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在國王御廚里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被不復存在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體會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說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溫和友好,這從他們的對話顯而易見。開始,我一直把抓住任務性格作為學習的主線,讓學生尋找人物形態,反復朗讀對話的過程中加強對鐵罐和陶罐的印象,整堂的課反面人物形象過于強調突出了鐵罐,忽略了陶罐。輕重倒置,而陶罐才是一個正面的,讓學生有價值地去體味的人物形象。在課堂中,我采用朗讀對話,朗讀對話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服務的,而人物不同性格正確對待問題,處理問題,方法所引起的,,這才是整堂課的核心。通過人物對話,學生不止停留在任務性格的`表面層次中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觸。這篇課文帶給學生不只是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給他們應該正確對待問題,要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單一側重,由面到點
在我的觀念里,一堂好課就是要有重點,有需要突出重點的環節,所以,我一直把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作為重點,用不同的步驟和方法來烘托這兩個重點,但是這樣,我發現課堂氣氛不好,后來聽課老師提出,教室上課需要大氣,不能過分計較一些細節,過于強調對話,使的整個文章前后失去聯系,學生會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讀越沒興趣,于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設計,是對話部分變得粗線條一些,在品讀對話前,加入一個全文感知的填充,課文內容的小練習,學生在自由閱讀課文后,看著課文提示,很輕松的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對后面的學習起了鋪路搭橋的作用。在課堂尾聲會有一個小練習:陶罐,我想對你說…;鐵罐,我想對你說…學生在感知這兩個人物后,對他們的性格品質,看待問題都有或深或淺的想法,請他們寫寫想對這堂課中人物說的話,這是一個人文性的綜合練習,在寫話中學生充分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同學們寫到:陶罐,我想對你說,你真謙虛,對待朋友你態度那么好,我想和你交朋友!鐵罐,我想對你說,陶罐對你那么好,你還那么傲慢,你一定交不到朋友的……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始終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教學《陶罐和鐵罐》的教學經歷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煉成的,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后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鉆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是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民教師!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去年谷玲老師上過,給我們帶給了很好的教學借鑒。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適當的個性化修改。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覺得以下幾點落實到位:
首先,這篇課文的段落比較多,學生不容易整體把握課文資料。所以,我就嘗試讓學生將整個故事分成兩個場景,并找出分別是哪幾個自然段,這樣課文的重點資料即對話部分學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設計中,我自己心里并沒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讀之后就能找出故事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又透過默讀課文找出了相應的自然段。這樣就理清了脈絡,有利于學生對全篇課文資料的把握。
其次,透過多種形式品讀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從而了解人物神態和性格。緊緊抓住“奚落”這個詞語,讓學生從鐵罐對陶罐的明知故問中,悟出這就是鐵罐“奚落”陶罐,詞語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透過品讀,學生還明白了鐵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學重點和難點也迎刃而解。
但是,由于自身經驗及準備不足,教學中也存在很多遺憾:
首先,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赡苁且驗橄挛鐚W生比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己也有些緊張,一向繃得比較緊,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其次,指導朗讀形式單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部分,是指導朗讀的重點。理想的狀態是學生能夠表現出人物對話時的動作和神態,而且每次對話都有所區別。就應讓個別學生進行演練,從而有目的的`進行指導,逐漸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我基本上都讓學生齊讀,這樣看不出梯度的變化,只是泛泛而讀。
總之,每一次公開課都是自我歷練、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像這篇課文的最后,我送給孩子們的幾句話: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期盼著自己的課堂教學,也能夠在互相學習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現。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陶罐與鐵罐》這個故事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寬容、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這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教學中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抓住重點詞,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中漸漸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充分朗讀,體會陶罐與鐵罐的`心理變化。
