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這一課題。
“80厘米=( )米”成為學生應該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自己練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將不同的方法展示成為和學生一起分享的重要內容。而學生們的思考過程也的確豐富:有利用小數的意義將80厘米先轉換為80/100米說明思考過程之后在轉換為0.80米;也有直接用80÷100,并且向左移動小數點這種方法,而學生在描述這樣的.思考過程時,語言相對精煉“由厘米轉換為米要用80除以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也就是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在學生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我會認真傾聽孩子們的語言,并且靈活運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進行新知識的講解。
從整節課的流程上看,如果多設計一些學生合作交流的環節以學帶學可以較好的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同時適時地小結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吸收和掌握。所以在孫老師和唐老師的點評中對于這節課的設計進行了調整,在(3)班上課運用這些收獲,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而合作交流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應該將教師研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進行到底。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0
教學中,我先復習一些常見單位間的進率、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作鋪墊比較好,然后通過實例“比高矮”,引出統一單位進行比較的必要,接著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名數改寫的方法,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
一、課前收集 提高實踐能力
課前我做了布置,讓學生去收集小組同學的身高、體重和市場小商品的價格等生活數據,并理解它的含義,課中進行交流。學生親自去調查,收集數據,讓學生形成數學來自于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達到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學生親身體會了數學知識學習與生活應用緊密相連。
二、課中呈現感悟生活數學
我在課中再次呈現生活中表示質量、身高等小數。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實際含義,拓寬學生的視野,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應用。然后,結合教科書“做一做”中幾個小數含義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數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實際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數的不同含義,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引導探究 讓學生感受單位改寫方法的學習過程
小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教材為我們創設了一個按高矮順序給小朋友排隊的情境,出示的數據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這都是一些不同單位、不同形式的數據,不便于比較。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計量單位數據進行改寫,將它們改寫成相同計量單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大小。鄭老師讓學生展開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為( )米,學生發現這就是將單名數改寫成小數。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再聯系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改寫。在練習中反復強調應用這方法,讓學生掌獲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較好。 我的反思,這節課也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提問過于集中。
2、這節課在重難點方面的探究不夠深入。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 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在教學中,老師只是讓學生學會從乘和除來進行移小數,這樣也許對于好生比較容易接受,而差生還是難接受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先讓學生自己明白通過分數的轉化,這樣學生知道通過已經知道的進率,這樣就可以通過分數進行小數的轉化,在改寫方法上進行示例型總結,構建單位改寫數學模型,可能效果會更好些。另外,把單名數化成復名數或把復名數化成單名數的習題是個難點,學生易出錯,特別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這里涉及一個補零的問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要處理到位,應設計強化練習。
3、困惑和不足 我認為《生活中的小數》這一課有點難教,我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
4、如何運用教學語言,培養學生的數感。
5、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1
教學單名數與單名數、單名數與復名數之間的相互改寫,這里面涉及到單位之間的進率、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小數的性質等知識,對于改寫的.方法,學生在前面的計量單位的換算中已經有所接觸,不同的是這節課所學習的名數是小數,這是教學的重點,而單名數與復名數之間的改寫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