我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奚落”這個詞,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我設計成三個小板塊,理解鐵罐和陶罐的三次對話,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入手,讓他們逐步了解陶罐與鐵罐的語氣,心理變化,并體會陶罐和鐵罐的品質,然后直奔文章的結局,了解他們的結局。讓學生找出陶罐和鐵罐說的話,說說從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中我們又看到了這是一只怎么樣的陶罐和鐵罐?”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陶罐與鐵罐的對話時容易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鐵罐的朗讀指導上,結果使得學生對陶罐的品質認識不夠豐滿。我教學設計,以認識鐵罐和陶罐的品質入手,直截了當,不偏不倚,使學生對陶罐謙虛、寬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質有了較深的認識,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取長補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機。至少,這樣的教學我們就不能稱之為“高效”了。我覺得教學過程中,預設的同時,還應該及時地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效率,這是我以后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探討的問題。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4
《陶罐和鐵罐》是一則很有啟發性的寓言,通過體會陶罐和鐵罐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讓學生理解正確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理解課文講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三點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感受,淡化純粹的分析,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會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短展藓丸F罐》這篇課文主要講了陶罐和鐵罐兩個事物在很成一段時之間,二者之間發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如果單純地采用分析講解的方法,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索然無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因此,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學生的感受。
讓學生畫一畫,抓住“人物”的特點。閱讀課文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和陶罐說的話。為了指導學生讀好鐵罐的這些話,我同時讓學生畫出描述鐵罐說話時神態的詞語。學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輕蔑”的神氣、“惱怒”這些詞語;在理解這些詞語之后,學生再讀句子,將鐵罐的驕傲表現得淋漓盡致。
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后,我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讀。學生先選定自己樂于表演的角色,按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語言、表情進行表演。教師還鼓勵他們加上自己設計的動作。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是我的獨角色,成了他們的舞臺。
在上述畫、說、演的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出示“思考練習”的問題: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導學生對比陶罐和鐵罐最終的結局,學生能很快找出,鐵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無影無蹤了,而陶罐卻依舊“光潔、樸素、美觀”。并說一說是不是喜歡陶罐,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學生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外表光潔、樸素、美觀;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已是很有價值的古董;有的說喜歡陶罐,因為它謙虛,對人友好、善良。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情緒高漲。這個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加深了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將陶罐、鐵罐擬人化,圍繞鐵罐奚落陶罐以及時間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鐵罐卻腐蝕消失這兩個事件來寫,并通過描寫陶罐、鐵罐的神態和動作來表現出兩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從而引出要正確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據學習目標,我特將此課分為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詞語
此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復習本課重點、易錯生字新詞,采用開火車的形式,再由全班齊讀一遍加以鞏固。第二,是從文中找出“驕傲、傲慢、懦弱、輕蔑、謙虛、奚落”等詞語的近義詞、反義詞,旨在讓學生從中理解詞語意思,與之同時考慮到三年級閱讀中也經常出現“根據文意填空”此類型的題目故特意設置這一部分。而在課堂里面,學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現較為積極活躍,避免了直接展示詞語和解釋的枯燥。
二、文意
讓學生朗讀課文,概括文意。朗讀前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對話的語氣,為之后的分角色朗讀環節做準備。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讓其他同學分別對概括的同學進行點評,讓他們學著自己發現、自己評價、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讓同學們著重找出對陶罐、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體會它們的性格特點。分為“議鐵罐”和“議陶罐”。并總結出鐵罐的性格特點“傲慢無禮、目中無人、蠻橫無理和自以為是;陶罐的性格特點友善、謙虛而不軟弱、寬容和善良。這一部分,學生基本都能找得準,并且說得很貼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順勢講解了提示語在中間,對話在前和后的情況下標點符號的運用。在最初設計時,是打算把標點符號空出來讓學生補充來引起注意。但又考慮到出示老師總結的體現性格特點的句子后是全班齊讀PPT,這時如果沒有標點符號就會令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標點標紅,再直接提問”為什么老師要標紅?”而實際上,學生在剛剛接受完鐵罐性格的朗讀后,一時半會沒能跟上節奏。因此這樣的提問顯得太過突兀,讓學生來不及反應過來。過后思考發現,把對話提示語以及標點的運用放在朗讀前提示會更自然一點。
四、故事
這一部分是進行分角色朗讀,同學可以自由選取兩個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個,和同桌合作進行有感情朗誦。開始之前,有三個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嘆號用法。本文使用了較多的感嘆號,因此重點提出來讓學生感嘆號的使用情況以及引起學生注意有感情朗讀時語氣的把握。第二,提示鐵罐語氣“傲慢——輕蔑——惱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謙和寬容、心平氣和”。第三,提示可以適當配上動作。
在這一環節,學生很感興趣,膽子放得很開,聲情并茂的。大概因為是故事性較強的原因,很多平常較沉默學生也主動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讀當中,整個課堂氣氛很活躍。
五、道理
此環節從本單元前兩課《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亞的木匣》的寫作特點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想啟發寫下,為這個童話故事加上闡明道理的結尾。
最后,出示兩句與本文想表達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作為積累總結。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5
以“趣”激情,以“讀”明理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過角色的對話推動故事發展,展現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處事之理。鐵罐、陶罐的對話充分體現出“傲慢”和“謙虛”,具體生動的人物神態、動作,使形象更加鮮明飽滿。教學時,我著眼于“趣”,動之以“情”,把握好“讀”,曉之以“理”,循序漸進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v觀整節課教學,作為執教者個人認為此次教學以下幾個方面拿捏得比較到位:
一、把握教材特點,落實教學目標。
寓言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教學中,讓學生憑借語言文字暢游故事王國,稚趣童真自然流露。與此同時,緊緊圍繞寓言“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的特點,抓住“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來展開教學,層層建構閱讀話題,步步到達中心意圖。
三年級閱讀教學目標有這樣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通過第一節課學習,孩子們已經對“奚落”、“和睦相處”、“輕蔑”等詞語意思有所了解,在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到鐵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點的基礎之上,通過問題“誰在奚落誰?”導入新課,讓孩子們通過“找一找,劃一劃,圈一圈,讀一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體感知鐵罐和陶罐的不同個性,通過老師的引領達到層層遞進、逐步生發。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具體的句子!澳愀遗鑫覇?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拔揖椭滥悴桓遥橙醯臇|西!”鐵罐說,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白∽!”鐵罐惱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里,什么也不怕!钡染渥觼硗ㄟ^多方式的朗讀比方說個人讀,分組讀,分男女生讀,表演讀等方式來理解鐵罐對陶罐的傲慢、輕蔑、惱怒。就這樣,領著學生在文本情境中聯系上下文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抓住教學主線,重視主題精講。
教學中采用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教學方法,注意強化學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淡化對課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初步有個總體感知;接著,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心活動;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把學生引入當時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堂課的精讀部分,利用了“神情”進行主題精講。如在學習鐵罐的話時,緊緊抓住“傲慢”、“輕蔑”、“惱怒”的神情提示語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語氣謙虛、爭辯、平靜體會陶罐的心情。引導學生補充想象“陶罐、鐵罐還有怎樣的神情?”課堂上有學生就能用“生氣的說,發怒的說......”補充鐵罐,用“親切、輕聲、溫柔”的詞來形容陶罐,體會它們的情感變化,不斷豐盈鐵罐、陶罐的形象。
三、強化朗讀訓練,做到引生入勝。
有效的朗讀應該是“內化性朗讀”,即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內涵,通過“潤物無聲”的語言真正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有效性的朗讀。在這堂課上,我注重朗讀的訓練,通過理解詞語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點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義,然后通過讀的`方式表達出來。以“神情”為朗讀教學的落腳點,感悟形象。隨著故事的發展,與學生們一起化身為陶罐和鐵罐--“你敢碰我嗎?陶罐子!”、“我確實不敢碰你......”在老師一撥學生一答的交替對話中,老師就是鐵罐,學生就是陶罐,隨著故事的發展,情緒也自然轉換,在朗讀讀對話時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們總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之后,總有或多或少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方面。
比如在引領孩子,在駕馭整體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動”還有待深入。在我看來,本課對話教學的主題恰恰應該是“心理活動”。只有挖掘心理活動,才能將對話主題往“如何正視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逼近。正所謂“語文,為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而教!”因此,為了內化性朗讀,還需要多一點教師的“追問”。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反饋的學習情況,對學生思維作即時的疏導、點撥,“追問”無疑是實現“有效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追問,可以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讀鐵罐說的話時,老師可以這樣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讀?”“鐵罐,你干嘛這么生氣?”“陶罐的什么話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為什么瞧不起陶罐?”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課文中“走一個來回”。從而達到老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另外,小學生正處于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強,所以在類似的文章教學同時,老師可依據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對孩子開展適時的教育,引導學生善的理念。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每次講完課,我都忍不住反思:學生學會了嗎?聽懂了嗎?今天課堂結束,我開始梳理自己的講課:《陶罐和鐵罐》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在國王的御廚里驕傲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課文以陶罐和鐵罐精彩的對話以及對它們動作、神態的描寫,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了一個謙虛友善和傲慢無禮的人物形象,從而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理解課文蘊含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進行教學。