在名數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先整理各單位及進率,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知識回顧的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在做小數和名數改寫時,并且是由易到難,如:先講解80厘米=( )米,0.95米=( )厘米,在學生掌握了的基礎上再講解1米45厘米=( )米,1.321米=( )厘米。在做題時一定讓學生看清楚是什么名數改寫成什么名數,哪個單位大,哪個單位小,是高級單位改寫低級單位或低級單位改寫高級單位,然后,再把小數分開兩部分處理:整數部分照寫,小數部分再根據各單位及其進率進行量的轉化、把小數點移動,實現名數之間的改寫。這樣給學生一個清淅的思路,學生解題的正確率自然得到保證。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雖然對名數之間的互化方法理解掌握得比較好,但由于部分學生對于單位之間的進率不是很熟悉,或者說有些遺忘,而致使一些學生在解題時出錯。把單名數化成復名數或把復名數化成單名數的習題,學生易出錯。今后將設計強化練習。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2
培養學生的數感是新課標的一大領域。在教學中,我要試圖挖掘教材中的潛在資源,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課前收集,提高實踐能力
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生活中的兩個數據,并能知道它們的含義。課中交流時,我發現很多還是直接從課本里找定價,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價格。可見,農村學生的生活經驗淺,調查途徑以及收集數據的范圍狹窄。但我想,學生能親自去調查,收集數據,讓學生形成數學來自于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目的已經達到。
二、課中呈現,感悟生活數學
上課時我再呈現數據,讓學生通過觀察課本中的數據,并說說它們的實際含義,這里有質量、身高、成績、體溫等,拓寬學生的視野,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字。然后讓學生說說“做一做”幾個數的含義,直接地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并且體會到相同的小數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實際含義。學生匯報時,出現身高1.40米,我隨機出現一支筆的價格是1.40元,問學生這兩個1.40元的含義一樣嗎?學生自然能區別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數的.不同含義,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實踐操作,發展數學能力
在練習階段,呈現練習十一第1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改正標錯小數點的小數,進一步運用小數,體會小數的含義。然后,再讓學生拿出語文書、數學書、科學書、音樂書、美術書,讓學生找
出他們的單價,并感悟各種課本的不同定價,而且也讓學生比較小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不足之處:學生評價不及時,課堂一些細節把握的不是很好,課堂駕馭能力欠缺,有待提高。小組長沒有發揮作用。學生聆聽度不夠。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3
《生活中的小數》一節第二課時,主要講的是名數改寫中的小單位的數改寫成大單位的數。目標和重難點都是要讓學生理解小單位的數改寫成大單位的數需要除以進率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法仍然是由遇到單位不同的題目卻要進行比較大小而引出的學習需要,然后再由長度單位的推導讓學生明確除以進率的方法。因為學生有了昨天將大單位的數改寫成小單位的數的學習經驗,所以,今天的教學任務完成起來相對比較順手了,但仍然有一部分學困生在進行具體的練習的.時候總是跟昨天的知識點混淆。
出現了混淆的情況,所以不得不先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先充分的練習小化大的情況,在熟悉了以后才將昨天大化小的知識和今天的內容進行整合,然后給出記憶的方法,讓那一部分學困生也能夠有個抓手。這樣,孩子們學習起來也能有一點成就感!一節課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剛剛能夠處理一些基礎的名數轉化,一節課就結束了,居然沒有時間完成拓展練習,當然,課前設計的內容也就沒有完成,看樣子還需要再加一節練習課來鞏固和提升了。
有的時候我也會坐下來靜心思考自己這幾年來的教學,是自己的教學方法不得當還是什么原因,為什么這個班的成績總是墊底,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講法,在五班講完總感覺很輕松,可是在二班講完卻感覺相當的吃力,孩子們聽得費勁兒,我被刺激的也夠嗆。這個班的孩子兩級分化比價嚴重,學習優異的孩子總是感覺很輕松就能夠聽懂,但是學困生卻總是要在老師強調或講解到至少三遍之后才能有些許的理解,這就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到底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教學方式能夠讓這個班的孩子不掉隊,能夠讓我們不需要關心卻必須重視的成績有所提高。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還得繼續研究教法哦!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4
小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小數與日常生活的這種聯系。教材通過主題圖中呈現了四個不同情境中的小數,包括質量、身高、成績、體溫,并且讓學生說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結合具體情境中小數的具體含義,加深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成功之處:
1.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學生對于小數意義的理解比較透徹,能準確說出每個小數的具體含義。
2.從生活情景入手,引出小數與名數的改寫,突出這種改寫是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改寫的必要性。通過創設生活中常見的按身高排隊的情境,呈現了不同單位、不同形式的數據,由于數據太亂,不便于比較,從而產生了改寫成相同計量單位的必要,引出例1的.教學。
3. 通過小組交流,得出既可以把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也可以把高級單位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比較身高的方法,為例1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學生順利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在生活中的小數中,呈現的情景太多,導致前緊后松,出現練習名數改寫的時間過少。