一、抓住重點詞句,品味人物形象。
本節課,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所以在課前通過讓學生自讀任務單,觀看微視頻,自讀課文圈畫重點等方法進行課前自主學習,在教學活動時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動作和神態的詞語,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比如:通過“你敢碰我嗎?”鐵管傲慢的說!昂湍阍谝黄,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鐵管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可以看出鐵罐的自以為是,傲慢無理。通過“不敢,鐵罐兄弟!碧展拗t虛地回答!昂伪剡@樣說呢?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謙讓寬容。抓住重點的詞句品讀,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陶罐和鐵罐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給學生在習作方面以引領。
二、多種形式朗讀,明白蘊含道理。
在感悟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在朗讀環節,我不是拋磚引玉,而是鼓勵小組自我展示,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朗讀后我又一“競賽者”的角色來挑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把朗讀時要注意的語氣、神態、動作呈現給學生,與無形的教育達到了有形的目的。在我的激勵下同學們表演的欲望更加強烈,這時學生就會主動通過演一演的方式詮釋人物形象,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自然對于課文所蘊涵的道理有了深刻的領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在《陶罐和鐵罐》這一節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學到的、體驗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和遺憾,但是我所學到的經驗都是我今后教學生涯的寶貴財富,作為新課程教師的我,還要不斷刻苦鉆研,看更多、聽更多、學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學習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老師!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7
《陶罐和鐵罐》是義務教育教科書部編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v觀整堂課,有收獲亦有遺憾,現反思如下:
重朗讀、抓對話
課文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比較喜歡這篇文章。教學時,分角色朗讀,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再作適當的指導。課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寫鐵罐是怎樣奚落陶罐的。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說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時,首先采取師生分角色朗讀。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讀鐵罐的話,語氣生硬些,給人以傲慢、蠻橫之感;讀陶罐的話,語調平緩些,語氣溫和些,給人以謙虛樸實之感。再讓學生演一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誰、不喜歡誰、理由是什么。雖然此時的感受是粗淺的,但是促進了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謙虛、善良和真誠。
不完美的地方
學生的情緒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赡苡捎谧约河行┚o張,從而影響了學生,總之感覺學生的情緒不如平時高漲,有些孩子始終不敢舉手,我也沒有及時啟發、引導,課堂氣氛不是很熱烈。
改進方法
1、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2、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閱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3、然后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課文,查找、圈畫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的句子。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體會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評價語。在學生匯報交流中,我做適時點撥。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陶罐和鐵罐》是一片寓言故事。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面對鐵罐的無理卻顯得謙虛,禮貌。而時間在流逝,但幾百年過去了,鐵罐被氧化了,而陶罐卻依然完整的存在。這便告訴了人們要正確的看待自己。鐵罐字看到了自己的優點,眼里全是別人的缺點,不能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比較。換個角度看問題就不同了。鐵罐堅硬,但是抗氧化性卻不好,陶罐樣子普通、易碎但卻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性能。文中的鐵罐卻只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
文章主要通過對話展現情節、推動故事發展,塑造人物形象,說明道理。這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是讓孩子們通過朗讀,讀出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和善。在一開始的自由讀中,我發現孩子們都不能把陶罐和鐵罐的特點讀出來。因此,在對于每一句話都進行范讀,然后,學生們跟著。在指名學生朗讀時,再次進行指導。在整堂課中,采用多種形式朗讀,小組賽讀,同桌一起讀,男女同學讀,分角色讀。在充分時間讀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朗讀情感也有所提升。特別是鐵罐的“傲慢、輕蔑和惱怒”,孩子們也能一步步把握,讀出語氣。
生活處處皆語文,在課堂教學中,讓生活陽光普照學生心靈,也是提高學習成效的途徑,在學習了本課后,我提問:“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為什么?”孩子們都能正確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講明原因。有的說:“因為陶罐很謙虛!庇械恼f:“陶罐心胸開闊,鐵罐那么奚落他,他在最后還是想著鐵罐。”……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道理與生活實際融合在一起,會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靠。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9
隨文識字是本課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像“謙虛、惱怒、價值”等都是要寫的字,隨著文章的讀板書出來范寫指導。文中出現的生詞,比如“懦弱”并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說文解字,從文字的部件結構入手思考,無形中滲透了漢字的造字規律,這同時也滲透了解詞辨字的方法;蚴锹撓瞪舷挛睦斫猓蚴菗Q詞,總之就是先帶給方法,然后把理解的意思送進文中讀。
閱讀教學重在讀。以讀代講,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方法。課堂上,透過各種形式的讀,略讀、默讀、輕聲讀、朗讀等來理解,積累、內化課文語言,把握課文主要資料,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寫作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按照自己的設想進展很順,基于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缺少小結、質疑和寫法的引導,板書凌亂,教學中讀的設計層次感不夠突出,朗讀形式單一,齊讀太多,這些都源于教學機智不靈活,要繼續提高自身潛力。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在上課前,我在班里問了一下孩子們,你們覺得哪篇課文最搞笑,孩子們都覺得《陶罐和鐵罐》最搞笑。所以我選取了這篇課文。
《陶罐和鐵罐》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主要透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都在人物的對話中充分展現。因此,對話的朗讀指導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料。那么,以什么作為指導對話朗讀的突破口呢我在課前反復研讀課文,找到了"奚落"這個關鍵性的詞語: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不就是"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嗎于是,整節課以初步掌握主要資料,理解"奚落"的意思開始后,就用"鐵罐是用哪些尖刻的話諷刺陶罐的"這個問題直奔主題,導入新課。
接下來,讓孩子們透過讀課文,把鐵罐奚落陶罐的話勾畫下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對話的朗讀指導,怎樣才能做到求真,求實,求趣呢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體,生動的神態,動作描述,使鐵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學會抓住鐵罐,陶罐的神態讀出他們的傲慢和謙虛。用填空的形式來讀出陶罐和鐵罐的表情,最后分主角朗讀課文。也是孩子們對課文理解的升華。
課文的`10-17自然段,資料簡單易懂,所以我請孩子們先自讀課文,再把自己讀懂的資料說一說,了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余的不再做更多的講解。
之后,用"讀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回歸整體,引發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談見解,說感想,理解課文講的道理,學習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整個教學過程,孩子們學習情緒很激昂,很踴躍。但我覺得從我自身的素養來看,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我的評價語不夠簡潔到位,不會隨機應變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上課時總有點慌,生怕時間不夠,心里總想著這個環節快完,快點進行下一個環節,這也是我每次上完課后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多鍛煉必須會有長進的。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陶罐和鐵罐》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強,寓意深刻,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兩個罐子的故事。鐵罐自以為堅硬,看不起陶罐,經常奚落它。而陶罐卻沒有與它計較,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這篇課文文本價值在于,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待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懂得要多發現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能夠依據新課程理念,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觀念,從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入手,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教材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并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只是停留于文本的表面,這樣的語文在感情的熏陶上是缺失的。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感觀來體會感受陶罐和鐵罐的不同的態度,相信學生從中以能體會到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有所感有所悟。然而,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如果能抓住恰當時機,拋磚引玉,引起學生自主的思考,對童話所昭示的寓意體會得會更深入一些。
但是一堂課下來,學生感悟最多的還是鐵罐的驕傲、自以為是和陶管的謙虛、善良。學生從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入手,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以“陶罐不再理會鐵罐!睘殛P鍵,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由于引導的方向不夠精確,引導的深度不夠,學生的體驗也停留在表面。如果學生在感受到鐵罐的驕傲時,我能再多問一句“鐵罐為什么會那樣驕傲呢?”學生的思考的深度也就隨之深入了。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價值。
【《陶罐和鐵罐》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08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17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21篇)03-01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篇)04-05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精選20篇)04-21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15篇03-23
陶罐和鐵罐作文03-20
《陶罐和鐵罐》說課稿01-01
陶罐和鐵罐說課稿01-15