2.練習題中生活中的小數練習所占比重過大,導致沒有時間練習鞏固把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的題目。
再教設計:
減少生活中小數在本節課內容中的比重,突出名數的改寫練習,突出重點,根據重點增加練習量。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5
按照科組的教研計劃,我們中年級研討了一節四年級的《生活中的小數》。這節課的內容是名數的互化,原舊教材安排在五年級上冊,而現在使用的新教材將這一內容下放到四年級下冊,以《生活中的小數》引出名數的改寫,其實質內容并沒有多大的改變。教學中,我先復習一些常見單位間的進率、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作鋪墊比較好,然后通過實例“比高矮”,引出統一單位進行比較的必要,接著以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出名數改寫的方法,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
一、課前收集 提高實踐能力
課前我做了布置,讓學生去收集小組同學的身高、體重和市場小商品的價格等生活數據,并理解它的含義,課中進行交流。學生親自去調查,收集數據,讓學生形成數學來自于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達到了培養學生的數感,學生親身體會了數學知識學習與生活應用緊密相連。
二、課中呈現感悟生活數學
我在課中再次呈現生活中表示質量、身高、成績、體溫等小數。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實際含義,拓寬學生的視野,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應用。然后,結合教科書“做一做”中幾個小數含義的理解,感受相同的小數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實際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數的不同含義,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三、引導探究
讓學生感受單位改寫方法的學習過程
小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教材為我們創設了一個按高矮順序給小朋友排隊的情境,出示的數據有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這都是一些不同單位、不同形式的數據,不便于比較。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計量單位數據進行改寫,將它們改寫成相同計量單位,更容易比較它們的大小。鄭老師讓學生展開交流,如何把80厘米化為( )米,學生發現這就是將單名數改寫成小數。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低級單位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要除以進率,再聯系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進行改寫。在練習中反復強調應用這方法,讓學生掌獲方法,形成技能,做得比較好。
這節課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知識性錯誤,沒能改正。如1米=0.01厘米,向右讀成向左,乘讀成了乘以等,造成學生學習的混亂。
二、教師的語言有隨意性,容易造成口誤。我們要注意教師的每一句教師語言的規范性,從而引導學生數學語言的規范性。
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夠,提問過于集中。
四、這節課在重難點方面的探究不夠深入。本節課是關于學生的生活上的小數,教學的內容是兩部分,低級單位轉化為高級,高級單位轉化為低級單位。但是兩部分總的就是來教學單位之間的轉化,及單復名數之間的轉化,本節課內容不是很難,但是學生轉化起來很困難,錯誤率很高。其實有兩種改寫方法:一種是根據小數的實際意義改寫; 一種直接利用計量單位間的關系,用乘或除以進率的方法。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確,都是可以的。在教學中,鄭老師只是讓學生學會從乘和除來進行移小數,這樣也許對于好生比較容易接受,而差生還是難接受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先讓學生自己明白通過分數的轉化,這樣學生知道通過已經知道的進率,這樣就可以通過分數進行小數的轉化,在改寫方法上進行示例型總結,構建單位改寫數學模型,可能效果會更好些。另外,把單名數化成復名數或把復名數化成單名數的習題是個難點,學生易出錯,特別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這里涉及一個補零的問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要處理到位,應設計強化練習。
我的反思:
1、困惑和不足:我認為《生活中的小數》這一課有點難教,我教完這一課,通過課堂作業和抽測反饋,發現部分學生把單位改寫的結果搞錯了。,我利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進行了一對一的專項輔導:了解他們的錯因,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經過輔導發現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單位間的進率模糊不清;二、分不清到底屬于哪種轉化:是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三、不能正確的.移動小數點。其中第一類錯誤居多,后兩類錯誤經過單獨輔導大部分學生已經沒有困難。與以往的錯誤相比,這次的錯因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而是他們不會用方法,比如:分不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針對這一情況,每出現一次錯誤我都要反復地問著同樣的問題:哪個是高級單位的名數,哪個是低級單位的名數?大部分學生經過不斷的提醒,都能順利的找到方法,可問題還是不能解決,單位間的進率又會出錯,致使錯誤不斷。應該怎么教?
2、如何運用教學語言,培養學生的數感。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04-05
小數的教學反思01-06
《生活中的負數》教學反思03-14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03-13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04-13
《小數的讀法》教學反思04-22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05-23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25
小數乘法教學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